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为何寄希望于首战大捷

特别会计

请大家回顾一下1941年9月6日的御前会议上,军令部总长在试图说服天皇时所说的话(参见此处)。他表示,与其在短暂的和平后陷入无法反击的状态,倒不如寄希望于有七八成胜算的首战大捷,即在战争的最开始就决出胜负。现在从日美双方的国力差距来看,会觉得这个想法并不合理,但为什么当时的决策者会坚持这个想法呢?

为了弄清楚这一点,就必须对军部自1937年7月中日全面战争以来,在战时悄悄地为太平洋战争,也就是以英美为假想敌的战争准备资金、确保军用物资的情况进行考察。1937年9月,近卫内阁在帝国议会上以特别会计的方式加入了“临时军费”。特别会计是以从政府认定的开战日到战争结束为止(一般以缔结和约为界)作为一个会计年度的会计制度。

开始于1937年的特别会计,竟然直到1945年11月才在帝国议会上被提出来。从中日战争到太平洋战争为止的特别会计,居然在太平洋战争结束之后才提出决算报告,这种情况太异常了。但是对军部来说,不同于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时期,因为不需要考虑政党的反对,所以再没有比这更好的制度了。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军部虽然一边要全力对付蒋介石,但还是同时在暗中做着准备,以应对太平洋战争。

根据一桥大学吉田裕教授的研究,以1940年的临时军费为例,分别计算其中被用于中日战争及为太平洋战争准备的数额,发现只有三成被用于中日战争,其余的七成则分别被海军用于对英美战争的准备,以及陆军对苏联战争的准备。实际上,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为止,被海、陆两军用掉的临时军费总额达到了256亿日元。换算成现在的币值,差不多就是乘以800,那么就是204800亿日元了。

当时,军方内部似乎也察觉到不对劲。在海军省调查课负责应对帝国议会的军人高木惣吉在1937年8月3日的日记中写道:“即使是我们军队内部的人,也不能理解为何需要这么多经费,无法完全认同这种主张。”军部表面上是为了和中国打仗,实则在暗中拼命地储备着太平洋战争所需的军用物资。军部的想法是,只要在美国没有完成战争准备的时候发动奇袭并获得胜利,或许就可以打赢战争。

实力对比,就是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国力或者军力。请各位再看看前面的实力对比情况表( 参见此处 )。在战斗机方面,德、意、日三国的总数压倒性地超过英国、法国及波兰,而美国的战斗机数量仅为800架,只有苏联特别突出,拥有5000架。如果苏联加入轴心国一方,即使美国加入英法一方,战争也不会对轴心国特别不利。日本必然考虑过这种可能性。

然而,实际上,这张表格隐藏着数字陷阱,因为其中的数值取自1939年9月这个静止的时间点,而各国的军备生产力是随时变化的。在这一点上,美国是个不可思议的国家。

再来看看下面这张表,其中反映的是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的数量变化情况。航空母舰是能够把大量飞机运送到决战海域的大型舰艇,而舰载机的数量则是各国海军航空兵实力的象征。让我们来看一看美日两国在1941年和1945年,也就是战争开始和结束时的舰载机数量差距。1941年日本生产的飞机数量若以100计,那么同时期的美国大约也只有107,双方的差距很小。但是到了1945年7月,日本若为100,美国则达到了1509。

1941年12月至1945年7月
日本与美国的舰载飞机数量对比情况

说明:假设日本各个时期的舰载机数量为100。

资料来源:Robert Goralski: World War II Almanac 1931—1945.

这种变化幅度正是美国潜力的反映。日本经过拼命地准备,拼上积攒下的飞机和预算,在1941年12月开战时,的确是在军力相对平衡的状态下进行战争。但是一段时间以后,终究还是会被具有巨大潜能的美国反超,然后失败。虽然和大坂冬之阵的比喻不尽相同,但在1941年的平衡点之后两年,从1943年起,美国就占据了决定性的优势。从这一点也可以明白,为什么日本会希望在飞机的数量、性能以及航空母舰的数量等相对充沛,综合战力尚优于美国的时机开始战争。

以突袭先发制人

在讲了预算和军需品的生产之后,我们再来说一说实际的突袭作战。据说是联合舰队的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推广了这一想法,并使其最终成为海军及政府的决策。说到开战的广播时,我们知道在日本时间12月8日,先是陆军在凌晨2点登陆英属马来西亚的哥打巴鲁,接着是海军在凌晨3点19分(当地时间7日早上7点49分)袭击了位于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虽然陆海军已经发动了对英美的作战,但是在华盛顿的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却是在开始攻击后的一个小时,才把最后通牒递交给美国国务卿赫尔,所以日本是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对美英发动了突然袭击。

日本海军没有能力同时对付英美两国的海军,那要怎么办才好呢?任职于防卫省防卫研究所的相泽淳老师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一点。他认为,山本五十六利用飞机对停泊在港口的敌国主力舰进行鱼雷攻击,从而将敌方一网打尽的计划,是基于日俄战争的经验想出来的。我们在第二章说到旅顺会战时也提到过,当时俄国舰队一直龟缩在旅顺港,并不打算出港。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海军的几次攻击并不奏效,一时间陷入了僵局。

山本五十六认为,敌军舰队聚集在港内,正是实施突袭的最佳时机。在当时,如果战列舰或者航空母舰被击沉的话,建造新的舰艇,一般需要花费1—2年的时间。山本进一步设想,如果日本能趁美国忙于建造新舰的时机,在日本列岛、朝鲜半岛、中国台湾以及周围的东南亚区域建设军用机场,并且能活用这些军用机场组成的网络,进而掌握制空权,就可以确保这些海域的己方船只的安全。战后的“事后诸葛亮”常常会强烈地批评日本不派海军为运输船队护航而任由美国潜艇攻击的做法,事实上,山本所设想的确保船队安全的方法并不是利用海军舰艇护航,而是以确保制空权为前提,以空对海进行全面的防卫。

1941年11月15日,山本向天皇报告了这一作战计划,并取得了天皇的同意。天皇听取了包括偷袭珍珠港在内的整个作战计划,海军将偷袭珍珠港说成是堪比“桶狭间之战”的突袭作战,对于接下来双方的主力舰队决战,海军也有“充分的胜算”,即使局势演变成持久战,还是“可以保护海上交通线”,所以对美国开战是可行的。海军提到的“桶狭间之战”很重要,那场战役发生在旧历的1560年(永禄三年)5月19日,仅有对手1/10兵力的织田信长突袭手握重兵的今川义元的本阵,并获得了胜利。不论是“大坂冬之阵”还是“桶狭间之战”,昭和天皇对于这种引用历史典故的说明方法似乎没什么抵抗力,这说不定也是海军方面的妙计。

最终获得天皇通过的作战计划如下:集中投入赤城、加贺、苍龙、飞龙、翔鹤和瑞鹤6艘航空母舰,待它们的舰载机起航集结之后,同时对目标展开攻击。而攻击的目标,就是位于夏威夷瓦胡岛上的珍珠港。

珍珠港为何毫无防备?

中田整一先生曾经在NHK担任制作人,制作过《纪录昭和》等优秀的纪录片。他发现了政府军监听参与“二二六”事件的青年将校们的电话一事,并最终找到了监听录音。从NHK退休以后,他根据掌握的史料编撰了多部作品,比如将在美国发现的海军军人渊田美津雄留下的自传手稿经过整理后,以《突袭珍珠港总队长的回想——渊田美津雄自传》 为题出版。这本书的内容相当有趣。

渊田的经历有些不一般,他在战后成了基督徒,并前往美国周游传教。这可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因为他就是日本海军突袭珍珠港时攻击机群的指挥官。在他的指挥下,来自赤城等航空母舰的舰载机袭击了停泊在珍珠港的美国军舰,并夺去了许多舰上水兵的生命。

当时的日本海军飞行员有着相当长的飞行时长,以及由此磨炼出的高超飞行技术。因为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就反复执行过对中国的跨海轰炸等任务,因此培养出了一批老练的飞行员。同时,海军还装备了费尽脑汁研发出的、在当时性能颇佳的零式舰上战斗机,这种战斗机常常被简单地叫作“零战”。根据美国的记录,日本对珍珠港的突袭共造成3077名美国海军(包含海军陆战队)士兵阵亡、867人受伤,陆军也有226人阵亡、396人受伤。另有5艘战列舰、2艘驱逐舰被击沉,188架飞机被击毁。但是,日军没能找到美军的航空母舰,这是这次作战的一大失误。

据说渊田在夏威夷上空盘旋了足足3个小时,对战果进行确认。如果不这么仔细的话,就没法准确地对美军飞机和军舰的受损状况进行判断。

为什么美军舰队会毫无防备地停泊在珍珠港呢?我一直对这一点感到疑惑。美英方面应该相当清楚,日本是一个惯于主动发起突然袭击的国家。可以预见,与日本开战的时候,就有可能受到日本先发制人的攻击。日本若要先发制人,夏威夷是最恰当的目标。明明可以预见到这种情况,美国为什么没有提前布置防雷网之类的设施来防御飞机投下的鱼雷呢?有人知道原因吗?

——……?

就算是喜欢海军的宅男可能也不知道这一点吧。(笑)当然,我也是看了中田先生的著作以后现学现卖啦。当时的飞机很难准确地用炸弹来攻击军舰,如果要准确命中,就必须到达比较近的距离。但这样一来,飞机就会受到舰载高射炮的攻击。那么飞机应该如何在不靠近军舰的情况下实施攻击呢?鱼雷这种便利的武器此时就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了。鱼雷从飞机上投下后,就会潜入水中,朝军舰高速游去,这样就可以从距离目标大约1000米的地方发起攻击了。

如果飞机的高度是100米的话,鱼雷入水以后会先沉到距海面大约60米的地方。鱼雷入水的冲击力会启动鱼雷内部的动力装置,推进系统使鱼雷浮到海面以下的设定深度,并保持这个深度迅速地朝目标前进。如果目标舰艇的吃水(指船舶沉入水下部分的最长深度)是7米,就可以设定鱼雷在6米的深度前进,从而可以刚好击中距离船底大约1米的弹药库。在某种意义上,鱼雷真是设计得非常优秀的武器。装备了鱼雷的飞机可以停留在相对安全的区域,通过在海面下穿梭的鱼雷攻击敌舰的要害部位。

珍珠港水深在12米左右,是一个浅水港。美国海军把这里作为母港,不仅因为战列舰的吃水是7米左右,更是因为这里的水深只有12米,而鱼雷被投入海中时,会先沉到60米的深处,所以珍珠港堪称免疫鱼雷的军港。如果是深水港,鱼雷就会有充分的空间可以正常工作。美国认为,因为珍珠港是浅水港,所以即使飞机投下鱼雷,也会如同在海底打桩一般,插进海底,几乎没有威胁。总之,美国在某种程度上也轻视了日本的技术,他们认为不可能有技术可以避免飞机投下的鱼雷扎进珍珠港的海底。然而,问题就在这里。

在战场上,对于敌国的人种偏见有时候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有记录显示,即使在日军飞机疯狂地对中国香港实施攻击以后,仍然有英国人坚持认为,一定是德国人在驾驶日本飞机。

像渊田这些海军航空兵的训练情况被形容为“月月火水木金金” ,意思就是没有休息,时刻都在严格训练。那么他们的训练项目又是什么呢?他们在与珍珠港地形相似的鹿儿岛进行鱼雷投射训练,努力做到不让鱼雷入水以后一下子沉到60米深。当然,不仅是训练,鱼雷本身也需要进行各种技术改良。

——需要训练多久,才能让鱼雷即使在水深只有12米的海域也可以工作呢?

这个作战计划是在1941年9月下旬制订的,到实施为止,大约持续了3个月。

——很厉害,这是相当短的时间呢。

是啊。美国也没有想到日本会发动这样的攻击,所以对于珍珠港12米的水深非常放心,并没有设置防雷网之类的防御设施。果然,不论哪个国家的军队都免不了轻敌。不过,在浅水区域进行鱼雷攻击,并不是日本人的独创。在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前的1940年11月11日,英国海军的攻击机群就奇袭了意大利的塔兰托军港,用鱼雷攻击了停泊在军港中的意大利军舰,塔兰托军港的水深只有14米。所以日本海军所做的努力,其实就是将这14米的深度进一步降到12米。根据美国方面的资料,在日军投下的鱼雷中,有27发命中,其中7发命中了“西弗吉尼亚号”战列舰,5发命中“俄克拉荷马号”战列舰。

只能速战速决吗?

在那些保守派的月刊上,每年夏天差不多都会按惯例出一期太平洋战争特集,其中总是会不厌其烦地反复提出一些既没有反省之意,也看不出多少伤痛的问题。为什么日本要不宣而战去偷袭美国,反而让全美上下同仇敌忾?日本为什么要与缺乏资源和战争潜力的德国、意大利缔结三国同盟?每次我看到诸如以上问题,都会想,日本真的能制订出比速战速决更好的计划吗?要是一直考虑这种事的话,最后简直就成了哲学问题。

在面临总体战时,能够进行持久战的恐怕只有几个国家:国土广阔且拥有丰富人力、物力资源的苏联、美国、中国,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殖民地的英国。既然如此,那些想要通过速战速决来避免持久战的国家又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呢?通过了解德国所做的判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的行动,所以这里就先把话题拉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考察一下当时德国的动向。

1939年时,德国的黄金和外汇储备还不如日本。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前,德国曾向中国表示,“可以用钨来换购武器”,并与中国进行了相当规模的以物易物贸易。在德国的传统政治结构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国防军和外交部的官僚们致力于与苏联、中国维持良好的关系,以便获取德国所需的资源。因此,根据1936年的统计数据,在德国的武器出口总量中,对中国的出口占57%,相比之下,对日出口只占了0.5%。这些数据是成城大学的田嶋信雄教授整理出来的,很有意思吧。与资源丰富的国家搞好关系,德国这种实用主义的政策一直延续到了1938年6月。

德国原本可以通过这种政策积蓄国力,再向宿敌英国和法国发难,但其内部却出现了反对这种实用主义政策的声音。国防军的情报部门里有一个名叫卡纳里斯的海军上将,他与赢得希特勒信任而成为外交部部长的里宾特洛甫等人一起,反对实用主义政策。他们认为,“与苏联和中国继续维持良好关系,并进行以物易物贸易,将会给德国带来危险”。他们根据得到的情报,推测了苏联的计划。

卡纳里斯等人确信,苏联准备在全世界输出革命,实现共产主义,因此也着手进行“防共”“反共”工作,以对抗共产主义。虽然现在一提到纳粹,一般都会马上想到“反犹太主义”政策,但是也不能忘记纳粹还有“反共”的一面。他们认为,如果不建立对共产主义的防波堤,德国就有可能灭亡。希特勒由此对支持中国的政策进行了180度的转变,在1938年6月转而支持日本。在这里要弄清楚的一点是,德国这时候看上了日本的哪一点呢?

德国国防军原本是看不上日本的,因为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甚至都没有经历过总体战的鲜血洗礼。但是,国防军的态度还是发生了大幅度的转变。因为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日本可以说是对抗苏联的天然要塞。在苏联进出太平洋必经的海峡中,日本就掌握着津轻、宗谷和对马这三个海峡。为了对付苏联,德国放弃了实用主义的对华政策,转而选择了日本。

德国放弃中国的政策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然会靠近苏联。直到中日全面战争爆发为止,德国一直在向中国输出武器,但在其准备与苏联对抗以后,就开始了与远东日本的合作。而中国的国民政府则害怕中国共产党的势力扩大,准备在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合作之前,抢先拉拢苏联。

德日两国的合作使得中国向苏联靠近,这种情况的背后,存在着对抗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问题以及地缘政治学因素。正因为德日都是无法坚持进行持久战的国家,所以才会计划从亚、欧两个方向同时牵制苏联。在亚洲发生的中日战争会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这些因素的影响。

日本没资格打仗

正因为日本无法进行持久战,所以必须制订出速战速决的计划,或是考虑地缘政治试图夹击敌国。做这么多还真是辛苦了。(笑)那么,既然日本无法进行持久战,不如坦承自己没有资格打仗,这样一来不就了结了?一名高唱和平的军人提出了这种观点。大家知道他是谁吗?这是一位在昭和初期倡导和平的海军军人。

——山本五十六?

不对。虽然山本的心中确实有过和平的想法。

——米内光政?

米内也是一个非常正直的军人。不过,此人既不是山本,也不是米内。20世纪20年代,他曾说:“基于这些理由,日本根本就是无法进行战争的国家。所以别再考虑战争了。”能答上来吗?答案是水野广德。

水野广德在1929年写了一篇题为《无产阶级与国防问题》的文章。为什么这两个词会一起出现呢,有点不可思议吧?水野深入地探讨了何谓国家安全的问题。到1929年时,飞机研制出来才20多年,还没有成为战争中的主要武器。水野认为,由于日本是岛国,所以本土安全基本不会受到威胁,唯一会让国家不安定的因素就只有经济上的问题。日本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就是维系与外国的经济联系,只要日本不对其他国家做出“国际性的蛮横不法行为”,经济就能得到保障。

水野认为,日本的重点在于经济,因为日本80%的重要物资都依赖进口,所以必须维持良好的国际贸易关系,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现代战争势必会演变成持久战、经济战,然而,当时的日本经济却有着致命的弱点,如物产匮乏、技术低劣、主要出口物资蚕丝并非生活必需品,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日本在战场上一时处于优势地位,也绝对无法打赢接下来的持久战和经济战。所以,水野得出了日本没有资格进行战争的结论。

水野作为一名军人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对于技术低劣这一点,虽然我认为水野的评论有些过于苛刻了,但是确如他所言,日本的主要出口产品既不是生活必需品,也不是攸关贸易对象生死的重要物资。日本没有钨、铀、钛等珍稀矿藏,只能出口女士们喜欢的蚕丝和棉布,可以说经济上非常脆弱,不会有哪个国家会因为和日本断绝了贸易往来而感到困扰。

在战争发展到机械化的现代,战争需要的是国家的工业和经济实力。大部分军工产品的原料都仰赖外国进口,这种仰人鼻息的国防工业就好似依赖外国的雇佣军来守卫国土,一旦爆发战争,这就会成为一个致命的弱点。极端地说,这种国家并没有独自进行战争的资格,无论在和平时期如何扩张陆海军的军备,也不过是毫无基础的空中楼阁罢了。

水野的这种观点在“不留情面”方面,与之前提到的胡适的观点有些类似。胡适认为,要等到中国几成的国土沦陷、大部分海岸线被封锁以后,才能等到美苏参战。水野则直言,日本根本就没有打仗的资格。但是,水野的观点受到了压制,没有被民众认真地加以思考和接受,当时人们争论的焦点已经转移到了其他地方。也就是说,既然日本打不了持久战,那就只好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出发去夹击苏联,或是主动出击,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oiqWd0Gut+c4w4PmTFbhTKPL4D/8dGXsPNpkZrmM/EJdoC8zAZCXhsgSD3y2geP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