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退出联盟

帝国议会中强硬论的侧面

1932年10月,吉野作造在李顿报告公布后发表文章,表示生活再怎么不顺也不能去作恶,这种古老的美德和从容的心态,正从日本社会逐渐消失。而且不同于日俄战争时期,日本可以挺直腰杆向全世界表明自己的主张,这一次日本甚至完全没有恰当的说辞来证明自身开战的正当性。

但是,当时的日本人其实也没有决绝到如果日本的主张得不到认同,就退出国联的地步。我们必须注意到,虽然当时人们的公开论调乍看之下都是一副豁出去的样子,但是其中或多或少都有畏惧军部的因素存在,使得人们只能在嘴上高喊一些强硬的口号。

例如,在1932年6月14日的众议院会议上,由政友会和民政党这两个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政党共同提案,议会全员一致通过了承认“满洲国”的决议。与此同时,李顿调查团的成员们正在挥汗写作报告。议会完全无视这种形势,承认了“满洲国”,真可以说是狂妄至极。不过,通过现在的研究,我们能够知道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强硬派的政友会当时的真实意图。

芦田均是一名外交官出身的政治家,他因为在战后制定日本国宪法草案时,对宪法第九条进行了修正而出名。“九一八”事变时,他隶属于政友会。1932年,芦田在政友会发行的11月号机关报《政友》上发表文章,论述了自己对“满洲国”的意见。他认为,虽然“满洲国”毫无疑问只是关东军建立的傀儡国家,但是,日本政府在9月15日正式承认“满洲国”的举动还是理所应当的。

芦田还表示,就算国联无视日本的主张,在报告中不承认“满洲国”,日本也可以不承认调查报告,这样并不违反国联盟约。芦田有作为外交官的经验,熟知国际联盟的相关规定。因此,他建议没有必要嚷嚷着要退出(当时最强硬的论调已经在高呼退出国际联盟),而只要单纯采取“不回应劝告”的态度即可。如同吉野作造的感叹,社会已经完全倒向了强硬论。但是,就算在这种时候,议会中还是有人抱着“承认‘满洲国’可以、退出国际联盟不行”的态度。

日本退出国际联盟时的外相是内田康哉,此人因为提出“焦土外交”而闻名。1932年8月15日,不知道当时在想什么的内田外相在众议院的答辩中,说出了“即使让国家成为焦土”的惊人言论,以此来表明其承认“满洲国”的决心。不过,通过现在的研究,内田外相当时内心的想法已经大致明了。东大国际关系论的酒井哲哉教授和学习院大学的井上寿一教授为我们说明了内田的意图。内田认为,如果日本在“满洲国”问题上表现出强硬态度,也许中国国民政府内部倾向于对日妥协的人,就会出面与日本进行直接交涉。

这些倾向于对日妥协的人,其实也包括国民政府的最高领导人蒋介石。蒋介石已经预见到,国际联盟是无法发挥实际作用的,所以他准备在与日本完全对立之前,先在国内击败中国共产党。事实上,国民政府在1932年6月中旬召开的秘密会议上,确实决定了先在国内击败共产党,然后与日本对抗的方针。蒋介石还专门找来驻日公使,要求“对日合作”,逐步推动中日两国的协调关系。7月,蒋介石对红军发动了第四次“围剿”。由此可知,内田外相的方针确实是对中国国民政府内部方针变化的回应。1933年1月19日,内田自信满满地向昭和天皇报告,国际联盟那边已经没有问题,难关就快要渡过,日本不用退出国联了。

松冈洋右的感叹

听到内田对天皇的上奏,有个人感到相当不安,那就是内大臣牧野伸显。内大臣侍奉在天皇身边,会在包括政治问题在内的诸多问题上给天皇提供参考意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牧野在日记中写道:“天皇感到担忧,似乎并没有接受意见。”虽然内田信心满满,但是并没能让天皇安下心来。昭和天皇对于内田采取强硬的态度来迫使中国坐到谈判桌前的做法,感到强烈的不安与不满。

对内田的做法感到不安的,不只有天皇和牧野。在巴黎和会上与牧野合作,向世界宣扬日本主张的正当性的松冈洋右,也是其中之一。在审议李顿调查团的报告时,松冈再次以日本全权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国际联盟的会议。

松冈在1933年1月底发给内田外相的电报里提了不少建议,如日本应该适时停止强硬表态,因为英国尽力想让日本留在国际联盟的妥协策略不见得会奏效,所以日本要赶紧拟定一个妥协条件。让我们来看看松冈给内田外相的电报里具体是怎么说的:

不用我多说,很多事都是保持在八分程度最好。联盟不可能如期望的那样对满洲问题不闻不问、袖手旁观,我国政府内部应该从一开始就明白这一点。洁癖是日本人的通病。……纠结于一个问题,最终落得不得不退出的境地,令人遗憾,绝对不能这样。考虑到国家的前途,我在此直率地陈述意见。

大家觉得松冈这个人怎么样?我经常被学生说对松冈太宽容了,但是在面对是否退出国际联盟这种关乎国家前途的问题时,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交给外相,我觉得他很了不起。

松冈认为,日本应该就英国提出的两个方针进行妥协:一是邀请美国、苏联等非国联成员国加入国联调解委员会,听取意见;二是中日两国以当事国的身份一起加入调解委员会。以上是1932年12月英国外交国务大臣西蒙的提案,但内田却断然反对妥协。

内田认为,一旦美国和苏联加入国联调解委员会,日本在国联的舆论环境会更加恶劣。事实上,内田的观点并不正确。当时美国正值大萧条最严重的时期,没有余力关注其他国家。1932年11月,随着民主党人士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当选总统,美国国务卿也从一直以来对日本严加指责的亨利·史汀生(Henry Lewis Stimson)变成了赫尔(Cordell Hull)。美国开始专心于国内问题,外交上也转向了孤立主义,而且美国这种外面的世界与自己无关的态度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苏联则在1932年12月向日本提议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当时的苏联正在进行农业集体化,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以至于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所以也需要暂时专注于国内事务,无法进行与日本开战的准备。

准备进行妥协的不只是松冈,1932年12月15日,被陆军派去参加国联会议的建川美次也在发给陆军大臣的秘密电报中写道:“现在不如大张声势同意他们加入,如何?”这里所说的“他们”,就是指美国与苏联吧。即使陆军方面也有人表示需要妥协,这一点大家需要注意。

所有国际联盟会员国的敌人

之后,突然又出了一件大事,这让正等着中国妥协的内田的如意算盘落空了,这件事甚至让整个斋藤实内阁都非常震惊。接下来我们就通过目前所知的大量史料,来了解一下斋藤首相和昭和天皇当时的震惊心情吧。

让内田的计划失败的,还是昭和战前期不断惹出麻烦的陆军。1933年2月,陆军出兵进攻位于“满洲国”南部、万里长城北部的中国热河省。这一行动本身并非陆军的独断专行,而是天皇在1933年1月接受内阁决定后正式下令批准的作战方案。陆军出兵的理由是,“满洲国”虽然已经独立(1932年3月1日发布所谓“建国宣言”),但是在属于满洲区域的热河省依然存在张学良的军队,而且它还在不断发动反满抗日活动,所以必须出兵将其击败。

只要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奇怪的地方:为什么日本可以在“满洲国”部署军队并随意调动呢?1932年9月15日,日本承认“满洲国”的同时,双方缔结了《日满议定书》,其中规定:“满洲国及日本国确认对于缔约国一方之领土及治安之一切威胁,同时亦对于缔约国地方之安宁及存在之威胁,相约两国共同当防卫国家之任,为此要之日本国军驻屯于满洲国内。”签下如此荒谬条文的“满洲国”,不是日本建立的傀儡国家,还能是什么呢?

但是,在陆军的认识里,这不过是驻扎在“满洲国”的日军为了维持治安,前往“满洲国”境内的热河地区而已。天皇听到这样的说明,应该也没什么好疑虑的吧。但是,斋藤首相不愧是海军的优秀人才,他注意到这回陆军又做了一件出乎意料的大事。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斋藤的想法。在陆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的1932年1月,海军作为主力在上海策动了“一·二八”事变,与中国军队爆发了新一轮战斗。“九一八”事变时,中国援引国联盟约第十一条向国联控诉日本,到了“一·二八”事变时,控诉的依据进一步改成了更为严格的盟约第十五条。

盟约第十一条的内容是:“凡遇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秘书长应依联盟任一会员国之请求,立即召集理事会会议。”在这里,为了解决问题,还只是开会研究。第十五条的前提则变成了“如联盟会员国间发生足以决裂之争议”,这是为了应对更加严重的状况。而让斋藤头疼的就是接下来的第十六条。第十六条规定如下:“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盟约第十二条、第十三条或第十五条所定之规约而进行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即视为对所有其余联盟会员国之战争行为。”该条文的规定就有点可怕了。也就是说,在国际联盟努力寻求事变的解决时,进一步发动新的战争的国家,将被视为所有国联会员国的敌人。

斋藤首相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虽然陆军认为热河战役只不过是“九一八”事变的延续,但事实并非如此。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与国际联盟盟约有关吧?

没错。这时国联做的事情就和陆军的热河战役产生了关联。

——国际联盟不承认“满洲国”,所以那里是中国领土。即使日本认为自己是“在满洲国境内动员军队”,但是从国际联盟的角度来说,并不存在所谓“满洲国境内”。

正是如此。1933年2月,正是国际联盟提出交涉案,要求日本进行最后妥协之时。当国际联盟正在为解决事变努力的时候,日军却开始进攻毫无疑问是中国领土的热河地区,这就使日本成了第十六条中规定的“不顾本盟约第十二条、第十三条或第十五条所定之规约而进行战争者”。斋藤首相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会成为所有国联会员国的敌人,不仅会受到盟约第十六条规定的在贸易和金融方面的经济制裁,甚至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被国联除名这种耻辱的惩罚。

1933年2月8日,斋藤首相赶到天皇那里,请天皇取消内阁已经通过的关于热河战役的决定,并收回成命。侍从武官长奈良武次在日记里记录了天皇的讲话。

根据今日斋藤首相所言,热河战役关乎与国际联盟之关系,不应实施,内阁不能同意。虽然前几日因参谋总长表示热河战役乃不得已而为之,便给予了肯定。今日要与内阁商议,取消之前决定。

天皇对侍从武官长表示,准备中止前几天允许参谋总长进行的热河作战。如果此时一切能够按照斋藤首相和天皇的想法进行的话,或许日本的历史就会走向其他方向。但是,侍从武官长奈良武次和元老西园寺公望对这种做法并不支持。他们认为,如果天皇在此时撤回已经下达的许可,天皇的权威就会荡然无存。更令人担心的是,这还有可能引起陆军和其他势力对天皇的公开反抗。基于这些考虑,他们二人建议天皇不要同意斋藤首相的请求。

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的天皇非常苦恼。奈良武次在2月11日的日记中写道,天皇“情绪极度不佳”。而且从日记中还可以知道,对于阻止自己许可斋藤首相请求的侍从武官长,“天皇有点激动地问,可以根据统帅最高命令来中止这次行动(热河战役)吗?”天皇这时已经有点沉不住气,准备设法用自己的命令来叫停行动。

元老和天皇的随从因为担心发生政变,阻止了斋藤首相的计划。斋藤遂不得不在2月20日的内阁会议上表示,这样下去,日本恐怕会受到国际联盟的经济制裁,甚至可能被联盟除名,这种让国家失去面子的情况无论如何都要避免。因此,他们决定一旦国联全体大会通过已经准备好的对日决议,日本不等被除名,就先行退出国联。做出这一决定两天之后,日军侵略热河。2月24日,松冈离开了国联全体大会的会场。3月27日,日本正式发布了退出国联的诏书。

目前为止的说明,大家都明白了吗?内田外相试图通过强硬表态来等待对手妥协,从而在避免退出国联的同时达到自身目的。虽然侵略热河的计划起先被认为没有太大影响,但实际上却隐藏着让日本成为所有国联会员国的敌人的危险性。这一令人震惊的事实令天皇与首相都感到痛苦,而日本则最终选择了与其被动接受制裁和除名,不如主动退出国际联盟的做法。 IqvAI77KgdEj51/J5mBtW8tJ7GRH5E/WWSAE8ZXv/NHGggtYLIbAuZrg0SRuYSs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