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
Chapter

有钱人跟你想的不一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遇到一些能力很强,但收入平平的人;但有些人看起来平平无奇,却过着十分富足的日子。关于金钱,其内在到底有什么规律呢?有钱人到底是如何思考财富的呢?

在之前的内容中,我们提到了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所谓第一序改变,就是在原有的框架和假设下努力,最终却发现怎么努力都没有效果;而第二序改变是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在新的系统里工作。

在本章内容中,我们将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财富,以期发现我们究竟在哪些地方,与有钱人产生了差距。

真的是钱把你害惨了吗

前文中我提及:在一次讲课过程中,我请一位说自己受够了穷的男学员上台,他在说起自己的往事时手一直在抖;想到自己小时候因为偷钱被爸爸暴揍一顿的事情,他甚至哭了出来。

当然,他的发抖和哭泣,是因为我在现场做了引导——我留意到他身体的反应,并引导他去关注自己的身体。《身体从未忘记》这本书里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我们的身体会把我们以为忘记的东西记录下来,身体是知道答案的。所以,顺着他的肢体反应,我便引导他回忆起童年的这个经历。

当他的情绪平复了之后,我问他:“这件事让你对金钱产生了什么样的想法?”

他说:“我这辈子都被钱害惨了。”

一个人如果认为钱是害人的,他怎么可能会让钱靠近自己呢?即使头脑中很想挣钱,但潜意识也会出现各种阻碍。他将“我这辈子都被钱害惨了”这个想法当成了事实,潜意识中的 认知与现实融合 。后来我不断疏导他,帮他认识到不是钱在害他,而是“没钱”的念头在作祟。他突然间有了一种如梦初醒的感觉,这个过程,我们将其称作 “认知解离”, 就是将想法与事实分开。

在生活中,我们总喜欢把自己的想法等同于事实,其实我们的想法仅仅是想法而已,它们并不是事实。

为什么一个简简单单的观念改变,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呢?究竟改变了什么,才让这位学员在一年后收入增加了那么多呢?要想充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两个行为认知理论。

两个理论:ABC和ACT

1. ABC法则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认为,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并非事件本身引起了这种反应,而是人们对事件的不同看法,导致了不同的反应。看法在这个理论中被称为“信念”。

ABC法则中的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后产生的信念(Belief),即他对这一事件的整体看法、解释和评价,也就是本节内容所说的“意义”;C是指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后果(Consequence)。

很多人认为事件引发了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但是ABC理论认为,事件只是激发了我们的信念系统,让其发挥作用。由于人们对各种事件的看法不同,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也就是说,你赋予一件事情的意义,将直接影响你对该事情的感受和行动。

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为:面对同样一件事情,有些人表现出一种行为,另一些人表现出另一种行为,在其中真正起作用的却是B——你的信念。

这说明我们的行动和反应,往往跟我们面对的事情并没有太多关系,而取决于我们的想法。例如,有些人认为运动有利于健康,但另一些人却不以为意,觉得人应该学习乌龟,一动不动就能长寿。有前一种想法的人会坚持运动,最终会有一个好身材;后一种人的行为就是“宅”,结果很可能是身体发胖。

可以说,我们的想法和信念直接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做或者不做取决于我们大脑中的想法。 我们的生活现状,是我们过去行为的直接结果。而过去行为的背后,一定是有其信念支撑的,所以说信念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这就是ABC法则。

2. ACT理论

ACT(ACT则是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接纳承诺疗法的缩写)也是行为认知流派的一个分支,由史蒂文·C.海斯博士提出。接纳承诺疗法主要是“灵活六边形”理论,接纳、解离、承诺行动以及接触当下。这个理论说的是如果我们遭遇一件创伤性事件,后续会有一系列的反应产生。

要想透彻理解这个理论,我们必须通过一个案例:

我的课程中有个疗法叫“时间线疗法”,这种疗法旨在利用心理学的技巧,将当事人带回到过去,面对曾经给他们的人生带来创伤的一些事件,以便让他们能够在今后的生命中更好地前行。

曾经一位学员在接受咨询后,发出一声惊呼:“天啊,世界竟然是这个样子的!”接着,他瞪大双眼,语无伦次地说:“原来……红色是……这样的……鲜艳……”

在做这个咨询的时候,我引导他回到了小时候的创伤事件里:当时,他五六岁,坐在亲戚家轿车的副驾驶位置——我们都知道,为了减少汽车行驶过程中的意外伤害,儿童是不能坐在这个位置的。可那天意外真的来了,他记得当时眼前的风挡玻璃上洒满了鲜红的血液……在治疗的过程中,每当他想起这个场景就会浑身发抖,同时会伴随着尖叫声……仿佛他又变成了那个被吓坏了的小男孩。

为什么治疗之后,他看到的世界会不一样呢?原来,风挡玻璃全是鲜血的那一幕,让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潜意识为了保护他不再受到惊吓,就选择性地削弱了他对红色的感知能力,甚至一度关闭了对红色的感知。

在这个个案中,通过“时间线疗法”疗愈了他对创伤的恐惧,从而打开了他潜意识的“开关”,恢复了其对红色的正常感知能力。

类似的案例在我的工作中数不胜数,为什么会这样呢?人在经历某些痛苦事件之后,潜意识为了保护自己,通常会有两个选择,一是选择性地关闭大脑的某些功能,这种选择叫作“经验性回避”;二是让大脑中的某些反应功能变得过于敏感,就是俗称的“过敏”。身体会过敏,心理也会过敏,比如恐高就是一种心理过敏。

经验性回避,是潜意识为了避免主体再次体验痛苦,压抑、控制或消除某些痛苦的经历,关闭身体的某些感知功能。这样的结果自然能够避免主体感受某种痛苦,但同时会让主体的生活空间萎缩。就像那位童年时发生车祸的学员那样,无法像正常人那样感受红色。

而童年因为偷钱被父亲打了一顿的学员也一样,这次经历给他留下了一个严重的心理创伤,他会因为这个创伤而出现 “经验性回避”

潜意识最主要的功能是为了保护人类。当年因为钱而被揍,这个伤痛的经历会让潜意识采取经验性回避——回避金钱,回避跟钱有关的事情。这个学员之所以会觉得“钱把我害惨了”,其实就是源自潜意识中的经验性回避。

进一步分析的话,我们还可以从认知融合理论,来阐述这位学员对金钱的认知。

认知融合是指人们的行为,会受语言和思维的控制,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心理僵化——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对的,为了回避再次受伤害,大脑会产生“钱把我害惨了”这个想法来协调内部冲突。进而,他将这个想法等同于事实,这便是 “认知融合” 的整个路径。

就好像地图不等于实际的疆域,但人们往往会把自己心中的地图等同于疆域。

比“认知融合”更进一步的是“概念化自我”对该学员的影响,概念化自我是指通过概念将自我定义为某种僵化的评价,语言上通常表现为“我是什么样的人”。认知融合之后,便会产生一个 “概念化的自我”

因为他一直都赚不到钱,所以会自动启动自我防御机制,试图将现状合理化,他会在内心进行这样的心理建设——像我这样的人,可能这辈子就这样了,或者认为自己这辈子就是一个穷人……所谓“概念化自我”,就是给自己贴一个标签,为自己的人生下一个“明确且正常”的定义。

一个人一旦给自己贴了一个标签,他就会忘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传统层面上的价值,就会在他的心理中呈现出混乱的状态,这叫作 “价 值不清”

我们每个人都倾向于证明自己是对的,那他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就会进行这样的心理重建工作——我之所以挣不到钱,是因为我就是一个命不好的人,或者说我生来就是个穷人。这便是价值不清的直接表现——不再试图在价值层面确立自我的正当性。于心理层面而言,其实际效果远比“有道理”更为重要。可惜的是,绝大多数人都看不到这一点。

价值不清会导致两种严重的后果: 一是“缺乏行动”;二是“盲目行动” 。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以及做什么时,这个人将会出现习惯性拖延。有人以为这是一个人的性格原因,其实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他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当一个人的价值不清时,有些人也会表现为盲目地行动,做一些低级、愚蠢的事情,比如酗酒等。

当一个人价值不清时,为了避免自己再次受伤,通常会将自己安置在一个安全但十分逼仄的心理空间内,心理学上把这个空间叫作 “舒适地带”

当一个人处在舒适地带时,他的视野会局限,焦点随之也会固化,进而看问题的角度会越来越偏激。例如,“认为钱害了自己”的那位学员,因为小时候的创伤,他便将自己的焦点对准“钱是有害的”。这样的思维聚焦,自然让他难以看到更多的赚钱机会,心理学上将这一思维路径叫作 “焦点固化”

这里的“焦点固化”反过来又会强化前面说到的“经验性回避”。 如此,一个完整的心理闭环就形成了。如果不主动跳出来,他这一辈子就会在这个闭环里循环往复。

有钱人和穷人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在这个案例中,我为该学员做了哪些心理重建?为什么一次咨询之后,他的收入就会大幅增加?其实,我做的事情很简单,我仅仅让他看清楚了一个事实—— 他的想法并不是事实

第一步,我将他的潜意识引导回了童年,用现在的经验以及人生经历,重新去看待这一经历,不抗拒、不回避。在心理学上这叫 “接纳”, 即接纳生命中的创伤。

第二步,我引导他将视角抽离原有的角度,用理性的视角来重新看待这个事件,让他看到“钱把我害惨了”仅仅是他当年的一种想法,并不是事实。这一步是 “认知解离”, 从而分清想法与事实。认知解离之后,他便能够明白,并不是钱把他害惨了,而是因为没钱,他才会产生错误的行动——偷钱。

第三步,引导他产生新的想法——要成为一个有钱人,不再受钱的困扰。这样他的自我维度就会得到拉升,这一步叫 “升维自我” 。其实就是从不同的时间、空间和思想上,改变他原来的想法,将他从当年以为是事实的想法中彻底解脱出来。

第四步,当我把他带到一个更高的维度去重新审视那件事后,他就会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进而清楚地 “选择价值” 。如此他就会产生一个更大的行动力,去做出 “承诺行动”, 他的人生就会 “活在当下”, 不再固着在原来的观点中。

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他的视野自然就会更为开阔,他对人生中需要面对的事情,会有更多的 接纳 。自此,他便跟正确的金钱观产生了连接,变得不再排斥金钱。

我相信,此时你已经明白了有钱人和穷人的关键区别了。

我们回到之前提到的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从这个角度,让我们重新回到该学员当年的事件,经过认知解离跳出原来的想法,从新的角度以及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来重新看待这件事,改变原来的观念,便会引导该学员进入一个新的循环。这个新的循环,其实就是第二序改变。当我们有了更清晰的价值观以及行动力之后,就会建立起与金钱的正向连接。

为了让大家更透彻地理解,我再用一个恋爱中经常会发生的事情来做分析。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你不光能处理好金钱方面的事情,也能处理好人生各方面的事情,这就是大家经常说的“一理通,百理通”。

假设,一个女生在一场恋爱中被男友“伤害”了,为了避免再次受伤害,她可能会经验性地回避该类事件,比如不轻易进入下一段恋爱,甚至减少跟男人接触,甚至认为男人都是坏人。一旦这个想法产生,她就会把这个想法当成事实。

进而,她就会产生一个概念化的自我。她认为自己这辈子就是跟男人没缘,或者她会觉得单身挺好,就想做一个单身主义者。有了概念化的自我之后,她的价值观紧接着就会出现混乱,她渴望一段恋爱,可又不敢,也不愿意承认,此时她会更加迷茫,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为了避免受到来自男人的情感伤害,她就选择一直单身,如此她就更加没办法体验爱情的甜蜜了。又或者她不会把焦点放在男人身上,她可能会远离男性,就算在工作上不得不跟男性有交往,也会跟他们保持一个比较远的距离。因为这样的焦点固化,她就会进入到下一个循环,就是经验性地回避,回避更多的男人。

这同我们大多数人对金钱的认知一样。一个人没钱,跟一个人没有男朋友或女朋友,在某些程度上来说是一样的道理——大都是被脑海中的某些观念局限住了。

你对金钱的观念是怎样的呢?如何让自己对金钱有更清醒的认知?很简单,不妨从不同的角度写下自己关于钱的种种想法——比如说你对钱是怎么看的,你对有钱人是怎么看的,你对赚钱又是怎么看的……然后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些想法能够帮助我变得更有钱,还是会阻碍我变得有钱?那些阻碍我们变得有钱的想法,可以被叫作“病毒性观念”。我们阅读本书的最大目的,就是把这些有毒的观念找出来。

然后,不断地提醒自己去清理这些有毒的想法。就像你已经发现了危险,那么大概率上你是不会再遭遇这些危险了。这些病毒性想法之所以如此天经地义且根深蒂固,是因为这些想法曾帮你抵御过来自外界的危险,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给你造成无形的伤害。当你能够找到它,并对它保持觉察的时候,它对你的伤害就会减少。

财富行动指南

1.找一个本子和一支笔,写下你关于钱的种种想法。

2.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些想法是帮助我变得更有钱,还是阻碍我变得有钱呢?

病毒性想法之所以如此天经地义且根深蒂固是因为曾帮你抵御过来自外界的危险 vxmUHVFhvwC78Zk1NK4y9juTDVH2p1i/b1URt9kzcaD7Czd3CnLhrxQqsDMPbS/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