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教父》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下面想跟大家聊一下,我的底层逻辑是怎么被一步步培养出来的。
其实90%的做内容的人都不知道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导致做了10件事只有1件甚至不到1件和结果相关,以至于无法对症下药,更不用说解决问题了。
2017年,我在国内一家自媒体工作的时候,因为写不出爆款文章,差点被劝退,被劝退之前我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去写,我相信1万小时理论,坚信熟能生巧。
直到看到一句话:围棋高手80%的时间不是在下棋,而是在研究棋谱。这时我才发现一件事,原来要写出爆款,就是要模仿爆款,而不是所谓的1万小时理论,也不是所谓的文笔。顿悟后我踏踏实实地去研究了1000篇爆款文章,去耐心拆解。
后来我在微博、微信、知乎、H5、小红书甚至是抖音上做了很多爆款内容,用的都是这个逻辑。
于是我开始思考我这个底层思维的由来,我坚信“围棋高手80%的时间不是在下棋,而是在研究棋谱”不是我转变的根本,只是其中的导火索。
后来我发现,我这个思维其实存在已久,最开始来源于高考的时候。
我是一个艺术生,空乘专业,艺考分数过了我们大学的录取分数线而且排名还比较靠前,本来文化课只要350分以上就可以,但当时我的情况是半年没在学校学习,在距高考仅剩100天的第一次模拟考试中,我的总分只有100多分(满分750分)。
当时我就急了,按照常理我不可能在不到100天的时间内把成绩提升到录取分数线以上。我拿着数学书看的时候,忽然发现:数学教材一共有3本,差不多2000页,但真正要考的知识点好像只有100页,换句话说,其实重点学习这100页的知识点不就可以了?
这100页在哪里呢?其实就在考试大纲里,而考试大纲就在往年的试卷里。
关于英语,我也总结了一些规律,比如阅读理解题:
(1)选项中照抄原文或和原文差不多的选项一般不是答案,同义词替换的一般是正确答案。
(2)选项中表达意义较具体,也就是句子较长的一般不是答案,而概括性、抽象的一般是答案。
(3)选项中包含绝对语气词的比如必须(must)、从不(never)、仅仅(merely)等的一般不是答案,而包含不十分肯定语气词的一般是正确答案,比如可以(could)、可能(might、possible)等。
最后我如愿以偿考了高分,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我的文化课分数提升了近400分,最后以艺术系男生综合分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
后来我读大学时以“底层逻辑”为标题写了一篇英语四级考试攻略,全网累计几亿阅读量。
正是由于有之前的这些积累,所以后来看到“围棋高手80%的时间不是在下棋,而是在研究棋谱”这句话时我才恍然大悟,开始研究爆款。
后来在遇到问题或者难题的时候,我都会基于目的来拆解,比如我要写出爆款文章,那我就研究爆款文章;如果我要考高分,那我就研究试卷。
想尽办法做到和绝大部分人不一样,绝大部分人怎么做,你一定要避免,做任何事都要问一下,这件事有没有捷径。
因为一旦你的做法和大部分人一样,那你就陷入了一个非常低效且痛苦的竞争中。比如从A地到B地,距离有几十公里,你是愿意和其他人同起点走过去,还是愿意开车10分钟到达终点?你有了和大部分人不一样的想法,你才有可能找到车,不然你只会找一双能让你走起来很快的鞋。
我开始把这个底层思维普适化,底层思维的点在于,可以让你写出爆款文章,做出爆款短视频,让你成为一个平平无奇的爆款收割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