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战争扩大的理由

激烈的淞沪会战

在第四章的最后,我们提到过胡适在1935年做出的论断。1941年,胡适作为中国驻美大使,在美国华盛顿见证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胡适在1935年的论断中,呼吁中国政府做好准备,在三四年的时间里承受住日本进攻中国内陆并全面封锁海岸线的压力,然后才能等来美苏的参战,让局势转变。接下来,我们就把视角转向中国战场。在本土抗击侵略的中国,其抗战的决心确实非常坚定。

1937年7月在北京郊外引爆的中日全面战争,从华北地区扩大到了华东,国际大都市上海也成了战场,中日双方进行了包括空战在内的激烈战斗。上海的战斗从8月13日开始,一直持续到11月9日。根据记录,在将近3个月的战斗中,日本陆军阵亡9115人,伤31257人。在8月13—21日的8天时间里,海军的死伤人数就达到了465人。中国军队的顽强作战给日军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在参谋本部派往前线观察战况的西村敏雄的报告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记录:“敌军的抵抗非常顽强,其第一线兵力约有19万人。”

外务省的亚洲局局长石射猪太郎在8月17日的日记中也显得很没底气:“中国将大批部队派往上海,企图歼灭陆战队,面对这种情况,可以支撑几天呢?陆战队总部不会被攻陷吧?”这里提到的陆战队,是指日本海军为了进行地面作战而设立的部队,正式名称是海军特别陆战队,总兵力约为5000人。外务省的官员担心这支部队会被全部歼灭。

伊东政喜作为第101师团的师团长参加了上海战事,他在与中国军队真正交手之前,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他(指蒋介石)应该是想通过持久战,来求得第三国的同情或是俄国(苏联)的支援。蒋介石这种把希望寄托于外国的态度,真是可悲。”伊东政喜认为,中国在上海建立起牢固阵地,拼命坚守,做出一副拼死决战的样子,只是为了获得苏联或其他第三国的援助。但是,当他与中国军队实际交战以后,其看法出现了极大的转变。伊东是参加过日俄战争的老将,他在10月10日的日记中写道:“敌人的顽强堪比日俄战争时在旅顺的俄军,在某些方面可能还在其之上,不论我方如何炮击,似乎都要坚守至全体阵亡为止。”他认为,与日俄战争中旅顺会战时表现顽强的俄军相比,中国军队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国军队作战如此顽强,首先当然是因为“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所做的种种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使得中国国内的抗日情绪高涨。还有其他的原因吗?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在第四章的最后部分,我们提到过一个国家曾经短暂性地支援过中国。

——德国?

没错。我们都知道德国在1940年9月27日与日本签署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德国是日本的二战盟国。但是,直到1938年5月12日承认“满洲国”,明确与日本合作之前,德国是向中国出口武器最多的国家。除了武器和军需品,德国还向蒋介石派出了军事顾问团。由德国军事顾问团训练的中国部队,是用戴姆勒—奔驰卡车运送到战场上的。没错,就是那个制造豪华车的奔驰,奔驰卡车的性能想来要比日军用的国产卡车好得多吧。

中国与德国之间的武器买卖,使用现金或货物进行结算。中国拥有不少德国需要的矿产资源,比如钨矿,中国用这些物资换回了不少德国的工业产品。中德之间的这种关系主要是经济层面的,而中国与苏联的合作则更多地体现在军事层面,两国在1937年8月21日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根据这一条约,苏联向中国提供924架飞机、1516辆汽车、1140门大炮和9720挺机关枪,并以志愿军的名义派遣了苏联飞行员参战。苏联认为,与日本发生军事冲突是迟早的事,如果能够让中国在苏联做好对日战争的准备之前,为自己争取一些备战的时间,给予这种程度的军事援助完全不是问题。

英美也对中国进行了军事援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两国的援助还带有一些道德意味。由于英美在中国的各主要城市都拥有大量的经济权益,所以无法容忍日本独占与中国的贸易。1938年12月,美国向中国提供了2500万美元的借款。通过这种援助,中国可以向美国购买相应金额的物资。即使中国海岸线已经被日本封锁,但是物资仍然可以经由中国香港运入内地。

另一方面,1939年1月,美国禁止向日本出口飞机及相关零部件,并在同年7月26日宣布废止《日美通商航海条约》。这是美国对日本的警告:“日本真的准备倡导东亚新秩序,施行旨在实现日本对东亚的经济支配的政策吗?如果这种政策持续下去,美国将不惜与日本对立。”

日军接连攻陷上海、南京及武汉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一中国的工业和文化中心已经处于日本的占领之下。在武汉陷落的1938年10月左右,英国开始担忧中国会在与日本的战争中落败,害怕丢掉了这么多国土的中国将变得任由日本摆布。于是在1939年3月,英国也开始对中国提供旨在保持币值稳定的贷款,避免中国货币贬值带来的中国经济崩溃。来自英国的物资经由中国的香港、广州及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当时是法国殖民地)等地,也就是所谓的援蒋路线(即运送援助蒋介石物资的路线),进入中国内陆地区。

南进的主观原因

虽然贸然评论某个国家的国民性格是相当奇怪而且不可靠的,不过,在日本人的性格里,确实存在那么一些乖僻之处,容易一个人闹别扭。(笑)在看到苏联、美国和英国援助中国之后,日本就发脾气了,为什么大家只帮着中国呢?当然,这一切都是因为日本先挑起了战争,企图用武力逼迫中国改变对日政策,但是日本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到1944年底左右,日军占领了中国东北、华北、华东以及华南的大片地区。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有这么多的领土落入敌方手中,就算投降也不奇怪。日本在分析了中国坚持抗战的理由后认为,原因在于中国背后有英、美、苏等国的援助。既然如此,只要切断援蒋路线就可以了。切断援蒋路线,就需要控制法属印度支那的机场,然后日军飞机就可以从这些机场起飞,轰炸运输援华物资的车辆和船只。这无疑是英国在援助中国时最为担心的情况。英国虽然在附近拥有中国香港、新加坡等殖民地,但这时还没有做好防御日军进犯的准备。

出于尽早结束中日战争的主观目的,日军开始实施入侵法属印度支那的计划。入侵行动共有两次,分别是1940年9月对法属印度支那北部的入侵和1941年7月进一步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的行动。继中国之后,日本又剑指法属印度支那,竟然如此大胆,一个接一个地侵略别国的领土。日本敢于入侵法属印度支那的一大原因就在于,这个地方是法国的殖民地。在说明这一点之前,让我们回顾梳理一下二战初期法国的表现。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后,英法在9月3日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爆发。1940年上半年,德军先后进犯挪威、丹麦、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及法国,并在同年6月13日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巴黎。占领法国以后,德国扶植了傀儡维希政权。

1940年9月22日,日本为控制机场而进军法属印度支那之前,本来应该与控制着这块殖民地的法国政府交涉的。但是,法国当时已经处于德国的占领之下,因此交涉的对象就成了德国的傀儡维希政府。日本的如意算盘是,如果法属印度支那总督承认日军进驻,那么第三国就没有理由反对。

日本南进的第二个理由是,企图获得东南亚的资源。因为日本承认了汪兆铭的南京伪国民政府,已经很难期待与蒋介石实现和平,所以日本认为,切断为蒋介石提供物资的援蒋路线自然是南进的理由之一。但是,如果中日之间的战争持续下去,还是需要向南方寻求维持战争的资源。况且在这个时候,西欧的大部分国家已经处于德国的控制之下,只要德国不出手,这些国家的殖民地就等于是无主之地。于是,日本就产生了占领这些地区来创造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圈的想法。

中国的要求

刚才在讲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的问题时,说其目的在于建设机场来轰炸援蒋路线。实际上,日本建设机场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这个。当时,英、美、苏等国都已经开始进行情报战,破译敌方的密码。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当时的日本也解读了相当多的密码。防卫省防卫研究所研究员小谷贤在其著作《日军的情报工作》 中,详细叙述了这方面的问题,这本书非常有趣,请大家有机会一定读一读。

“九一八”事变以来,陆军就着手破译中国国民政府的密码,而张学良政权使用的密码早在1928年就已经被破译了。据说到1936年时,日本已经可以解读国民政府的外交电报了。卢沟桥事变后不久,蒋介石曾给驻美、英、法、苏的中国大使发电,“探询与日本开战时可期望的任何援助及驻在国意见,并尽快回报”。而这封电报就被日方窃听并解读了。英国也留有日本成功破译中国电文密码的记录。根据英国情报部门的调查,驻伦敦、新德里、锡兰(斯里兰卡的旧称)、悉尼及华盛顿等地的中国驻外武官与本国的通信,据说也都被日方破译了。

那么中国的通信中有哪些重要的信息被日方截获解读了呢?当时日本最关心的是拥有世界最强海军的美国,到底会对中国提供多少援助。日本的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当时蒋介石的内兄、支撑着中国国民政府的浙江财团的核心人物宋子文,正计划前往华盛顿,游说美国给予更多的借款和军事援助。宋子文在1940年6月启程赴美,请求美国给予直接军事援助,而在此之前,美国还没有向中国提供过直接与战争相关的军需物资。虽然美国在当年9月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以后,向中国提供了第三笔2500万美元的借款,但是在6月的时候,美国还没有下决心给予中国武器援助。

美国的考虑是,虽然中日尚未互相宣战,但是实质上已经处于战争状态,如果向中国提供武器援助,就等于与日本为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向美国提出了一份提案,这些内容被记录在美国陆军的官方战史中。1940年10月18日,蒋介石向美方表示:

日本封锁中国的海岸线,弱化中国,且削弱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意识。长此以往,正中共产党的下怀。我认为共产党比日本人更为危险。日本还有可能侵略新加坡,封锁缅甸。如果美国不能提供更多的援助,包括由美国志愿飞行员驾驶的飞机,中国可能会崩溃。但是,如果能顺利地获得飞机,从中国起飞的飞机就能够破坏日本的海军基地,这样一来就能彻底地解决太平洋的悬案。

蒋介石对美国的这番说辞,或者说是威胁,很有效果。首先,他威胁说,这样下去,共产党的势力会进一步扩大。就美国的立场而言,它当然讨厌日本和德国这样的集权主义国家,但是同样不喜欢共产主义。不知道美国有没有这种担心,中国一旦变成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就没法卖出10亿支高露洁牙膏,也没法在中国出售可口可乐了。(笑)蒋介石的第二个威胁是,日本当时考虑着南进,而且矛头直指对英国而言非常重要的新加坡。

因为当时美国尚未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双方主要是英法和德意。嗯,不过法国嘛,已经投降了,所以其实只剩下英国了。这个时候,如果英国在东亚发挥影响力的重要据点新加坡失守,英国的处境将会非常不利。美国想必也很担心吧。最后蒋介石保证,如果美国能提供飞行员和飞机,美国就可以把中国作为基地,轰炸日本的海军基地,这样一来,就能削弱美国所担心的日本海军战力。哎呀,真是漂亮的威胁和诱惑呢。

中国在1940年11月派遣中国空军代表前往华盛顿,游说美方在1941年底以前提供500架飞机以及相应的飞行员给中国。日本当然也察觉到了这些举动。1940年12月1日,美国再次向中国提供了1亿美元借款。虽然此前美国并不同意向中国直接出售武器,但此时却改变了态度,同意中国利用这笔资金采购美国的飞机。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签署《租借法案》,进一步打开了向英国和中国进行武器援助的大门,回应了中国方面的请求。同年7月28日,已有100架美国飞机和相应的飞行员抵达中国并展开作战。

当日本得知这些交涉的内容时,该有多么焦躁啊。各位大概也能够想象吧。先锁定与中国大陆接壤的地区,切断援蒋路线,再通过掌握东南亚这一英法权益集中区域的制空权,来达到牵制英法的目的。这些就是日本希望在法属印度支那获得机场的主要原因。

丘吉尔的牢骚

仅从表面意思去理解刚才讲的内容,可能会产生这样的误解:中日战争扩大为太平洋战争,是因为英、美、苏等国援助中国,日本在这一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也就是说,日本是在经济和政治层面受到其他国家压迫,才被迫选择了战争。这种看法当然是错误的。只要对日本国内的政治决策过程加以分析,就可以知道这些都是日本选择的结果。我们已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过程进行了说明,当时日本的内阁,即阿部信行内阁(1939年8月30日至1940年1月16日)和米内光政内阁(1940年1月16日至同年7月22日),都表示不介入欧洲战事。

如果能一直不介入欧洲战事,也就不会有后面的问题,但是,德军闪电战的成功勾起了日本的欲望。东南亚到处都是欧洲的殖民地,但现在殖民宗主国大多已经战败投降,日本如果要夺取这些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只需要德国点头。而且,日本对于德国的纳粹独裁体制也心生向往。当时,众议院的大部分议席为政友会和民政党等大党所掌握,而在贵族院,又尽是那些家世显赫的无能贵族,许多国民都对这种局面感到不满。在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担任首相的近卫文麿就利用这种不满情绪,着手进行所谓新体制运动 。1940年7月22日,近卫文麿再度登上首相之位,并在两个月后,与德国、意大利缔结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这时,陆军内部就下一步应该采取什么行动这一问题出现了分歧。第一部长田中新一在参谋本部主要负责作战相关事宜,他认为,如果蒋介石坚持抗战,那么中日战争就会变成持久战,为了把战争继续下去,就需要获得南方的资源(主要是指荷属东印度的石油)。这一点在之前的内容中也说明过。他们计划在德军成功登陆英国本土后,趁机进军南方,建立起一个能够自给自足的经济圈。参谋本部一直以来都在埋头准备对苏战争,这时可以说出现了转变。请大家注意参谋本部计划在什么情况下实施南进。

另一方面,当时负责应对议会以及预算问题的陆军省军务局局长武藤章等人则希望与美国交涉,从而找到从中日战争的泥沼中脱身的办法。1941年4月,陆军派遣军事课长岩畔豪雄前往华盛顿,参与美国国务卿赫尔负责的日美交涉。

这里的问题就是,当时美国是否准备认真调停中日战争?之前我们已经提到过,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为了向英国和中国提供武器援助而签署了《租借法案》。通过这一点,当然能明确地了解到美国对中国的善意,不过,我们还要仔细地探讨一下当时的国际关系。

日美交涉始于1941年4月,两个月后的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所以,当时盟军方面主要是英国在抵抗德国的全力攻击。在《租借法案》通过以前,英国需要付钱向美国购买武器。英国首相丘吉尔与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就这一问题进行过这样有趣的交谈。

1940年6月15日,丘吉尔致罗斯福:

“美国是不是应该采取一些行动?否则,英国可能会与德国展开交涉。美国的驱逐舰是绝对必要的。”

1940年12月7日,丘吉尔致罗斯福:

“英国是在替美国打仗。英国已经无力再继续付钱购买美制武器。”

丘吉尔的威胁也相当厉害,可以说与蒋介石不分伯仲。原本美国应该与英国共同对抗德国,但是正如丘吉尔抱怨的那样,英国正在“替美国打仗”。英国已经把话说到这种程度,罗斯福总统确实有必要说服国会,使得无条件提供武器援助的《租借法案》得以通过。

总之,我在这里想说明的是,到1941年4月,美国终于可以毫无顾虑地向英国输出大量武器,而且海军的大规模造舰计划也终于开始实施。对于将自己定位为同盟国兵工厂的美国来说,此时最需要的是时间,也就是要为军工生产争取到一定的时间。国务卿赫尔在1941年4月16日正式着手进行日美交涉,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日本陆军省军务局计划让美国调停中日战争的想法,可以说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

7月2日御前会议决定的幕后

在试着对日本走向战争的原因进行一一确认时,我的脑海中曾经闪过一个疑问,为什么这些重要的事情会被如此轻易地决定呢?例如,1941年7月2日,御前会议上决定的《随着情势推移之帝国国策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就是如此。

这份文件的重点之一,就是最终决定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然而,希望进行日美交涉的陆军省军务局为什么没有反对?而且,海军省应该清楚,日本海军仅应对英国一国尚可,但是如果同时面对英美两国的海空兵力,就会力有不逮。海军省为什么也没有反对呢?关于这个决定,筑波大学的波多野澄雄教授在仔细阅读陆军省及海军省参与决策的课长们的日记以后,给出了下面的见解。读了之后会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呢。

让我们试着回想一下7月2日之前发生的事情。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了。而在两个月前的4月13日,当时的日本外相松冈洋右飞抵莫斯科,与苏联缔结了《苏日中立条约》,双方约定互不敌对。从松冈的立场来说,通过这一条约可以阻止苏联对中国进行武器援助,因此成功缔结该条约是非常值得高兴的。另一方面,日本已于1940年9月,与德国、意大利缔结了《三国同盟条约》。日本认为,这样一来,由日、德、意、苏四国组成的同盟就接近于形成了,待四国同盟结成,就可以对抗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了。

大家可以看一看下面这张实力对比情况表。这张表格将当时已经缔结三国同盟的德国、意大利、日本的各项军事指标的总和,与同盟国的英国、法国、波兰的总和进行了比较。在人口、常备军、主力舰和驱逐舰等方面,两大集团各有高低。如果单论战斗机的数量,轴心国有压倒性的优势。另外,还必须看到的是,在二战爆发的1939年,美苏两大国还没有加入战争。苏联的常备军与战斗机数量远远超越美国,而海军实力强大的美国,则在主力舰和驱逐舰的数量上拥有优势。

通过这张表,可以发现松冈洋右所构想的“三国同盟加苏联”的四国同盟路线,确实很有吸引力。但是,6月22日爆发的苏德战争,使松冈的计划化为了泡影。对于松冈有没有抱怨希特勒突然发动战争,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松冈这时却一反常态地提出,如果可能的话,日本不如在德国攻击苏联的时候,配合德国,从苏联的背后发起进攻。换言之,日本应当北进。

1939年参战各国的实力对比情况

*主力舰含战舰、航空母舰及巡洋舰。

资料来源:Robert Goralski: World War II Almanac 1931—1945.

参谋本部的作战课非常支持松冈的“北进论”。之前我们提到过参谋本部作战课宣扬南进,以获取资源建立起自给自足的经济圈。不过,稍加思考就会明白,参谋本部原本就一直埋头准备对苏战争,所以在这里附和松冈外相也不奇怪。在当下趁机进攻苏联的呼声迅速蔓延开来。与此同时,陆军省军务局和海军(包括海军省及军令部)则不赞同这种激进的“北进论”,他们认为现在攻击苏联只会造成麻烦。以陆军省与海军为中心的一部分人,对日美交涉仍然抱有希望,所以采取行动来牵制“北进论”。

具体来说,为了抑制外务省与参谋本部突然提出的北进主张,他们便针锋相对地提倡南进,并呼吁进军法属印度支那南部。陆军省和海军完全没有考虑到美国会因为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南部,而采取什么样的报复手段。他们认为,那是法国的殖民地,应该与美国无关吧。这一点,可以通过军人们的日记得到确认。在参谋本部战争班撰写的日志中有这样的判断:“只是驻军于法属印度支那,确信不会受到禁运制裁。”他们完全没有预料到,在得到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的消息后,美国立即在7月25日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资产,并在8月1日全面禁止对日出口石油。实施冻结资产的制裁,就是禁止提取或转移该国政府与民间所有的资金与财产。

为什么美国会如此迅速地做出反应呢?美国的海因里希斯(Waldo Heinrichs)先生曾就这个问题进行过相关研究,他的部分研究内容被翻译收录在细谷千博等人编著的《太平洋战争》 一书中,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一读。总之,美国当时认为,因为苏联有“冬将军”这位坚强的好朋友,如果苏军能在俄罗斯10月的寒冬到来之前抵挡住300万德军的攻击,应该就能够顺利支撑到来年春天。法国的拿破仑也曾在19世纪初陈兵莫斯科城下,但是依旧无法迫使俄国屈服,原因就在于俄国冬季的严寒。美国估计,到1942年春天,其军工产业可以有足够的能力为苏联生产军需物资了。

1941年9月28日,美英与苏联签订协议,为苏联提供军需物资。英国同样希望苏联可以坚持到来年春天。对1941年夏天的美国而言,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让苏联能够挺过德军的闪电战。所以美国对日本施加严格的制裁措施,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为了消除苏联对日本的担心。 L7GA58iKHsGiJFKPfkhJwPef4o+8MzKG3wwHNvX3x28LuITdjZtC66S7mBQqMo0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