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84章

省里对锡矿产业相关部署是做过精细规划的。虽然西华市在冶金技术上具有一定沉淀,但要想充分利用锡矿开发后续的市场,还需要引进更好的技术,同时,市场的创新与搭建才是开发其利用价值的重要板块。

不管是镀金还是合金,或者是食品包装和各类工业原料,都能在锡矿上获得一定的市场拓展。当然,除了市场本身的价值探索,省里发展下游产业的主要原因是要解决就业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西华市已经感到了一些压力,一些没有机会也没有流通渠道的人,不仅没为城市创造价值,反而成了一种负担。他们流窜在街道,把城市当做乞讨的黄金地点,也有的在这里当起了混混,到处打架斗殴。

赵长山这个人好久没出现了,是的,他已经在监狱里度过了很长时间,他甚至都没见过自己的孩子。好在他挺了过来,刑满释放了。

他有了些胡渣,这些胡渣已经变得有些生硬,不再像以前那样柔软。重要的是,他的脸上多了种深沉和老练。他站在监狱大门口,没有回头看那高高的围墙,在过去这段漫长的日子里,他就像锅炉里的煤渣,在这高墙之内的炉子里慢腾腾的冶炼着。现在他是个通过检验的合格品,他长长的舒了口气,深知就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潮流中。这个有文化的老队长一直在监狱里保持着看报的习惯,外面发生的大小事他一件都没错过,因此,他对外面全新的世界并没有畏惧和陌生的感觉。

这不是光荣的事,所以没有通知亲友出狱的时间。他也没什么亲友,在河西镇就一个孤零零的赵柳枝还在期盼着他,除了这个女人,没有人还记得他的存在。

是啊,时代将这个身份特殊的人淘汰了,因为时代首先淘汰了这个身份,他成了不得不被迫的选择。以前在河西镇,大家要种点什么,谁家缺粮少油,都会第一时间想到这个生产队长,现如今大家都不用再过问别人了。自己可以做自己的主人,他便成了无用的角色了。

赵长山知道自己是个什么身份,他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一个带着污点的农民,但他又因自己坚持看报的缘故,思想里又多出了超出一般农民的优越感和对生活的认知。

他早就想好了,出来的第一件事不是回去看赵柳枝,他要一个人在西华市闯闯,看看他脑子里的东西能不能经得起考验。

因此,他慢条斯理的感受城市喧嚣的同时,不知不觉的来到了省政府大院的门口。因为从他了解到的情况看,要想知道西华市的发展方向,就要盯着这个大门,什么人从这里进去,他们出来的时候什么表情,就能基本断定里面发生了什么。虽说他这种不成熟的理论太过牵强,但对他这样的人来说,已经算是不小的意识成长了。

不过,他首先要让自己活下去,其次才是去检验他的理论。因此出来的那个晚上,他马上给自己找了个事做,那就是成了采矿集团的运矿工。

这些天出矿量大,需要大量劳工来做好矿体分类和进炉前的衔接工作。虽然他这种级别的工人还没有资格进入车间,但是单单让他参与到这么粗糙的环节中,他便深感知足了。

因为他可以和大家挤在一个不算宽敞的屋子休息,可以吃上饭,喝上菜汤。虽然他不要求工钱,但领头的正式职工还是为他的努力买了单。

那天他又靠在矿石堆上看报,无意中看到了有关西华市冶金行业改革的消息。报上说,省里前期从国外引进的设备已经安装完,近几日国外的工程师就会来到西华市对设备进行调试,报上还说,一些携带巨资的外商已经在和省经委和省商会洽谈投资的事。

这样振奋人心的消息并不是每一个像他一样的工人所能感受到的。因为他知道自己失去了生活的一部分,知道过去的自己远远没有和这个世界握手言和的机会。而现在,时代的齿轮让他看到了这一切的发生,他头一次觉得自己参与了这个时代的发展,虽然更多只是见证,但在以后,他坚信自己会是其中一员。

他拿着报纸给睡在旁边的工友看,被人家骂了一句“滚”,又拿给执意发工钱给他的领工,领工说他不切实际,说他活在报纸的精神洗礼中是解决不了生存问题的。这话没错,但物质的和精神的可以互通,比如像他这样的人,当心里被饱满的精神向往全部占据的时候,就有希望激发出创造现实物质的可能。

虽然得不到理解也找不到共鸣,但他仍旧兴奋着,就好像省里的招商引资跟他有关系似的,就好像他就是那工程师,就是那外商似的。

是啊,他也不清楚自己靠什么参与到这场历史的剧场中,他只有一种不可泯灭的激情和信仰而已。也就是那天晚上,他跟别人借了纸笔,把这种对现有社会氛围的认知和感受写成了一篇稿子,又找到报纸的投稿地址,来到邮局买了信封和邮票,把信寄了出去。

省文联为了配合省里有关锡矿产业链建设的庞大布局,特意将表现优异的洛伊丽派到民族报做编辑,负责市场建成这方面的跟踪报道。

而赵长山所看到的那篇报道正是洛伊丽写的,虽然他在河西镇见过这个女人,但早就没了印象。相反,洛伊丽倒是对他有着不一般的印象。因为当年龙女将他送进监狱一事,她没少跟河流召开讨论,对于赵长山这个人原有的思想狭隘面做出过私下的批评。

可没想到的是,他居然能写出这样一篇带着政治色彩的读后感,其中的鼓舞人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完全不像能出现在他脑海里的。

但事情就是这样发生了,这是洛伊丽接触民族报以来收到过的第一封民间反馈信,她拿着信跟副主编进行了一番讨论,副主编也颇受感动,决定针对这个现象来一次小范围的研讨。特别是得知赵长山的人生经历后,大家一致认为这样一篇文章虽然措辞缺乏专业度,但每一句话都直抵民心,每一句都说出了底层人民的心声和对政府的信任。这样一份带着特殊符号的报道如果能刊登出去,一定能引来关注,更重要的是,能激发起更多像赵长山这样活在底层的人民获得重新站起来的力量,因为他们是如此的爱这个国家,虽然这个国家还不够强大,还挣扎在温饱线下,但每个人都能像赵长山这样,相信胜利的钟声就会提前响起。

是的,一周之后,一篇同时刊登在民族报和都市日报的题为《工业和农民——一个民族崛起的历史衔接的到来》的文章得到了极大关注,这个标题是洛伊丽充分提炼赵长山信里的精华所能想到的,他的那封信得以全文转发,下面跟着除洛伊丽之外的其他三个省报记者的评论,也一并在主板发表。

赵长山哪里想过出名的事,他只是本着纯朴的心去写这样一篇文章,也是抱着娱乐的心态去投稿,谁想到真的被关注了。

当他拿到洛伊丽亲自送来的报纸的时候,那些矿工就站在旁边,以一种不敢相信的眼神看着这位干净美丽且大方的记者,她居然会亲自跑来给赵长山送报。这位最美的送报员一下子成了大家议论的谈资,当起哄声出来的时候,他不得不把洛伊丽带到厂子外去。

也就是这个时候,赵长山才模糊的想起了她这个人来。

他有些不敢相信的半张着嘴,半天憋出几个字。

“啊……你是……是那个河流的朋友?是吧?”

洛伊丽笑了笑,说:“没想到河西镇还是个出人才的地方,怎么样,感觉如何?”

赵长山还没从惊喜中回过神来,他挠挠头,支支吾吾道:“你们太神了,我没你们说那么好。”

洛伊丽反驳道:“怎么不好,赵大哥,你要有心理准备,据我所知,省报记者可能会对你有个专访,把你的想法好好谈谈。”

一听还要访问,还是省报记者,这下彻底慌了,他赵长山何德何能,一个刑满释放的人,头上的屎盆子刚摘下去,臭味还没散去,哪有资格接受这种规格的重视。

“姑娘,不对,同志,你能不能跟他们商量一下,这个采访还是别搞了,我肚子里没东西,说不好的。”

显然,这不是洛伊丽所能左右的,赵长山的确不是什么厉害人物,对于接下来的工业发展也不会有实质贡献。但他现在成了典型,典型的底层代表,一个能把省里发展形势解读得如此透彻的普通农民和工人,他能把工业发展和政府面临的强大就业压力想到一起,并提出见解,足以证明他能够出任这个典型角色。

没错,他的名字在一夜之间被西华市一百万人民记住了,与此同时,他还让河西镇火了一把,因为报纸上说的是“这个河西镇来的赵长山”。河西镇上一次出名还是河西东带领老木匠打造的手工家具,那时候河西镇和手工家具几乎就是一个符号,若不是河西东犯了原则错误,也轮不到他儿子河康在这抓破头皮的想重振旗鼓的事。至于矿场开采当然也是一个不小的轰动,但更多的关注度还是让政府占用了,不像这次这样亲民。

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占据着赵长山,他有了种当名人的感觉,周围人看他的眼光充满了尊敬和羡慕。

但只有他自己清楚,他不过想在这里有个立足之地,然后回河西镇将那对苦命的母子接回来。 OuL4UBqh421n/R6d/hBNzD5fKkB+MomOQgHzAxc0B7Rc74x31viDtCm+PbddDcS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