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逻辑试题的特点

逻辑考试的试题来源主要是两种:国内的学者、教师的命题(国产试题);吸收、改造、直接引用美国GMAT(主要)、GRE和LSAT的试题(进口试题)。早期的MBA考试主要采用后者,但从2010年1月第一次进行管理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以后,进口试题的比重明显降低了。

与美国GMAT逻辑试题相比,中国的逻辑试题 有非常明显的真假逻辑 尤其是形式化真假逻辑的特点。国产逻辑试题可以首先从考试要求上分为真假逻辑(形式逻辑)和非真假逻辑(论证逻辑)。

逻辑在中国的许多重要考试中属于必考科目,这些逻辑考试试题在结构上具有共同的三部分:题干、问题和选项。有些逻辑考试的要求是四选一,如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GCT);有些逻辑考试的要求则是五选一,如管理类联考和经济类联考。逻辑科目往往不单独考核,而是作为综合考试的一部分,例如管理类联考综合,在综合考试200分的总分值中,逻辑科目占60分的分值。这样,逻辑考试的难度便体现出来: 不仅仅要求做对,更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做对。

上述大纲列举了十几个逻辑学专业术语,没有接触过逻辑学的考生可能会感到不好理解。从实战角度来看,联考逻辑的考试内容可以分为难度依次增加的三类:形式逻辑、论证逻辑和综合推理。需要指出的是,大纲的术语与本书的称谓有些区别,因为其描述并不十分准确,也无法应对联考逻辑试题。下面我们通过实例来认识一下这三类题目的特点。

由于管理类联考和经济类联考中逻辑考试题型几乎一致,只是题量有所区别,因此,本书不再做特别说明。

题型1: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试题的特点是易于公式化、必然性推理、与生活常识无关、易掌握,提问常常以“为真”“为假”“可以推出”“可以得出”等形式出现,要求考生给出一个 确定性 的结果。

例题1: (2012)王涛和周波是理科(1)班同学,他们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他们发现班里每一个人或者喜欢物理,或者喜欢化学。王涛喜欢物理,周波不喜欢化学。

根据以上陈述,以下哪项必定为真?

Ⅰ.周波喜欢物理。

Ⅱ.王涛不喜欢化学。

Ⅲ.理科(1)班不喜欢物理的人喜欢化学。

Ⅳ.理科(1)班一半喜欢物理,一半喜欢化学。

A.仅Ⅰ。B.仅Ⅲ。C.仅Ⅰ、Ⅱ。

D.仅Ⅰ、Ⅲ。E.仅Ⅱ、Ⅲ、Ⅳ。

解析: 本题答案选D。

本题考查复合命题的推理规则。本题考核相容选言P或Q的推理(否定一支推出肯定另一支),所以,周波不喜欢化学推出周波喜欢物理。同理,由理科(1)班不喜欢物理的人推出喜欢化学。因此,Ⅰ和Ⅲ正确,其他无法推出,本题答案选D。

例题2: 李丽和王佳是好朋友,同在一家公司上班,常常在一起喝下午茶,她们发现常去喝下午茶的人或者喜欢红茶,或者喜欢花茶,或者喜欢绿茶,李丽喜欢绿茶,王佳不喜欢花茶,根据以上陈述,以下哪项必定为真?

Ⅰ.王佳如果喜欢红茶,就不喜欢绿茶;

Ⅱ.王佳如果不喜欢绿茶,就一定喜欢红茶;

Ⅲ.常去喝下午茶的人如果不喜欢红茶,就一定喜欢绿茶或花茶;

Ⅳ.常去喝下午茶的人如果不喜欢绿茶,就一定喜欢红茶和花茶。

A.仅Ⅱ和Ⅳ。B.仅Ⅱ、Ⅲ和Ⅳ。C.仅Ⅲ。

D.仅Ⅰ。E.仅Ⅱ和Ⅲ。

解析: 本题答案选E。

关于多个选言命题推理的考点:或者A或者B或者C,可以形式化为: A∨B∨C。否定A,可以得到B或C。如果是肯定A,得不到任何结果。

注意: 本题不可选B,因为“和”在逻辑中的表达不等于“或者”:

“和”表示“并且”,用逻辑符号∧表示,本书通用;

“或者”用逻辑符号∨表示,本书通用。

这类考题要求考生灵活运用概念、命题、推理等相关知识,以题干给出的信息为基础做出相应的判断,难度较低,近年来,在试卷中 所占比例逐渐减少 ,所占比重相对较小,每年在8题左右。然而,考生切不可因这部分题目难度低、比重小就降低学习要求, 同时形式逻辑是综合推理的基础 ,因此,它也是整个逻辑学习的基础,考生务必打好这块基础,为后期的学习做好准备。

题型2:论证逻辑

论证逻辑试题的特点是非公式化、非确定推理、规律性弱,提问常常以“最能削弱”“最能支持”“最能解释”“最可能是题干假设”“最能评价”等形式出现,要求考生在选项中找出 最佳的结果。

例题1: 晴朗的夜晚可以看到满天星斗,其中有些是自身发光的恒星,有些是自身不发光,但可以反射附近恒星光的行星,恒星尽管遥远但是有些可以被现有的光学望远镜“看到”。和恒星不同,由于行星本身不发光,而且体积还小于恒星,所以,太阳系外的行星大多无法用现有的光学望远镜“看到”。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解释上述现象?

A.如果行星的体积够大,现有的光学望远镜就能“看到”。

B.太阳系外的行星因距离遥远,很少能将恒星光反射到地球上。

C.现有的光学望远镜只能“看到”自身发光或者反射光的天体。

D.有些恒星没有被现有光学望远镜“看到”。

E.太阳系内的行星大多可用现有光学望远镜“看到”。

解析: 本题答案选B。

本题为解释现象题,找证据、结论及关键词,本题需要解释的是“太阳系外的行星”。对于这类题,可以根据论证对象,快速解题。

例题2: 3D立体技术代表了当前电影技术的尖端水平,由于使电影实现了高度可信的空间感,它可能成为未来电影的主流, 3D立体电影中的荧幕角色虽然由计算机生成,但是那些包括动作和表情的电脑角色的“表演”,都以真实演员的“表演”为基础,就像数码时代的化妆技术一样。这也引起了某些演员的担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未来计算机生成的图像和动画会替代真人表演。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减弱上述演员的担心?

A.所有电影的导演只能和真人交流,而不是和电脑交流。

B.任何电影的拍摄都取决于制片人的选择,演员可以跟上时代的发展。

C. 3D立体电影目前的高票房只是人们一时图新鲜的结果,未来尚不可知。

D.掌握3D立体技术的动画专业人员不喜欢去电影院看3D电影。

E.电影故事只能用演员的心灵、情感来表现,其表现形式与导演的喜欢无关。

解析: 本题答案选E。

题干信息: 3D立体技术可能成为电影主流,演员担心未来计算机生成的图像和动画会替代真人表演。要削弱这个推理,如何削弱?不能替代真人表演,演员还要表演。

这类考题要求考生熟练掌握论证理论,比如归纳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因果关系论证、方法措施论证、比例论证等论证方法的特点,根据题干所选用的论证方式给出最恰当的答案,难度较高,在试卷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大,每年11题左右。不仅如此,熟练掌握论证逻辑对论证有效性分析的写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题型3:综合推理

综合推理试题的特点是考点综合化,结合各种逻辑学知识,有时候一个公共题干后面有多个问题, 属于确定推理、考试形式灵活多变、耗时长, 提问形式与形式逻辑一样,常以真假、对错等形式出现,要求考生给出确定结果。

例题1: 某公司有一栋6层的办公楼,公司的财务部、企划部、行政部、销售部、人力资源部、研发部6个部门在此办公,每个部门占据其中的一层。已知:

(1)人力资源部、销售部两个部门所在的楼层不相邻;

(2)财务部在企划部下一层;

(3)行政部所在的楼层在企划部的上面,但是在人力资源部的下面。

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以下哪项符合上述楼层的分布?

A.财务部、企划部、行政部、人力资源部、研发部、销售部。

B.财务部、企划部、行政部、人力资源部、销售部、研发部。

C.企划部、财务部、销售部、研发部、行政部、人力资源部。

D.销售部、财务部、企划部、研发部、人力资源部、行政部。

E.财务部、企划部、研发部、人力资源部、销售部、行政部。

解析: 本题答案选A。

本题属于条件排列题中的“代入排除法”。根据条件(1),排除B、E;根据条件(2),排除C;根据条件(3),排除D。因此,本题答案选A。

例题2: 在某科室公开选拔副科长的招录考试中,共有甲、乙、丙、丁、戊、己、庚7人报名。根据统计, 7人的最高学历分别是本科和博士,其中博士毕业的有3人;女性3人。已知,甲、乙、丙的学历层次相同,己、庚的学历层次不同;戊、己、庚的性别相同,甲、丁的性别不同。最终录用的是一名女博士。根据以上陈述,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甲是男博士。B.己是女博士。C.庚不是男博士。

D.丙是男博士。E.丁是女博士。

解析: 本题答案选E。

题干进行形式化知: 7人的最高学历分别是本科和博士,其中博士毕业的有3人;女性3人——本科4人,男性4人;己、庚的学历层次不同——一人本科,一人博士。

甲、乙、丙的学历层次相同,假设他们都是博士,则与己、庚一人本科、一人博士矛盾,则他们3人都是本科,那么丁、戊是博士。

同理:戊、己、庚的性别相同,甲、丁的性别不同——戍、己、庚不可能都是女性,那么都是男性,乙、丙是女性,所以戊是男博士,己、庚无论谁是博士,都是男博士,由于最后录取的是女博士,所以只有可能是丁,选E。

本类考题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形式逻辑基础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在题干给出的复杂前提之间寻找内在关系,通过严密的分析和推理,有时甚至结合部分数学方法得出最终结论,难度最大,在试卷中所占比例不小,约为11题左右。此类试题非常耗时,用最短的时间攻克综合推理问题,是逻辑科目取得高分的关键。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试题中,三种题目是混排的。考生不仅要会分类做题,实际考试时,还要会判别题目的基本种类,才能选择不同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去处理。因此,在后期的学习中,应逐渐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进行适量的训练。

综上所述,结合考试大纲,逻辑知识体系与题型可以进行如下归纳: gG822Gb2axF1vcEnxsK54ZdbJsBGSkBkHMDTIUwckvkO3EVDJW3qRDz8P2NG99d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