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参与农业服务业主客体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互联网发挥自身的特性,缩短了信息的传递距离和传递时间,减少信息传递成本和传递损失,激发了参与农业服务业的主客体对信息服务的需求,改变了传统的交流、沟通方式。加之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智能手机、电脑补贴政策,在政策的惠及下,农民逐步学会了利用互联网搜索信息、查看农情灾害、了解农产品市场行情的方法,便捷地汲取了科学知识,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其次,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培训体系的提升,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产生了农民大讲堂、在线课堂、互动课堂等一系列新型教育平台,变革了传统的培训教育地点、环境和方式,加强了对农业服务业参与主客体的培训力度,培养了一批有文化的新农人。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特别是农业传感器、农业航空技术和精准农业技术等前沿技术的推广应用,突破了传统的农业服务业技术“瓶颈”,农业物联网智能服务系统能够为作物的生长提供长势监测、灾害预警、远程决策控制等服务,实现农业服务的智能化与精准化。此外,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及时发现农业服务客体的个性化信息,根据其种植类型和种植习惯定时、定量推送相关服务和信息,实现农业服务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传统的农业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当前农业资本的需求,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当前农业资信体系不健全。互联网根据其自身的特性,有效地消除了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对传统的农业金融服务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首先,互联网拓宽了传统的农村金融服务渠道,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传统的柜台式农村金融服务模式逐步被手机银行、网络金融、网上理财等模式所替代。其次,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农业资本运营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金融借贷平台的发展,P2P借贷和众筹融资等新型金融服务平台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市场主体贷款难问题,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最后,互联网还颠覆了传统的支付方式,在支付宝、余额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支持下,农业服务的供需双方通过手机、电脑就能为农产品交易付费,提升了农业服务效率。
互联网作为一种能够跨越时空的服务型工具,为农业服务业的分工协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步渗透,农业一二三产业在部分领域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互联网与一二三产业间的跨界深度融合实现了“1+1>2”的效果,丰富了现有的农业服务业体系。以农机服务为例,传统的农机服务是由农机服务站等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户提供机耕、机播、机收、排灌、植保等各类农机作业服务,以及农机维修、供应、中介、租赁等有偿服务。而在互联网环境下,诞生了农业全程机械化云服务平台这种新型农机服务模式,该平台能够实现农机的定位跟踪、作业监管、远程调度、决策管理、大数据分析等全程物联云服务,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首先,在互联网的链接下,现有的农业生产资源、信息资源、科技资源、人力资源、服务资源等得到了有机整合,冲破了传统的城乡间地域限制,以多样化的形式为农业产业发展服务。其次,互联网加快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纵向整合,形成了集三流于一体的农业服务业全产业链模式,拓展了农业服务业的门类范围,推动了城乡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实现了农业服务业的跨区域创新。
基于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产业链环节的分化、融合以及嫁接信息及互联网技术,互联网与休闲观光农业、会展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私人订制等相互作用形成了现代农业服务新业态和新模式。首先,互联网降低了农业服务业的运营成本。随着线上线下的交易渠道得到进一步的整合,价值链上各环节得到优化集成,供应链上的中间环节得到压缩简化,农业服务业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其次,互联网提升了农业服务产品品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聚合、积累和挖掘能力,有效地降低了市场的交易风险,掌握了客户的内在需求,为客户量身制定适合其特性的发展规划,最终为农业服务业市场提供满足需要的高品质服务和产品,猪联网、云农场等一系列新型服务业态应运而生,大大激发了现代农业创新活力,对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经济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图2-8 互联网推动农业服务业创新的内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