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闯入东海龙宫,向老龙王索取定海神针——如意金箍棒。这根棒重 13500 斤,大可撑天着地,小可变针,藏入耳内。悟空酒醉睡去,忽见两个阴差前来索命,悟空大闹阎罗殿,命判官取出生死簿,一笔勾去了猴类的生年死月。龙王、阎王去玉帝处告状。玉帝派太白金星下凡招抚猴王,请他上天做官。
龙王,神话传说中,统领水族之王,掌管兴云降雨。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灵之一。传说中的龙王有多种,以方位划分为“五帝龙王”,以海洋划分为“四海龙王”,还以天地万物的种类划分为54名龙王和62名神龙王。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龙王敖广、西海龙王敖闰、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称为“四海龙王”。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君王都非常尊重龙族,每年都要祭拜龙王,以求国家风调雨顺。
龙王的职责就是兴云布雨,为人间消除炎热和干旱,所以民间都很崇拜龙王,到处都有供奉龙王的庙宇。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大雨不止时,人们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让民间风调雨顺。龙在中国的历史与传统文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神话传说中,中国的远祖伏羲与女娲都是人首蛇身,蛇就是龙的原形。不过,龙不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真实生物,它综合了许多生物的特征:蛇身、兽腿、鹰爪、马头、蛇尾、鹿角、鱼鳞。龙图腾的由来是和原始部落不断征战有关的。在漫长的历史中,部落与部落间对抗、吞并、联盟,并把战胜的部落图腾的一部分添加到自己的图腾上,使得图腾的形象越来越复杂,最后形成了完整的龙图腾,成为整个华夏民族所信奉崇拜的标志。
【解释】 可高可低,随便怎样都可以。
【造句】 你随高就低地做顿饭吧,能吃饱就行!
【出处】 《西游记》第三回:“我老孙不去,不去!俗语谓:‘赊三不敌见二。’只望你随高就低地送一副便了。”
【解释】 一位客人不用劳烦两位主人接待。比喻一件事情由一个人全部承担,不用找别人帮忙。
【造句】 一客不犯二主,我已经答应去他家做客,下次再去你家吧!
【出处】 《西游记》第三回:“悟空道:‘一客不犯二主。若没有,我也定不出此门。’”
【近义词】 一客不烦二主
【解释】 春风,指笑容。比喻人喜悦舒畅的表情以及和蔼愉快的面容。
【造句】 老师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
【出处】 《西游记》第三回:“悟空满面春风,高登宝座,将铁棒竖在当中。”
【近义词】 喜气洋洋
【反义词】 愁眉苦脸、愁眉不展
【解释】 分说,意为辩白、解说。不容人辩解。
【造句】 爸爸不容分说,转身快步离去。
【出处】 《西游记》第三回:“只见那美猴王睡梦里见两人拿一张批文,上有‘孙悟空’三字,走近身,不容分说,套上绳,就把美猴王的灵魂儿索了去,踉踉跄跄直带到一座城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