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拥有殖民地的时代,失去殖民地的时代

世界面临总体战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第一次世界大战吧。这场世界规模的战争发生在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协约国方面由塞尔维亚、英国、法国、俄国等国组成,奥匈帝国、德国、土耳其等国则组成了同盟国。一战的开战时间是1914年(大正三年)7月28日,德国最终接受停战协议、结束战争的时间则是1918年11月11日,双方在第二年缔结了和平条约。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一战期间全世界和日本的伤亡人数。相比全世界总计阵亡1000万人、伤2000万人,日本仅因为进攻青岛伤亡了1250人,这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尽管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数以千万计的牺牲者,但日本却只有1000多人的死伤。

因此,关于这场战争改变了什么这一问题,要将全世界和日本的情况分开考虑。在世界层面,三个重要的欧洲帝国崩溃了,这可以说是最大的变化。首先崩溃的是统治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作为协约国一员的俄国,因为长期的战争造成了国内的动乱,于1917年3月(俄历2月)首先爆发了二月革命,沙皇的统治被推翻。11月(俄历10月),列宁与托洛茨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发动十月革命,建立了工农兵政权。接下来是身为同盟国核心的德国,因为1918年11月国内劳动者发起的武装暴动,皇帝威廉二世逃亡,德意志帝国就此灭亡。德国的盟友奥匈帝国在之后也因为战败而四分五裂。在帝制瓦解之后的1919年,在德国诞生了魏玛共和国,俄国则历经外国干涉与内战摧残,于1922年建立起了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在日本,虽然以天皇为中心的立宪君主制尚未出现动摇。但是,大正天皇因为幼年时期疾病的影响,体质一直相当虚弱,这个时候病症更是进一步加重了。同时,又有传闻说政府要出兵西伯利亚(因为俄国与德国单独媾和并脱离协约国,害怕战线瓦解的协约国于是计划对俄国内战进行干涉,日本是最积极的参与者),导致国内米价高涨,各地都发生了米骚动。面对这种情况,元老山县有朋决定推举原敬为首相,这一举动可以说是当时出现的最大变化。因为在这之前,当元老向天皇推荐首相人选时,资格最老的山县一直反对政党内阁。但是面对恶化的内外形势,山县不得不同意原敬出任首相,政友会于是成为执政党,政党内阁由此诞生。除外务大臣和陆海军大臣之外,原敬内阁的成员全部由政友会的成员担任,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政党内阁(1918年9月29日至1921年11月4日)。虽然这与世界的激烈变化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政党内阁的成立依然算是一个相当大的变化。

我们在序章中已经说明过,当在战争中出现大量的死伤者,国家就有必要更新社会契约。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的总体战也不例外。三个帝国崩溃后分别成立了共和国,这也是新的社会契约形成的表现吧。另外,这场战争中的参战各国普遍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因此出现了通过建立国际组织来避免战争再次发生的构想,这种构想在1920年以国际联盟的形式实现,而国际联盟某种意义上也象征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对之前的战争所具有的新的特征。

在帝国主义时代,一个国家拥有殖民地被视作理所当然。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于这种行为的批评开始出现了。对于殖民地的竞争正是大战发生的原因之一,各国也由此开始反省殖民制度。所谓帝国主义,一般是指某个国家对其他国家进行支配,从而使自身处于政治与经济上的优势地位。一直以来,以国家之名公然掠夺殖民地以及发展保护国等行为,在这以后不会再得到无条件地承认了。当协约国一方处理原属德国的殖民地时,国际联盟采取委任统治的形式。赤道以北的南洋诸岛等原属德国的殖民地,正是通过委任统治的方式落入了日本手中。

日本一贯追求的目标

虽说掠夺殖民地的行为已经不再被认可,但世界也不会在转瞬之间就变成满是圣人君子的地方。必须承认的是,委任统治在本质上与殖民统治并没有区别。不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在殖民地方面,日本从这次大战中获得了什么呢?日本对于殖民地的态度,是否与在过去的战争中一样呢?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一点吧。

日本通过甲午战争,获得了中国的台湾和澎湖列岛;通过日俄战争,获得了关东州(旅顺、大连的租借地)、东清铁路的南部支线(长春到旅顺)和其他附属的煤矿及铁路沿线的土地,并在日俄战争结束5年后的1910年(明治四十三年)吞并了韩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获得了德国在山东半岛的权益以及赤道以北的德属南洋诸岛,这些都是日本逐步取得的。此前我们提到过的马可·皮第教授是美国顶尖大学之一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他对日本的殖民地统治的特征很有研究,皮第教授认为:

在近代的殖民帝国当中,像日本这样以清晰的战略思考为导引,并在政府领导层内部有着对于战略的慎重考虑和广泛的一致见解的国家非常罕见。

日本所领有的殖民地,都是基于符合日本的战略利益这一最高宗旨来取得的。

在皮第教授的以上论述中,最重要的是“战略利益”这个词。我们回想一下日本所取得的殖民地,确实可以说几乎全都关乎国家的安全保障,也就是具有明确的军事目的。中国的台湾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相望,台湾海峡对于海上交通运输非常重要。朝鲜半岛与日本之间则是朝鲜海峡,关于这里的重要性,施泰因教授已经解释过了。

为了与日本进行比较,我们也来看一看英国、法国、俄国这些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的情况吧,这些帝国主义国家是因为什么样的理由而寻求扩大殖民地的呢?在工业革命前,15—18世纪前后,实行君主专制的欧洲各国为了增加国家财富而采取的贸易政策被称为重商主义,大家可以结合这一点来思考这些国家获取殖民地的理由。

——为了扩大市场,刺激经济。

没错。商业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从15世纪前后开始,欧洲国家就开始为了获得资源与市场而开拓殖民地。

——以类似种植园的模式,有效率地大量生产农产品。

所谓种植园模式,就是在殖民地的广阔土地上大规模地种植单一作物。这种模式在亚洲和非洲都曾被推行,用于生产茶叶、咖啡、可可和天然橡胶等作物。还有其他想法吗?

——为了传播基督教。

丰臣秀吉和江户幕府禁止基督教的一个理由就是,害怕西班牙、葡萄牙等国通过传教与贸易,扩大对日本的影响。而荷兰与中国则被认为是专心进行贸易的国家,所以依然允许与它们进行贸易往来。还有吗?

——……

嗯,暂时想不到了吗?那就由我来说吧。通过向海外殖民地输出移民,来解决国内的人口过剩和失业问题,这种获取殖民地的理由属于社会政策的一种。在俾斯麦和威廉二世时期的德国,就采取过这种政策。对于日本来说,虽然以上因素也必然存在,但军事用途同样是日本获取殖民地的一大目的。或许正如皮第教授所言,日本对于殖民地的这种考量,是很少见的。

日美战争的恐慌

为什么日本会参与到这场主战场离自己很远的世界大战中?如果能明白这一点,就可以理解日本为什么会去夺取德属南洋诸岛和山东半岛的权益了。

1914年(大正三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与日后造成数千万人死伤的战争相比,引发战争的导火索显得有些无足轻重。一个月前,奥匈帝国的皇储被亲俄派的塞尔维亚人刺杀。当然,在这之前巴尔干半岛的民族问题,德国、奥匈帝国与俄国的对立等问题,早已深刻存在。在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后,8月4日,与俄国结盟的英国对德国宣战,波及全世界的战争就此开始。

8月23日,日本向德国宣战。日本这次参战其实有点蛮干的感觉。

这一次的主角是第二次大隈重信内阁的外务大臣加藤高明。当时,大正天皇正在位于栃木县日光田母泽的御所避暑,加藤高明不请自到,在半夜赶到了日光,得到了天皇对于参战的裁可。德国就像日本的老师,一直以来是日本在科学、军事、技术等方面学习的榜样。元老山县等人对于参战颇为犹豫,但是加藤高明却已经非常积极地着手加入战局。

那么这个时候,岛国日本希望通过对德开战,从而在安全保障方面获得什么样的利益呢?一个常见的说法是,当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时,日本趁火打劫,强化了其在中国的影响力。这个事实无可否认,在列强没有余力向亚洲输出商品时,日本对中国的出口便增加了。不过,这是从经济角度来考虑的,军事战略方面又如何呢?日本把这场战争视作一个机会,希望趁机获得什么呢?作为提示,请大家想一想海军方面的问题。

——南洋诸岛?

是的。刚刚已经提到过,南洋诸岛被委托给日本统治。德国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中间这个绝佳的位置占据了许多岛屿,这也是日本想要夺取这些岛屿的原因。这个回答没有错。因为如果日本与美国发生战争,就需要太平洋上的岛屿作为海军基地。

大家现在去旅行游览的那些岛屿,实际上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就已经被列强惦记上了。美国一直以来都没有占有殖民地,但经过1898年的美西战争,美国战胜西班牙,获得了菲律宾和关岛,还合并了夏威夷和东萨摩亚。位于太平洋东西两侧的美国与日本,哪一方更早开始对对方产生警惕之心呢?可能是美国。日俄战争结束后的1907年,美国发生了“战争恐慌”(war scare)。这种恐慌来源于日本人可能会跨洋袭击美国、战争就要爆发这种毫无根据的臆想。

这种恐慌的来源是1906年4月18日发生的旧金山大地震。在旧金山有许多中国城,那里居住着大量华人。就算酬劳比美国人低,中国移民还是会毫无怨言地努力工作,但结果却是被美国社会所敌视。大地震发生之后,因为害怕中国城的华人会趁乱攻击自己,美国人感到十分恐惧。在敌视华人的环境下,又发生了大地震,虽然还没有详细的数据,但是确实发生了针对中国城和华人的暴行和劫掠。在日本也发生过同样的事。1923年(大正十二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发生之后,也发生了针对朝鲜人和中国人的屠杀事件。事件的起因是一些毫无根据的谣言,认为“平时被欺负的朝鲜人说不定会攻击日本人”。那起事件造成数千名朝鲜人、约200名中国人遇难。美国与日本都经历过因为大地震而引起的战争恐慌。

从加州白人的视角来看,不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是东方人。1891—1906年,有数千名日本移民前往加州,拿着较低工资的日本移民也被视为破坏美国社会一体性的捣乱者。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发生后,市政府以教室不足为由,禁止日本学童进入公立学校。1907年,排斥日本移民(禁止日本移民经由夏威夷、墨西哥及加拿大等美国本土以外地区进入美国)的联邦移民法案获得通过。在日本打败俄国之后,好战的日本国家形象在美国社会快速地传播开来。

西太平洋岛屿

当美日关系发生摩擦时,日本开始注意到德国拥有的太平洋岛屿的重要性。包括马里亚纳、帕劳、加罗林及马绍尔等在内的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处于美国横跨太平洋的必经之路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伊始,外务大臣加藤高明就以日本与英国缔结的英日同盟为依据,要求参战,但是英国的态度却相当警惕。英国消极地回应说:“没事,现在好像还用不着日本协助。”加藤却拐弯抹角地说要“保护英日同盟所期望的整体利益”,坚持参战。

1914年9—10月,日本出兵占领了德国领有的岛屿,其理由是这样可以让英国安心地把军事重心放在西半球。虽然德国在马绍尔群岛的贾卢伊特(Jaluit),加罗林群岛的波纳佩(Pohnpei)、特鲁克(Truk)、雅浦(Yap)及马里亚纳群岛的塞班等岛屿设有海军基地,但都被日本占领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以上海军基地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经常出现的地点?如塞班岛,如果被美军占领的话,B-29这样的大型轰炸机就可以从塞班的基地出发,空袭日本本土。美日双方围绕塞班岛展开了极为激烈的战斗,因为不论对哪一方来说,这里都是战略要地。

现在提到南太平洋诸岛,除了观光以外,大家大概都不会觉得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但在过去可不是这样。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从祖父母那里听过《酋长的女儿》这首歌。光说歌名大家可能反应不过来吧,这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我的爱人/酋长的女儿/虽然皮肤黝黑/但在南洋是美人/在赤道边/马绍尔群岛/在椰子树荫下/一步一步起舞……”

歌词挺奇怪的吧?日本在1914年占领了这些德属岛屿,并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被正式委任统治南太平洋诸岛。从那时起,为了进行水产养殖和贸易等活动,移居当地的日本人不断增加,岛上的原住民与日本人也开始了交流。这就是这首创作于1930年的歌曲的背景了。

非常不好意思,这里要插一段我个人的事情。在“九一八”事变发生的1931年,我的母亲出生在栃木县佐野市附近一个叫田沼町的小镇(现属佐野市),她曾经说过,小时候镇里有一位从南洋嫁过来的褐色肌肤的女性。小孩子们不懂事,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有多坏,他们会跟在南洋姑娘的后面走,一边唱《酋长的女儿》,一边拍手。据说她还能很巧妙地头顶着一个大坛子慢慢行走。这表明在昭和初期,即使在田沼町这样的小镇,也出现了南洋出生的新娘。

山东半岛的战略意义

太平洋上的岛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日本在参战以后迅速占领了这些岛屿。就战略价值而言,日本为什么要占领中国青岛呢?请大家一边思考这个问题,一边看看日本在中国大陆获得的据点。

青岛在一战之前便处于德国统治之下。日本参战以后,不仅攻占了青岛,还占领了德国铺设的胶济铁路。这条铁路由东向西,连接了面对胶州湾的重要城市青岛和山东省的省会城市济南。德国在19世纪末动工建设这条铁路,1904年铁路全线贯通。在巴黎和会上,这些曾经属于德国的利权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论,美国表示应该直接归还中国,但日本认为这是自己从德国手中赢得的,应该先由德国移交给日本,再寻找一个适当的时机,由日本归还给中国。

这个时候,日本坚持要把山东半岛的铁路据为己有的理由是什么呢?陆军是基于安全保障方面的什么理由而要占据这条铁路呢?

——因为满洲距离这条铁路比较近吗?

哦,真是个好问题。满洲基本上就是指中国东北地区的三个省,即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所以距离上并不是很近。日本在日俄战争之后取得了从长春到旅顺的铁路。在旅顺和长春之间,有一个叫奉天的地方,虽然奉天现在的名字是沈阳,但因为是讲历史上的问题,所以还是用当时的名称吧。在奉天,有一条从朝鲜新义州和中国安东过来的铁路,也就是说,日俄战争和日韩合并后,如果要从日本经由朝鲜前往满洲,可以先从日本乘坐渡轮前往朝鲜半岛,然后乘火车前往中国。接着,日本又通过下一场战争,夺取了山东半岛的铁路。

——也许是为了更方便地介入中国的内战。

很好的方向。不过相比“内战”这个词,说是中国走向国家统一过程中的斗争,可能更为恰当。说到这一点,我觉得可以先稍微偏题,说一说1914年(大正三年)前后中国的情况。

1911年(明治四十四年),中国发生了旨在推翻清政府统治的辛亥革命。主要有三方势力参与其中:以留学早稻田大学的宋教仁和在夏威夷创立了革命团体的孙文等为代表的革命派,清政府学习西方军制所建立的新军内部的改革派,以及要求开设国会的政治家。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英国认为,就算清政府覆灭了,但只要由官僚当中最有实力的袁世凯来组织政府,就可以控制局势,英国因此没有干涉革命。

1912年,清朝灭亡,中华民国诞生。虽然革命的原动力是以南京和广州为根据地的孙文等南方革命派,但是以北京作为根据地的袁世凯在逼迫清朝末代皇帝宣统退位的过程中出力很大,从而赢得了与孙文的竞争,并在这一年3月出任临时大总统。1914年,袁世凯仍然统治着北京政府,但是在南方,孙文等革命派和不少有着新思想的地方实力派正在计划扩张地盘。“更方便介入中国的内战”,也就意味着对于中国内乱的担心,这个回答非常好。还有其他的回答吗?从军事层面来看,日本的行动实际上非常具有战略性。

——那里有一片内海吧?辽东半岛的最南边是旅顺,如果拿下山东半岛,就可以把两个半岛之间的内海……

没错,那里是渤海。那日本夺取山东省铁路的目的是什么呢?

——可以从海陆两个方向进攻中国。

正是这样。在战争结束后,陆军的军务局局长(负责陆军与其他省厅的政治事务交涉)山田隆一强烈主张,对日本来说,胶济铁路比青岛租借地更重要。由此可见陆军对这条铁路的重视。他是这样说的:

在山东省,青岛租借地并没有价值,这条铁路(指胶济铁路)才是唯一在军事上、经济上以及殖民上具有价值的重要物品。

当中国出现动荡时,控制着青岛和胶济铁路的日本可以从山东半岛南部的青岛登陆,然后沿着铁路向西推进。只要把军队迅速地送到济南,之后就可以通过中国的铁路直达天津和北京。在此之前,日本如果想派兵到北京,军队首先要在朝鲜半岛的仁川登陆,从这里通过铁路前往安东,再经奉天、锦州和山海关,抵达北京。

英国控制着建设在中国心脏位置的最佳铁路。而日本通过一战,迅速夺取了原本被德国控制的重要地区,当时很少有国家掌握如此重要的地区,也没有国家具备从海陆两个方向威胁北京的条件。“从陆地和海洋同时前进”,是地理上邻近中国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的优势。我们在第二章的开头已经说明过,俄国军人斯维青认为,日本进行的陆海军协同作战是一种创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依然有陆海协同作战的想法呢。

在俄国海军被驱离东亚海域后,距离日本最近的海军力量就是德国的东亚分舰队了。在一战爆发以后,停留在青岛的德国舰队虽然大部分已离港驶向太平洋等海域,只有很少的几艘军舰留在青岛,但是试图将德国舰队驱逐出东亚海域,可以说依然是日本参战的一大原因。 Q01eXOFfqNnvkA/Qp7BtXzj8vC1RHS62v1dUI/6d6TmAwYKLKutktqqOUOPY8fe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