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云计算发展概况 |
2015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达到780亿元。在生活生产中,云计算已成为新的信息基础设施,正叠加于原有农业基础设施、工业基础设施之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大力发展“互联网+”和“创业创新”之际,推动云计算更好、更快地发展,完善标准建设、妥善解决云安全问题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
随着光纤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云计算集中计算资源,以按需供应、弹性扩展的方式提供给用户,用户使用计算资源就像使用水电一样。作为新的信息基础设施,云计算不仅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资源和处理平台,而且从时间、空间和资金上极大地减少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成本。云计算在电商、交通、金融等领域正在创造一个又一个纪录和奇迹,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消费,催生了新商业模式,甚至是新兴业态。在国内几家大型企业的云平台上,已经聚集了数以百万的创业者,基于云计算的“互联网+”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百度、腾讯、阿里三家云开放平台支持的中小开发者数量已经达到200万,在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成效明显。百度开放云平台聚集了100多万开发者,利用百度云的计算能力、数据资源、应用软件等,开发位置导航、影音娱乐、健康管理、信息安全等各类创新应用,几年来,百度云已累计为开发者节约了超过25亿元的研发成本。阿里云应用案例如表1所示。
表1 阿里云应用案例
近几年,金蝶公司在云计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大数据等下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持续加大投入与创新,先后研发出了一批国内领先的云服务产品,包括国内首家基于云计算的ERP管理软件系统“K/3 Cloud”。
“中小企业管理云应用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是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承担的云计算示范工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针对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给中国近4000万家中小企业和不计其数的微型企业带来的发展压力,以及这些企业在信息化条件建设不足与经营理念落后等情况下,突破云计算参考架构、云中间件虚拟化管理、云中间件动态负载均衡、云服务多租户、云服务碎片化、云服务订阅与供给六大方面的核心关键技术,集成约2万台服务器(包括虚拟机、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以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社交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搭建面向企业管理、公共管理和个人商务管理的“中小企业管理云”,提供5000种云服务。
中小企业管理云建设期为5年。截至2014年年底,在服务能力方面,其提供了提供涵盖企业社交、文件存储、生产制造、订单管理、财务会计、供应链、资产管理、协同办公、客户关系和其他12大类2047个云服务,平台云服务呈逐年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平台注册的独立软件企业及个人接近3.2万个。如图2所示,平台服务了109万多企业用户和560万个人,项目平台服务能力连续几年迅速增长。
图1 云服务逐年增长情况
图2 服务企业数与用户数增长情况
云计算的应用普及助力数据中心整合。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GAO)的报告显示,截至2015财年,联邦政府陆续关闭的数据中心已达到3125个,到2019财年,计划再关闭2078个,2011—2015财年,由于数据中心的整合,联盟政府的IT开支累计减少了28亿美元(见图3)。为进一步推进数据中心整合优化工作,满足《联邦政府信息技术采购改革法案》(FITARA)的要求,美国联邦政府在2016年3月发布了新的备忘录草案《数据中心优化计划》(征求意见稿)( Data Center Optimization Initiative ),草案明确提出了除非有联邦首席信息官办公室的批准,原则上不再新建数据中心或对已有的数据中心进行扩展,同时对已有的数据中心进行合并或关闭,争取在2018财年年底前关闭25%的分层数据中心和60%的无分层数据中心。在选择合并或关闭数据中心的方式时,为了与2010年实施了云优先政策(Cloud First Policy)保持一致,草案提议尽可能利用可配置的、灵活的云计算服务,比如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
图3 2011—2019财年每年由数据中心整合节省的IT开支
资料来源: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GAO)。
近年来,全球云计算产业发展形势良好,继续保持快速增长。Gartner数据显示,由于企业越来越强调数字商务策略,2015年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约为1750亿美元,由于IaaS的强劲增长,2016年将达到2040亿美元,增速为16.6%(见图4)。高盛报告显示,在云计算基础建设以及云平台上的花费在2013—2018年间估计以年均增长率30%的速率增长,而整个IT行业的预计增长仅有5%。
图4 2012—2016年全球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及增速
资料来源:Gartner。
全球公有云服务细分市场方面,Gartner预计,2016年市场规模排名靠前的依然是云广告、业务流程即服务(BPaaS)、软件即服务(SaaS)和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由于企业减少数据中心的建设,将信息基础设施的需求转移到公有云上来,IaaS成为所细分市场中增长最快的一部分,增速预计高达38.4%,预计收入为224亿美元。越来越多的软件供应商将本地授权证书的商业模式转变为基于公有云的销售方式,再加上大软件供应商涉足公有云领域,软件即服务(SaaS)仍将是市场最主要的部分,预计2016年收入达377亿美元,增速为20.3%。平台即服务(PaaS)增速健康,预计为21.1%,但贡献额仅为46亿美元。业务流程即服务(BPaaS)收入将达426亿美元,但增速较为缓慢,预计为8.7%。
在《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相关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云计算市场的创新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公有云发展壮大的同时,基于企业级信息化建设需求的私有云和混合云也在快速增加,云计算发展进入面向生产服务的新阶段。2015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约为750亿元,同比增长42%,预计到2016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1220亿元,同比增长60%以上(见图5)。云计算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了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阿里数据显示,2015年云计算估计为中国市场带来了1900亿元的经济价值,创造了超过500万的新就业机会。
图5 2012—2016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及增速
资料来源:中国软件行业协会。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日益成熟、社会各界对云计算服务认知与采纳程度的提高,云计算市场的参与方越来越多,形成了功能互补、协作创新的良好生态。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是生态的中坚力量(包括了IaaS服务商、PaaS服务商和SaaS服务商),其中服务于所有行业的“通用云计算服务商”(如亚马逊、谷歌、阿里云等)起到了主导作用;服务于特定行业的“垂直云计算服务商”为补充(游戏云、电商云、金融云等)。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可以利用自有数据中心向最终用户交付服务,也可以租用IDC运营商的数据中心。云计算服务需求的迅猛增长,直接带动了相关硬件厂商、软件厂商的产品销售。硬件厂商包括云基础设施厂商(服务器、模块化数据中心、网络设备等)、终端设备厂商(移动终端、瘦客户端等),乃至上游的芯片、内存及存储设备厂商等。
用户在将信息系统向云端迁移的过程中,咨询服务商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方案;解决方案提供商提供针对特定客户的云解决方案开发和迁移实施服务;系统集成商提供软硬件采购和实施服务(尤其是在私有云建设上)以及跨不同平台的云服务整合实施,组织独立软件开发商进行定制化开发;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可以选择将某些用户的运营维护外包,用户也可以将私有云的运营维护外包;云计算服务使用技能的发展,也离不开教育培训服务商的参与。此外,从第三方角度对云计算服务质量进行中立评估的云审计服务商,避免云计算服务中断带来经济损失的云保险服务商,在云计算平台之上或之间进行数据交易的服务商等新生态角色也不断涌现。云计算服务用户包括了个人用户、互联网创业企业、中小企业、大型企业、依托云计算服务开展运营的园区,以及致力于行使社会治理职能的政府机构等。行业监管部门将依据法规保证各类云计算服务的质量,维护云计算生态参与各方的合法权益。云计算生态系统示意图如图6所示。
图6 云计算生态系统示意图
资料来源:阿里数据经济研究中心。
2015年中国云计算市场风起云涌,各方纷纷利用其优势,加快中国云计算市场布局的步伐,目前市场已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即全球IT巨头(亚马逊、IBM、微软、SAP等)、国内互联网巨头(百度、阿里、腾讯、金山等),以及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亚马逊、微软、IBM等全球IT巨头与国内IDC厂商建立战略联盟,利用其技术优势及市场影响力,布局中国云计算市场,占据一席之地;BAT以及金山等国内互联网巨头,在充分发挥其互联网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采用低价格战略,向企业级市场渗透;基于强大的带宽、IDC、政企客户资源,以及技术、运营实力,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先后推出“大云”、“天翼云”、“沃云”品牌,强势进入我国云计算市场,在基础数据中心建设方面已领先于IT巨头和互联网巨头(见表2)。
表2 中国市场主要云服务商的情况(截至2015年年底)
2014年年底,由中国等国家推动立项并重点参与的两项云计算国际标准——ISO/IEC17788∶2014《信息技术云计算概述和词汇》和ISO/IEC17789∶2014《信息技术云计算参考架构》正式发布,这标志着云计算国际标准化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两项标准规范不仅为云服务提供者和开发者搭建了基本的功能参考模型,也为云服务的评估和审计人员提供了相关指南,有助于实现对云计算的统一认识。为了贯彻这两项标准,加快推进云计算标准化工作,提升标准对构建云计算生态系统的整体支撑作用,工信部正式为此下发关于印发《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这不仅是信息技术服务模式的重大创新,也有利于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框架如图7所示。
图7 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框架
资料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近年来,云计算安全问题日益突出。UCloud安全中心公布了《2015公有云安全年度报告》显示,DDoS攻击和漏洞攻击仍然是最主要的两种攻击手段。在DDoS攻击方面,游戏、企业服务、电子商务与互联网金融行业是DDoS攻击的主要对象。其中,年内被攻击最频繁的是游戏行业,占攻击总量的 30.1%;另外,企业服务(软件与技术服务)行业排名第二,占攻击总量的 26.2%;电子商务行业排名第三,占攻击总量的17.5%。漏洞攻击分布方面,SQL注入攻击仍然是目前云上环境最流行的攻击,占到了总攻击的41%;其次是针对Web组件,如Apache、Nginx、IIS、Jboss、Tomcat等的攻击;再次是一些常见攻击手段的利用,如命令注入、XSS、非法上传下载等;另外,一些高危漏洞,如Bash漏洞、Struts2漏洞及OpenSSL等漏洞的利用量也居高不下。
云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云计算信任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在2015年7月的首届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在全球率先发起《数据保护倡议》,《数据保护倡议》明确提出,数据是客户资产,云计算平台不得移作他用,并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客户保障其数据的私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同时,阿里云联手中科院利用量子通信加密云计算安全。在云计算信任体系建设方面,第三方可信云服务评估体系2.0版本发布,帮助用户比较和甄选云服务的“可信云服务网站”成功上线,截至2015年7月,共有来自46家云服务商的96项云服务通过了“可信云服务认证”。此外,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保险公司及各大云服务商在可信云认证基础上,开发了云计算服务责任保险——可信云云保险。下一步,保监会将根据“互联网+”行动部署,探索推进互联网保险云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保险机构利用互联网拓宽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互联网保险服务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以上措施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云计算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