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开战前与英美的交涉

加藤高明与爱德华·格雷

让我们来更详细地看一看1914年8月日本参战时的状况吧。当时,第二次大隈内阁的外务大臣是加藤高明。先前说到过不速之客高藤高明前往大正天皇的御邸,排除元老山县的犹豫坚持开战的事情。

加藤高明不同于那些从幕末维新时期开始活跃的政治家,他从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毕业后,先是进入三菱工作,之后在大藏省任职,然后才成了一名外交官,他属于明治时期国家进入安定以后的一代人。他长得颇为仪表堂堂,还迎娶了三菱创始人岩崎弥太郎的女儿。所以,要说加藤最不缺什么的话,那就是选举经费了。他领导的宪政会,是后来与政友会并列的两大政党之一,基本上都靠三菱所提供的选举经费,所以从来没有担心过宪政会成员的选举费用问题。

因为加藤之前担任过驻英大使,所以当他以“保护英日同盟所期望的整体利益”的名义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致力于对德开战时,人们都认为这是因为加藤有“英国病”而无话可说。当时,日本人把那些英国说什么就做什么的行为称为“英国病”。但是,两国间的外交应该没有那么简单。之前好像也已经稍稍提到过,其实日本以英日同盟的名义参战的计划,英国一开始是反对的。当时英国的外交大臣是爱德华·格雷,这位外交大臣很喜欢赏鸟、飞蝇钓等亲近大自然的活动,这些都是英国上流社会的爱好,他还写过一篇非常好的随笔《垂钓者的假日》。

格雷本人对日本有很深的了解。但是,英国最初却要求日本不要以英日同盟的名义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两国自1902年缔结同盟以来,同盟条约已经有过两次修改,但是条约的目的仍在于确保“东亚及印度的整体和平”,以及“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仔细阅读条约就会发现,这是关于东亚、印度以及中国这些区域安全的保障条约,并不存在必须对德开战的内容,这是英国拒绝日本参战的第一个理由。

另外,在1914年8月,还没有人能断言这场战争到底会不会长期化,所以英国认为,目前只需要日本帮助保护在东亚海域的英国商船就行了。虽然英国一度以这样的理由拒绝了日本参战的要求,但在加藤的一再要求下,英国终于表示:“对于日本所做的,关于日本为了英日同盟的友谊而参战的说明,我们已经充分了解了。”不过,格雷也对日本提出了参战条件,他要求日本方面发表声明,把军事行动限定在“中国海以西、以北以及德国租借地胶州湾以内的区域,不扩及太平洋”。这个要求可以说是相当严厉。

然而,在加藤还没有做出回应的时候,英国已经在没有告知日本的情况下,擅自发表了英日政府已经达成一致的消息,表示日本的军事行动只限上述区域。这着实让人感受到了英国的厉害之处呢。

为什么英国会要求同盟国日本发表限制军事行动范围的声明呢?英联邦和自治领对日本怀有的戒心可以说是其中的一大原因。太平洋南部的澳洲和新西兰,对于日本的南下十分担心,如果日本以英日同盟作为理由参战,最后可能会摆脱英国的控制,突破军事行动的区域限制。而一旦日本占领太平洋上的那些德属岛屿,就会逼近这些澳洲国家。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而且格雷对于这个原因的担忧更甚。当日本以英日同盟为理由参战时,英国最担忧的问题会是什么呢?

——一旦日本扩张得太厉害,会对英国海军的优势造成威胁。

当时英国的海军大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出任首相的丘吉尔,丘吉尔和英国海军却都希望日本快点全面参战。一战开战之初,德国计划以短期决战的方式来结束战争,而英国海军则动员了所有地区的舰队,迅速投入各地的战斗。因此,丘吉尔所领导的英国海军与想要尽可能限制日军活动区域的格雷及英国外交部不同,他期待日本遵照英日同盟的约定,全面参战。

——英国可能是担心日本与美国间发生什么状况吧。

是的,英国确实很在意美国的反应。这也是正确答案之一,还有其他的思考吗?

——如果日本的势力过度增长,远东会变得不安定。

“远东变得不安定”,这一点非常好。维护远东的秩序这一点,算是一个提示。

——嗯……远东吗?

对,在之前的内容里我们也已经有所提及。在远东,英国拥有最多利权的地方是哪里呢?

——中国。

没错,就是中国。在中国境内划分了各自势力范围的英、法等国,这个时候正在欧洲战场与德国打仗。德国当然也一样无暇顾及其在中国的权益。与此同时,日本却趁机强化自己在中国的利权,而强化的手段大概就是夺取原本属于德国势力范围的山东半岛吧。因为山东是德国的势力范围,趁战争之机夺走好像也没有问题。但是,不要忘了这片土地原本的主人中国,中国当时处于中立状态,尚未参战。日本以对德开战的方式夺取德国在华利权,必然涉及中国,不免会引发中国的强烈反对。英国考虑到了这一点,它并不想因为英日同盟的关系,而让中国对日本的反对波及英国。

英国害怕的事

对英国来说,最不乐观的是损失中英贸易的利益,而非日本占领德国租借地。中英之间的贸易额大概占了英国国际贸易总额的一成,所以英国对于日本在中国采取某些行动而引起中国混乱的情况很警惕。当时的日本挺能搞这类活动的,例如,日本与中国南方的革命派合作并向其提供资金,让他们能够发动革命反对袁世凯的北京政府。英国担心的就是日本干出这样的事情,而日本也确实像是会干这些事的样子。总之,如果中国发生南北之间的对立和内乱,导致以上海和香港为据点的中英贸易额下降的话,那将会是最令英国感到痛苦的事情。

1912—1931年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的战后恐慌、大萧条和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1914年,美国的对华出口贸易占比最小,其次是日本,英国则遥遥领先。1915年,即战争的第二年,英国的对华贸易依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剧烈的变化发生在1917年左右,日本的对华出口额超越英国。但日本也只是在很短暂的一段时间里超越了英国,到1919年时,日本对华出口份额又开始下降,而英国的份额再度回升。不过,英国的对华贸易额没能回到一战以前的水平,日本下降的部分主要被美国填补了。

20世纪30年代以后,三国的竞争呈现三足鼎立之势。美国的贸易份额逐步提升,日本则在缓慢下降,英国在1925年前后的大幅下降之后,虽然出现了短暂的回升,但整体而言还是下降的。1925年发生了什么呢?当时,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组织发动了反帝群众运动 ,中国掀起了抵制英货的浪潮,英国成了运动的锋芒所向,一时间异常狼狈。英国不希望在贸易方面遭受损失,所以非常执拗地要求日本,就算参战也不要将军事行动的范围扩大到中国南方。

美国的备忘录

美国也对日本的参战颇有意见。日本在1914年8月23日对德宣战以后,美国发表了这样的声明:

1.日本政府没有在中国扩张领土的意图,只是基于英日同盟而采取行动,美国政府对此表示满意。

2.中国发生动乱时,若日本政府判断须由日本或其他各国采取相关措施,美国政府希望日本能够事先与美方达成协议。

第一条声明明显是在牵制日本。“日本要参战了啊,知道了。美国相信日本没有想在中国搞事情,也没有要扩张领土。”美国通过发表这样的言论,来约束日本的行动。第二条则表示,当中国发生内乱或革命时,日本要与美国商讨以决定下一步行动。

美方的备忘录如果只是美日两国间的秘密,就不会出现问题。但是,日本的在野党却知晓了这封来自纽约的电报。在第二次大隈内阁时,执政党是立宪同志会,而政友会则是在野党。美方的备忘录被政友会得知后,在1914年9月大隈内阁为审议临时增加军事费用而召开的临时议会上,政友会对加藤外相进行了激烈的攻击。即使到了同年12月召开的第35次帝国议会上,这种攻讦依然在继续。政友会议员松田源治批评美国和日本政府,表示“这是对日本自主权、独立权、宣战权的一大限制”。

政友会批评政府说,美国这是侵犯了日本的独立自主和宣战的权利,是对基本主权的侵犯。真是义正词严呢。政友会议员们对于来自英美的种种限制和牵制感到异常的愤怒。政府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判断倒是还行,但怎么能被英国把军事行动的范围限定在“中国海以西、以北以及德国租借地胶州湾以内的区域,不扩及太平洋”呢?而且被美国要求不能在中国大陆搞小动作,扩大利权。这被认为是对日本主权的侵犯,成了相当大的问题。

说到侵害主权,我们来看一看明治宪法中的相关内容吧。明治宪法规定,天皇拥有宣战与和谈的权利。当然,天皇也不能专断独行,而需要在外务大臣的辅佐下来行使,所以宣战与和谈事务实际上是由内阁负责的。根据政友会议员们的想法,在什么时间、与什么国家开战这样的事,是不应该受到他国干涉的。加藤外相对于来自英美的“干涉”默默接受的举动,是不能容忍的。因此,加藤的外交工作被批评为软弱外交。同时,日本国内还产生了对于同属协约国的英国,以及之后加入协约国一同对抗德国的美国的敌意。明明是应该团结合作的协约国成员,却在一开始就出现了这样的状况。

政友会作为在野党,紧抓着宣战权不放,吵闹着说英美干涉了日本的主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其实只是攻击政府的计策。不过,1914年9月临时议会中的这场争执,与1919年巴黎和会上英、美、法三国与日本之间的激烈争论也是有关系的。

争论的焦点在于德国在山东半岛的利权,到底是直接归还中国,还是先由日本接管,再寻找适当的时机归还中国?当几个国家为这一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1914年临时议会上的痛苦回忆又一次浮现出来。巴黎和会召开时,日本处于原敬内阁时期,政友会是执政党。所以,在巴黎遇到的外交难题,全部被归咎于当年第二次大隈内阁、立宪同志会及加藤外相的无能,这种记忆通过巴黎和会上的争论被再一次强调。而日本与英、美等协约国盟友之间的不信任感,反而在这漫长的共同作战期间形成了。

“二二六”事件在思想上给参与叛乱的青年军官们很大的影响,被判处死刑的右翼分子北一辉曾就巴黎和会上关于山东问题的激烈争论发表如下言论:“在凡尔赛,中国与美国同时排日,仿佛在朝着日本扔烂泥。” JU6+JY7LO2ERaQJaWSLYHc13LMmHbgafYUHyCc6y8BklAUaaDsRk3PciBYV0FMR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