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市场为什么对复杂性青睐有加”这个问题放在一边,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复杂性。复杂性包含三个主要元素:多线索、隐喻暗示、社交网络。
“多线索”是现代电视节目中最受欢迎的结构构造, [16] 这颇具讽刺意味,因为这种构架也是最基础而廉价的。在电视学中,多线索时代始于1981年的《山街蓝调》( Hill Street Blues ),这部由史蒂文·布奇科(Steven Bochco)创作的警匪片因其“细节丰富的现实主义”而广受赞誉。如果你把《山街蓝调》中的一集拿出来,和更早几十年的任何一部流行电视剧放在一起比较,比如《警界双雄》( Starsky and Hutch ),或者《天网》( Dragnet ),就能发现其中结构上的变化。更早的那几部剧都是一个或两个主角,遵循一条主要情节线,并在每集结尾产生一个明确的结局。在《天网》中,几乎每一集的叙事线索,都可以勾勒成单独的一条线:一开始是犯罪现场,然后是调查过程,最终成功破案。而一集典型的《警界双雄》剧集所呈现出的线性叙事模式,其变化可谓微乎其微:加入一个通常只出现在剧集末尾的次要戏剧情节,其结构就如同图2-1所示。其中纵轴表示线索的数量,横轴表示时间。
图2-1 《警界双雄》的线性叙事模式
《警界双雄》还有一些其他的特质:虽然它和《天网》都几乎始终如一地贯彻了单一叙事的结构,但《天网》完全从调查人员的角度来讲述故事,而《警界双雄》则在警察和罪犯的视角之间不断转换。虽然两部剧都严格遵循叙事的“自我抑制”原则,即情节在同一集中开始、结束,但《天网》将这一原则发挥到了极致,在每一集里都用乔·弗雷迪(Joe Friday)经典的画外音来介绍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山街蓝调》的剧集在许多领域都更为深入、复杂。故事将一系列不同的故事线编织在一起,有时甚至多达10条,尽管其中大部分的线索段落只是零散地分布于每集中,一闪而过。主要角色的数量(不仅是小角色的数量)显著增加。每一集的边界感也变得模糊:每集一开始都会承接上一集中的一两条线索,结尾也留下一两条开放的线索。从图上看,每一集总体来说是这样的(见图2-2):
图2-2 《山街蓝调》的剧集展开模式
评论家们普遍认为《山街蓝调》是电视媒体中“正剧”的起源,它将电视剧与20世纪50年代的单集电视剧区别开来,后者更类似于直接把百老汇戏剧录制成电视剧。但是《山街蓝调》的创新也并不完全是原创,这种创新在流行电视节目领域早有先例,且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是在此之前还未被应用于晚间档电视剧而已。《山街蓝调》的情节结构,以及之后所有广受好评的剧情片,从《三十而立》( Thirtysomething )到《六尺之下》( Six Feet Under ),其实都采用了肥皂剧结构。《山街蓝调》在其长达7年的播出中,可能已将电视剧带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但它是通过使用一些至关重要的技巧才达到这一高度的,而这些技巧早年就已在《指路明灯》( Guiding Light )和《综合医院》( General Hospital )中广泛运用了。
布奇科在《山街蓝调》中的天才之处在于将复杂的叙事结构与复杂的题材相结合。前作《家族风云》( Dallas )已经表明,黄金时段播放的肥皂剧中线索延伸交织,即使每集间隔一星期之久,也是可以被接受的。尽管可以经受住黄金时段节目长达一周的中断,但《家族风云》的实际内容非常乏味。《全家福》( All in the Family )和《洛达》( Rhoda )都表明,电视剧也能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但这些电视剧都是以情景喜剧的方式在舒适的客厅里解决问题的。《山街蓝调》则刻画了丰富的人物形象,直面复杂的社会问题,并运用了与之相符的叙事结构。
自《山街蓝调》问世以来,多线索的剧情片成了主导黄金时段的电视剧题材:《波城杏话》( St. Elsewhere )、《三十而立》、《洛城法网》( L.A. Law )、《双峰》( Twin Peaks )、《纽约重案组》( NYPD Blue )、《急诊室的故事》( ER )、《白宫风云》( The West Wing )、《双面女间谍》( Alias )、《黑道家族》、《迷失》( Lost )、《绝望的主妇》( Desperate Housewives )。在电视剧领域,为数不多明显唱反调的剧集包括《法律与秩序》( Law & Order ),它基本沿用了《天网》的古老模式,因而固执坚守单一的叙事线索。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这类电视剧的叙事复杂程度明显增加。《黑道家族》可以称得上是迄今为止在此方面最具野心的电视剧,通常在一集之中会贯穿10多个不同线索,重复出现的角色有20多个。第一季中较为靠后的一集从图2-3上看是这样的:
图2-3 《黑道家族》的剧集展开模式
其中活动线索的总量和《山街蓝调》中的情节数量是一样多的,但是这里每条线索的内容更为丰富。 [17] 这部剧对主要情节和次要情节没有明确的区分,每一个故事情节都有它的分量。《黑道家族》还展现了一种与《山街蓝调》完全不同的“和弦”叙事模式:其中一个场景通常会同时连接三个不同的线索,将情节层层叠加。《黑道家族》中每一条情节线索都建立在前几集中发生的事件基础上,并贯穿本季,甚至对下一季产生影响。剧中几乎每一个情节都与当前这一集框架之外的信息有关。这部剧受到来自评论家们非同一般的热议,但剧情并没有在结局方面耗费太多精力。
把这4部剧集的情况放在一起,你就能看到过去30年里,流行电视节目的“睡眠者曲线”上升情况(见图2-4)。
图2-4 流行电视节目30年里的“睡眠者曲线”上升情况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既是大众心理认知变化的一张地图,也是屏幕发展的一张地图,就好像媒体巨头们决定训练我们的大脑去适应越来越多的多线索情节。在《山街蓝调》播出之前,电视公司高管们的传统观念是,在一集电视剧里观众如果看到三个以上的情节会觉得不舒服。诚然,1980年5月《山街蓝调》试映时,观众们就抱怨剧情太过复杂。 [18] 但如果快进20年,《黑道家族》这样的电视剧里引人入胜的复杂情节,让《山街蓝调》看起来就如同《三人行》( Three's Company )一样简单。由于在过去的20年里,观众的大脑不断地受到多线索剧集的锤炼,他们也更乐于接受情节复杂的电视剧。
将HBO的经典剧集《黑道家族》与电视媒介黄金时段的《山街蓝调》进行比较,能否得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答案呢?增加电视剧的复杂性是否只会让这样的节目受众更小而精呢?我并不赞同。原因有几个。首先,纯粹以观众份额来衡量,《黑道家族》曾风靡全国,常常在同一时段内赶超电视网络播放的其他节目。
其次,《山街蓝调》本身就很经典,它是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NBC)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走向巨大成功所进行的第一步尝试,旨在面向高端人群,而不是普通大众。这部剧在文化圈和评论界都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其收视率在尼尔森电视收视率排行榜上一直都在30名开外,其第一季更是在97部电视剧中排行第83位。尽管《黑道家族》的叙事复杂性至少是《山街蓝调》的两倍,但一集《黑道家族》的收视观众总数与《山街蓝调》的平均收视人数并没有太大的不同。(《黑道家族》在其他方面甚至更为复杂,这一点我们很快就会讲到。)
通过《急诊室的故事》或《24小时》( 24 )等成功电视剧,你可以了解到大众对于复杂叙事的接受程度。在多线索方面,这两部电视剧每集都有10条左右的线索,数量和《山街蓝调》近似。但《急诊室的故事》和《24小时》却是真正的热门电视剧,在尼尔森电视收视率排行榜上常常位列前20名。在1981年,你可以在黄金时段的一小时里,播出有着3条主要故事线和6条辅助情节线的电视剧,并且吸引足够多的观众,以保证这部电视剧不会被砍掉。而今天: 你可以不断挑战观众,让他们接受更为复杂的剧情,创造出难以超越的经典。 [19]
多线索是现代电视剧备受喜爱的结构特征,对于其受到的诸多赞誉,它也当之无愧。 当我们看电视时,我们会凭直觉来衡量每集的叙述线索数量,以此来判断某节目的复杂性。所有这些迹象表明,这一标准在过去20年里一直在稳步上升。但是多线索也只是上升趋势中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