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我国钢铁行业受到产能过剩、价格低迷与信贷危机等多重影响,钢铁生产制造企业的经营状况一直异常困难,亏损面和负债率均在不断加大。可以说,一段时期内,我国钢铁全产业链整体出现了“万马齐喑”的景象。不过,步入2016年后,伴随我国钢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入的推进,正在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稳步推进结构性调整。与此同时,我国钢材市场开始出现一波“回暖”迹象,钢厂效益开始慢慢好转,整个钢铁工业运行走势出现“稳中趋好”势头。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重点统计钢铁生产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万亿元,同比下降1.8%;累计盈利303.78亿元,而上年同期为亏损645亿元,利润增长接近1000亿元(见图2-3-1)。“现在钢厂是一天一个价,原来涨价是五十、五十元地涨,现在是一百两百地涨。”这让大批钢铁生产企业实现了“扭亏为盈”,但是对钢铁贸易流通商和下游制造企业并没有产生积极利好影响。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7月中旬,国内80%钢厂的螺纹钢吨钢利润平均达到900元,部分超过了1200元。现在许多中小钢厂的产能利用率达到了上限,“每天快速运转的生产线好比印钞机,每一秒都是钱”。
图2-3-1 2006~2017年(1~5月)重点大中型企业利润变化情况
很明显,我国钢铁生产企业在经历了过去“长时间、大面积”的亏损之后,终于迎来“凤凰涅槃”,重现“扭亏为盈”局面。而对于盈利的核心因素,在本次调研受访的企业问卷中,有64%的钢厂选择成本控制能力强,同时还有56%选择了品牌市场认可度高,35%选择销售渠道广,20%选择原材料价格走低、市场价格上涨,仅有2%选择期货及期现套利做得好。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我国钢材市场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全年钢价涨幅超过80%。2017年以来,以上海螺纹钢为例,吨钢价格从年初的3150元涨到8月份的4440元左右,涨幅超过40%,这些是多数钢铁生产企业盈利的直接原因。此外,这两年钢材期货市场也曾几度“火爆”,螺纹钢和铁矿石期货都曾出现过几波大赚行情。但在本次调研数据汇总中,仅有2%的受访钢厂把2016年的盈利核心要素归结于钢材市场价格上涨和期限套利,多数钢厂在钢铁行情大牛市中,仍聚焦于降本增效、打造品牌、开发销售渠道,并将此作为盈利的核心要素和自身核心竞争力。这充分表明,我国钢厂的日常经营和盈利水平非常扎实稳健,并且十分注重自身实力的提升,正可谓是“打铁还需自身硬”。
事实也证明,注重品牌建设和降本增效的钢厂,盈利自然也走在行业前列。比如:宝钢集团就是行业佼佼者。英国品牌评估机构Brand Finance发布了“2016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The most valuable Chinese brands of 2016),在250家上榜品牌中,宝钢是中国钢铁行业唯一上榜品牌,位列107位,品牌价值13.8亿美元。同时,这一年宝钢股份吨钢毛利980元、吨钢扣非净利润为373元,盈利水平位居全球第一。
图2-3-2 2016年钢厂吨钢净利润调查数据
图2-3-3 预估2017年钢厂盈利水平和利润空间数据
本次调查统计结果还显示,受访钢厂在2016年吨钢净利润调查回复中仅有10%反映亏损,26%盈利在0~50元/吨,28%在50~100元/吨,36%表示在100元/吨以上(见图2-3-2)。基于总体统计分析,“参与调研的钢厂中有三分之二去年吨钢净利润在50元/吨以上”。相比之下,2016年A股35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扣非净利润总和为110.90亿元,粗钢产量为2.2亿吨。由此推算,全部上市钢厂2016年的平均吨钢净利润应为50.41元/吨。这也说明本次受访钢厂的盈利水平接近或优于上市钢厂的平均水平。
而展望2017年全年钢厂盈利水平和空间,有31%的受访钢厂预期2017年净利润相比2016年总体不变,有48%的钢厂预期增长10%~30%,有17%的钢厂预期增长30%,只有4%预期会出现下降(见图2-3-3)。从整体来看,65%的钢厂预期2017年盈利增长10%以上,对2017年全年盈利水平和空间持“十分看好”态度。另从细分钢材品种角度看,这两年我国各品种吨钢毛利均呈现出稳中向好走势。其中,螺纹钢毛利攀升表现尤其明显,从2016年底的低谷一跃超过冷热轧板和中厚板,如图2-3-4所示。
图2-3-4 2014~2017年(1~5月)主要品种吨钢毛利变化情况(单位:元/吨)
在经历河钢集团、山东钢铁集团等省级钢铁生产企业加速整合之后,“喊话”多年的全国范围内跨区域钢厂整合大幕正式拉开。2016年12月7日晚间,宝钢股份与武钢股份双双公告称:“经证监会审核,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换股吸收合并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事项,获得无条件通过。”消息一经传出,迅速引发整个社会与钢铁市场震惊。随后,多部门对“宝武”的合并重组表达出支持态度。10天后,银监会、发展改革委和工信部三部委联合发文称,“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主动去产能的钢铁煤炭困难企业进行贷款重组,支持钢铁煤炭企业合理资金需求,加大对兼并重组钢铁煤炭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同时严控违规新增钢铁煤炭产能的信贷投放。”
同时,上述三部委发布的《关于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金融债权债务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能产生整合效应的钢铁煤炭兼并重组项目采取银团贷款等方式,积极稳妥开展并购贷款业务。对符合并购贷款条件的兼并重组企业,并购交易价款中并购贷款所占比例上限可提高至70%。作为中国钢铁行业的年度大戏,宝钢、武钢重组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在我国钢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这艘拥有22.8万名员工、总资产达7300亿元的“钢铁巨舰”,正是我国钢铁行业克服重重困难、化解过剩产能的产物,也是中央推进钢铁去产能决心的重要体现。
可以说,宝钢和武钢的联合重组顺应了我国钢铁行业去产能、调结构的要求。2016年2月份,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中国要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吨至1.5亿吨。2017年5月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央企“瘦身健体提质增效”会议上要求,今明两年之内中央级企业要率先压减10%左右钢铁产能。宝钢、武钢的正式合并,为钢铁行业兼并重组起到了示范作用,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深度整合的经验,将有利于完善企业实施兼并重组的政策环境。以提升质量品牌、整合跨区域资源为主要任务的减量化兼并重组将会取得实质性进展,随着国家去产能工作的持续推进,钢铁产能会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产业集中度情况将会有所改观。
当然,除了全国范围内跨区域的钢铁企业整合外,资本市场的“举牌”也成为钢铁企业转型升级、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2016年石榴集团举牌首钢股份。前两年,我国钢铁生产制造企业业绩较为低迷,虽然2016年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去产能、调结构等政策的带动下出现好转迹象,但仍处于严重产能过剩行业之一,而一家地产公司举牌钢厂不免引来联想。尽管市场有人猜测,石榴集团举牌是觊觎首钢石景山老厂区的地块。但首钢股份曾明确表示,“信息披露义务人本次增持的目的,是出于对首钢股份未来发展前景的看好所进行的投资,尤其是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京津冀一体化以及国企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钢铁生产企业去产能步伐开始不断加快。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钢铁行业去产能任务提前超额完成,且行业状况明显出现好转。进入2017年,我国钢铁行业去产能的力度依旧,而严打“中频炉”“小作坊”等地条钢源头成为新的行动目标。“活不好,也死不了,靠恶性价格战拼命支撑着最后一口气”,这已经成为全国中频炉钢厂的众生相,也是我国钢铁行业去产能最难过的坎儿、最难啃的骨头。。
本次调研统计结果显示,当前我国钢铁供应链上各方最大的呼声也是希望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始有终,要严打“中频炉”“小作坊”等地条钢源头,落到实处,切实改善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弊病,积极引导我国钢铁行业健康规范有序发展。当然,这也契合了2017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的头等大事——由打击“中频炉”所开启的钢铁去产能新浪潮。而从世界金融形势来看,全球经济形势和中国政经局势同样利好钢铁行业去产能:钢铁去产能全球论坛有望在中国召开、宝钢前董事长徐乐江调任工信部副部长、“一带一路”峰会也将举办等。
众所周知,我国“地条钢”生产企业中90%均无精炼设备,是必须坚决取缔的对象。目前,中国钢铁去产能大幕已经拉开,中频炉去产能已经打响前战,严打地条钢的暴风雨已经来临:中央各部委奔赴各地展开专项督查,7000万吨地条钢得到铲除。而这一期间市场钢价的调整,反而为中频炉的去除打开了更广的空间,业内高度期待国家政府对“中频炉”“小作坊”进行拉网式排查,坚决剔除。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解释:“地条钢”是指以废钢铁为原料,经过感应炉等熔化,不能有效地进行成分和质量控制生产的钢及以其为原料轧制的钢材。之所以叫“地条钢”,是因为在2000年初,这种简易的炼钢方式就是在地上挖一个槽,将无法控制质量的钢水直接导入槽中,冷却后就将其拿出来便可直接销售使用,多以建筑钢材为主。而过去挖槽的那种“小作坊”已变成中频炉、工频炉钢厂,“地条钢”被泛指成劣质钢材,其劣质的最重要标志就是没有精炼设备,无法控制生产钢材的质量。
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各地存有地条钢、中频炉钢厂大约500多家,合计产能超过1亿吨。但基于设备简单、操作灵活,实际产量波动很大。2016年2月初,由于建筑钢材市场低迷,加上进口铁矿石价格下跌,高炉、转炉工艺成本降低,中频炉钢厂失去竞争力,几乎全部停产;可到了2016年7月,随着建筑钢材需求增长,铁矿石价格上涨,中频炉钢厂产量快速上升,这一年中频炉钢厂产量大约在4000万吨左右。而按照最新要求,2017年6月30日之前全国中频炉产能料将清零,将影响在产产量4000万吨;下半年将重点打击违规高炉,也将影响在产产量4000万吨。按此估算,两者合计8000万吨左右,大约占到我国粗钢年产量的十分之一。虽然“地条钢”此前并未被纳入中国钢铁总产能11.3亿吨的统计当中,但此次严打之后会对钢铁市场产生明显的积极影响。
另外,值得大家关注的是,我国钢铁行业电炉供应“被动”增多对产量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据调查,我国部分关停的中频炉钢厂正在改建或扩建电弧炉,新增电弧炉数量在70~90座,建设周期6~8个月,总产能3000万~4000万吨。2017年7~9月份投产较为集中,接近2000万吨。按照产能利用率50%来计算,新增产量大约在500万吨。但涉及合法性问题,这部分产能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总之,受到多重因素综合影响,预计2017年全年钢材减去粗钢年化产量将会低于过去三年5000万~7000万吨,如图2-3-5所示。
图2-3-5 2017年钢材减去粗钢的年化产量低于过去三年5000万~7000万吨
多年来,我国钢铁生产企业的钢材销售渠道一般包括钢厂直供终端用户、通过钢铁贸易流通商分销、通过钢厂分支机构销售、钢厂零售和出口贸易等几种方式。其中,通过钢铁贸易流通商分销是重要的销售渠道之一。最新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钢铁生产企业通过贸易流通商分销的钢材量占到钢材总销量的38%,与钢厂直供并列销售第一。
而结合历史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全部钢材品种的钢铁贸易流通商分销数量占比正在悄然转变,从2012年的44%降至2016年的38%。而同期直供销售的比例,则从2012年的34%上升至2016年的38%;零售销售比例从2012年的4.1%上升至2016年的4.7%;分支机构销售比例从2012年的12%降至2016年的11%;出口销售比例从2012年的5.6%上升至2016年的8.1%,如图2-3-6所示。
图2-3-6 我国大中型钢厂所生产的钢材销售渠道占比变化情况(%)
而具体统计到细分品种,其中通过钢铁贸易流通商分销的长材数量占总量的比例高达48%,这一数字远超直供占比的30%。而通过钢铁贸易流通商分销的板材数量占总量的比例则为31%,低于直供占比数字。无论如何,这些数字起码可以证明,目前我国“钢老大”销售钢材仍然离不开流通商“承上启下”的中间蓄水池功能,起码短期流通商不会因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出现而消亡。
不难看出,我国钢铁生产企业的传统销售模式正在发生轻微改变,直供和零售的比例有所增加,而分销和分支机构的比例则有所减少。此前,我国钢厂销售渠道更多的是依赖流通商,但是经历了钢铁贸易流通商资金链断裂、倒闭大潮后,其“蓄水池”功能大为弱化,钢厂被迫通过提高直供比例甚至削减代理商的数量,来改变其销售模式。
据了解,目前我国国有钢铁生产企业的直供比例平均在36%左右,而这两年随着钢厂直供比例不断增加,部分企业可以达到50%~70%,个别甚至更高。譬如:宝钢70%以上的产品直接销售给终端制造企业;首钢销售公司直供及三方直供用户数量比例也超过了80%;首钢长治钢铁、马钢直销比例超过50%;河钢集团从2016年开始集中力量加大产品的直供比例,减少代理销售环节,直供比例大约攀升到40%左右,个别高端品种直供比例超过60%。
总之,从整体来看,当下我国钢铁产业处在一个“需求为王”“减量发展”的时代,我国钢厂在贸易流通商心中的传统“钢老大”地位正在逐渐弱化,许多钢铁生产企业被迫开始由“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主动积极延伸钢材产品终端销售和流通服务功能,全面提升自身在市场红海的核心竞争力。
正可谓“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这两年来,我国钢铁行业一边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去产能、调结构”,积极改善行业生态环境;另一边还在积极应对国际上频繁遭遇的各类反倾销事件调查,力争维护中国钢材产品国际声誉。据了解,仅2016年4月下旬到5月底,就有欧盟以及智利、美国、越南、澳大利亚、印度、哥伦比亚、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八个国家对中国的钢铁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或做出反倾销裁定。
以美国为例,2016年5月20日,美国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碳合金钢定尺板做出反倾销产业损害调查肯定性初裁,同时还对进口来自中国和韩国的该产品做出反补贴损害调查肯定性初裁;三天后,美国又表示将进口来自中国的冷轧扁钢最终进口税率提高至522%,美国商务部维持初裁的265.79%反倾销税不变,但将反补贴税从227.29%提高至256.44%。
同年5月2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布公告,决定对中国输美碳钢与合金钢产品发起337调查,这是中国钢铁贸易史上首次遭遇“337调查”。2017年2月份,美国商务部就对华不锈钢、板材带钢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做出终裁,裁定中国企业63.86%~76.64%的反倾销税率和75.6%~190.71%的反补贴税率。
根据美国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此次美方“双反”调查的中国钢铁企业中,不仅有民营企业,而且还有包括宝钢、山西太钢、天津太钢等一批大型国有钢铁生产企业。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裁定的反补贴税率之高,令人十分费解。如宁波宝兴不锈钢有限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广东韶关钢铁有限公司被裁定的反补贴税率高达190.71%。在反倾销调查中,美方无视强制应诉企业提交的大量证据材料,仅以国有企业身份拒绝给予企业分别税率待遇,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在相关案件中的裁决。而且在反补贴调查中,调查机关十分无视中国政府和企业的积极配合,在原材料补贴和出口信贷等项目上裁出高额税率。
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全球钢铁产业呈现出产能过剩,而中国的钢铁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一半。由于钢材市场价格暴跌,造成从澳大利亚到英国乃至美国部分工业中心的全球范围的工厂大量倒闭。为此,很多欧美国家开始指责中国受到高额补贴的钢铁生产企业向全球市场大量输出钢铁,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倾销”,拉低了国际钢材价格。当前,钢铁贸易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都在改变,我国应适应新的变化和挑战,改变过去被动应对的局面,学会积极主动出击。比如:可以通过其他优势产业在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范围内对美国等发起贸易救济调查,以此来减小我国钢铁行业在出口上遭受的打击和压力。具体来说,一方面,我国政府既要从战略层面加强与对方政府的沟通和磋商,还要敦促这些国家遵守国际法,尽早履行终止反倾销“替代国”做法的义务;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和相关企业要有积极主动应对的意识和策略方法,不能“被动”等待挨打,必要的时候应该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