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书信类作文的一般结构

英语(二)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书信类作文不需要书写信头和信内地址,直接从称呼开始书写。本书建议考生都采用缩进式的格式书写。

一、称呼

1.称呼是书信类作文的开头,和结尾的署名一样,都涉及书写格式是否规范的问题。称呼漏写或使用格式不正确都会被扣分。一般用Dear开头,注意头衔及收信人名字的写法。考试指示中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提供书写对象的称谓,如果是这样的话,称呼一定要把指示中的人名或身份写上,否则将被扣分。注意称呼的大写格式,称呼后面不能用冒号,而要用逗号。称呼要顶格书写。

2.常用称呼。

Mr.(先生)用于男性。

Ms.(女士)用于女性,对方已婚或未婚均可使用。

Pres.(President)用于称呼董事长、总经理、大学校长等。

Dear Sir or Madam,不知收信人的姓名时用。

To Whom It May Concern,不知收信人姓名时用。

实际考试中,一定要认真阅读考试指示中的具体提示,看看是否提供收信人的姓名和称谓,并选择恰当的称呼,以免影响得分。如果没有具体收信人,需要根据信的写作对象合理地确定。

二、正文

正文是书信类作文的最重要部分,也是阅卷者评分时的主要着眼点。考试指示中通常会提供两三个内容要点,考生应按照这些提示构建自己的写作内容,尽量不要打破这些内容要点的前后次序,做到条理清楚、要点突出、行文准确。写作过程中,这些内容要点必须全部涉及,漏掉任何一点就会被相应扣分。

考试大纲要求此类作文字数在100词左右,考生在写作之前应当合理规划一下写作的几个要点,紧扣主题、内容严密紧凑,不要东扯西拉。基础较好的考生容易出现写作内容偏多的现象。现在阅卷时规定,字数明显过多,应酌情扣分。尽管在实际阅卷过程中,这项规定的执行并非十分严格,但还是应该把文章的字数尽量控制在110词以内。作文都是扫描到电脑中进行阅卷,答题卡上有明显划定的扫描区域,考生的书写内容必须限制在此区域内。

如前所述,鉴于阅卷者的工作阅历和评分倾向,考生在书信体作文的写作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1)句型和词汇是否灵活多变,切忌单调重复。(2)拼写和语法结构的正确性。(3)表达的内容和层次是否清晰,是否达到考试指令的要求。(4)特别需要注意:根据具体句子所表达的相应时间,选择正确的时态,不要在时态的使用上出现错误,以免影响成绩。

一般的书信类作文分成三段书写,首尾段可以套用一些固定的句型和格式。整篇文章不能都是简单句,应当包含几个主从句。逻辑关系明显的上下句之间最好使用关联词衔接,最好使用一些短语。每段段首句要缩进几个字符的空间。

首段:一般而言,首段使用1-2句话进行自我介绍并表明写作目的(祝贺、感谢、投诉、邀请等)。私人信函一般不需要自我介绍,因为最后结尾有署名,此段一般不需要写自己的姓名。

主体段:根据考试的提纲,用3-4句话(根据自己使用的句型长度加以选择)把主要内容书写清楚。这一段是阅卷者关注的重点,一定要用心规划,从语言和内容两方面展示自己的基本功。写作时可以借用指示中的词汇和短语,但不要直接照抄其中的原句,以免被扣分。

结尾段:可以借用期待回复、表示感谢这类套话。每一种类型的应用文通常都有固定的结尾用语,不妨提前准备好,实际考试时可以直接套用。

三、结束语和签名

结束语一般是礼节性的套话,第一个字母要求大写,后面加逗号。可用的套话如:

●Yours sincerely,   ●Yours truly,   ●Yours faithfully,

这类套话的使用只是书写格式的规范性要求,阅卷标准明确规定,没有这种结束语就要被扣分,但具体使用哪一种结束语则没有相应规定。考生可以事先准备好一种,写作时统一使用,不必标新立异。

最后一部分是签名,按最新考试大纲的规定,现在英语(二)书信体作文的签名统一使用“Li Ming”,不能写上自己的真实姓名。通知类应用文的最后结束语和署名,将在下面相关章节中具体说明。在考试中一定要认真阅读指示,根据具体规定相应选择适当的书写方式。

按缩进式书写的格式要求,结束语和签名要写在作文最后部位中间偏右的地方。

为方便考生查阅和参考使用,根据大纲的要求,把信函类应用短文的写作模式分成几个章节,具体加以探讨、剖析。电子邮件的写作格式等同于一般的书信类作文,而告示类(如备忘录、报告等)单独分一节加以说明,具体格式可参见相关部分。应用类作文变化较大,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关注其写作的一般规范,必须根据具体考试的指令确定自己写作的内容要点,不能指望背一个所谓的“万能模版”解决所有问题,这种懒惰心态会造成严重后果。 SQ4ncU7K5K4mrokyJ2Inq2V7FVszenFsemqG5QD0vsTlIRo0YvK859vwuSRULzO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