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即将到来的世界

让我们假设一下,现有的传统金融体系遭到破坏,然后被新一代金融体系取代,将是个什么样子。

以无现金支付为代表的金融科技(FinTech)所带给我们的便捷和舒适,相信有不少人已经感受到了。而这,便是本书要谈到的,即将到来的新一代金融体系。

想要全面了解新一代金融体系,原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它的进化速度以及相关科技公司的经营战略,都和我们目前熟知的金融体系大相径庭。

例如,2018年乐天Pay和LINE Pay、软银与雅虎共同出资的PayPay等非现金结算服务备受关注,因此人们也称2018年为“去现金化元年”,可以说去现金化的潮流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去现金化4.0

如果我们把信用卡时代叫作“去现金化1.0”,电子货币时代叫作“去现金化2.0”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常用的手机支付时代就应该叫作“去现金化3.0”。而即将到来的“去现金化4.0”则应是指刷脸支付、声纹支付以及物联网支付的时代。科技的进步,让这些原本听上去仿若“天方夜谭”的事物今已化作现实,进入我们真实的生活。

相信在支付宝和微信引领下,无现金支付方式飞速发展的中国,将会成为去现金化4.0时代的领路人。在被称为“中国硅谷”的深圳,肯德基甚至已经导入了刷脸支付的无现金结算体系。

在本书最后部分,我将以自己2019年3月在阿里巴巴总部——“智慧城市”杭州的体验为例,剖析中国金融体系的颠覆者阿里巴巴。希望通过我的分析,能让大家感觉到去现金化4.0时代已悄然来临。

物联网支付、声纹支付

自2018年,亚马逊面向消费者推出无人收银便利店Amazon Go以来,不少人已体验了无人化购物和支付。顾客只需用智能手机在类似自动检票机的入口处扫一下二维码,就可以识别自己的亚马逊ID,继而进入店铺购物。在店内,顾客只需从货架上选择所需商品后即可带货离开。离开时,电脑会自动结账,购物明细单同时自动发送到顾客手机上。这种运营模式在技术上就是物联网支付的一种。

同样,亚马逊声纹识别语音助手“Amazon Alexa”也让语音支付成为可能。用户只需对着装有语音助手的手机说一声“Alexa,给我一盒明治巧克力”,就能完成购物和支付。这种便捷性已经超过了手机支付。

尽管手机支付在不断普及,但我们现在已经发展到不需要手机的时代,面对这种更新换代的频率,不知大家能否理解已经出现的高科技企业呢?

真正的创新——价值观

在认识并理解新一代金融业时,我们要注意,这种“新”并不是要去追逐某项飞速发展的功能或服务,而是应体现在价值观上。对于价值观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重新细致分析,而笔者撰写本书还有一个目的是揭示出“金融业应有的样子”。

去现金化的本质和价值观

当问及金融服务的价值观时,让我们再回顾一下什么是去现金化。之前说的去现金化在这里不仅是不需要现金,它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三个潮流

去现金化建设有三个主流,分别是去现金化、无人化与自动化、共享化与服务化。

在去现金化的先驱中国,我们已经看到去现金化正在促进无人化与自动化的向前发展,而无人化与自动化又进一步推动了共享化与服务化的进步。

我在《2022年新一代汽车行业》一书中对新潮流的描述如下:

特斯拉构建的新能源环保体系,即电动化;谷歌以更方便享受世界为目的的革新,即自动驾驶;优步和来福车从独立到共享,以革新都市设计为使命的发展,即共享服务,它们与亚马逊那仅靠说话就能办事的卓越用户体验一起,把各式各样的事物连接起来,实现智能住房、智能用车和智能城市,最终达到万物互联。

戴姆勒用“CASE”这4个字母作为上述新潮流的简称。在CASE(Connected 互联、Autonomous自动化、Share&Services服务与共享、Electric 电动)战略中,特别是自动化对其他3个组成因素的影响力最不容忽视。

在新一代金融业中,自动化是非常重要的。在日本,伴随着少子老龄化、结构性劳动力不足等问题,通过自动化迈向无人化是理所当然的发展趋势。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便是去现金化,因为在结算时如果有人介入的话就称不上是无人化了。不仅是汽车行业,无人化与自动化已经逐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图1-1 三个重要的潮流

共享和可持续性

比刚刚提到的自动化与无人化更重要的是共享服务。制定企业的经营战略时,如果从政治(Politics)、经济(Economy)、社会(Society)、技术(Technology)这四个视点进行“PEST分析”,一定会发现共享和可持续性这两个关键词。

在此我想强调的是,这两个词已不只在书本里出现了。如2018年的夏天,大家已经意识到酷暑难耐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已经真正能感觉到“再这样地球上就待不下去了”“地球环境已经越来越糟了”。

以环境变化为背景,投资环境(Enviroment)、社交(Social)和管理(Governance)方面经营卓越的企业,即“ESG投资理念”公司,已经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普及。投资者中间更是出现了“要抛售那些不能持续发展公司的股票”的声音。

今天,可持续性已成为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它因年轻一代中大部分人负债而形成。我有一个刚大学毕业两年的女儿,有一天她跟我说:“爸爸那个时代,可以买车过奢侈的生活,真好。但是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大家都那么做的话只会加速全球变暖。”比起奢侈地挥霍,共享、极简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当代大部分年轻人的主流价值观。

因此,共享化与服务化,与其说是商业观念,还不如说是一种价值观。

共享化随着去现金化慢慢走进我们的生活,令去现金化、自动化和共享化之间形成三位一体的关系。这方面的表率者阿里巴巴和腾讯,是怎么构建去现金化体系的?共享化又是如何普及的?说起中国的共享普及,就必须提到滴滴出行,该企业是由阿里巴巴和腾讯分别出资的企业并购而成,并购前这两家企业在共享出行市场属于竞争关系。

共享化,无论是自行车行业还是汽车行业,都属于去现金化的服务。它的最基本前提就是能使用智能手机进行操作。因此,共享化和去现金化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本质是一样的。

图1-2 新一代金融业的竞争格局

围绕霸权的三场战役

围绕新一代金融行业的霸权之争,可以归纳出以下三个场景:

科技公司与现有金融机构

第一场战役是科技公司和现有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

本书中的科技公司特指以亚马逊、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巨头以及新兴的高科技企业。这些公司拥有与现有金融机构完全不同的出身,它们以独创的平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武器,快速跻身于金融服务领域。他们打破传统金融行业的布局,将以颠覆为目标的“亚马逊效应”传播到所有行业。提起亚马逊,想必有些人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他们是做电子广告和网上书店的时代。其实这些印象已经是过去式了,如今的亚马逊正在逐步创建从“一键式”到支付、现金充值和融资等的综合金融服务。

与之相比,现有金融机构所具有的最大优势就是它们的品牌影响力和信誉度。这不仅对各国政治经济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影响力,甚至能够延缓中国引领下新一代金融科技的发展,进而维持它们在金融行业的霸主地位。现在,它们正在加速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向金融科技企业转型升级。

围绕与客户维持良好关系的战役

第二场战役是围绕客户接触点、客户体验,以及维持与客户良好关系展开。

在所有行业的业务中,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便利性和快捷性,对传统金融机构而言,却并不是“理所当然”。传统金融机构比较缺乏与客户的接触,忽视客户体验以及建立与客户之间持续的良好关系这些服务理念。说白了,传统金融机构给人的印象就是不方便,因此被大家所嫌弃。如今,在大银行分行的柜台长时间等待办理业务的客户不断减少,而利用移动端支付转账反倒是司空见惯。反观金融科技公司最大的优势,就在于重视传统金融机构缺乏的服务理念,即通过与客户接触、追求客户体验的方式,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

虽然无法知晓像美国的GAFA(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以及中国的阿里巴巴、腾讯等金融科技公司,在追求客户体验的道路上走到了哪一步,但他们创建的“理所当然”似乎正在刷新传统金融机构的“理所当然”。可见,新一代金融业正以完全不同于传统金融业的方式脱颖而出。

重新定义所有行业的秩序和格局之争

第三场战役即为重新定义所有行业的秩序和格局之争。

从本质上讲,金融服务本身并不具有什么价值,因此与用车、在外面吃饭、买衣服等消费服务不同。人们不会在早上起来说:“今天好想消费金融服务。”但同时,金融已经与所有的消费服务联系在一起,其影响力已经覆盖到所有行业。因此新一代金融业的诞生,以及它重新定义所有行业的秩序和格局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从历史上可以看出,金融行业本身的发展会产生创造性的破坏或是破坏性的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掌握霸权的越来越有可能不是那些大型金融机构或金融科技公司。

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下参与这些战役的主角们的动向。

新一代金融业的主要参与者

亚马逊:涵盖了以支付为代表的主要金融服务

今天,曾以网上书店起家的亚马逊,已逐步发展为涵盖家电、时装和生活用品的“万能商店”。换句话说,亚马逊已成功转型为集物流、云服务、网络视频、无人便利店以及太空事业等产业于一身的“全能公司”。除此之外,亚马逊进军金融服务领域也不是新鲜话题了,比如面向入驻亚马逊的商家提供的信贷服务“亚马逊借贷”,用于结算服务的“亚马逊币”,帮助没有开设银行账户和信用卡的顾客实现网购的“亚马逊现金”和“亚马逊礼品卡”等,都算是一种广义上的存款服务。因此,集合了信贷、支付和存款这三大主要业务的“亚马逊银行”的诞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亚马逊,以金融科技公司的身份跻身于金融行业,是推动新一代金融业大潮的佼佼者。但在此我也想强调,亚马逊绝对没有扩展金融业务以外业务的想法。

关于这一点,亚马逊与本书介绍的另外两个金融科技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明显不同。亚马逊的创始人兼CEO杰夫·贝佐斯一心只想着提高客户体验,加强零售与电商交易,进而实现亚马逊规模经济的扩张。由此可见,金融只不过是杰夫·贝佐斯在实现规模经济扩张的过程中的一件工具而已。其中,最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一键支付”:过去需要在网上输入信用卡信息和住址等,才能完成从支付到配送等一系列的繁杂手续,现在只要如网站的文字所示,点击一下确认就可以完成。这项创新型的金融服务带来的便捷性,使亚马逊的零售与电商交易额呈现爆发式的增长。

相信未来出现的与亚马逊相关的金融服务,包括“亚马逊银行”在内,都将以扩张亚马逊规模经济为中心开展其业务。

阿里巴巴、腾讯:成就全球最先进的金融科技大国——中国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发达的金融科技大国。在中国,不仅金融机构的附带业务和周边业务在快速发展,就连金融机构原有业务上的自动化和数字化也在不断翻新。

中国新一代金融业的主要参与者是阿里巴巴和腾讯。尽管在中国,它们早已尽人皆知,但在日本和欧美地区,大家还没有像熟悉亚马逊那样熟悉阿里巴巴和腾讯,所以往往会忽视它们的潜力。但如果你能深入了解,必然会看到“阿里巴巴才是金融科技企业中的王者”“腾讯正在猛追阿里巴巴”这样的事实。

阿里巴巴和中国最大搜索引擎百度,以及提供社交网络服务的腾讯,并列为中国三大IT企业。阿里巴巴主营业务是企业间电子商务交易的1688.com、普通消费者之间C2C交易的淘宝、B2C交易的购物平台天猫等多个电商网络平台。除电商交易外,阿里巴巴还通过进军物流、线下分支机构、云服务以及金融服务业等,来扩张自己的规模。从这点来看,阿里巴巴的成长轨迹与亚马逊极其相似。

但是阿里巴巴和亚马逊不同,阿里巴巴从一开始便注意到了金融“支付”业务,并为此单独成立了蚂蚁金服。随后它便以二维码支付的应用程序支付宝为核心,不断拓展阿里巴巴的金融业务边界。换言之,阿里巴巴规模经济的前提就是支付宝。由此可见,阿里巴巴最大的战略目标就是以支付宝为突破口,吸引用户使用阿里巴巴规模经济提供的各种生活服务,进而扩展阿里巴巴规模经济。

今天,支付宝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在大城市,“不用支付宝就不能支付”的商店也已经屡见不鲜。支付宝俨然已经成了中国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及服务”(IaaS)之一。

在阿里巴巴提供的其他金融服务中,有一些服务项目甚至比银行更加亲民,而且阿里巴巴持有的包括金融商品在内的实质资金量,完全可以与大银行比肩。笔者在《亚马逊的大战略》一书中指出,未来在金融领域,阿里巴巴将完全处于领跑位置。

最让人惊讶的是,阿里巴巴甚至还抓到了传统金融机构忽视的“金融本质”。如果现在有人问金融存在的意义或金融应有的样子是什么,那么,阿里巴巴正好可以回答,因为其想要展现的部分,恰恰最接近于“金融应有的样子”。像我这种任职于传统金融机构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关于这一点,我在后面还会继续详细说明。

腾讯是由主打社交软件“微信”,而被大家所熟知的知名IT企业。微信系统自带的支付服务——“微信支付”,与支付宝并列为中国最流行的两大移动支付手段。

如果对比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前者的主体是支付服务软件,后者的主体是社交软件。前面我介绍过,新一代金融业之争有一场重要战役,那就是围绕客户接触点、客户体验,与客户维持良好关系的战役。尽管支付宝和微信在客户接触点方面都做得很不错,但是支付宝本身只是个单独的支付软件,它的使用机会也仅限于“购物”时的付款。

相较之下,微信支付是与社交软件微信捆绑在一起的,因此给朋友发送信息时照样可以产生支付。从每天的使用频率上说,微信显然超过支付宝。因此,在作为新一代金融业霸权战争中的关键舞台之一,即“客户接触点”方面,微信支付要比支付宝更具有优势。

简单来说,腾讯以拥有客户优势的微信为中心,纵向统合以支付为首的金融服务,企图最终全方位支配消费者的生活服务。

那么依照同样的分析,在日本最有可能获得新一代移动支付霸权地位的,将是LINE支付。作为每天使用频率与客户接触点最多的平台,社交软件LINE的市场份额也是庞大的。

乐天、LINE、雅虎软银联盟、SBI:日本的金融颠覆者

在日本,金融科技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的竞争格局可以说十分清晰。下面将重点介绍作为日本金融颠覆者的代表的乐天、LINE、雅虎软银联盟和SBI。

它们中的大部分都在尝试沿袭科技巨头公司的商业模式,也就是从在线构筑平台,到发布支付应用程序的全过程。该模式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智能手机上构筑的平台。因为在新一代金融业中,能够与客户建立多大程度亲密且频繁的联系至关重要。

在这方面,拥有日本最大通信应用程序的LINE处于有利地位。随着通信应用程序的发展,LINE已进化成支持用户生活的“智能门户”。与此同时,LINE于2014年12月还推出了LINE Pay,LINE Pay具有用户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支付功能,可以说是LINE开展金融科技业务的基础。2018年,LINE公布了与野村证券联合推出的LINE证券信息,以及将与瑞穗银行合作成立的LINE银行添加至智能门户的计划。

毋庸置疑,乐天是日本金融颠覆者中最大的“综合玩家”,也是日本最大的网购市场之一,但实际上它2018年第三季度总销售额的35.7%却是来自金融科技领域。即便如此,乐天还是为日本提供了日本国内交易量最大的包括乐天信用卡、乐天支付、乐天Edy卡、乐天积分卡、乐天银行、乐天证券、乐天人寿和乐天财保等在内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但乐天拥有的最大资产,则是以乐天会员为中心的会员数、数据以及品牌。会员使用通用ID在乐天提供的各类服务中游走,形成了庞大的乐天生态系统(规模经济)。

雅虎软银联盟于2018年秋季推出了二维码支付服务PayPay。该支付服务将基于商务和支付业务渠道的数据,发展集借贷、投资及保险于一体的一站式金融业务。可见,在这点上雅虎软银联盟与乐天是一样的。

接下来是SBI控股集团。在苦苦挣扎的几家大型证券公司中,SBI证券在互联网证券领域当属第一。自2012年以来,SBI集团的账户数量以每年10.3%的速度持续高速增长,目前排名全日本第二,仅次于最大的野村证券。这几年开始,SBI集团制定的大战略已经不局限于“金融”和“日本”的框架,他们的口号已变为“以金融为核心,超越金融”。因此,它们正在尽可能采用虚拟货币和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日本和全球扩展业务。SBI集团由230家公司组成,他们试图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来改变“社会”。

高盛、摩根大通:美国金融机构的反击

目前传统金融机构受到了以三大科技巨头为首的互联网公司的冲击。

但实际上,自从雷曼兄弟破产以后,美国金融机构的反击便已开始。它们采取的是一种“选择与集中”的生存策略。从业务规模上看,它们在扩大规模,实质上却是缩小,尤其是花旗银行通过缩小业务范围显而易见地带来了利润的改善。早在2015年,花旗银行就已经将面向个人的银行业务出售给了三井住友银行,并短暂性地退出了日本该业务领域。如此一来,他们将资源集中在公司的核心业务上,这便是“选择与集中”的一个环节的具体体现。

我们要说的另一个关键词是“数字化转型”。早在几年前,高盛和摩根大通已经在谋求向科技公司转型。正如我们稍后将详细讨论的那样,本书中强调的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指服务的数字化。摩根大通的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曾宣称:“谷歌和脸书将是我们未来的竞争对手。”可以看出,他们所倡导的数字化转型是指“刷新公司的DNA”,即从根本上革新。

其中,高盛决定缩小其主要业务的贸易部门,并涉足人工智能便是一个标志。高盛是一家投资银行,在日本类似于证券公司,即专门面向机构投资者和大公司提供服务的银行。2016年,高盛设立了面向中产阶级的个人互联网银行GS Bank,以提供数字信贷平台Marcus,以期能进军日本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都是在线银行,但Marcus与10多年前在日本出现的在线银行有很大区别。以前许多互联网银行只是传统银行将其部分线下业务置换成线上业务形成的在线银行而已,但是Marcus通过全流程的数字化操作和强有力的移动端策略等,完全彰显出了新一代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

更令人震惊的是,被誉为“最佳投资银行”的高盛将进军零售市场。如果高盛以其品牌影响力为零售业提供新价值的话,那么它在日本也可以获得可观的市场份额。

三菱UFJ金融集团、瑞穗金融集团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团:日本大银行的数字化转型

由于以上原因,日本大银行在提供在线服务方面感到了危机。虽然开始得比较晚,但他们还是纷纷效仿美国的高盛和摩根大通,迅速步入了数字化转型的行列。率先开始数字化转型的是三菱UFJ金融集团(MUFG),其次是瑞穗金融集团(Mizuho FG)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团(SMBC Group)。

在这里,我想先介绍一下三菱UFJ金融集团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三菱UFJ金融集团于2017年9月公布了“数字化转型战略”,并宣布开始从传统的银行业务改革。同时,在2018年度启动的中期业务计划中,数字化战略正在横向推动11个支柱产业的结构改革,我认为这恰好证明了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即“从公司的根本上革新”。

在他们的具体举措中,首先是强化交易渠道。自2007年以来,三菱UFJ金融集团的分支机构顾客数量下降了约40%,而选择在线支付的用户数量在5年内却增加了约40%。这意味着,三菱UFJ金融集团必须提供多种交易渠道来应对交易方式的变化才行。为此,他们首先扩大的是非面对面的交易渠道,比如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和常见问题自动应答电话,具体包括促进使用面向个人的互联网银行业务,改善用户界面、用户体验以及扩充功能。还有就是以前只能在实体店办理的业务,例如重新发行银行卡和存折、变更地址等。

截止到2018年3月,在日本500多家分支机构中,已有100多家分支机构转型为新一代“MUFG NEXT”分支机构。而且三菱UFJ金融集团还在引入新型的ATM机“STM”。该ATM机可以处理可视电话呼叫、税收和生活缴费等交易,从而提高分支机构运营的效率。它们的目标是,到2023年将新终端的引入率提高到100%。

当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使用还是必不可少的。在服务台、票据处理、检索、销售支持和审查5个主体中,日本大银行提倡促进AI替代业务的政策,预计未来10年,接近40%的业务将被AI取代。

即便如此,仍不可否认的是,日本三大银行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已经落后于美国金融机构。而且,在追求客户体验方面,热衷于在线服务的美国的金融颠覆者是更胜一筹的。

然而现在就断言“日本的大银行没有机会了”恐怕还为时过早,因为新加坡星展银行的经历正在为我们提供一种合适的生存技巧。

星展银行:世界第一的数字银行

传统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中,星展银行当属世界第一。星展银行分别于2016年和2018年获得金融信息杂志《欧洲货币》授予的“世界最佳数字银行”称号。正如银行名字那样,它应当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数字银行。该银行总部位于新加坡,主要面向的市场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

星展银行的前身是大约50年前诞生的新加坡发展银行,2009年开始逐步向数字化转型,而它改革的背后便是亚马逊、阿里巴巴和腾讯等科技巨头公司的崛起。与其他感受到科技巨头公司的威胁,但却不愿数字化的传统金融机构不同,星展银行的管理层一致认为“逃避的话就只能坐以待毙”。

因此,星展银行决定实施数字化转型的速度远比日本的大银行快得多。为什么星展银行发展这么快?这是与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特性紧密相关的。“日本就像加拉帕戈斯群岛,对外封闭”,这是典型的Japan Bashing的一种(因为它封闭,所以只能从海外传入),可是对内,日本却有一个庞大的市场。然而,新加坡是个小国,只有相当于东京23区的领土面积,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资源,只靠自身立足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新加坡星展银行索性反守为攻,利用其在东南亚的中心位置,吸收了许多来自各国公司、各个领域的先进技术。简言之,新加坡从一开始就不可能成为“加拉帕戈斯群岛”。可见,星展银行对亚马逊、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应对措施要早于欧洲、美国和日本的传统金融机构。

换句话说,星展银行以科技公司为目标,而不是以欧美的金融机构为蓝本。而且星展银行也熟悉科技公司为金融业带来的新规范。这就是星展银行源于传统金融,却仍然可以从本质上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原因。

星展银行试图提供的是优质的客户体验和客户旅程。除了数字产品和数字服务这些表面的数字化以外,星展银行还在尝试改变后台业务应用程序和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宜的企业文化。

“将公司的本质数字化”,这是他们的原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尝试在不抛开公司框架的前提下,替换公司内容,星展银行正在实施开展这项重大改革。对于刚刚启动其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日本金融机构而言,星展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中应该效仿的事情有很多。 zKaq9UgfmmwvhP9im+FzsA+IHin9bQCkYnS5qWYKnrXh5+1kwtuKJs5vgBqQCC0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