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义乌人七岁能 赋诗 。武后时,数上疏言事,得罪贬临海丞,鞅鞅 ① 不得志。弃官去。文明 ② 中,徐敬业起兵欲反正,往投之,署为府属。为敬业作檄 ③ 传天下,暴斥武后罪恶。后见读之,矍然 ④ 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及败亡命,不知所之。
——选自《唐才子传》
注释助读
①鞅(yāng)鞅:同“怏怏”,不服气,不满意。②文明:唐睿宗年号,即公元684年。③檄:古代官府用于征召或声讨的文章。这里指骆宾王写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这篇文章,里面历数了武则天的罪行。④矍(jué)然:吃惊的样子。
词卡点读
“赋诗”的意思是“吟诗,写诗,作诗”。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在外交宴会、文人骚客相聚等场合,宾主双方往往通过赋诗的形式来表达各自的愿望和态度。赋诗时,往往是几个人一起围绕眼前的景色或者当时的话题,你一首,我一首,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彼此的立场。所以,这种赋诗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上用来比喻或暗示,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有言:“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主旨品读
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之一,他在政治上很有抱负,却长期怀才不遇,仕途中屡次遭到贬黜。他参加徐敬业反对武则天的战争,写下激情四射的讨武檄文,连目空一切的武则天也为之折服,足见他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才能。
思考练读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1) 数 上疏言事_______
(2)或以宾王 对 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及败亡命,不知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画线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骆宾王/义乌人/七岁能赋诗
B.骆宾/王义乌人/七岁能赋诗
C.骆宾王/义乌/人七岁能赋诗
D.骆宾/王义乌/人七岁能赋诗
4. 武则天面对骆宾王撰写的檄文,是如何评价的?(请用原文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你熟悉他的哪些诗歌呢?请写下一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赏读
骆宾王,是义乌人,七岁能写诗。武则天统治时期,多次上奏,议论政事,获罪被贬作临海丞一官,心里不满意,郁郁不得志。他放弃官位离开了。文明年间,徐敬业起兵想要反对武则天,恢复唐朝的正统,骆宾王前往投奔他,做了徐敬业匡复府的属官。骆宾王为徐敬业起草了檄文,传遍天下,痛斥武则天的罪名。武则天见到读了,吃惊地问:“谁写的檄文?”有人回答是骆宾王。武则天说:“有像这样才能的人不被任用,是宰相的过错。”等到战败逃亡,不知道他去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