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一

厚重的历史反思

吴倬

我是教哲学的,也喜爱文学,因为它们以不同方式反映着同一个世界。当我认真读完穆达写的《白河逝水》,掩卷而思,竟感触万端,浮想翩翩,于是写下这段文字。

这部小说以两条平行的线索交错展开叙述,展示了一幅跨越大半个世纪的宏大的中国乡村生活的历史画卷。其中有色彩斑斓的山水风光,有跌宕起伏的人物传奇,有痛入骨髓的爱恨情仇,有雷鸣电闪的政治风暴,有人性的畸变和灵魂的救赎,特别是有厚重的历史反思……很难想象,一部篇幅并不很长的作品竟能写下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这很难得。我相信,读过这部小说的人,都会被这宏大开阔的叙事风格和丰富的表现手法所吸引,为其中生动的风光、场景、人物、情节的描绘而感叹。

显然,这和小说的语言特色有关。我没有去考证、探究故事发生的地理背景。但通过作者通篇一致的颇具地域特色的语言表述包括俚语、俗语、歌谣等形式的运用,还有对当地少数民族宗教与世俗风情的描写,使一种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令人仿佛置身于故事发生地的情境之中。这部作品读来引人入胜,不忍释手,仅品味其中优美而简约的语言就有着不小的乐趣。

小说人物众多,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各具个性,呼之欲出。无论是大仁大义、文武双全而最终走向绝境的乡绅韩伯之,还是命运多舛、屡受侮辱与损害又害了别人的二秃,或是美丽孝顺却一生不幸的达玉兰,或是极具城府的底层官员魏承祁;还有一些“小人物”,比如为教育救国奔走呼号的达老先生、富有人文情怀的韩政卿等等,都写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真实可信。即使对很次要的人物,也多有出色的描写。此外,作者还是描绘宏大场景的行家里手。小说中有关饥民夺粮、土匪劫人,尤其是“文革”中许多经典事件和场面,都被描绘得波澜起伏,精彩多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白河逝水》重点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反思。小说用大量篇幅描述了十年浩劫在中国乡村的肆虐过程和深重危害,特别是对人性的摧残;同时对国民的劣根性作了许多剖示。在作者笔下,流氓无产者大胡子的无赖与奸诈、小知识分子傅大学的野心和幼稚、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渔业队渔民抗争的形成与消解,还有深受迫害的“五类分子”被扭曲的灵魂、广大“看客”心态等等,无不被刻画得既生动又深刻。作者是在通过文学语言,向我们揭示这场浩劫所产生的土壤和它的必然性,唤起人们对那段历史的沉痛反思和警醒。作者并没有按“脸谱”来写人,而是通过把他们人性中真实复杂的一面,把他们既可恶可恨又可怜可叹的生存状态表现出来,来反映社会存在对人的意识的决定性影响,反映那个时代愚昧、野蛮、狂热、荒唐的集体“无意识”对千百年来形成的道德、良知和文明的践踏。至少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叙事内容和主题在以往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并不多见,从而使这部小说颇具思想和认识价值。

小说中描述的大半个世纪中国的动荡历史,不堪回首。尤其是十年浩劫,是我们永远不能忘失的沉痛记忆。我们这个民族的国民性改造和公民社会建设任重道远。我们需要深入反思小说叙述的悲剧所产生的环境、制度和其他深层次原因,重构适应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和信仰。唯如此,才能防止此类悲剧重演,才能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文明理性和人道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才能让我们这个民族逐步走向现代社会,实现人的现代化。

我想,这就是《白河逝水》带给我们的思想启示吧。

值得赞许的地方还有不少。比如作品中对一些景物的象征性描写,意味隽永;笔下人物的动作和心理刻画精致而传神,等等。如果不受篇幅限制,作品中一些情节能进一步展开,一些人物能细致描绘,当更好。总之,在笔者看来,作者以生动的叙述和厚重的历史反思,使这部作品具有深刻思想内涵,且有很强的可读性,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

是为序。

2015.12.20

(吴倬,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导;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 1CIT3LjoQO++WcY0oxv50RRQdg/MdR8baW2v+xRNaI1yzwnUOcwm3hCI2OZBWl+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