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解读要点

阿昌族多居住在坝区和半山区,村寨一般建在阳光、水源充足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前,阿昌族人民的生活较为艰苦,大多数人住茅草房,即以竹、木为屋架,篱笆糊泥为墙,茅草盖顶的房子。云南解放以后,茅草房逐步减少,改革开放后则基本绝迹。

户撒地区的阿昌族,元代即为当地驻军种植粮食和锻造兵器,明清时期此地是历代沐氏王爷和清代平西王吴三桂的勋庄、庄园。这里的阿昌族受汉文化影响很深,自称“蒙撒掸”(大汉人)。户撒乡的阿昌族民居受汉族建筑风格影响,多为砖瓦木土石结构四合院的建筑风格。住宅院落宽敞,多数民居有菜园,种植蔬菜瓜果及花草。

典型的阿昌族民居是正房加两纵厢房、一堵照壁的“四合院”。一般为土木结构瓦房或砖木结构瓦房,有的还建砖混结构的平顶房。正房讲究坐向,住宅大门保持“迎山开门”的古风遗俗。

正房一般有三间。正房中间为堂屋,设有神龛、火塘,是饮食、取暖、会客、祭祀的场所。堂屋内的火塘长年不熄。堂屋左右两边是老人和未婚子女的卧室、厢房楼上或做客房或堆放杂物,楼下多为圈养牲畜、饲养家禽或为制铁器的工作间。

房屋建筑结构精致,许多人家的门窗、板壁雕有各种花纹图案,具有美观、舒适、质朴的特点。村寨内房屋排列错落有致,依山傍水,房前屋后喜种稀疏的竹木。村里的民居大多保存比较完好,具有较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户撒乡寨内拥有一幢建于400多年前的阿昌族奘房,属该村佛寺内的主要建筑。奘房属干栏式建筑,屋顶为歇山式三重檐结构,内部供有佛祖雕像、画像、鼓等宗教物品。内部宽敞,可容纳数十人朝拜。

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兴起于封建社会,数百年来,它已渗透于阿昌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在寺庙内为村寨祈求平安、消除灾难的赕佛活动一直传承下来,佛寺的空间形式也得到了新的转化。由于历史条件限制,阿昌族文化长期处于封闭的状态,奘房成为村寨的文化中心,有的僧人就是本民族的知识分子,他们对阿昌族文化的发展以及与汉、傣等民族的联系和文化的交流起到一定的作用。 +/TDC94Y3FicFTn9WEGlyEXWeRq55L802pgAcYX6Vf/tEjVs+H9KNr0QwYNuEJN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