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云南省地方高等院校与中小学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调查分析

刘荷芳 杨文磊

教育的发展能有效带动社会的进步,云南省地州院校的办学主要是服务于地方社会,为地方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性人才。地州高等院校作为多数地州唯一的最高学府,代表着地方的学术权威与学业质量,是地方文化发展的标志性事业单位。云南省地州院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达不到沿海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受到地方经济发展、地域资源、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高等院校的发展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随之转型,需要结合本地的教育实际、社会服务属性来进行办学,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专业性人才。多数地方性院校均为师范类院校,主要为本地输出教师类专业性人才,储备中小学教师。但由于之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足,人才培养定位在一定程度上不准确,导致多年以来毕业生质量不高,在毕业后不能满足本地中小学的教学活动。在云南省这个多民族的省份,每个地州的教育事业都有着较为显著的民族文化特征,彰显着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模式也具有迥然不同的一面。地理环境也造成了中小学教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从而使得有部分毕业生在毕业之后不能满足中小学以及社会性服务活动的需求。地方高等院校与中小学联合办学,共同交融,联合培养专业性应用型人才是现阶段高等院校发展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高等院校专业课程建设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相接轨

我国教育制度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走向了全面改革转型的阶段,针对中小学生的发展和教育需求,建立了适合当地中小学生的教育制度和教学环境。地方师范类高等院校大学生主要输出的范围即是本地州各处的中小学各专业的教学岗位,因此结合中小学教学现状开设专业、进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转型和教学模式的改变将成为当代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走向。地方高等院校教育模式的改变,应面向中小学实现“走进去、拿出来、用起来”的发展路线,充分发挥“学以致用,学以改之”的办学理念。地方高等院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应铺设好“从中小学中来,到中小学中去”的实践道路,坚持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实现路线,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完善学生在“学中有教、教中有学”的学习过程。高等院校发展的多方面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相接轨,专业应该更加全面地覆盖小学课程内容教学,使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科学化、多样化、专业化、技能化,增加中小学特色专业,强化高等院校的办学属性。

二、地方高校理论学科与中小学教育相契合

地方高等院校的课程分为实践技能课程和理论学科课程两大类。理论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课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课程的开设相对分散,课程类型分为通识选修课、通识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四大类型。在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多数课程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而确立的。特别是通识选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大部分是根据教师的专业属性以及个人专长而开设的,较大一部分课程与办学目标、办学理念之间存在差异,出现一部分课程与培养师范类应用型、专业性人才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耗费了教师和学生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却无法达到学校办学应有的教学效果。地方高等院校应连续性地与中小学进行交叉学习,深入中小学课堂进行调研,针对中小学现有的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适时调整高校课程的开设和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理论性课程对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容易产生显著性影响,能有效引导学生按照课程教学目标方向发展,从而形成健康、坚定的价值观、道德观、知识观和生活观;能将中小学的教学现状、课程开设现状融入高校理论课程教学的课堂中,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综合评价,建立相应的理论课程评价体系,从而培养出针对性较强、专业性较强的高素质人才。

三、地方高等院校根据民族传统文化开设相应课程的需求

云南省作为多民族的省份,每个地州都有着较为独特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小学学生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要构成群体,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冲击下,少数民族学生已逐渐淡化了对学习本民族文化的意识和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产业的崛起、民族的大团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离不开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能有效带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根据本地实际、中小学学生群体的类别,在地方高等院校开设具有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课程,对民族发展、民族大团结、民族交融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彰显了本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突出表现了国家教育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因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存在差异性,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来;同时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形成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地方高等院校教育实习应全面走入中小学课堂

教育实习是地方师范类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的结合,是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的必要过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是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检验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学生将在学校通过多年的学习而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展现出来的检验方式。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通过教学材料的撰写、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结果的展示、教学评价的反馈,发现学生在教学技能、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开展等多方面的不足之处。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根据教学对象、指导教师的反馈意见进行不断地改进、修正,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的角度来提升学生的个人教学技能质量,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地方高等院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学教学活动,将教育实习引入到中小学课堂中,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小学教学课堂的氛围,让学生对中小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提前进入师范类应用型的角色,充分挖掘学生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有的思维模式,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帮助其改正。根据教学效果的好坏来判断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判断学生的教学心理素质能否适应中小学教学活动。因此,学校应在教育实习活动中实施“学—练—评—改”的基本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全面培养符合中小学教学活动开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五、地方高等院校与中小学形成教学互评原则

无论是地方高等院校还是中小学学校的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都需要从不同的教育教学视角对教学活动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评价,以不断更新、不断改进的原则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高等院校的教学活动能否达到服务社会、服务中小学教学活动的标准,需要通过各种评价指标来进行界定和完善。中小学教育教学和高校教育教学在开展的形式和内容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由于其相互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对彼此之间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形成高校教育服务中小学教育,中小学教育支撑高等院校教育的协同发展模式。高等院校对中小学教学活动的评价能增加中小学教学的特色课程,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学生。中小学对高等院校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能较好地促进高校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增强高校教育的专业性,为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提供较为可靠的信息。

六、结 语

云南省地方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在于能否服务好中小学教育。两者在办学过程中有着必然的联系,能充分体现教育办学的属性。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联合办学,协调进步,有利于地方高等院校高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地方高等院校与中小学开展联合培养机制,形成相互评价的教育体系,将提升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和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提升高等院校的权威性,强化高等院校的教育属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教育。另外,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为中小学提供适应性强、教学技能好、专业技术强的教师队伍,提升中小学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实现为人民办好学校的远大目标。

参考文献:

[1]于倩倩。高师院校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浙江省为例[D].浙江师范大学,2014.

[2]邱兴。中小学与高校合作办学评析[J].教育评论,2001(9).

[3]王晨雪.四川音乐学院管乐与乐队训练专业探究——兼论高等院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集体课教学的意义与价值[D].上海音乐学院,2017(4).

[4]邵波。论应用型本科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14(5).

[5]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

[6]候长林,罗静,叶丹。应用型大学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选择[J].教育研究,2015(4).

[7]车承军,苏群。应用型人才培养: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责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

[8]杜友坚。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3(10).

[9]裴晓涛。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探讨[J].许昌学院学报,2018(07).

[10]罗瑶嘉,马云阔。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08). nGEmc9oVa3PISZrnTNgowka2BWl5CTpME0BKhmH4Cpk13d91IRgDWW1lWKRRLVZ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