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本章小结

本章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前沿技术对农业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与驱动为切入点,基于对现代农业服务业基本概念的界定,探索了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基本概念、新分类、新特征,以互联网环境下现代农业服务业创新发展的特征与模式,界定了本研究的研究范畴。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内生动力、外生动力和内在机理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农业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机理机制。本章为后文基于互联网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业创新模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新发展模式、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模式和农产品流通服务业创新模式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本章的主要结论如下:

(1)界定了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基本概念、分类与特征。本章基于对农业服务业概念内涵的界定,深入研究“互联网+”时代我国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的新形式,创新性地提出“互联网+”环境下我国现代农业服务业的新内涵;重新梳理我国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分类,分别从传统农业服务业、新兴农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服务业三个维度将现代农业服务业分为三大类13种产业;深入剖析现代农业服务业在与互联网跨产业、跨领域、跨业务结合以后表现出高增值性、高渗透性和强外部性的新特征。

(2)提炼出互联网环境下现代农业服务业创新发展特征与新模式。本章从创新的角度界定“互联网+”环境下农业服务业创新的研究范畴,提出农业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是基于各类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服务业在服务观念、服务技术、服务流程、服务产品、服务方式、专业化程度、服务市场等方面进行的变革与创新,以便更好地将信息、科技、资金、人才等要素引入农业行业。它具有以互联网技术平台为基础、创新周期短、发展潜力大等特征,形成了共享经济、专业化服务、平台化服务、产业融合服务、服务主体升级等典型服务模式。

(3)剖析了现代农业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在内生动力方面,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以及合作社等各类服务主体的需求是现代农业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此外,规模化与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和农业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也是农业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外生动力方面,我国在促进农业服务业转型升级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农业服务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农业现代化进程与技术进步则构成农业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外生动力。

(4)创新性地提出互联网推动现代农业服务业创新的内在机理。本章的内在机理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互联网变革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造就了一批有文化的新农人,突破了传统农业服务业的技术“瓶颈”,推动了精准化、个性化服务的普适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农业资本运营方式,创新农业金融服务模式;另一方面,互联网打破了行业壁垒,实现了农业一二三产业间的跨界融合,提升了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推进了农业服务业城乡一体化发展,催生了一系列农业服务新业态。

参考文献

[1]黄佩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J].农业科技管理,1997,16(2):14-18.

[2]潘锦云,汪时珍,李晏墅.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产业耦合的视角[J].经济学家,2011(12):40-47.

[3]潘锦云,李晏墅.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工促农的产业路径[J].经济学家,2009(9):61-67.

[4]刘立仁.农业服务业: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切入点[J].中国禽业导刊,2005(18):6-7.

[5]曾维维.农业与现代农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模式:以生鲜农产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3):107-110.

[6]胡亦琴,王洪远.现代服务业与农业耦合发展路径选择[J].农业技术经济,2014(4):25-33.

[7]李铜山.论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取向[J].中州学刊,2003(4):41-44.

[8]李铜山.我国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1(3):41-43.

[9]陈俊红,陈慈,王铭堂.以服务业的发展引领农业现代化[J].农业经济,2015(3):7-9.

[10]Barras R.. Towards a Theory of Innovation in Services [J]. Research Policy, 1986 (15) 161-173.

[11]姜长云.关于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6(5):8-15.

[12]郝希亮.农业服务业的涵义及其拓展空间[J].开发研究,2008(6):85-88.

[13]陈杏姗.共享经济下的新农业时代[J].农经,2017(2):89-91.

[14]马秋颖,王秀东.“互联网+”对农业六次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及推进策略[J].农业展望,2016(10):48-52.

[15]祁欢.互联网+视域下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7(2):45-47.

[16]李志起.“互联网+农业”开创农业企业营销新机遇[J].农业工程技术,2015(23):59.

[17]高华.新形势下北京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6):1029-1034.

[18]董欢,郭晓鸣.生产性服务与传统农业:改造抑或延续——基于四川省501份农户家庭问卷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14(6):84-90.

[19]迟福林.以转型改革加快“十三五”服务型经济发展[N].光明日报,2015-10-28(15).

[20]段炼.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经济纵横,2014(4):51-53.

[21]杨建利,邢娇阳.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4):613-620.

[22]胡铭.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协同发展效应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12):25-30.

[23]姜长云.农业产中服务需要重视的两个问题[J].宏观经济管理,2014(10):37-39.

[24]何一鸣,罗必良,高少慧.农业要素市场组织的契约关联逻辑[J].浙江社会科学,2014(7):47-53.

[25]孟丽,钟永玲,李楠.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功能定位及结构演变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1):41-45.

[26]冯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农业治理转型——基于皖南平镇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5(2):23-32.

[27]刘奕,夏杰长.以服务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思路之辨与路径选择[J].宏观经济研究,2014(5):11-18.

[28]农业部关于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意见[EB/OL].2013/10/12,http://www.moa.gov.cn/govpublic/NYJXHGLS/201310/t20131012_3628395.htm,2017/12/19.

[29]刘楠,张平.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4(8):65-68.

[30]薛素文.农信互联:打造农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圈[J].农经,2016(2):49-51. PUwGiv8KQgA+nY729VlAcDL3DqfWjFwIdckQqdvAawdMDv6VXbwp5iJdcqY1bJj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