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需求的变化引发北京农业生产内容和重点的变化,随着首都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农业生产由关注温饱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转变。
以1950—2017年北京市统计数据为基础,将北京农业的生产功能阶段划分为以粮为纲、丰富种类、关注品质、注重效益四个阶段。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全国人民尝尽了忽视粮食是基本生产物资的苦果。1960年7月,中共中央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和“以粮为纲”的方针,农业生产的目的是为解决人民温饱,该政策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在这一阶段,北京农业生产的重点是粮食生产,农作制度经历了“一年一熟”“三种三收”间作套种制、“两茬平作”制,复种指数保持在165%,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41.7万吨增加到1980年的186.0万吨(如图2-1所示),粮食耕地亩产由1949年的57千克增加到1980年的226千克(如图2-2所示)。
图2-1 1949—2017年北京粮食总产量
图2-2 1949—2017年北京粮食耕地面积亩产
改革开放后,农村经营体制发生深刻变革。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不断取得突破的双重促进下,农业生产力迅速恢复并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重新被调动起来。198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17万吨,1994年突破250万吨,粮食产量的增加使得生存问题得到解决并实现温饱。此时,城市副食品供不应求以及供给单一的问题显现,居民的营养问题开始凸显,农业的副食品供给功能受到重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重点关注居民膳食营养,重点发展禽、蛋、水产品和牛奶生产。80年代初北京着重发展蛋鸡和肉鸡生产,尤其是在1985年前后狠抓规模猪场和池塘养鱼。至90年代初,禽、蛋、奶、水产品等副食品生产规模明显扩大。图2-3、图2-4、图2-5显示了1978—2017年北京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情况。目前,北京市年禽蛋总产量维持在15万吨左右,水产品总产量维持在5万吨左右。
图2-3 1978—2017年北京肉类总产量
图2-4 1978—2017年北京禽蛋总产量
图2-5 1978—2017年北京水产品产量
粮食丰年有余,副食品生产由普遍的短缺转变为供大于求,初步形成自己的农业生产规模,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对产品需求多样化、复杂化。这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眼于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重点发展设施农业、籽种产业和有机农业。
维生素与纤维素的需求开始形成热点。90年代中期,北京在全国率先实施“菜篮子工程”。由于设施农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特征,自1995年北京开始扶持设施农业发展,设施农业和“菜篮子工程”成为政府满足供应、实现保障的重要抓手。设施农业播种面积由1998年的17万亩发展到2017年的53.6万亩,设施农业年收入54.5亿元,占全市种植业总产值的41.9%。设施农业成为郊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同时,注重设施农业的提效升级,日光温室面积由1995年的17000亩增加到2010年的125733亩,5年间规模增加了6倍多。而中小棚则由1995年的58000亩减少到2010年的29624亩,减少近49%。
依托北京具有的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优势,发挥籽种产业高端、高效、高辐射的特征,瞄准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高地”,大力发展籽种产业,全力打造北京作为全国种业科技创新中心、企业聚集中心、交易交流中心和种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的“三中心一平台”地位。2017年,全市共有种业企业463家,其中“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2家,占全国(90家)的13.3%;全国十强种业企业有3家在北京,占全国的30%;进出口企业14家,占全国的10%;注册资本超过亿元的企业17家,数量、占比均居全国之首。2017年北京种业销售额120亿元,约占全国的10%;农作物种子企业总资产达到133亿元。生物育种技术全国领先,每年选育主要农作物品种数量约占全国年审定量的10%,蛋种鸡、良种奶牛冻精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50%、35%,鲟鳇鱼种苗的年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60%以上,集聚了中种集团、德农、奥瑞金、金色农华、联创种业等一大批有实力的民族种业企业。预计到2020年,北京种业销售额达到150亿元以上。
北京高收入人群较多,对高端农产品需求远超全国平均水平,2017年北京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62406元,人均食品消费达到8003元。消费者购买力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使得居民对农产品的高端化、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增加,北京农业以“名、特、优、新”为重点,满足多层次和个性化需求。同时强化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三品一标”的认证,预计到2020年,北京市菜篮子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覆盖率将达到60%。北京农业生产功能演进过程分析见表2-1。
表2-1 北京农业生产功能演进过程分析
改革开放后,种植业在总产值中的比重呈逐渐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53.59%下降为2017年的42.10%。畜牧业自1984年开始呈上升趋势且较为明显,一直持续到2004年(如图2-6所示)。之后,由于北京市农业空间布局调整,畜牧业产值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目前,北京市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产值比重为42.10:19.07:32.89:3.11。种植业产值比重下降和畜牧业产值比重的上升,说明了北京农业生产功能由单一的粮食供应为主向副食品供应转变。
图2-6 1978—2017年北京农业内部各产值比重
从农业内部各子产业来看,着重分析下粮食、蔬菜以及设施农业、籽种产业的产值变化情况。粮食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整体呈逐渐下降趋势,比重由1978年的34.94%下降为2017年的2.51%,尤其是1995年以后,下降趋势较为明显。自2000年后,粮食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低于10%。蔬菜业自1996年开始超过粮食产业,成为种植业内部第一大产业。2000年,蔬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最高值26.58%。2017年,北京蔬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19.4%。果品也保持稳步上升趋势,由1978年的5.6%上升到2017年的14.18%(如图2-7所示)。
图2-7 1978—2017年北京粮食、蔬菜、果品占农业总产值比
设施农业是建设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京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发挥着保障首都农产品供给的重要作用。北京市积极推动设施农业发展,先后下发了《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2007—2017年,北京设施农业播种面积由30331公顷发展到35740公顷,设施农业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由2007年的10.28%增加到2017年的28.37%。与此同时,设施农业总收入由2005年的18.2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54.5亿元,设施农业总收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7.78%增加到2017年的17.68%,对促进京郊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见表2-2)。
表2-2 2005—2017年北京设施农业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北京统计年鉴》。
对于籽种产业,随着北京市大力发展籽种产业,种业产值由2007年的7.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2.7亿元(如图2-8所示)。
图2-8 2006—2017年北京种业产值情况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地位没有发生变化。农村作为首都副产品供给基地,农业生产的目的是保障市民鲜活安全农产品供应。在消费需求的强烈拉动下,北京农业的生产功能其内容和重点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大宗农产品生产开始淡化,转向“名、特、优、新、稀”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农产品生产,各种高端要素集聚的“名、优、特、新、稀”农产品成为满足消费者多层次、个性化的需要,农业的首都高端农产品供应和城市应急安全的基本保障功能凸显。北京农业生产功能演进过程分析如图2-9所示。
图2-9 北京农业生产功能演进过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