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爹多病,大娘娘喜欢问政,寇相公来了又走,李老师与丁谓大打出手,“周家哥哥”不知何故被砍了头,这便是少年赵祯看到的政治世界。以他幼小的年龄,显然尚理解不了成人政治的复杂性。即使他被卷入了政争,也是完全被动,懵懵懂懂。
所幸,宫廷与朝堂尽管波谲云诡,但多数大臣都愿意尽心护他周全,哪怕是野心勃勃的刘皇后,也视他如己出,因为他是真宗皇帝的唯一合法继承人,国本所系,不可动摇。只要不出意外,皇位迟早会传给他。
现在,皇太子赵祯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如何治理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 。
首先他要接受经史的熏陶,古人相信,经史中蕴藏着治国的智慧。早在大中祥符九年(1016)二月,赵祯七岁,真宗便下诏筑堂,“为王子就学之所,赐名曰‘资善’”,并面戒小皇子:“不得于堂中戏笑及陈玩弄之具,庶事由礼。”
在此之前的一个月,真宗已经让宰相团队“择耆德方正有学术者”为小皇子的老师,饱学正直、淡泊名利的张士逊与崔遵度被遴选为寿春郡王友,担任赵祯的启蒙老师,教授《孝经》《诗经》。天禧二年(1018)八月赵祯被立为皇太子后,张士逊晋升为右谏议大夫兼太子右庶子,崔遵度为直史馆兼左谕德( 两 年后崔遵度去世,补冯元为左正言兼右谕德 ),右正言鲁宗道兼右谕德,翰林学士、左正言晏殊兼太子舍人,参知政事李迪兼太子宾客。真宗要求皇太子“礼宾客如师傅”。多年之后,已是仁宗皇帝的赵祯回忆说:“朕昔在东宫,崔遵度、张士逊、冯元为师友,此三人皆老成人,至于遵度,尤良师也。”
天禧三年(1019)九月,宋真宗“赐皇太子《元良述》、《六艺箴》、《承华要略》十卷、《授时要略》十二卷,又以国史、两朝实录、太宗文集并御集、御览群书赐皇太子”,这些读物包括真宗皇帝对儒家经典的阐述、本朝国史、时政实录等。
皇太子读书也很勤勉。天禧五年(1021),赵祯十二岁,开始读《春秋》,辅臣告诉真宗:“臣等时入资善堂,陪侍讲席。太子天姿英迈,好学不倦,亲写大小字示臣等,天然有笔法。”真宗喜道:“赖卿等辅导也。”
其次,皇太子还要接受处理政务的训练。虽然寇准、李迪关于太子监国的倡议被否决,但在真宗经常不豫的情况下,皇帝不可能如常视朝,天禧四年(1020)十月,根据礼仪院的建议,真宗将每日视朝改为单日视事,双日不坐朝:“只日御承明殿常朝,依假日例,便服视事,不鸣鞭。” 但即便是单日视朝,真宗也是力不从心,所以到了十一月,真宗主动对宰辅大臣说:“朕迩来寝膳颇渐康复,然军国之事,未免劳心。今太子年德渐成,皇后素贤明,临事平允,深可付托。欲令太子莅政以外,皇后居中详处。卿等可议之。”主动提出由太子与皇后共同代行君权,太子在前台听政,皇后在幕后裁断。
以丁谓为首的宰辅大臣商议后,同意让太子参与议决常程事务,于是皇帝下诏:“自今中书、枢密院、诸司该取旨公事仍旧进呈外,其常程事务,委皇太子与宰臣、枢密使已下就资善堂会议,施行讫奏。”根据这份诏书,皇太子赵祯可以在资善堂处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则进呈取旨,由于真宗抱病在床,裁决进呈取旨大事的人,其实就是刘皇后。
皇太子参议政务的方式,叫“资善堂会议”。严格来说,“资善堂会议”并不等于“太子监国”,只是代替真宗单日视朝而已,其具体形式是:“自今遇只日,承明殿不视朝,则入内都知传宣中书、枢密院诣太子资善堂议事,应时政及后殿军头司公事素有定制者,施行讫奏。系迁改升降者,送中书、枢密院进呈取旨。如无公事,则宰臣、枢密使已下遇参辞谢皇太子,许三二人以上为一班,诣堂延见。”议事之时,“皇太子秉笏南面而立”,“事毕,接见辅臣如常礼”,辅臣至资善堂,向皇太子行礼时,皇太子须答拜。
也就是说,皇太子既无监国的名分,参议的政务也是“素有定制”的常程事务,涉及“迁改升降”的重大人事任免,需要进呈取旨,由皇帝( 实则是皇后 )裁决。当时,大家都知道,“太子虽听事资善堂,然事皆决于后”。
值得欣慰的是,尽管小赵祯还没有能力与机会议决军国大事,但他已表现出成为一名明君的潜质。
他“天性仁孝宽裕” ,自父亲不豫以来,“出则监莅军国,入则省视医药”,真宗由衷觉得,“太子纯孝之德,亦由天赋,非常情所及焉”,寇准也称赞“皇太子天赋仁德”,都认为小赵祯的仁孝出自天性。
他虽然年幼,却少年老成,“喜愠不形于色” ,这一点很像他的堂兄赵允让。在资善堂听政时,“必秉笏南面而立”,静静听大臣议论,从不多言,只对辅臣说:“但尽公道则善矣。” 表现得十分老成持重。他的老师、时任参知政事兼太子宾客的李迪有一次参加东宫宴会,看到宴席上“皇太子举动由礼,言不轻发,视伶官杂戏,未尝妄笑,左右瞻仰,无不恭肃”,很是欣喜,报告了真宗,真宗也说:“常日居内庭,亦未尝妄言也。”在宋朝君臣心目中,为人君者,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敦厚、庄重。
他从小就懂得谦抑、克制,虽贵为皇太子,“每见宾客,必先拜,迎送常降阶及门” ;辅臣至资善堂参见皇太子,行礼时,他也从不敢“坐受”,坚持“跪受” ,对老师非常恭敬,太子左庶子张士逊曾提议让太子“坐受参见”,但真宗没有同意。太常礼院进《大礼称庆合班图》,将皇太子的序位排在宰相之上,小赵祯也是一再恳让,当时的宰辅大臣寇准等人说:“储副之重,不可谦抑,望遵仪制。”皇太子谦让再三,才答应立于宰相上首。他参加正阳门礼仪演习,站立在御座西侧,左右侍从见天气暄煦、暖阳当空,便为他捧伞障日,但他说不必。左右复用扇子遮日,他“又以手却之”,当时“文武在列,无不瞻睹”。
士大夫们相信,“持谦秉礼”的皇太子未来一定是一位贤明仁圣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