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关于读经典

我们要敬畏古圣以及古圣所作的《内经》《伤寒杂病论》《本经》等经典。特别是《伤寒杂病论》这部活人之书,自诞生起已经达到巅峰,历经临证实践而学术生命不衰,是经得起历代临证实践检验的经典临床学术,是一千八百多年来历代医家将最佳临床证据、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这三大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最安全、最有效的循证医学。

汉代以后的中医大家,没有不精通《伤寒杂病论》者。历代各大学术流派,如金元四大家以及明清的温补学派、温病学派等学术流派学术思想的创立,无不受到《伤寒杂病论》的启迪,后世所创方药,大都是在经方的基础上加减化裁、并经临证实践确有实效者。实践证明,不懂《伤寒论》,则难以成就中医名家或明白医,难以治疗沉疴大症(证),这可以说是中医界的共识。正如清代医家徐灵胎在《慎疾刍言》中所说:“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

《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学术,可以说一诞生就臻于完善,后世难以超越,这也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思维及科学思辨的大智慧和超前意识。对于中医经典理法和技能,我们只能努力地去传承并深入地学习、研究、思考和应用。在对《伤寒杂病论》的学习和实践中,可以有各种的理解和解读,但这种理解和解读应尽可能契合张仲景临证的原创思维,目前是不太可能去奢谈什么“创新”的。而后世医家贤哲对经典解读的独特观点或学说,我们应当在临证实践中去不断验证、发展、完善和创新,这种发展、完善和创新要基于经典,学术观点的阐述也要尽可能贴近仲景的思辨,这是我们作为仲景传人的担当和责任。

目前,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各级领导都在重视中医、发展中医,大家倍受鼓舞、欢呼雀跃,认为中医的春天来到了。但我认为不然,现在这只是中医发展大环境的春天来到了,而中医的整体学术水平仍然不容乐观,中医的理论、临床学术(道术)层面还是后继乏人、后继乏术,仍然是处于严冬。

我曾与一位大学教授探讨过中医现状的问题,这位教授也对中医目前的教育体系、方法以及中医临床现状有比较犀利的看法,忧心忡忡但又无可奈何。他认为,对于中医人的培养,最好的时间是在大学本科阶段,而我们现在这个培养体系,本科五年是培养不出来中医经典思维的。中医的大学教育为什么本科五年培养的学生毕业之后,中医的辨证思维建立不起来呢?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任何一个行业,在大学四年、五年都能建立起本行业的思维,而我们中医这个学术思维却建立不起来,这是很难想象的,而唯独中医是这样。目前中医的状况就是在上层有点儿虚火上炎,在下边儿有些杂草丛生。他认为,上面的一些领导总爱将过多的精力放在搞那些高大上的科研项目等方面,经费绝大多数都用到科研项目上,科研项目也出来了不少,但是呢,中医的水平却越来越差,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而下面的有些人却打着中医的旗号瞎忽悠,挣大钱。而真正提升临床看病水平、看病的疗效这个最根本的核心问题却没多少人去关注。如果中医真正的思维和临床疗效问题都解决不了,只是在那里坐而论道,搞一些虚的、形而上的东西,这就叫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对这位教授的看法,我很有同感,中医目前的确是有些人好大喜功,弄虚作假,而基层有些人又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如此下去,中医的前途堪忧。

纵观目前中医队伍的学术水平,是不尽如人意的。不少中医治病不明阴阳,不辨虚实,开方没有法度,滥加药,滥合方,动辄几十味药堆满处方,章法不明,诸药杂陈,甚至多有按西医思路来开中药者,如此疗效岂能不滑坡?

现在的状况是,真正会看病的明白中医不多了,鱼龙混杂、滥竽充数、靠包装、靠虚名、靠自封某“大师”、某什么“神”而忽悠百姓者大有人在。很多患者不论是外感还是内伤杂病,基本上都是首选西医,实在是没办法了,多方求医、百般治疗确实治不好了,才去找中医试试,碰碰运气,但对中医并不抱多大的希望。因为以他们的求医经历来看,有病找西医治不好,但找中医也不靠谱,有些人甚至千里迢迢,花费不菲去各大城市找某些名中医、名老中医、某大师、某名师等去求治,结果是一次次地背回一大袋子几十剂甚至上百剂的中药,不仅无效,而且愈治愈重。所以不少患者对中医很是失望,多有感叹:现在的好中医真是难找呀!

我记不清曾在哪篇文章里看到过一位中医老前辈的感叹:“中医最大的危机是后继无人。也许不出50年,中医不需要被别人取消,就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对此,我深有同感。中医后继无人,实际上是说后继古经典的明白医乏人。因为,现今《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济苍生,安黎元”造福人类的经典并没有被充分重视,中医不读或不深入读古圣经典,临证不用或不会用经典名方的法度思辨,造成了辨证施治思维的弱化和缺失,这也是当今中医西化、退化及经典中医后继乏人的根源。

当然,中医不是不能学习西医的。西医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发展的,目前是主流医学。中医师学习和掌握一些西医理论知识和技能,一是可以为我所用,将西医的现代检查、诊断方法和结果作为中医辨证察机的延伸;二是不至于将有些比较凶险的病症误诊、误治。但我们在学西医的前提下,一定要首先有中医的理论自信、学术自信和道路自信,因为有不少中医师自己就不相信中医,贬低中医,怎么能潜心深入钻研中医呢?我们不能为学用西医而抛弃中医经典学术,望、闻、问、切不懂也不用了,开中药方也掺杂西医理论,那就本末倒置了。作为一名中医师,中医古代经典是根基,不断夯实这个根基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很多中医师比较浮躁,不是潜下心来研读、思考和感悟古代中医经典,总想走捷径,想寻求某个热门流派而包打天下,想觅到几个百病皆治的秘方来笑傲江湖。殊不知“包打天下”的能力、“百病皆治”的秘方应来自于中医经典《内经》《伤寒杂病论》,来自于我们下功夫苦修、苦读经典,勤临证,多思考,多汲取教训,多总结经验,并不是学了几个方子、肤浅地听了几个所谓“绝招”就能够达到的。学习方药的关键在于掌握应用方药的法度,而不是只学一点别人一张方子能治疗多少多少病的经验。靠别人的经验治病是学习中医的障碍,靠理法治病,才能使你的中医路越走越宽。

我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医学的学习、研究和应用,曾历经了一个艰辛和困惑的过程,自从接触到胡希恕先生的“六经八纲方证辨证”学说后,打开了我的经方学用思路,转变了我的很多观念,临床疗效也大为提升,真切地感受到胡希恕先生的学说是步入《伤寒》之门并登堂入室的方便法门。但随着学习和实践的深入,感到还有一定的困惑和瓶颈,须完善和发展。

对于任何先贤有关《伤寒论》的解读,我除了景仰他们的睿智,深入学习和体悟他们的学术思辨内涵外,也感到有责任完善和创新一些思路,以使经方辨治更加精准,更加有效而造福于民众。因为医学是一门护卫人的生命的崇高事业,人命至重,关乎天,重于山,护卫生命的学问必须要不断地学习、求索和发展,臻于至善。

我在读经典、实践《伤寒》经方医学的过程中,力求做到一门深入,“知行合一”。首先深入读书,心中领会,然后验证于临床,心解力行,融会贯通。正如古人所说,“学不心解,则忘之易”(《礼记·学记》,“是以古之圣人,终其身于问学之场焉,讲习讨论,心解力行”(明代思想家李贽《答耿中丞论淡书》),“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传习录·卷上》,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阳明著)。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

不论临证还是讲学,我都以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立身,凭良心立命,知行合一,精益求精,止于至善。 FZFtXSRWrRKWtV7IOr8fOoTTdryGpv0uc+YfjcCoXvl6+ktyWDSeCcZae9ifegZ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