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政府对农业生态功能的重视

(一)对山区生态涵养理念上的认识

由“靠山吃山”向“富民养山”转变,由以发展经济为主转向以生态涵养为主,生态涵养和生态经济并行发展。

北京市山区面积约为1.0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62%。山区具有丰富的农林、矿产资源和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是首都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

改革开放前,山区生态政策以发展经济为主。1957年市委农工部提出京郊山区“在做好水土保持,力争粮油自给有余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矿副相结合的多种经济全面发展的方针”。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市委、市政府出台相应政策,端正山区生产方针,要求“山区建设应当以造林和水土保持为中心”。此外,应当积极有计划地修筑山区公路,为开发山区创造条件。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山区大规模地开展了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植树造林活动,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到20世纪80年代初,山区有林面积占郊区有林面积的86.8%,林木覆盖率达到25.5%。这一时期京郊山区的建设为后来深度开发打下了基础。改革开放后,北京市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实施山区重点开发建设工程,改变山区面貌,造富山区农民。1982年修订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凸显了京郊山区的重要生态功能,确立了京郊山区在首都总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治山治水、防治污染、兴利除弊、提高环境质量”的目标。1994年部署北京市边远山区“四四奔小康攻坚计划”,保障低收入农民实现小康目标。“九五”开始,北京开始尝试提出实现致富手段的调整,下大力气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山区主导产业。1997年制定实施了《北京市山区水利富民综合开发工程(1997—2003年)》。“十五”时期,除一如既往关注山区的发展和农民致富以外,北京市政府开始重视山区的生态服务价值。为改善首都生态环境和植被景观,保障首都生态安全,北京市自2000年起开始关停废弃矿山。2004年,为有效保护山区造林绿化成果,提升北京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和管理水平,北京市政府下发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的通知》,对为首都生态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山区农民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实现山区农民由“靠山吃山”向“养山就业”的重大转变。2005年,北京市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山区发展实施富民养山工程的意见》《关于实施山区流域综合治理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强化山区的生态功能。进入“十一五”时期,关于山区生态环境方面的政策更为密集,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北京市实施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办法》《北京市山区生态林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2009—2011年)》等。2007年全面启动关停废弃矿山植被修复工程,并作为北京市生态建设重点工程之一。2008年北京山区工作会议提出发展沟域经济,在保证山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利用山区的资源优势加快山区经济发展。山区生态环境政策由原来的“靠山吃山”转变为“富民养山”,山区发展由原来的以发展经济为主转变为以生态涵养为主,生态涵养和生态经济并行发展。从这一时期开始,山区的生态涵养功能定位以及围绕上述功能定位的发展思路更加明朗。目前,京郊山区以生态涵养为功能定位,以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

(二)农田景观服务功能

把农业的生产和生态功能紧密结合,农田景观本身就是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农业景观是指由自然条件与人类的活动共同创造的,是人们利用土地作为农业活动而产生的农田与地产的景观类型。在景观的功能形成方面,多样性是核心,多样性使得景观具有更高的存在价值。北京的自然气候地理条件、动植物种类、种养业结构、生产方式、历史文化、农耕历史等形成了北京农业特有的农田景观,并保持了北京农田整体环境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以及文化多样性。人们发现郊区景观很舒适且很美,是因为景观传递着积极的信号,显示着一个充满活力、适当利用自然资源的农村社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持续提高,农业的生态与景观服务价值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北京农业的功能已不再局限于生产多少产品,更重要的是为宜居城市提供生态屏障与优美景观环境。农田作为首都“山水林田路村城”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田耕地景观越来越成为首都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生态系统和环境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首都职能的要求,农业应对减少就地扬尘起沙做出贡献,农田治理基本实现“无裸露、无撂荒、无闲置”目标。北京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面保护性耕作。2008年,为更好地发挥农业的生态服务功能,实现抑制裸露、控制扬尘、保护生态的目标,促进首都环境更加宜居,北京又率先建立冬季作物生态补偿机制,对冬小麦进行补贴,全面维护和提升整个北京农业的生态价值。据测算,2017年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贴现值为10769.36亿元,尽管农业增加值不高,但其1万亿元生态服务价值支撑了2000多万人在城市中的日常生活。

“一步一景,十步成画。”北京的现代农业成了首都的大景观。在京承高速路沿线,以籽种、设施、观光和科技农业为重点,精心布置11个景观农业节点,打造了68公里“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2009年,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开发规划》,北京市启动了农田景观建设工程,开展土地规模整理、田间路网修补、林网修补完善、农田景观提升建设,打造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人与自然和谐的田园风光,使基本农田成为首都优良的生产性绿色空间。目前,北京市已完成区乡两级土地规划调整完善,全面划定北京市151.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

(三)农田生态环境建设

农田是社会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田生态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消纳废物、改善区域小气候,并且农田土壤具有不可低估的固碳作用。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农田是连接城市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一个缓冲区和隔离带,可扩大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移动和栖息的空间。通过合理耕作、平衡施肥、秸秆还田等农业技术措施的实施,可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保水、保肥、通气能力,从而达到保护和改善农田环境的作用。通过完善农田林网建设,可以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御干热风,调节田间小气候,维护农田生态平衡,使得农田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对节肥、节药、节水提出了要求。

在节肥方面,2005年北京市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测土配方施肥作为今后五年农村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2006年,北京开始实施测土配方工程,不到3年即实现主要作物生产上全覆盖。2006—2011年,全市累计推广面积2223万亩,增产农作物9.78亿千克,为农民增收节支18.08亿元。6年来累计节省化肥6.4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73万吨。测土配方有效地减少了化肥投入,降低了对土壤和水造成污染的潜在风险。

在节药方面,为提高病虫害绿色防控水平,降低高毒农药的使用,最大限度地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北京市于2009年启动为期四年的“田园清洁循环工程——控制农药面源污染”项目,农业病虫害生物控制比例提升到20%。

在节水方面,以设施农业、精品果园和基本农田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田间节水工程设施农业以微灌为主,精品果园以小管出流、滴灌为主,规模基本农田中两茬平播以喷灌为主、露地菜以管灌为主。根据北京市水务局数据,北京农业用水占全市总用水量的比重由2001年的44.7%下降到2017年的12.9%(如图3-1所示)。农业用水效率即万元农业GDP耗水由2001年的2153.5立方米下降为2017年的561.6立方米(如图3-2所示)。预计到2022年,北京市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将提高到0.75以上,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图3-1 2001—2017年北京农业用水占全市总用水量

图3-2 2001—2017年北京万元农业GDP耗水 1CHfx9s8vY4cDquKbNqooaG4+LM+RUHLPKV+AbwgmcwcluchGnw0ufFYa5zRazV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