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
有头疽

1  范围

本指南给出了有头疽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的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有头疽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2.1 有头疽 Headed carbuncle

有头疽是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疼痛,并迅速向皮肤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之后状如莲蓬、蜂窝;肿胀范围常超过9cm 2 ,大者可达30cm 2 以上。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以中老年患者多发,尤其以消渴病患者多见,易出现内陷之证。

本病根据患病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病名。如生于项部的,名脑疽、对口疽、落头疽;生于背部的,名发背、搭手;生在胸部膻中穴处的,名膻中疽;生于少腹部的,名少腹疽。多为葡萄球菌引起的多个相邻的毛囊和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相当于西医的痈。

3  诊断

3.1  发病原因

西医强调细菌感染的外部因素,而中医学认为其发病以内因为主,外因是发病条件。

外因为外感风温、湿热之邪侵入肌肤,毒邪蕴聚以致经络阻塞,气血运行失常。

内因为情志内伤,气郁化火,脏腑蕴毒,损伤气血;或由于平素恣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火毒内生,伤于脏腑;或房室不节,劳伤精气,以致肾水亏损,水火不济,阴虚则火邪炽盛,感受毒邪之后,毒滞难化。阴虚之体,每因水亏火炽,而使热毒蕴结更甚;气血虚弱之体,每因毒滞难化,不能透毒外出,如病情加剧,极易发生内陷。

内外合致脏腑失合,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发为本病。其中以外感为主者病情较轻,以内伤为主者病情较重。临床上消渴患者易发本病,且难于治愈。

3.2  临床表现

3.2.1  症状

患者自觉患处搏动性疼痛,可伴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继发毒血症、败血症导致死亡。若兼见神昏谵语、气息急促、恶心呕吐、腰痛、尿少、尿赤、发斑等严重全身症状者,为合并内陷。

3.2.2  体征

初为弥漫性浸润性紫红斑,表面紧张发亮,触痛明显,之后局部出现多个粟粒样脓头,有较多脓栓和血性分泌物排出,溃烂之后状如蜂窝,伴有组织坏死和溃疡形成,可见局部淋巴结肿大。可采用应指法判断是否成脓。

应指法:浅表脓肿略高出体表,红、肿、热、痛及波动感。小脓肿,位置深,腔壁厚时,波动感可不明显。深部脓肿一般无波动感,但脓肿表面组织常有水肿和明显的局部压痛,伴有全身中毒症状。

3.2.3  分期
3.2.3.1  初期

局部皮肤突然红肿结块,肿块上有粟粒状脓头,作痒作痛,逐渐向周围和深部扩散,脓头增多,色红、灼热、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多滑数或洪数。持续1周左右,此为一候。

3.2.3.2  溃脓期

疮面腐烂形似蜂窝,肿势范围大小不一,常超过l0cm,甚至大于30cm;伴高热、口渴、便秘、溲赤等。如脓液畅泄,腐肉逐渐脱落,红肿热痛随之减轻,全身症状也渐减或消失,病变范围大者往往需3~4周。此为二至三候。

3.2.3.3  收口期

脓腐渐尽,新肉生长,肉色红活,逐渐收口而愈。少数病例,亦有腐肉虽脱,但新肉生长迟缓者。此期一般1~3周。此为四候。

3.3  检查

3.3.1  血常规检查

可见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15×10 9 ~20×10 9 /L),中性粒细胞增加(80%~90%)。

3.3.2  组织细菌涂片

脓液细菌培养,可见革兰阳性球菌;血液及组织的细菌培养可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等阳性。

3.3.3  组织病理

表现为多个相邻毛囊、毛囊周围组织及皮下组织密集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见组织坏死和脓肿形成。

3.3.4  B超

成脓后深部脓肿经B超检查可呈液性暗区。

3.3.5  其他

应常规检查血糖、尿糖。

3.4  诊断要点

3.4.1  西医诊断要点

——临近的多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早期呈一小片皮肤肿硬,色暗红,几个突出点或脓点,疼痛常较轻,以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此后中心部位出现多个脓栓,破溃后呈蜂窝状。

——或出现畏寒发热和全身不适,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乏力等症状,区域淋巴结肿大、疼痛,可伴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静脉炎及蜂窝织炎。

——好发于皮肤韧厚的项、背部。

——一般见于中年以上患者,老年者多见,部分患者有糖尿病史。

——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3.4.2  中医诊断要点

——初起局部红肿,中央有白头,逐渐增多,溃后脓出黄稠,呈蜂窝状。。

——有恶寒,发热,头痛、口渴,脉数等,一、二候时症状明显,三、四候时逐渐减轻或消失。

——局部症状分为四候,每候7天左右。一候(成形):在红肿热痛的肿块上有多个脓头。二候(化脓):肿块增大,从中心开始化脓溃烂,状如蜂窝。三候(脱腐):坏死皮肉逐渐脱落,红肿热痛逐渐减轻。四候(生新):腐肉脱落,脓液减少,新肉生长,逐渐愈合。

——本病以中老年为多见,好发于颈后或背部。

3.5  鉴别诊断

3.5.1  疖病

疖小而位浅;无全身明显症状;易脓、易溃、易敛。

3.5.2  发际疮

发际疮一般生于项后部,病小而位浅,范围局限,多小于3cm,或多个簇生在一起,2~3天化脓,溃脓后3~4天即能愈合,无明显全身症状,易脓、易溃、易敛,但易反复发作,缠绵不愈。

3.5.3  脂瘤染毒

患处素有结块,与表皮粘连,其中心皮肤常可见粗大黑色毛孔,挤之有粉刺样物溢出,且有臭味。染毒后红肿较局限,范围明显小于有头疽,10天左右化脓,脓出夹有粉渣样物,愈合较为缓慢,全身症状较轻。

4  辨证

4.1  有头疽辨证

4.1.1  火毒凝结

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根脚收束,脓液稠黄,能迅速化脓脱腐。全身发热,口渴,尿赤。苔黄,脉数有力。

4.1.2  湿热壅滞

局部症状与火毒凝结证相同。全身壮热,朝轻暮重,胸闷呕恶。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4.1.3  阴虚火炽

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紫滞,疼痛剧烈,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全身发热烦躁,口渴多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躁,脉细弦数。

4.1.4  气虚毒滞

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灰暗不泽,胀重麻痛,腐肉不化,脓液稀少,易成空腔。全身畏寒高热或身热不扬,小便频数,口渴喜热饮,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苔白或微黄,脉数无力。

4.1.5  阳虚毒恋

疮形平塌,高热或身热不扬,口和不渴,畏寒神萎,舌苔白腻、质胖,脉象濡软。

4.2  并发症辨证

4.2.1  火陷证

多发生于疽证一、二候的毒盛期。局部疮顶不高,根盘散漫,疮色紫滞,疮口干枯无脓,灼热剧痛;全身出现壮热口渴,便秘溲赤,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气息急促,恶心呕吐,或胁肋偶有隐痛,腰痛,周身发斑。舌质红绛,苔黄腻或黄糙,脉洪数、滑数或弦数。

4.2.2  干陷证

多发生于疽证二、三候的溃脓期。局部脓腐不透,疮口中央糜烂,脓少而薄,疮色灰暗,肿势平塌,散漫不聚,闷胀疼痛或微痛;全身出现发热或恶寒,神疲,食少,自汗胁痛,神昏谵语,气息粗促,舌苔黄腻或灰腻,舌质淡红,脉象虚数;或体温反而不高,肢冷,大便溏薄,小便频数,舌苔灰腻,舌质淡,脉沉细等。

4.2.3  虚陷证

多发生于疽证四候的收口期。局部肿势已退,疮口腐肉已尽,而脓水稀薄色灰,或偶带绿色,新肉不生,状如镜面,光白板亮,不知疼痛;全身出现虚热不退或体温不升,形神委顿,纳食日减,或腹痛便泄,自汗肢冷,气息低促,舌质淡红,苔薄白或无苔,脉沉细或虚大无力等,旋即可陷入昏迷厥脱。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中医药治疗有头疽强调以辨证论治为原则。明辨虚实,分证论治,未成脓者宜清热利湿,和营托毒,已成脓者宜益气扶正托毒,并及时切开引流,谨防疽毒内隐。积极治疗消渴等病。必要时配合抗炎治疗,充分引流,全身支持疗法。

5.2  分证论治

5.2.1  火毒凝结证

治法:清热泻火,和营托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或黄连解毒汤,或五味消毒饮加减。

5.2.2  湿热壅滞证

治法:清热化湿,和营托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或仙方活命饮加减。

5.2.3  阴虚火炽证

治法:滋阴生津,清热托毒。

方药:竹叶黄芪汤加减,或知柏地黄汤。

5.2.4  气虚毒滞证

治法:益气,扶正托毒。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或透脓散加减,或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5.2.5  阳虚毒恋证

治法:温阳固里,扶正托毒。

方药:阳和汤加减。

5.3  中成药

5.3.1  成脓期

可应用黄连解毒丸。功能清热泻火解毒。口服,一次3g,一日1~3次。

5.3.2  溃脓期

可应用仙方活命饮片。功能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化脓生肌。口服,嚼碎后服用,一次8片,一日1~2次。

5.3.3  收口期

可应用十全大补丸、八珍丸。功能温补气血。十全大补丸,口服,水蜜丸一次30粒(6g),一日2~3次。八珍丸,口服,一次8丸,一日3次。

5.4  中医外治法

5.4.1  初期
5.4.1.1  敷贴疗法(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Ⅲb级;推荐强度:B)

有头疽初期多为实证,以火毒蕴滞、湿热壅滞两个证型为主,初起局部脓头尚未溃破者,多选用清热解毒、活血排脓等药物敷贴,将清热解毒类药物调成油膏敷于患处,局部红肿者可予金黄膏盖贴箍围聚肿,局部疮周红肿灼热不甚者,用青黛膏盖贴。

5.4.1.2  鲜药外敷(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Ⅲb级;推荐强度:B)

初起脓头已经溃烂,可取新鲜中药(如黄柏、茜草等)捣碎外敷,方法:洗净药材,捣成糊状,患处用生理盐水清洗干净,将捣烂的药材外敷患处,外用消毒纱布包好。初起者1日1换,溃烂者半日一换,一般1~3天肿消痛减,10天左右痊愈。

5.4.2  溃脓期
5.4.2.1  敷贴疗法(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Ⅲb级;推荐强度:B)

溃脓期疮面多已破溃,多采用升丹等化腐生肌药物,若疮面溃腐,形似蜂窝,可予八二丹掺疮口提脓祛腐;如脓水稀薄而带灰绿色者,改用七三丹,外敷金黄膏;对因筋膜间隔形成的脓腔,用大小适中的脱脂棉球蘸五五丹或八二丹,轻轻填于脓腔,以促使化腐溃脓;脓腐大部脱落,疮面渐洁,改用九一丹外掺,外敷红油膏。

5.4.2.2  切开法(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Ⅲb级;推荐强度:A)

疮肿局限,中央高起,触诊有波动感,疮周按之已软者,为脓已成,作“+”或“+ +”形切开手术,外掺八二丹。切开时注意切口宜小,不超过疮肿红肿范围,务求脓泄畅达,并注意尽量保留皮角,既不破坏护场(痈疡防御圈),又有利于早日生肌长肉,并且愈合后瘢痕也小。

5.4.2.3  切开提吊法(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Ⅲb级;推荐强度:B)

感染沿皮下组织蔓延,传入毛囊群,尚未形成大量坏死组织和贮留脓液者,可先取发背中心部位作十字切口,后用桑皮纸药线蘸九一丹插入。以金黄膏外敷。每日清洗换药1次。若脓液逐渐增多,改用七三丹、五五丹,若脓液逐渐减少,改用七三丹、九一丹。

5.4.2.4  拔疔条(栓剂)(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Ⅲb级;推荐强度:B)

二候脓成未溃或溃而不畅者。可将市售白降丹研细末,以面粉少许调糊为丁,长3cm左右,粗0.5cm左右,阴干备用。用时将药丁插入疮口,先抵达疮底,待患者感觉疼痛时再退出少许,免伤深层好肉及经络脏腑,高出疮面的药丁折断除去,便药丁与疮口齐平,外盖金黄膏。视疽大小,每次1~2枚,每日或隔日一换,一般24~48小时即可见疮顶有直径1~2cm圆形黑色坏死区出现,四周有裂缝,界线清楚。轻按有少量脓液溢出,剪除坏死组织。后酌用五五丹、七三丹、八二丹或九一丹等不同含量红升丹制剂以祛腐拔毒、生肌收口。

5.4.2.5  蚕食清创(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Ⅲb级;推荐强度:B)

对疮面大而深,大块腐肉组织难以脱落者,在血糖稳定、感染控制的基础上,应分期分批逐步修剪清除腐肉,以不出血或稍有出血,无明显疼痛为度。

5.4.2.6  溻渍(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Ⅰb级;推荐强度:A)

疮面脓腐渗出较多者,可予黄柏、苍术、苦参等药物煎汤溻渍泡洗,发挥其清解内蕴湿热邪毒的功效。从而促进疮面愈合。中药溻渍具有直接作用于疮口,吸收力强、渗透性好等优势,临床用于渗出较多的有头疽,能够荡涤污秽、祛腐除邪,消除疮疡。

5.4.2.7  拖线疗法(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Ⅲb级;推荐强度:B)

疮肿面积巨大者,常规切开引流治疗多遗留较大手术瘢痕,且疮腔巨大,疮面愈合时间长,此时可行拖线疗法。在常规消毒、麻醉下,采取低位辅助切口,用银质球头探针将4~6股医用丝线(国产4号)贯穿于两个疮口之间,两端打结,使之呈圆环状。放置在内的丝线,应保持松弛状态,以能来回自由拖动为度。每天换药时拉出腔内拖线部分,搽八二丹、九一丹于丝线上,将丝线来回拖拉数次,使药粉拖入腔内,10~14 天后拆除拖线,加垫棉压迫7~10 日,疮腔即可愈合。

5.4.3  收口期
5.4.3.1  敷贴疗法(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Ⅲb级;推荐强度:B)

脓腐渐尽,新肉开始生长,逐渐愈合。可用生肌散(红升、生石膏)、桃花散(熟石膏、东丹、冰片)、白玉膏生肌收口。

5.4.3.2  垫棉压迫疗法(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Ⅲb级;推荐强度:B)

适用于疮面腐肉已尽,留有空腔,皮肤与新肉一时不能粘合者。方法:加压包扎疮口,促进腔壁粘连、闭合。

5.4.3.3  收滋敛疮法(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Ⅴ级;推荐强度:C)

有头疽腐脱后,疮面虽无脓腐,但常因滋水溢出不尽,而影响生肌收敛;或脓腐脱净后,疮面肉芽水肿,有碍上皮生长,此种情况下,采用“湿对湿”的办法,用枯矾冰片液纱条(枯矾10g,冰片5g,将上二味药研碎倒入500mL玻璃瓶中,兑入500mL水,充分摇匀后高温加压备用,用时摇匀呈混悬状)填入疮窦,为防止蒸发过快,可外盖黄连膏,1天1换,2天左右滋水明显减少,肉芽水肿平复,肌生皮长。

5.5  针灸治疗

5.5.1  针刺治疗
5.5.1.1  毫针(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Ⅴ级;推荐强度:C)

中央脓已成,四周仍漫肿。采用1.5寸毫针于漫肿处间隔2cm左右围刺,浅针疾出;或用三棱针亦可,以排出点状血珠为度,泻热毒,然后再敷以围箍药,每天 1次。

5.5.1.2  火针(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Ⅲb级;推荐强度:B)

用于已化脓而未破溃者。取适当体位。选择脓肿中央区皮肤已有坏死成脓的地方,即皮肤最薄且有利于脓液排出的部位作为进针点,常规消毒后,点燃酒精灯,左手持消毒纱布固定在进针点下方,右手持三棱针,烧红针尖,穿刺脓肿中央区,手下有落空感时拔出针,待部分脓液自行排出后,再用小止血钳扩张针孔,并伸入腔内,扫刮清理腔内腐烂坏死组织,左手持纱布稍用力挤压针孔周围脓腔,尽可能排净脓液,酒精棉球清除针孔周围脓液,无菌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后期溃出黄白稠厚脓液,或夹杂有紫色血块,局部肿痛及全身症状亦逐渐消失。此时治宜清散余毒、祛腐生肌,外用生肌散、云南白药等有解毒消肿、止痛生肌作用的散剂。

5.5.2  艾灸治疗
5.5.2.1  艾灸治疗原则

艾灸对有头疽初起尚未溃脓疗效显著,特别是发背疽治疗效果较好。艾灸具有发散郁毒、通透疮窍、引热外出的作用。另外,发背疽施用艾灸疗法越早越好,灸量要足,这样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部位:有头疽局部。

5.5.2.2  隔蒜灸(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Ⅴ级;推荐强度:B)

操作:取陈艾用手指捏成底径0.6~0.8cm,高1~1.5cm的圆锥形艾炷。独头大蒜切成厚2~3mm的薄片,用针在蒜上扎10个左右针眼。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四周,然后将蒜片置于患处正中,上置艾炷,点火灸之,灼痛甚者可再垫一姜片,每次灸3~7壮(每灸3壮,更换蒜片1次)。以痛者灸至不知痛,不痛者灸至知痛为度。灸后用毫针挑去上面粟粒样大小的白头或灸起的小泡,再敷以药膏。起病1~3天者,一般灸治1~3次即愈。

5.5.2.3  熏灸器灸(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Ⅰb级;推荐强度:A)

操作:将纯艾绒30g放入熏灸器(30cm×20cm×11cm)炉箅上。表皮红肿未溃者,治疗时仅需局部点刺出血而后直接熏灸;已溃化脓者先取脓性分泌物做脓液培养及药敏,再予以0.9%生理盐水清洗患处,除净腐烂组织后熏灸。熏灸时间30~60分钟,每天1次,每5天为1个疗程,未溃者治疗1个疗程,已溃者治疗2~3个疗程。熏灸后敷上消毒纱布。

5.5.2.4  隔姜灸(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Ⅳ级;推荐强度:B)

操作:取陈艾用手指捏成底径0.6~0.8cm,高1~1.5cm的锥圆形艾炷。鲜生姜切成如硬币厚的薄片,用针在姜上扎10个左右针眼。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四周,然后将姜片放置于患处正中,上置艾炷,点火灸之,灼痛甚者可再垫一姜片,每次灸3~7壮(每灸3壮,更换姜片1次)。以痛者灸至不知痛,不痛者灸至知痛为度。灸后用毫针挑去上面粟粒样大小的白头或灸起的小泡,再敷以药膏。起病1~3天者,一般灸治1~3次即愈。

适应证:有头疽初起漫肿无头,或焮肿热痛而未成脓者。

禁忌证:对颜面部或已成脓者不宜灸治,以防痈肿扩散产生变证。纯阳无阴、肾阴亏竭、元气大虚禁用灸法。

5.5.2.5  灸骑竹马穴(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Ⅴ级;推荐强度:C)

令患者骑于竹杠上,两足着地,以患者手中指尖至肘横纹中点之长为度,自尾骨尖向上直量,其尽端两侧各旁开一寸处即为取骑竹马穴。于此穴处直接灸6~7壮,同时在脓头放1片硬币厚紫皮蒜片,并施以艾灸,每次30分钟左右,每日1次,6次左右便可获效。

5.6  并发症的处理

5.6.1  西医并发症的处理
5.6.1.1  糖尿病

本病的治疗最基本最重要的是积极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首先予胰岛素降糖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合并血管病变或是神经病变的,可分别给予阿司匹林片等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或营养神经的药物。

5.6.1.2  感染

有头疽的致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应选用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的抗生素,如头孢霉素、青霉素,如见效不明显,可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其结果选择相应的抗生素。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可选择静脉用药,防止如革兰阴性、革兰阳性菌、厌氧菌、霉菌等二重感染,甚至多重感染。

5.6.1.3  电解质紊乱

同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以免发生危证。

5.6.1.4  免疫力低下

要重视机体营养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力,加强营养支持,嘱患者吃些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的食物,必要时可以补充白蛋白、氨基酸或血浆等,以助机体清除病原菌和避免疾病的复发。

5.6.2  中医并发症的治疗
5.6.2.1  火陷证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

5.6.2.2  干陷证

治法:补气养血,托毒透邪。

方药:托里透脓散加减。

5.6.2.3  虚陷证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阳和汤加减。

6  预防与调护

6.1  畅情志

嘱患者克服急躁情绪,主动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发展过程,使患者对疾病有所了解,从而减轻心理负担, 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控制不良情绪,增强病痛的耐受能力及战胜疾病的信心。

6.2  节饮食

注意控制饮食,主张以粗粮为主,多食蔬菜,荤素搭配,忌食辛辣刺激之品,让患者多吃一些清淡、易于消化的食品,如瘦肉、豆制品、绿叶蔬菜、西瓜、苹果等,同时要注意忌食辛辣炙煿之品,禁止吸烟及大量饮酒。

6.3  调起居

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睡眠时采取适当的体位,避免患部受压。适当运动,劳逸结合,注意气候变化及周围环境,尽量避免感冒。

6.4  识病情

给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有头疽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护理相关知识,使其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6.5  治疗原发病

控制原发病糖尿病及其他并发症,延缓并发在的发生是预防和减轻有头疽的关键,选择适当的降糖方案,定期监测血糖,防止出现酮症。

6.6  讲卫生

保持皮肤清洁,穿舒适的衣服和鞋袜,每天检查皮肤的颜色和痛温感及有无破损,尤其要注意洗浴的热水,以免烫伤。对糖尿病患者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创伤性操作。当皮肤有瘙痒感时,适当轻轻按摩皮肤,既可减轻瘙痒,又可增强皮肤的抵抗力。 wCcWGQujTezc7ingqwSU6DmtyLq0/oDlWWk1sa4k3oXzQDkCzitcnTbysesRKA9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