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之后,庄晓洁终于跟绵阳市志愿者团队进山了,也是她跟河贞失联的第九天。进山的途中,她几乎一直没合眼,随着距离绵阳越来越近,她的心跳也越来越快了。
她担心着,害怕着,因为太多的生命在灾难中流失了,她没有办法说服自己不去想那些事,但一想到又锥心的痛。现在她除了祈祷,没有别的办法。
三天后,艰难的行程终于结束,可当她来到漩坪乡的时候,整个人都崩溃了。
因为地震的事,宁静而美丽的漩坪乡已经沉入唐家山堰塞湖湖底了。乡卫生所已经不见踪迹,这里已经没有了生命的迹象,庄晓洁蹲在地上,放声大哭起来,她拼命的叫着河贞的名字,但回答她的只有那透着恶臭的湖水。
她不知道怎么办,同行的另一位男同志将她扶起来,眼看又要下雨,随时可能发生泥石流,再不撤退,谁也不敢保证会发生什么。
她不愿走,但又不得不走,泪水和着泥点,将她白皙的脸蛋弄成了一张刷酱饼。
一小时后,他们来到了避难营,庄晓洁挨个帐篷的找,终于见到了河贞的同事老张。她问老张看没看见河贞,老张低下头抹眼泪,瘪着嘴说:“那天他三个年轻医生去后山出诊,到现在都没回来。”
庄晓洁一个踉跄,后退几步,“没回来是什么意思?去找了吗,派人去找了吗?”
老张哭腔哽咽着,“大家都乱了,伤的伤,死的死,湖水涨上来,大家都在往外跑……”
话还没说完,庄晓洁就拔腿跑了出去,她无从发火,在这样的灾难面前,谁都无过,谁都是无力的弱者。
天开始往下掉雨,像一个个针,插在庄晓洁身上,谁也没发现她的离开。她再一次来到了被湖水淹没的漩坪乡,她感到水下面的学校、乡政府、民房和卫生所在痛苦的呻吟,它们被按在水底下喘不过气。
这里成了一片黑色的海,伴随着黑压压的天空,风声密集的从水面拂过,胆小的庄晓洁站在天地间,仿佛要被这悲恸的氛围吞噬掉。她无助的如同颗小草,一颗想要穿山越岭,去找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小草。
她身上仅有一瓶水和一个手电筒,想要进入已经塌陷的后山,简直不可能。原有的道路已经坠落遗失,河贞失踪九天了,没有人知道后山的那几户人家是否还在。
对庄晓洁来说,这是种莫大的绝望,她凭着自己对当地的记忆,选择从另外一条道进山,天色已黑,山上到处是塌陷留下的深坑,稍有不慎便会陷进去,面对这样的险境,她还是一如既往的选择了前进。
她就像一只失去方向感的小鹿,形单影只的在充满险境的山道上爬行着。手电筒外面裹着一层防雨的塑料布,但很快还是被雨水浸湿,短路了。
她嗓子已经喊哑了,最后筋疲力尽的倒在了山林之中。等第二天醒过来的时候,高烧引起的幻觉已经让她辨不清方向和位置。
但她不能就此放弃,她的信念还在,就这样,拖着病体又走了三个小时,才依稀看到一间塌陷一半的民房在山腰出现。
她觉得那就是生命存在的迹象,只要房子不倒,里面就可能有人。她张开嘴想要再喊一声,但气息刚来到喉咙,她便一阵眩晕,倒了下去。
等她再次醒来,依稀感到了身边传来人体的温度,是的,就是那种感觉,是人与人肌肤触碰才有的亲密感,温暖,不冷也不热,正好将人与人的情绪融合到一起。
她看到了那个让她魂牵梦萦的躯体,就站在她身边,背对着她,给一位伤者处理着伤口。她张开嘴,却发不出声音,她只能用手去够。
是的,她终于抓住了他的裤腿,脏兮兮湿哒哒的裤腿,她感到他的小腿冰凉,就像冰棍一样,没有半点肉感。
河贞回过头来,他的眉头有一块伤疤,裸露在外,还肿胀着,像一个没熟透的桃子,青色的桃子。
庄晓洁的热泪刷一下淌了出来,她什么话都不想说,转身趴在单薄的床单上,痛苦而畅快的哭了起来。
她像是回到家的孩子,找到了她丢失的家长,她紧张了两百多个小时的身体久久不能放松。她不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不想知道他是怎么逃出来的,因为所有的过程都不及见到这个人让她感到幸福和欢喜。
这里没有电,没有信号,河贞本可以下山的,但他不清楚沿途会遇到什么,一旦他下山失败,受伤的村民便会躺在这等死。为了等待大部队的到来,他只能靠着身上仅有的一点西药和山里的中药来帮伤员消毒去肿。
他们吃了九天的野菜,肚子里一点油水都没有,再不来人,情况可想而知。
一天后,庄晓洁带着避难营的居民,沿着她走过的山道,将河贞和五位伤员接了出去。
在得知河贞情况之后,河康搂着艾家,在宾馆的床位上抱头痛哭,站在一旁的河流跟龙女也跟着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龙女组织西华市的企业家,联合市慈善机构,开展了对灾区的募捐活动。河西镇在赵长山组织下,用募捐款买了医疗物资,寄给了河贞。
在今后的几年时间里,河贞和庄晓洁一直留在四川,奔跑在各个山区开展医疗和教育扶贫工作,他俩还因此获得了政府颁发的五四青年奖章。
而这时候的赵立春已经考入中国科学院大学并完成了植物营养学的博士研究工作。他给河贞打电话,想要过来找他俩,河贞拒绝了他:你家一辈子就出你这么个大学生,好好找个科研所待着,发挥你的专业优势。你来我这小地方是发挥不出专业才能的,这里也不适合你做科研,也没这个条件。
现在的河贞不觉得儿时的梦想有多重要了,经过了生死较量和基层工作建设,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同一个梦想里得到盛开的。他也依稀感觉到自己的人生活成了父亲的样子,但至少是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他在这样一种选择中得到了心灵的安慰。
而庄晓洁呢,他不知道,她更像是跟随他一起奔跑的影子,那像极了他的母亲艾家。
想到这,河贞竟然有些懊恼和悔恨。但对庄晓洁来讲,如果没有跟河贞的这次生死相离,说不定她真的就改变人生轨迹了,但现在命运之绳又将他们拉了回来,他们似乎只能这样走下去了。
赵立春不相信河贞的话,作为农民的儿子,从小看着河西镇农民的遭遇,他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这也是他博士课题选择植物营养学的原因。
服务三农这四个字不是从课本上学的,是源于他父亲的耳濡目染,赵立春这么多年从来没对河贞谈及过他对未来的思考,因为在他心里或多或少的觉得低河贞一等,这种学习上的差距让他没办法走出心理困境。更重要一点是,河贞跟庄晓洁的关系让他没有进一步接触的勇气,他知道,那两个人总是会结婚的。
所以,即便河贞不欢迎他下基层,他还是自己找了个地方,谁还没个梦想呢。
赵立春走了人才引进政策,落户一个小县城,做植物营养栽培技术,距离河贞有三百多公里的路程。
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化肥污染,当地土壤已经板结,赵立春落地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当地毒土壤问题,据老百姓反应,近二年来,田地的胃口越来越大,不管你施多少肥进去,庄稼就是不长。
连年的氮素曾施,引起了土壤有机质中大量碳素的消耗,从而带来微生物活性的降低。而土壤团粒结构跟微生物活动是分不开的,微生物群落受影响,自然会引发土壤的板结。
赵立春根据这几年的研究经验,马上把汇报递交到县农委,因为土壤理化检测的样品他已经送到了中科院土壤所,相信结果跟他预想的差不多。按照目前的土地使用情况,再不加以治理,情况会越来越糟。
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必须想办法治理好。但同时,土壤保护意味着农业活动的受限,这对靠土地吃饭的老百姓来说,又是件很难接受的事情。短时间内实行土地轮休的可能性不大,但土壤治理又不能不落实。
县里在农业规划上对土壤保护一事一直都没投入过多关注,赵立春的到来给他们的头脑敲响了警钟。但全县数十万百姓,要想把这件事落实下去,困难可想而知。这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需要经过层层会议和讨论,需要进行地区走访和实际考察,这样才能确定不同地区的土地耕作整改方案。
赵立春对县里的长远部署并不完全同意,在他观念里,这件事必须在有限时间内速战速决,只有一个点打开了,才会形成效应面,也就是要快速建立典型对象。
他的解决方案很简单,减少化学肥料的投入,大量增加有机肥和农家肥。这样的话,既能保证农业活动的正常进行,也能改善土壤活性。但这其中的困难是很难协调的,人们用了这么多年的化肥,简单省事,劳动成本得到了缩减,如果施用农家肥和有机堆肥,其劳动成本便无形增加了,这对习惯了三十多年的老百姓来说,很难再去适应。
为了把想法落实下去,那个秋天,赵立春和县农业推广站的几位同志开始往下跑点,他们不是去调查,就是去落实想法的。首先找村镇领导谈,然后再召集典型代表进行会议培训,时间充裕的情况下,甚至落实到村村户户。
这虽然是累腿的活,但经过四十多天的走访,还是得到了部分农户的配合。赵立春知道,这件事想要让农民自觉起来,一定要从财政补助上进行考虑,只有县里想办法拿出休耕款,弥补了劳动成本的差价,或许才能把这步进行下去。因为农户虽然明白肥料对土壤可能的破坏作用,但他们很少会因此放弃掉生产投入上可能带来的便利。
这是现实问题,也是民生大计,这件事的落实不能靠红头文件,而是要从潜意识撬开大家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