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补虚大作战:健脾篇

绝大部分身体肥胖的人都是虚胖,而虚胖的主要根源是脾虚。因此,补虚大作战的第一步应从健脾祛湿开始。做好了健脾祛湿这一步,再臃肿的身材也能自然而然地瘦下来。

认识人的气血之源——脾胃

《黄帝内经》中的《素问·灵兰秘典论》这样形容脾胃:“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所谓“仓廪之官”,是指一个国家负责将粮食分配、运输至全国各个地方的机构。在人体内,脾胃亦有同样的功能,脾胃主运化,负责处理人吃进去的食物,之后再把营养物质运输到全身。

所以,中医上常讲,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养生要重视脾胃。一旦脾胃出现了问题,人体就不能正常地消化食物、和谐运转,各种毛病就会找上门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中医里,脾和胃分别是指脾经和胃经及其属络的器官和组织,而非现在我们常说的两个器官。中医认为,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是后天之本、气血之源。

运化水谷,运化水湿——脾

脾是五脏之一,性质属阴,在五行中属土。土很容易吸水,所以脾能够“运化水谷,运化水湿”,也就是说脾不仅能消化食物,还能“化湿”。在中医理论中,脾虚泛指由于脾气虚损造成的一系列身体脏器失调的多种生理现象。如果你的肠胃出现了问题,多半和脾有关。

不仅如此,人们所患的其他病症都可能与脾虚有关。脾虚意味着水湿运化失常,从而导致人体体湿痰多,影响营养物质的运输和吸收。所以,脾病可能影响到其他各脏器,脾气虚则五脏之气皆虚。

此外,不同人脾虚的症状也各有不同。有的人脾胃功能受损,影响的是水湿代谢,食物进入体内不能消化,则会出现食滞、气滞现象,最终化热为火,出现湿热、上火等问题;而有的人脾胃运化食物功能不足,则会引起气血亏虚等问题。

水谷之海——胃

胃是六腑之一,其经属阳,与脾相表里,联结密切,共同运作。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即接受和容纳食物,并且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使其变成粥一样的半液体物质,以便人体进一步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食物中的营养是人体生理活动和气血津液的来源。如同海洋是孕育地球生命的摇篮,我们常说,胃是“水谷之海”。

然而,要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单靠胃是不行的,胃必须要和脾互相配合,才能吸收足够多的营养,将其供应至全身。

水谷之海,气血之源——脾胃

脾和胃相互分工合作,是维持人体正常活动的营养加工厂,是身体能量的加油站。胃为腑,脾为脏;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主降,脾主升。脾胃互为表里,使浊气下降,清气上升,保证人体正常地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并排出废物,为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脾胃一旦出现小问题,亚健康的种种症状就会找上门来。虽然在中医的理论系统里并没有亚健康的概念,但是“腹胀纳少、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情况,与亚健康中所述的某些病症极为相似,所以中医这样解释亚健康:由于脾胃升降失司而致各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发生了亚健康。

只有脾胃好,身体才是真的好。想要远离亚健康,保持身体健康、和谐地运转,那就从调理好自己的脾胃开始吧!

脾胃不和,气血两亏身体差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脾胃是气血津液的化生之源泉。因此,没有脾胃,没有气血津液,就没有人体及生命的存在。

正因为脾胃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性,一旦脾胃不和、功能失调,营养物质的吸收就会受阻,导致人体气血不足,甚至气血两亏,进而引发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早在金元时代,著名医家、“脾胃派”创始人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中就提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不和,是脾胃纳与化、升与降、润与燥对立统一的失调,是指气机阻滞、脾胃失健,以致脘腹痞胀或胃脘嘈杂、食少纳呆或食后腹胀、嗳气肠鸣和大便不调等症候。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有脾胃不和的症状。肚子一旦受凉或吃了一些刺激性的食物,就会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身体其他地方也会出现问题。

首先,脾胃不和会造成血虚。脾胃不和,会影响身体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症状较轻时尚不明显,严重起来便会导致血虚。血虚严重的情况下,会影响到身体及内脏的运转,女性朋友月经来临时,会发生停经、迟来或有严重的痛经,还会因为头部供血不足而引发偏头痛,大大地影响精神状态。

其次,脾胃不和会造成气虚。脾胃失调,脾气、胃气虚弱,身体的元气就会受到影响,整个身体对营养的吸收功能就会减弱,造成消化系统紊乱,且营养失衡,身体各处缺乏营养,经常出现头晕、四肢无力、脸色暗黄等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不好好调养脾胃,身体迟早有被拖垮的一天。

最后,脾胃不和与神志性疾病有关。脾胃不和谐,不仅会导致患者精神萎靡,而且会引发某些神志性疾病。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是老年性痴呆的重要原因。由虚而致痰浊血瘀,痰瘀阻塞清窍,从而加速痴呆的形成。

脾胃虚弱或脾胃不和的人一定要注意调理好自己的脾胃,多吃有营养的食物,不熬夜,每天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多做运动,身体才会保持健康的状态。

下面为大家推荐两个健脾益气的食方,既简单易做又味道鲜美,经常食用,效果更佳。

山药枣豆糕

原料: 山药50克,扁豆30克,陈皮丝5克,大枣肉50克,淀粉150克,白砂糖适量。

做法: 先将山药、扁豆洗净放入锅内煮熟,大枣肉切丝,将淀粉加适量水和成浆,放入山药、扁豆、大枣肉拌匀,加入适量白砂糖,倒在盘中,放入锅内隔水蒸熟即成。

益气养心粥

原料: 太子参30克,山药30克,莲子(莲心)30克,粳米200克。

做法: 将太子参、山药、莲子、粳米洗净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水同煮至米烂粥成,温热服食。

脾胃绝不是坚持一天两天就能养好的,想要拥有健康的脾胃就要改掉生活中的陋习,长期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愉悦的心情。养脾胃就是养命,脾胃健康,人自然就面色红润,精神充足,身体健康。这才是最大的财富。

读懂各种脾胃症状:与脾胃相关的中医术语

脾胃的健康状况,可以通过身体的一些变化看出来。各种脾胃症状,就是脾胃向我们发出的求救信号。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与脾胃相关的中医名词,这样既能更好地理解与脾胃相关的知识,又能时刻了解自己脾胃的健康状态。

脾气虚

概念:

脾气虚,又称脾气不足、脾胃虚弱,即脾的运化功能失调。脾不能按原本的功能正常运行,我们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就无法被运输到全身各处,身体健康自然会受到威胁。

病因病机:

多因饮食失调,或劳累过度,或思虑伤神,或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受其他脏腑病变影响,从而导致脾气耗伤、运化失常。

症状表现:

脾气不足致使水谷不化、气机不畅,多表现为食欲下降、吃得少,但是经常腹胀;由于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清浊不分,流注肠中,所以脾气虚的人多大便溏薄、不成形。

脾气不足,食物之营养精微不能输布,气血生化不足,来自食物的营养不能充达四肢、肌肉,机体失养,所以会出现肢体倦怠、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等情况;而有的人因为脾气亏虚,水湿不运,泛溢于肌肤,所以即使吃得少也会出现肥胖、浮肿等症状。

另外,脾气亏也会导致血虚,血虚不能上荣,所以很多脾气虚的人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

调理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脾气虚弱的朋友可以常吃“人参养荣丸”或“人参健脾丸”,以强健脾气。尤其是“人参养荣丸”,此方药对脾虚引起的诸多症状都有良好的功效,脾气虚的人可以长期服用。

“生脉饮”的益气效果也非常显著。“生脉饮”有党参方和人参方两种,如果脾气虚弱的症状很轻,可以用党参方“生脉饮”;如果症状较明显的话,则用人参方“生脉饮”。

脾阳虚

概念:

脾阳虚,又称脾虚寒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

病因病机:

脾阳虚主要是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吃太多生冷食物,外寒直中,或者过用苦寒食物,时间久了便会损伤脾阳。除此之外,也可能是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所致。

症状表现:

脾阳虚者体内的阳气受到破坏,身体热量达不到健康体质的水平。所以,与脾气虚相比,脾阳虚有手脚冰凉、怕冷、腹脘隐痛、喜温等寒象之证。此外,还会伴有腹胀、腹痛、大便稀溏等症状,尤其在吃了生冷食物或腹部受凉之后,更容易腹胀、腹痛,甚至腹泻清谷。

脾阳虚衰,身体消化吸收的器官功能下降,不能很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人体的能量就开始缺乏、不足,身体血液流通不畅,造成血虚,面色缺乏光彩或浮肿。

脾胃失调,不能将水液上乘于口舌者也会感到口中干巴巴的,没口水、没味觉,但又不觉得渴,不想喝水。水液上不能乘于口舌,下不能得到充足的运化,水湿溢于肌肤,造成肢体浮肿。

调理方法:

脾阳虚的朋友应注意少吃性寒的食物,少喝冷饮,避免空腹的时候吃寒凉食物。如果在吃了生冷食物后感到脾胃不适,应注意及时喝一些热粥或米汤来调养脾胃。

多吃一些温阳散寒或热量较高的食物也同样有效,如羊肉、鱼肉等。经常腹胀的朋友可以服用“理中丸”,能够达到温阳健脾的效果,有效缓解腹胀和腹痛。

脾不统血

概念:

脾不统血,是指脾气虚弱,不能固摄血液,血不能循经络流动而溢出脉外。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症,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脾不统血还会伴有一些脾气虚弱的症状。

病因病机: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能发挥固摄作用,血液也就能循其常道而不致逸出脉外。所以,脾统血的作用是脾气化生血液和固摄血液功能的综合体现。如果你的脾胃本来就很虚弱,那么饮食不良、劳倦思虑、久病损耗均会加重脾气虚弱,导致运化失司,气血生化无源;气血虚亏,固摄无力,则血逸脉外而致出血。

症状表现:

月经过多、便血、贫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出血性疾病。

调理方法:

对于脾不统血的朋友,治疗方法应以补脾气和补气血为主。

如果你有脾不统血的症状,可以服用“人参归脾丸”,此药对月经过多有很好的疗效。另外,煎黄芪服用也有补气益血的效果,加入几颗红枣效果更佳。注意,阴虚有内热的朋友需谨慎食用黄芪,否则会加重内热。

胃阳虚

概念:

胃阳虚,是指阳气不足,胃失温煦,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症候。

病因病机:

损伤胃阳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是饮食失调,吃了太多生冷食物。其他胃阳虚患者,有的是因为苦寒、泻下药品用量过大;有的是脾胃先天虚弱,阳气本来就不足;有的是因为长时间处于病痛中,机体流失了大量营养和能量;有的则是受其他脏腑病变的影响;等等。

症状表现:

胃脘冷痛,绵绵不已,时发时止,喜欢吃温热的食物,喜欢按压胃脘部。对于这种胃部不适,很多人饭后虽然有所缓解,但还是会出现呕吐清水,或者呕吐物中夹杂没有消化掉的食物的情况;即使吃得很少,胃脘部也会感到饱胀,满闷不舒;口干、没味觉,但是却不想喝水;另外,还有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等症状。

调理方法:

想要调理胃阳虚,可以多吃一些暖胃驱寒的食物,如姜、牛羊肉、南瓜、红糖和地瓜等。此外,将荔枝与洗净蒸热且去皮的红枣、粳米一同煮食,也有驱寒暖胃的作用。

胃阴虚

概念:

胃阴虚,又称胃阴不足,是指由于胃的阴液不足,由胃热、胃火炽盛或温热病耗伤胃阴所致。

病因病机:

长期有胃病未治愈,或者热病后期阴液没有恢复至正常水平,或者日常生活中摄入过多辛辣食物,或者情志不遂、忧思过度等,均能导致胃阴耗伤。

症状表现:

在胃阴不足的情况下,阴虚火旺,虚热内生,热郁于胃,胃气通降功能受阻,则胃脘隐痛而有灼热感。

胃中虚热扰动,会较快地消化食物,容易产生饥饿感,而胃阴不足,胃受纳与运化迟滞,所以即使有饥饿感也不想吃东西;胃气通降功能受阻,胃气上逆,出现干呕、呃逆的症状。胃阴亏虚,阴津上不能滋口舌,则口燥咽干;下不能润肠道,则大便干结,小便短少。此外,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也是胃部阴液亏少之症。

调理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胃阴虚的朋友可以多吃一些滋阴食物,如菠菜、平菇、银耳、苦瓜、鱼肉、豆腐、百合、绿豆等,滋阴清火的效果比较显著。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胃阴虚的朋友一定要少吃辛辣和温热性食物,辛辣食物会强烈地刺激胃黏膜,而热性食物如羊肉等,则有可能加重胃阴虚的症状。

脾志在思,忧思伤脾

《黄帝内经》中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在脏为脾,……在志为思”的论述,指出了人的思维活动与脾有关。正常的思维活动是人体生理功能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思虑太过、情志异常或所思不遂等,就成了人体的一种致病因素,损伤脾气,影响脾的运化功能。

现代生活压力过大,人们容易思虑过多,就会有食欲减退、食后腹胀或头晕目眩等病症发生,这就是所谓的“思伤脾”。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许多调理肠胃的药,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一定的调理作用,这说明调理脾胃可以调整人的神志活动。反过来,调整人的神志活动,对人的脾胃也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当人思虑过度、压力过大时,为了缓解压力,身体就会自动把能量集中到脑部和肌肉。这样一来,原本属于脾胃的能量和营养就会减少,脾胃运化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脾胃运化不好,不仅影响人的消化功能和食欲,还容易引起气结,导致腹部胀满,还会出现气血不足、四肢乏力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气郁也是有可能发生的,气郁一旦发生,随之而来的则是血瘀、痰瘀,女性朋友就会出现月经提前或是月经拖后甚至闭经的情况。

与思虑过度相反,积极乐观、轻松愉悦的情绪有助于保持脾胃升降正常,帮助气血津液代谢平衡,维持脏腑活动正常。如此,我们的身体也能保持阴阳平衡、气血畅通、神志清明的健康平和状态。现代医学研究也显示,当人处于轻松愉悦的精神状态时,中枢神经系统会兴奋,其指挥作用就会加强,人体就能维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分泌和排泄也能调和进行,同时新陈代谢也能处于旺盛的状态。

相信没有人愿意因为长久思虑,让自己变成现代版的“林妹妹”。我们无法改变压力大、节奏快的生活,但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平时要寻找让自己放松的生活小乐趣,注意给自己减压;工作要劳逸结合,不要追求完美主义,凡事不强求;工作时就认真工作,工作之外就放松自己。

久坐伤肉更伤脾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工作劳累了一天,晚上回到家,短暂休息后,拿起手机或打开游戏机,把剩余的一点体力和精力消耗完,甚至是过量消耗了精力,最后便在疲倦中入睡。第二天早上,阳光明媚,本来打算早起散个步或进行晨练,但结果却是睡不醒。

如今,很多人都没有运动或锻炼的习惯,上下班有各类交通工具代步,上班期间又需要长时间坐着面对电脑,想见的朋友开视频聊天即可见到,想吃的东西动动手指点个外卖就能出现在家门口……现代生活的智能和便利为我们节省了很多时间成本,但锻炼身体的机会却越来越少了。

《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宣明五气论》里提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此段论述的是,长期保持某种姿势或状态,会耗伤五脏精气,致使五脏所藏精气不足或相合的五体功能受损。

《黄帝内经》中的《素问·痿论》提到:“脾主身之肌肉。”肌肉的营养是由脾运化水谷精微而得,所以肌肉丰满与否,与脾气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时间保持坐的姿势,不仅会使肌肉变得松弛,还会造成脾虚,耗伤脾气,造成脾虚湿困,流注肢体,使人困倦无力。

“久坐伤肉”,其实质更是“久坐伤脾”。明代著名医家李梴在《医学入门》中也强调了久卧久坐“尤伤人也”。久坐伤肉更伤脾,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水湿内停,就会形成虚胖;另外,久坐、久卧不运动使气血运行缓慢,气机郁滞,运化无力,膏脂内聚,蓄积在肌肤腠理,尤其是腹部,容易出现“游泳圈”。如果你突然发现自己肚子上的肉越来越多,这就是脾虚的一种表现。

久坐、久卧不动,不仅会伤脾,还会导致血液循环慢,血黏度高,身体出现高血压的症状。而且长时间不运动,心脏没有达到正常的运动量,其功能会慢慢衰退,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动脉硬化也容易找上门来。

办公室久坐一族在办公之余,要记得多走动走动,到视野开阔处,放松一下眼部肌肉,呼吸新鲜空气,让大脑短暂休憩,再回到工作中,效率也会提高很多。闲暇时光,不要把时间都花在手机和睡懒觉上,到空气新鲜的地方散散步,拉伸一下身体,既能放松心情,又能保养脾胃。另外,还可以在手边备一些疏通血管、健脑益气的坚果类小零食,如核桃、杏仁等。

细嚼慢咽培养出来的好脾胃

古人深谙吃饭时细嚼慢咽的好处,明代郑瑄的著作《昨非庵日纂》有云:“吃饭须细嚼慢咽,以津液送之,然后精味散于脾,华色充于肌,粗快则只为糟粕填塞肠胃耳。”

然而现代的快节奏生活逼迫着人们几乎做什么事情都要与时间赛跑,吃饭这件重要的“小事”也不例外。说起现代人吃饭的速度,虽然不像囫囵吞枣那么夸张,但在5~10分钟内解决一顿饭还是很常见的。如果你对自己的用餐时长并无多少概念,对比以下几项数据就能理解:40多年前的人每餐咀嚼900~1100次,用餐时长20~30分钟;现代人每餐咀嚼次数下降为500~600次,用餐时长5~10分钟。

咀嚼食物是人体加工消化食物的第一道工序,食物通过牙齿咬碎、研磨、唾液消化酶的分解作用,再进入胃、胰、胆、肠等器官。脾胃喜欢细碎的食物,比起粗嚼的食物,细碎的食物能大大减轻脾胃的负担,有助于脾胃进一步的消化吸收。

想拥有健康的好脾胃,规律饮食、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是脾胃保养工作的第一步。我们的进食方式对脾胃的影响非常大,吃饭时细嚼慢咽才能养出好脾胃。除了养好脾胃,细嚼慢咽还有以下诸多好处:

(1)有利于人体充分吸收食物的营养。

实验研究发现,两个人同时吃相同的食物,精细咀嚼的人会比粗嚼的人多吸收13%的蛋白质、12%的脂肪和43%的膳食纤维。

(2)降低食物中致癌物质的毒性。

我们吃的食物中难免会含有一定的致癌物质,在用餐时充分咀嚼,唾液中的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能降低食物中亚硝酸化合物等致癌物质的毒性,减少其对细胞的攻击。

(3)有效控制进食量,达到控制体重的效果。

大脑神经接收饱腹感信号需要20分钟左右,20分钟以后会有6~8秒的饱腹感时段,细嚼慢咽能使我们的大脑充分感受到饱腹感。相反,吃得太快,大脑可能还没收到信号,而你的胃已经吃撑了。

(4)激发大脑活力。

在细嚼慢咽的同时,大脑皮层的血液循环量也会增加,这会激发脑神经的活力,有效提高我们的大脑活力。

(5)保护牙床和牙龈,清除口腔细菌。

细嚼慢咽可以锻炼下颚力量,有利于牙床健康。而且,细嚼慢咽会促进唾液分泌,唾液中含有溶菌酶和其他抗菌因子,能清除停留在口腔内的细菌。

(6)有利于控制血糖。

充分咀嚼会刺激腮腺,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每次进餐大约30分钟时是胰岛素分泌高峰期,它会调节体内的糖代谢,从而降低血糖,有助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

(7)改善脸部肌肤状态。

细嚼慢咽可以促进脸部肌肉的活动,提高脸部局部血液循环水平和肌肤的局部代谢活跃度,使人看起来面色红润、气色好。

细嚼慢咽不仅是一种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一种饮食文化,与西方提倡的“慢食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慢慢咀嚼食物的同时,能够体验食物的美味,享受食物给味觉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伤脾伤胃的饭后运动

很多人都喜欢在饭后活动一下身体,尤其是爱美的女性朋友和中老年朋友。女性朋友是害怕吃进去的食物变成脂肪堆积在体内使自己变胖,所以在酒足饭饱之后就开始运动;而中老年朋友则可能喜欢吃完饭便立马出门,赶去和朋友们跳广场舞。其实,饭后立即散步或运动都是很不好的,既伤脾又伤胃。

中医认为,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就是靠脾胃消化,才使身体各处都能够汲取营养,脾胃是气血津液生化的源泉。饭后正是需要脾胃工作的时刻。刚刚吃饱饭时,脾胃开始活跃,如果立即运动或过度地活动四肢肌肉,会消耗大量气血,损伤脾胃,从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使脾胃功能相对不足,消化能力下降,引发气血不足、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时间长了会造成脾胃虚弱、身体消瘦、疲乏无力等问题。

此外,饭后运动会给肠胃带来机械性的刺激,不仅无益于健康,还有诸多坏处,如容易导致胃下垂、胃功能紊乱、胃胀、胃痛等胃病。

我们有句养生俗语:“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古代医家、养生家也总结出了饭后缓行散步的养生经验。其实,这种养生经验未必适合所有人。一般脾胃功能较弱的人,吃完饭后会感觉全身倦懒,不想活动,甚至想躺下休息一会儿。如果你是这种情况,那么千万不要勉强自己运动。就算是散步,也要等到饭后20分钟以后再开始。如果是广场舞、慢跑等相对剧烈的运动,更要等到饭后30分钟以后进行。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首先,剧烈运动后不要说停就停。运动会导致心跳加快,如果突然停止运动,心脏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使得大量血液淤积在心脏处,大脑极度缺血,从而出现头晕、休克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因为大脑长时间缺血而死亡。其次,剧烈运动后不要马上进餐。运动时,神经系统中管理肌肉活动的中枢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会大大抑制消化系统的活性,各个消化腺分泌物会大大减少。如果剧烈运动后立马吃东西,会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引发消化系统紊乱、消化不良等情况。

另外,对于患有冠心病的老年朋友,饭后马上投入运动,不仅会伤脾胃,还容易产生头昏、眩晕等症状。因此,这类朋友要尤其注意在饭后以静坐和休息为主,给食物以最佳的消化条件。

请大家一定注意理智健身,否则会适得其反,非但无法达到健身的效果,还会伤及脾胃等内脏。如果饭后想进行缓行运动,至少要休息20分钟以后再运动,这样才不会对脾胃造成伤害,而且最好不要进行太剧烈的运动,否则会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

不注意防寒保暖,会导致胃部衰弱

一到冬天,很多女性朋友喜欢抱个热水袋或贴个暖宝宝在腹部,否则胃脘部就会感到不适。这是明显的脾胃虚寒,在女性朋友中较为常见。所以,注意防寒保暖很重要,尤其对于女性朋友,否则会导致胃部衰弱。

俗话说:“十个胃病九个寒。”冬天天气寒冷,冷空气容易侵袭我们的胃,所以冬天一定要给胃部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这样才能养出一个平和、健康的胃。胃是非常敏感且怕寒冷的器官,一旦不注意防寒保暖,肠胃的功能就会受到损害,引起胃部不适。

首先,低温会扰乱胃部的正常蠕动规律。冷空气侵袭人体,会引起植物交感神经紊乱,扰乱胃部的正常蠕动,使其变得紊乱,容易引发胃胀、胃痛、嗳气等症状,长时间下去会引起慢性胃炎等胃部疾病。

其次,胃部受寒,胃黏膜防护屏障将会受到损害。胃部遇到冷空气,胃黏膜血管会收缩,胃黏膜就会既缺血又缺氧,营养供应也会减少,胃黏膜的活性降低,防护性减弱,最终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的发生。

最后,胃动力不足。天气寒冷的时候,为了保温,身体会分配更多的血液到四肢和体表。如果不注意防寒保暖,分配到胃部的血液量就会大大减少,导致胃动力不足或胃功能下降,极易出现脾胃虚寒的症状。

在寒冷的冬天,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不要因为贪图一时美丽,穿露脐装、超短裙等既不防寒又不保暖的衣物。可以用热水袋或暖宝宝热敷胃脘部,同时配合适当的体育锻炼也是很有必要的。适度的锻炼既能促进胃部血液循环,改善胃部的血液供应情况,又能提高身体免疫力。

胃寒跟饮食不当也有很大的关系。饮食不节、爱喝冷饮、爱吃偏寒的食物,这些习惯都会导致胃寒,甚至引起胃痛、腹泻等。为防止胃部受凉,饮食上也要注意防寒保暖,多吃温阳暖胃的食物,如山药、莲子、板栗、牛羊肉等,或者吃一些补益脾胃的中草药,如人参、黄芪、甘草等。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个十全大补的药膳——当归羊肉汤。在《金匮要略》中,此药膳也作为药方,尤其适合女性朋友用来进补。羊肉能御风寒、补身体,对一般脾胃虚寒症状有治疗和补益的效果;当归味甘性温,能补血行血,可通经活络、暖胃健脾。当归羊肉汤的具体做法如下。

当归羊肉汤

原料: 羊肉500克,当归10克。

做法: 1. 将羊肉切小块,在水中浸泡30分钟后,去除血水;

2. 锅中倒水,大火烧开,放入羊肉焯水,去除血沫,羊肉块变色即可取出,无须熟透;

3. 当归洗净切片,与羊肉块一同放入电炖锅中,加入少量食盐、生抽调味,再加适量生姜去腥味,选择煲汤功能,炖煮2小时,待开锅后即可食用。

美丽心情带来和谐脾胃

很多人都知道饮食与脾胃的健康关系重大,却常常忽略了情绪对脾胃的影响。人之当食,须去烦恼。吃饭的时候,不要老去想让自己烦心的事情,要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这样既能快乐地享受美味的食物,又能促进消化,有助于养护好脾胃。

为什么有人一紧张焦虑就会胃疼、腹泻?为什么经常生气的人容易口臭?为什么有人在难过的时候会吃不下饭?为什么有人压力一大就需要健胃消食片来帮助消化……

这些问题都证明了情绪与脾胃之间的关系。金元时代的李东垣在他的《脾胃论》中这样论述脾胃与情绪的关系:“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现代临床医学也认为胃肠道是最能体现情绪的器官,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70%都有情绪方面的问题。因为愤怒或紧张情绪会促进人体分泌大量的胃液,胃酸过多会破坏胃黏膜。人处在恐惧、悲伤、抑郁或焦虑情绪中时,胃部的血流量会明显减少,从而抑制胃酸分泌,胃酸分泌过少,就会造成消化不良。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际关系复杂,人们始终生活在高压状态下,坏情绪不能及时疏泄,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肝木克脾土,时间一长就会导致脾虚。思虑过度会气血不通畅,忧思过度会伤脾,脾胃升降失职,气机不利,人就会表现出精神不振、情绪易激动、腹胀便溏、纳差等症状。

要养脾胃,先养心情。保持愉悦的情绪是脾胃养生的重要前提。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好不要一直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外出走走,呼吸新鲜的空气,沐浴温暖的阳光,多多与别人交流,多参加有益于身心的活动,保持开朗的心情,适度地运动,这些都有助于舒发肝气、舒缓脾气,进而养出和谐脾胃,提高我们的消化吸收能力,促进身心和谐。

但是,如果真的遇到无法自行调整的状况,或者脾胃不适症状显著,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向医生求助。在接受药物等治疗的同时,积极调整情绪、缓解压力,以保证脾胃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快乐地工作。 gajRZ6s9wcEGhXaMIbJ07Tt4bySP+ch3qrXLPKqqLseoZxpsKeqchf90Y243fLC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