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会计基础

一、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定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由此可见,在企业中,会计的经济管理职能主要是核算和监督,其作用表现为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对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

(二)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是由国务院财政部制定和颁布的。

中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和解释组成。基本准则是制定具体准则的基础,对各具体准则的制定起统领作用,各具体准则的制定和完善必须在基本准则的框架内进行。其构成关系如图3-1所示。

图3-1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构成关系

中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内容解释如表3-1所示。

表3-1 中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内容解释

二、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记账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做的合理假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1. 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与其决策相关的可靠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集中反映特定对象的经济活动,并将其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才能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一般的企业会计中,企业是会计主体。而对于个人理财的需要,我们可以将个人或家庭的财务收支作为核算对象,将个人或家庭作为会计主体。

2. 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既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持续经营确定了会计处理的时间范围。持续经营假设是会计分期假设的前提。就个人而言,需要假定个人的财务收支活动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这样才有进行规划的必要。

3. 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若干相等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计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及时向各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会计分期假设本身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一种补充,它存在的原因与会计管理职能直接相联系。会计分期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而中期则是指短于一个年底的报告期间,如月度、季度、半年度,且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即1月1日至12月31日。对于个人理财也是如此,通过分期可以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将长期规划细化,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

4. 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货币计量的前提还包括币值不变这一假定,即假定企业在不同时期的每一单位货币或同量货币具有完全相同的价值。在我国会计实务中,企业会计核算应该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折算为人民币。

(二)会计记账基础

会计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一般来说,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有两种计量基础: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1. 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它是以收入、费用是否发生而不是以款项是否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一种记账基础。按照权责发生制,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当期收付,也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权责发生制记账基础的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企业的收入和费用。

2. 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或现收现付制,它是以款项的实际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方法。按照收付实现制,凡是在本期收到的收入和支付的费用,不论其是否属于本期,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凡是本期未收到的收入和未支付的费用,即使归属本期,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目前,我国的政府、行政单位会计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大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与收付实现制相比,权责发生制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目前,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的,现金流量表则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而个人及家庭收支流量大多以收付实现制计算,对照初期与末期的现金,看记账时有无漏记之处。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1. 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因此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 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的情况做出评价,对未来的情况做出预测。

可靠性是相关性的基础,不应将两者对立起来,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也就是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尽可能做到相关性。

3. 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但是会计信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强调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时,还应假定财务报告使用者具有相关的财会知识,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研究这些会计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4. 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这主要包括纵向可比和横向可比。纵向可比,即同一企业不同会计期间可比;横向可比,即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5. 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不应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而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6. 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所有重要的交易或事项的会计信息,这些信息应当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重要性的具体应用需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自身情况,从项目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对重要性进行判断。

7. 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保持应有的谨慎态度,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为满足此要求,需要企业在对不确定的情况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悲观态度”,充分预计到各种可能的风险和损失。

8. 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得提前或者延后。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一个基本特性,投资者或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使用会计信息的价值就是帮助他们做出经济决策。即使是具备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会计信息,如果提供不及时,就失去了及时性,就大大降低了财务报告使用者的效用,甚至不再具有使用价值。

如果将会计主体界定为个人,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在个人或家庭理财中则运用得较少。

四、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一)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会计要素按其性质可分为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两方面。财务状况要素主要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经营成果要素主要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如表3-2所示。

表3-2 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

1. 资产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资产的定义、特征及确认条件如表3-3所示。

在表中“确认条件”项的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注意: 盘亏的资产、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用等不属于资产。

2. 负债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负债的定义、特征及确认条件如表3-4所示。

表3-3 资产的定义、特征及确认条件

表3-4 负债的定义、特征及确认条件

在表中“确认条件”项的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另外,定义中的现时义务既可以是法定义务,也可以是推定义务。法定义务通常在法律意义上需要强制执行;推定义务是指根据企业多年的习惯做法、公开的承诺或者公开宣布的政策而导致企业将承担的责任,如售出商品的保修义务等。

3. 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所有者权益的定义、来源构成及确认条件如表3-5所示。

表3-5 所有者权益的定义、来源构成及确认条件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通常被称为会计第一等式。任何一个会计主体都拥有一定数额的资产,这就必定存在相等数额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有一定的资产,就必定有相应的资金来源(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有一定的资金来源,也必定以某种资产的形式占用或存在。资产和资金来源是同一资金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二者始终保持平衡,所以存在会计的基本平衡式。该等式反映的是企业资金的相对静止状态,也称为静态会计等式。该等式也是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等式。

4. 收入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收入的定义、特征及确认条件如表3-6所示。

表3-6 收入的定义、特征及确认条件

在理解这一定义时要注意,收入应该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所以营业外收入不包括在收入要素中。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而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例如,工业企业制造并销售产品、商业企业销售商品、商业银行对外贷款、租赁公司出租资产、保险公司签发保单、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等。

5. 费用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费用的定义、特征及确认条件如表3-7所示。

表3-7 费用的定义、特征及确认条件

6. 利润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利润的定义、来源构成及确认条件如表3-8所示。

表3-8 利润的定义、来源构成及确认条件

收入-费用=利润,是会计第二等式。企业经营的目标就是从生产经营活动中获取收入,实现盈利。企业在取得收入的同时,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费用。企业将一定会计期间所形成的全部收入与发生的全部费用相比较,其差额就是企业在这一期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如果收入大于费用,利润就为正,企业有盈利;如果收入小于费用,利润就为负,企业亏损。该等式反映的是动态会计等式。该等式也是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等式。

收入将引起企业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增加,费用将引起企业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减少,可见,两个会计基本等式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必然的内在经济联系。

根据个人或家庭理财的特点,可以将个人或家庭的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和结余,并以此来编制个人或家庭的财务报表。

(二)会计要素计量属性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计量属性是指所计量的某一要素的特性方面,如办公桌的长度、矿石的重量等。其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相关金额。常用的会计计量属性的具体解释如表3-9所示。

表3-9 常用会计计量属性的具体解释

五、财务报告

(一)财务报告的定义

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我国《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等出于保护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的需要,也规定企业应当定期编报财务报告。

(二)财务报告的构成

财务报告的内容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与资料。

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财务报表一般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附注。对于规模小的企业编制的报表可以不包括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而对于全面执行会计准则体系的企业所编制的财务报表,还应当包括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财务报表按照编报期间的不同,可以分为年度财务报表和中期财务报表(短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月报、季报、半年报);按照编报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合并财务报表和个别财务报表。

其中,年度财务报表简称年报,是企业的年度决算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附注。中期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与年度财务报表相比,中期财务报表中的附注披露可适当简略。但半年度中期财务会计报告中的会计报表附注至少应当披露所有重大的事项。

财务报告的构成与内容可通过财务报告体系构成体现出来,具体如表3-10所示。

表3-10 财务报告体系构成

根据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主要的财务报表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分别如表3-11~表3-13所示。

表3-11 资产负债表

续表

表3-12 利润表

表3-13 现金流量表 VgyVDms9oRNYWT8q3q/7yny5S/Gars0SyLV6iF6TfZTMtoLkIahGNzizcL1x5u8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