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为什么会出现“国家改造论”

不改则亡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日本带来的影响,恐怕仅次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或者说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一样巨大。我们已经通过原敬组织了真正的政党内阁这一点,说明了战后日本出现的变化。但是日本国内的变化,远不止政党内阁的成立这一点,还有其他更大的变化。接下来,我想和大家一起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变化。

一战造成欧洲3000万人死伤,而日本却仅有千人。正如我们在序章中提到的,当在战争中出现大量的伤亡时,社会就会出现紧张状态,导致战后出现相应的变化,所以需要对基本的社会契约进行修改。从这个角度思考的话,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日本的影响应该不大才对。

日本在1914年8月参战,三个月后的11月左右,主要的战斗就已经结束。虽然在那之后,日本依然在地中海等地进行运输和护航等任务,但是并没有出现大的伤亡。不过,在一战结束之后,日本国内却出现了大量的所谓“国家改造论”,有不少个人和集体向社会宣扬充满危机感的言论,如“日本再不改变的话,就要亡国了”,等等。

为什么日本在战后会出现这样强烈的危机感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国家改造论”都要求一些什么样的“改造”。

1.普通选举

2.消除身份歧视

3.打破官僚外交

4.建立民本政治组织

5.承认工会

6.保障国民生活

7.改革税制

8.取消形式教育

9.改革对新领土、朝鲜、中国台湾和南太平洋诸岛的统治

10.整顿宫内省

11.改造现有政党

一共有11个项目呢。这些要求在1919年(大正八年)后被陆续提出,都是那些被称为“改造团体”的组织的典型主张。其中一些要求乍听起来,现代人可能会难以想象,如第5项“承认工会”,劳动者的自由结社权、集体谈判权、罢工权等权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被认可,所以当时一些人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第7项“改革税制”,应该是要求废止对地主和资本家有利的税制。关于“改革对新领土、朝鲜、中国台湾和南太平洋诸岛的统治”,我认为其中包含着要让日本的殖民地和委任统治地也适用宪法,赋予当地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的要求。“改造现有政党”,则是在地主和资本家支持的政友会和宪政会以外,成立其他政党。

这个时期的改造团体,大多是由参加过1919年巴黎和会的少壮派政治家和记者等创立的。当时,除被政府委任前往巴黎的外交官和军人之外,还有许多政治家、记者以自费或者工作单位出资的方式,前往巴黎感受会议气氛。刚才所列的11项要求,就是这些政治家、记者及企业家等在巴黎萌生了“日本不行了,这下要完蛋了”的危机感以后,回国提出的改造运动的目标。

甲午战争后出现的改造运动,只有“普通选举”一个要求,如果说这只是一个点,那么,日俄战争后的改造运动,则是企业家和地方议员主张“消除不当税金”的经济运动,已经扩大到线的程度。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全面的国家改造论,其主张已经由线扩展成面。其中的原因和背景是什么呢?

这些改造论所要求的普通选举、消除身份歧视、不搞官僚外交和秘密外交以及组织工会、保障国民生活等主张,即使被说成是由南美等地的军人领袖发动政变之后建立起的革命政权的口号,也不奇怪。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一战之后,会出现这样彻底的改革要求?与一战相比,日本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的伤亡都更大,也充满了紧张的气息,还花费了很多金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反而是赚了15亿日元。

——日本人看到欧美与本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后,认为日本被轻视的原因会不会就在这里,所以要求改革。

是的。在那之前,也有岩仓使团这样的机会让人们得以向欧洲先进国家学习。但是这一次,记者们将亲眼所见写成报道,刊登在东京《朝日新闻》等报纸上,让大众都能够看到。而且这一次的报道是通过电报传送的,可以将会议的最新进展快速传回国内。大家看清了日本什么地方不行,与欧美的差距在哪里,于是就产生了这种改造论。

——一战以后,美国实力的增强、苏联的诞生,这意味着日本的假想敌势力在增强。因此,就需要学习对手的政策来让日本成长。

又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回答,(笑)假想敌也出现了。不过,这确实是一个重点。在巴黎和会结束三年后的1922年,也就是上面的改造论被提出之后不久,苏联成立了。也就是说,因为已经预见到革命后的俄国会诞生一个全新的政权,日本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国际环境,需要改革。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上面列出的11个要求就是西欧的协约国与日本的较大不同之处,从战争的结果来看,是不是可以说,就是这些不同之处使协约国获得了胜利?

如果以上面的11点要求为标准,比较一战的战胜国、战败国以及日本之间的差异,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一战末期的情况。在一战的末期,其实感觉德国一度就要获胜了。我们可以联系之前提到过的俄国的状况来一起思考。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革命,于是向德国表示“希望停战”。我在序章介绍托洛茨基时也稍微讲到过,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中,俄国割让了许多领土给德国作为赔偿。十月革命爆发后不久,布尔什维克为了专注国内革命,不惜一切代价想要从大战中抽身。最终,将包括芬兰、俄属波兰、立陶宛、乌克兰、爱沙尼亚及比萨拉比亚等地割让给了德国。这是近代以来,一个国家割让最多领土的案例。但德国为何在取得了俄国割让的广阔且富饶的土地后,仍然成了战败国,在和谈会议上被战胜国横加指责呢?

德国最后是哪里做得不对呢?对于同时代的人来说,这大概是非常令人在意的秘密了。换句话说,英国和法国在战争的最后,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如果仔细观察战败的德国与胜利的英法在国家和社会层面上的差异,大概就是刚刚所列举的那11点要求了。毕竟连欧洲的三个帝国都灭亡了,怎么能不好好地进行宫内省的改革呢。这个答案虽然出乎我的预料,但也是非常好的回答。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呢?

——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惨状,想到虽然这次日本没有受到巨大的损害,但下一次再发生战争要怎么办呢?这种不安全感在逐渐扩散。

将来的战争

也就是说,虽然日本在一战中受到的损害比较轻,但是前往巴黎的日本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惨状产生了同理心,进而担心起了日本的未来。这也是相当厉害的想象力呢。日俄战争所使用的弹药总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激战地,只要一到两周的时间就会被消耗殆尽。日俄战争造成日本8万人阵亡,在一战的激战中,一场战役就会造成这样的损失。面对将来可能面临的总体战,这些人开始变得非常不安。另外,飞机等新武器也在一战中登场了。

他们在欧洲所感受到的恐怖,许多日本人在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中也切身体会到了。很多人曾在和会的举办地巴黎,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严重损害,而大地震的惨痛经历更让日本人实实在在地通过自己的双眼,感受到了“总体战也许就是这样的”。因为地震和之后发生的火灾,死亡与失踪人口超过了10万。地震发生后,人们仿佛看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状,这不由得让人感到不安。如果能进一步分析这种不安的感觉,应该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历史发展的轨迹大概是螺旋式的吧。在甲午战争中,日本阵亡14000人,日俄战争中,则有8万人死亡。虽然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幸免于难,但是在欧洲,包括平民在内,有1000万人失去了生命。如果发生下一场战争,又会是什么样的状况?战争结束后的欧洲国家为了弥补战争造成的损失,恐怕会重新将注意力转向资源丰富又陷于军阀割据当中的中国。20世纪20年代之后,围绕中国的资源与经济,可能会爆发新的战争。通过分析总结日本的中长期战略《帝国国防方针》的修改过程,我们就可以明白这一点。

1907年编制的《帝国国防方针》是基于日俄战争结束后的状况,对于日本未来的国防方针所进行的设想。后来,在原敬内阁担任陆军大臣的田中义一等人起草了文案,然后由山县有朋加以修改,最终定案。这份由军方主导编写的机密文件,即便是首相也只能查阅与内阁和议会有关的预算部分。在当时的国防方针中,头号假想敌还是俄国。

1918年,军方对国防方针进行了第一次修改,这已经是初版完成11年之后了。这一次,俄国、美国还有中国被并列为首要的假想敌。从第一次修改的时间来看,下一次修改应该也是这么从容才对。但就在五年后的1923年,军方再一次就方针进行了修改,时间间隔被缩短了。在这一次的修改中,假想敌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陆海军都将美国视为头号假想敌。

从国防方针修改的频率增加、假想敌对象的改变,也可以了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紧张感有多么强烈。

日本为什么会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发生巨大的变化,我所预想的答案相当复杂,可能会有些超出大家的想象。

危机感的三个来源

那么,我就来说明一下自己的答案吧。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引起改变的原因。首先是一战刚爆发时发生的事情,接着是战争结束后日本面临的状况,最后是因为巴黎和会而引发的反抗日本统治的行动。这三点成了日本主观危机感的来源。

具体来说,第一点是日本在准备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经与英国、美国进行了沟通,但是沟通的内容在帝国议会上被揭露后,日本社会掀起了对政府的激烈批评。第二点是在战争结束以后,日本在巴黎和会上受到了中国与美国的批判,因此深受冲击。最后是在巴黎和会期间,处在日本统治下的韩国发生了“三一”运动。所谓的威胁就是以上三点。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日本体验了各种各样的苦恼,由此在主观上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

接下来就从这个观点出发,回到开战初期,来分析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请大家不要做出“欸?又要从头开始吗”的表情。(笑)即使是一样的时间轴,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完全不同的历史,不必担心哦。 0TGWFTo7n8P/haffSw4LN338B3xuqw+7OQyuDN3ifmJ3xgm9f1raFDbrHZaeq1W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