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农业服务业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逐渐凸显,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2007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提出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明确发展生产农业领域的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摆在重要位置,提出“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七个方面举措之一”。2017年农业农村部、发改委、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农经发〔2017〕6号)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放到建设现代农业的高度,首次界定了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描绘指出“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均强调了农产品流通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便民服务、农村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在引领农业优先发展中的重要性。此外,《国务院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国发〔2016〕56号)、《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国发〔2016〕58号)、《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等战略规划均提到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农产品电商、创意农业、定制农业、会展农业等现代农业服务业新业态的发展。与此同时,各级政府积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农业农村大数据、电子商务进农村、农业电子商务、农业互联网小镇等系列工程,为发展基于互联网环境的现代农业服务业提供了重大政策机遇。

北京“四中心”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其产业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高精尖”产业引领的产业结构布局。近年来,北京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业服务业的政策文件,以农业金融业、农业科技服务业、农业信息服务业、农业流通业等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和以农村流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农村公共服务为核心的生活性服务业迎来了政策机遇期。《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提出“构建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强调现代农业流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科技金融等服务”。《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全面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发展,规范发展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展示、在线交易、众包、众筹、出行共享等分享经济模式和业态,加速服务信息化进程。在补齐农村服务业短板方面,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互联网+农业’、现代种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农村物流商贸、农业职业教育、农业旅游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意见》(京政发〔2016〕25号)强调了现代农产品流通业、农村电商配套设施、农业金融业、农业会展业的重要性,提出“推动电商物流、冷链物流、农产品物流建设,加快农产品全产业链环节的信息化改造和标准化应用,着力提高农村地区信息、科技、金融、流通等服务能力”。2017年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个高精尖产业的指导意见》中,将人工智能产业、科技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列入十大高精尖产业名录中,提出“建立典型农业大数据智能决策分析系统,开展智能农场、智能化植物工厂等集成应用示范”。《全面推进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国函〔2019〕16号)进一步强调北京市继续开展和全面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重要性,提出“着力打造全面开放型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行区”。《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推进‘智慧乡村’建设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开发适合‘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为服务业引领北京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基础。

表1-1 全国现代农业服务业相关政策梳理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政策文件整理所得。

表1-2 北京市现代农业服务业相关政策梳理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政策文件整理所得。

1.现实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北京市提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以来,北京市各区开始重视农业服务业的发展,2003年开始实施以摸清两张底牌(市场需求和农业资源)、搞好两个支撑(科技和资金)、搭建一个平台(农产品信息平台)为主要内容的“221行动计划”,首都现代农业服务业也由此得到快速发展。2005年4月北京“三农”工作会议提出发展“四种农业”,强调籽种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和科技农业,其中三种属于服务业范畴。2010年以来,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为主线的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逐渐形成。以休闲农业、沟域经济、创意农业、会展农业等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农村电商、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产品电商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流通业,以及以信息服务、金融、科技服务等为代表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主导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性产业。尤其是“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农业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向传统农业服务业领域渗透,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逐步走入以信息化主导、现代服务引领、“高精尖”结构突出的现代农业发展阶段。

(1)互联网环境下北京市涌现了系列农业服务创新模式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服务业领域的渗透,北京市积极利用互联网手段创新现代农业服务模式,涌现了以农科城云平台、北京“221”信息平台、北京益农信息社等多种创新模式(见表1-3)。其中,北京“221”物联网应用服务平台引入“智慧农场云”的管理模式,促进物联网从单纯的监控向应用服务的延伸。截至2016年底,“221”平台已有用户545家,覆盖面积41.30万亩,设施总数17085个,安装传感器1189个、摄像头507个,活跃用户占比增长15个百分点。据园区应用效果追踪,产量增加15%~30%、病虫害降低50%~70%、化肥等投入品使用减少30%,人员投入减少70%,管理费用降低30%。北京科委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实施了农科城农业云服务平台、全国“12396”三农呼叫中心和服务平台、北京“网上供销社”智慧流通服务平台、农业物联网规模化应用云服务平台、种业科技成果托管平台和作物品种权交易平台等互联网工程,在互联网促进农业服务创新探索上实现了突破,涌现了北京农业嘉年华、“京果快捷通”生鲜果品配送优选平台、“网上农高会”“互联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科城O2O电商、通州现代种业服务业等多种现代农业服务新业态,农业服务范围得到拓宽,服务效能日趋精准化。

表1-3 互联网环境下北京市典型现代农业服务创新

(2)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农户家庭信息化装备不断完善

完备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为首都利用互联网手段实现农业服务业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2017年全市农村居民家庭移动电话拥有量达244部/百户,电视机数量达138台/百户,计算机拥有量达74台/百户,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100%,农村宽带接入用户104.70万户。农村地区移动网络信号覆盖率基本达到100%,部分村庄和农业园区实现主要区域Wi-Fi覆盖,党员远程教育系统、村邮站、文化大院、“三资”管理平台等已经实现部分公益服务、便民服务进村,各种公益性农业农村服务体系对农村辐射面较广。

北京实践表明,通过互联网创新农业服务业的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发展机制,加快形成基于互联网的新产业、新业态,以此引领现代农业创新发展,有利于促进小农现代化和产业结构优化,为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乡村全面振兴创造条件。

图1-1 2000—2017年北京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移动电话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18。

2.发展契机

(1)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的批复为农业服务业创新提供了机遇

作为首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今后北京市将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改革监管模式、优化市场环境,促进北京市服务业全方位的主动开放。这意味着北京市将通过服务业创新推动新业态的培育,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高端化、国际化的发展,进一步推进高精尖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也意味着对市民、外商、企业的影响将不断深远。农业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巨大创新潜力的产业,伴随市委市政府对农业服务业的关注,这一改革实践为农业流通业、农村金融业等农业服务业行业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例如,《全面推进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提出的支持建立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加快金融创新、优化服务方式,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水平等,都为农业服务业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2)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全面推进为农业服务业创新提供产业基础

自2015年北京市被认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北京市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以节水富民、提质增效为落脚点,强化都市农业生态、生活、生产、示范四大功能,基本形成了业态丰富、功能多样、环境友好、特色鲜明的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全市三次产业构成0.4:18.6:81.0。农业“调转节”扎实推进,250万亩粮田、菜田、鲜果园落到具体地块并实现数字化管理。2017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308.3亿元,其中服务业占3.11%,农村经营收入三次产业贡献比为21.3:4.7:74,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农村居民的主导产业。

图1-2 2005—2018年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18。

图1-3 2010年与2017年北京市农业内部结构构成对比图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18。

(3)农业多功能性的有效发挥为农业服务业创新指明了重要方向

当前,拓展首都农业多种功能已成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以及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途径,为创新农业服务业指明了方向。目前已出现了蓝调庄园、昌平国家农业科技园、朝来农艺园、酒香之路等一批品牌价值高的特色企业和园区。据统计,2018年全市观光园和民俗旅游实现收入40.3亿元,比2010年名义增加60.56%。2017年全市农业会展及农事节庆活动共接待游客450.5万人次,实现收入2.40亿元。第五届农业嘉年华共接待游客136.9万人次,比上届增长2.5%,实现收入6613.1万元。同时,北京市已成功举办了世界草莓大会、世界葡萄大会、世界食用菌大会、世界园博会等国际性农业展会,世界休闲农业大会主会场也将于2020年落户平谷区,京郊农业的多种功能得到有效拓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日渐成为京郊现代农业的主要业态。

图1-4 2005—2017年北京市农业观光园和民俗旅游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18。

(4)健全的科技基础条件为发展“互联网+”农业科技服务提供基础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农业服务业创新提供了资源与平台支撑。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十分重视农业科技资源与平台的建设。目前,北京市有农林高校和其他相关高校32所,国家和省部级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100余个,农业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不断完善,为农业服务业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与此同时,北京市人才资源丰富,农业人才支撑体系日益健全。据统计,日前全市农业科技人员达到2万余人,涉农两院院士占全国院士总数的50%,海外高层次农业人才70余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1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岗位专家及技术人员400余人。此外,北京市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借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与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通过数据服务、育种科研服务、植保服务、农产品加工与物流服务等高端服务引领推动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带动了农业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为农业服务业互联网创新注入不竭动力

伴随农村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以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组织以及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引领力量。据原北京市农委统计,2017年,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已达39家,全市在工商登记注册的合作社达到7447家,成员19.6万人,出资总额109.8亿元,辐射带动农户46万户。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125个乡镇2609个村开展了确权工作,涉及承包土地面积278.5万亩,占全市拟确权土地总面积的98.5%,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主体任务基本完成,通过支持农民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引导土地经营权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促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提高了农村产业组织的专业化和农业生产经营的标准化建设水平,加速了互联网技术成果在农业服务业中的应用,为北京市利用互联网手段实现农业服务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 KoP+qirhKGCCBPzKPnjH8Pnni/VpVfNNJxktd8Qs3dW7eMdboDMJEzShWeSbQuN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