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结构性矛盾日趋凸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生产端入手,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对于钢铁、煤炭等长期过剩的行业来说极为迫切。
从钢铁的角度来理解,钢铁行业作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个行业,肩负着政策“破题”,为其他行业提供可复制性经验的重要使命。我国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败与否,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体推进实施都有着重要影响。从流通的角度来看,物流业连接着供给、需求两侧,是关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在新形势下,我国钢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必然需要流通环节的变革,迫切要求企业改善供需链管理、调整流通模式和提升物流技术,有效实现上下游供应链整体的良性运转与创新发展。不容置疑,我国钢铁、物流两个行业高度关联,钢铁为物流改革提供了载体,物流为钢铁行业提供了路径。
本书既有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下的钢铁流通发展现状总结,也有对钢铁流通发展未来的前瞻性建议,同时还寄期望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经验和有效良策,能够对我国其他行业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国是世界钢铁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受益于国内外经济高速增长,中国钢铁产能迅速跃居世界第一,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均为国际一流。与此同时,作为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钢铁行业在长期粗放式发展模式下,也积累了许多结构性产能过剩的沉疴顽疾。当前,我国钢铁流通和物流领域同时出现了小规模企业较多、流通方式普遍落后、专业水平不足等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产业供给不适应钢铁产业加快转型的需要,这是我国经济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产业形态向中高端时期发展后出现的新问题。
2015年11月10日,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中国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钢铁行业长远、稳定、高效、节约、环保、优化和健康有序发展。本书既分析研判了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和着力点,也拓展延伸了对我国钢铁行业与物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知、感知和具体实施思路。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供给侧改革”最终还是要落到结构改革上。从钢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来看,不仅仅要控制产能总量,更要注重结构的调整,实现供给端“高品质供给”,以激活行业的自我调节机制,实现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本书是业内第一部聚焦钢铁全产业链条、全面问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著作,对供给侧改革与流通创新进行了综合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了钢铁全产业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思路和路径,全面地梳理了我国钢铁行业改革的“钢铁生产环节”“钢材流通环节”“钢材集散市场”“电子商务平台”等主战场,通过钢铁流通概念的切入解读,不但使“钢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果更具象、更显现,也使未来的操作性路径更清晰、更准确,是一部指导流通企业创新破局竞争红海至关重要的“参考指南”。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主任)
2017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