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本指南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指南代替了ZYYXH/T186—2012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窦道,本指南沿用ZYYXH/T186—2012版定义、临床表现、分证论治内容,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病史(见3.1);

——修改了实验室检查(见3.3.1,2012年版的3.1.2.1);

——增加了物理探查(见3.3.2);

——单列了高频超声诊断(见3.3.4,2012年版的3.1.2.2);

——增加了诊断标准(见3.4);

——规范了治疗(见5,2012年版的5);

——修改了治疗原则(见5.1,2012年版的5.1);

——增加了西医治疗(见5.2);

——增加了手术、物理疗法、成品敷料(见5.6、5.7、5.8);

——删除了敷贴疗法、托线疗法、扩疮疗法等(见2012年版的5.3);

——增加了预防与调护(见6)

——增加了参考文献。

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本指南参加起草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武警北京市总队医院、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北京市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

本指南主要起草人:徐旭英、李曰庆、裴晓华、杨博华、曹建春、阙华发、王军、吕延伟、赵刚、焦强、霍凤、陈薇、蓝海冰、高京宏、王广宇、王海、代红雨、胡晓东、孔晓丽。

本指南于2010年7月首次发布,2019年1月第一次修订。 N78MlNcfsMz5gH+5QncwJSrN9jAnuxgmToPpMG47x3E+2mQufSykbnrHTVXe5A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