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球云计算市场总体平稳增长。2015年,以IaaS、PaaS和SaaS为代表的典型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522.4亿美元,增速为20.6%,预计2020年将达到1435.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2%(见图5.1)。
图5.1 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
我国云计算市场总体保持快速发展态势。2015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378亿元,整体增速31.7%。其中专有云市场规模275.6亿元,年增长率27.1%,预计2016年增速仍将达到25.5%,市场规模将达到346亿元左右(见图5.2)。
图5.2 中国专有云市场规模及增速
数据来源:中国信通院。
我国公共云服务逐步从互联网向行业市场延伸,2015年市场整体规模约102.4亿元,比2014年增长45.8%,增速略有下滑。预计2016年国内公共云服务市场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市场规模可望达到近150亿元(见图5.3)。
数据来源:中国信通院。
图5.3 中国公共云市场规模及增速
1.当前用户使用情况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企业用户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一半的企业对云计算使用情况表示不清楚,有云计算应用的企业占到20%,剩余30%的企业没有云计算应用。在有云计算应用的企业之中,只采用公共云服务的占56.9%,只采用专有云的占18.7%,既有公共云也有专有云应用的占24.4%。云计算市场需求空间仍然较大。
2.用户需求分析
对于采用云计算的原因,在已开展云计算应用的企业中,出于减少IT支出目的最多,占近60%,同时认为云计算可提升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的企业也均有40%左右,说明企业对于云计算安全性、可靠性的认可度已经比较高(见图5.4)。
图5.4 采用云计算的原因
低成本是用户选择公有云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已经使用云计算的企业之中,有超过80%的企业选择采用公共云服务(包括仅使用公共云的企业和同时采用公共云与专有云的企业),成本低是吸引用户的一项重要考虑因素。其次,由于公共云服务将IT建设与运维的工作交由云服务商完成,降低了企业对于自身IT支撑能力的要求,这也成为企业选择公共云服务的主要动力之一。除此之外,资源扩展速度快、部署周期短也是用户采用公有云的原因。
采用公共云服务可大幅减少企业IT支出。在采用公共云服务的企业之中,有70%以上的企业表示在使用公共云服务后,单位的IT支出较之前有所减少,这一方面是因为对于公共云服务用户来说,只需采购服务而无需购买服务器等软硬件设备,从而节约了支出;另一方面是因为云服务商通过IT资源的集约化建设和利用降低了单位IT资源的成本,为用户提供了更便宜的IT资源。
IaaS是当前企业主要采用的公共云服务模式。从已经应用公共云服务的企业来看,有90%以上的企业采用了IaaS服务,65%的企业采用了PaaS服务,采用SaaS服务的企业仅有30%。企业用户对公共云服务的应用目的仍是以基础IT资源租用为主,云服务与其核心业务之间仍缺乏有效关联。
总体上,用户对未来公共云服务的应用前景看好,更多业务将向云计算迁移。在已经使用公共云服务的企业当中,大多数企业表示未来将有更多业务向云计算迁移,表明虽然当前对云计算服务满意度不是很高,但绝大多数用户对公共云服务的未来更加坚定。
3.云服务的选择
用户在选择云服务商时,考虑的因素众多,涉及云服务的价格、安全性、服务的质量、售后服务、品牌等多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云服务的安全性和服务价格。通过采用云服务来降低成本是选择云服务的一大主要因素,因此服务价格是选择云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云计算的发展,用户对云服务的安全性问题更加关注,安全性也成为用户选择云服务商的一个主要考虑因素。
当前用户对云服务商的忠诚度较低。由于服务价格过高、稳定性差、服务不丰富、售后服务差等原因,用户会更换云服务商。目前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用户曾经更换过云服务商,说明不同云服务商之间的服务替代性较强,对用户无法形成较大的黏性。
另外,用户对国内云服务商的信任度不断提升。在面对国外云服务商和国内云服务商的选择问题上,越来越多的企业明确表示优先考虑国内服务商,优先选择国外服务商的企业大幅减少。
1.国内云服务商技术能力不断增强
我国云计算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增强,根据2015年7月可信云大会发布数据显示,目前通过认证的37个云主机服务,采用开源和自研的虚拟化方案占比为80.7%,采用开源和自研的虚拟化管理软件占比为61%,开源和自研所占比重较2015年1月数据提升近15%。
我国云服务厂商自主研发免重启热补丁技术。漏洞修补一直是影响云服务连续性的棘手问题,2015年3月,XEN的漏洞修补造成了亚马逊AWS、IBM SoftLayer、Linode及Rackspace多家云服务商的大面积主机重启。我国云服务厂商自主研发免重启热补丁技术,比如UCloud自主研发的热补丁技术,可实现免重启修复所有内核代码,并将热修复过程业务中断时间控制在10ms内,这项技术在UCloud云平台已经运行超过一年,通过热补丁修复了近20个内核故障,累计进行了约5万台次的热补丁修复,理论上避免了相应次数的服务器重启。
Docker技术在我国云计算领域逐步从实验阶段走向应用阶段。雪球公司的SRE团队借助Docker对整个公司的服务进行了统一的标准化工作,在2015年上半年已经把开发测试、预发布、灰度、生产环境的所有无状态服务都迁移到Docker容器中;蘑菇街采用了Openstack+Novadocker+Docker的架构;蚂蚁金融云是蚂蚁金服推出的针对金融行业的云计算服务,旨在将蚂蚁金服的大型分布式交易系统中间件技术以PaaS的方式提供给相应客户,在整个PaaS产品中,蚂蚁金服通过基于Docker的CaaS层来为上层提供计算存储网络资源,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交付速度;腾讯游戏从2014年开始接触Docker,经过一年的调研、测试、系统设计和开发,2014年年底整个系统开始上线运行,现在整个平台总共使用700多台物理机,3000多个Docker容器,总体运行良好;大众点评在2014年7月基于Docker搭建私有云平台,目前平台承担了大部分的线上业务,实例数2800个左右,Docker物理集群300多台。
2.国内云服务商从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
近两年,国内云计算厂商向海外拓展的步伐正在加快。2014年UCloud在北美部署数据中心,2015年开始在全球37个数据节点提供加速方案,逐步拓展海外市场。阿里云2015年集中启用了3个海外数据中心,2个位于美国,1个位于新加坡,海外业务量随之增长了4倍以上,未来还计划在日本、欧洲、中东等地设立新的数据中心,完善阿里云的全球化布局。继2014年在香港部署云数据中心之后,2015年腾讯也启用了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的北美数据中心,提供超过10项云服务。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不断加快,尤其是互联网领域,国内云计算厂商纷纷提供海外服务,实现云计算业务全球化,并积极拓展海外企业客户,加速国际化发展。
3.国内云服务商积极构建生态系统
伴随着云计算应用逐渐从互联网、游戏行业向传统行业延伸,国内云服务商开始构建生态系统,与设备商、系统集成商、独立软件开发商等联合为企业、政府提供一站式服务。继2014年发布“云合计划”(3年内招募1万家云服务商)之后,2015年7月阿里云携手200余家大型合作伙伴推出了50多个行业解决方案,2015年10月召开的云栖大会吸引了全球超过20000个开发者参加,200多家云上企业展示了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阿里云生态系统正在加速形成。2015年国内创业型公司UCloud获得近1亿美元的C轮融资,启动UEP企业成长计划持续扶持创业者,以上海为试点布局UCloud孵化器,并在全国开展与投资及创业服务机构的深入合作,标志着UCloud已由单纯的第三方服务商向完善的游戏行业生态平台拓展。国内电信运营商也逐步构建合作伙伴生态系统,2015年6月中国电信天翼云发起亿元资金扶持创业的计划,首站定位医疗移动行业,创业者只要通过认证均能获得天翼云提供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联通沃云联合华为部署SDN联合创新战略,与CDN服务商Akamai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利用其CDN技术部署高度可扩展、完全交钥匙的内容分发网络(turnkeyCDN)产品。
4.国内云保险的引入为高可用服务提供完善的保障机制
云服务风险备受关注,进而引发赔偿问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国内各大云服务商和主要保险公司,展开云保险的相关研究。目前云保险1.0方案已经形成:对云服务商自身故障、云服务商人员误操作、第三方责任造成的服务中断以及设备故障引起的数据丢失进行赔偿,承保单位是中国人保为首席承保人的共保体承担,共保体还包括平安保险和渤海保险,中国电信、中国联通、UCloud和万国数据作为首批投保单位已完成签约。云保险的引入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用户和云服务商的损失,为云服务商承诺的高可用提供了保障机制。
国内专有云市场中硬件市场占主导。2015年专有云市场中硬件市场约200亿元,占比为72.6%,软件市场约41.6亿元,服务市场约33.9亿元(见图5.5)。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调查统计,70%的企业采用硬件、软件整体解决方案部署专有云,少数企业单独采购和部署虚拟化软件,硬件厂商仍是私有云市场的主要服务者,其中国内设备厂商已经占据半壁江山。
在云平台的部署选择方面,国内企业对开源软件的接受程度较高,在已经部署专有云的企业中,有超过70%的企业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开源软件(包括虚拟化软件、专有云平台软件等),其中OpenStack是使用率最高的云计算开源管理平台。采用开源软件可以降低软件支出,但同时也对IT人员的开发和维护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数据来源:中国信通院。
图5.5 中国专有云市场构成
从用户角度来看,企业选择专有云的首要原因是可控性强、安全性好,但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把核心业务系统运行在专有云上,企业管理系统是专有云承载的主要应用。在使用专有云的企业中,70%以上的企业将企业管理系统承载在专有云上,只有约1/4的企业选择将核心业务系统承载在专有云上,未来企业应用将加速向专有云迁移。
从应用细分来看,我国公有云市场中SaaS市场规模最大, 2015年达到55.3亿元,超过PaaS和IaaS的市场总和,增速为37.6%,与前两年相比增速有所提升;IaaS市场增长放缓,2015年增速为60.3%,;PaaS的技术门槛高,市场规模仍然比较小,随着IaaS与SaaS服务的深入,PaaS也将快速增长(见图5.6)。
图5.6 公共云细分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中国信通院。
1.IaaS服务市场
IaaS服务得到国内企业用户的充分认可。2015年国内IaaS市场成为游戏、视频、移动互联网等领域中小企业IT资源建设的首选,市场规模达到42亿元,与2014年相比增长41%,预计2016年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速。从应用形式来看,云主机、云存储用户采用率最高,使用比例在70%以上,同时也有70%以上的企业表示未来将会采用云主机或云存储服务,并且云存储的比例将进一步提升。从应用行业来看,除了互联网之外,制造、政府、金融、教育等行业也逐步开始采用云计算,尤其是政府机构,同时作为云计算的推动者带动云计算产业的发展。
从竞争格局来看,IaaS服务行业集中度较高,国内阿里云、中国电信天翼云、中国联通沃云等几大服务商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微软、亚马逊等国际巨头落户中国后在IaaS服务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七牛云存储、UCloud、蓝汛等创业型云服务商凭借其创新能力和灵活的商业模式也快速发展。同时,由于IaaS服务产品同质化,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不断下降。
2.PaaS服务市场
我国PaaS服务市场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与IaaS、SaaS服务市场相比,市场规模较小,但是涉及的服务范围较广,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当前大数据分析是用户采用率最高的服务产品。在采用PaaS服务的企业中,有将近60%使用大数据分析服务,说明用户对大数据分析服务的需求正在迅速升温,而采用PaaS服务的形式不需要用户自行搭建大数据分析平台,为用户提供了较好的便利性,从而受到了企业用户的青睐。
PaaS服务成为互联网创业的重要平台。由于低成本、快速、灵活的特点,并为开发者提供丰富的API接口,PaaS平台成为互联网创业者的首选。到2014年6月,腾讯开放平台已为超过500万开发者服务;新浪SAE拥有53万活跃开发者,2015年推出免费100MB空间、10GB 存储空间及缓存、域名绑定等服务为开发者提供“零成本创业”。同时,为了吸引开发者,云服务商通过开发者大赛、开发者沙龙、孵化器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招募开发者,不断扩大市场。从用户应用来看,市场需求正从最初的搜索/地图引擎服务、Web服务逐渐向大数据分析、安全监控等服务转变。
从市场竞争来看,国内阿里云凭借其IaaS平台和阿里巴巴的电商业务作为PaaS市场的领头羊,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国际云服务商微软、亚马逊、IBM等通过本地化的工作和国际一流的技术服务也占据重要市场地位;新浪SAE的分布式Web应用/业务开发托管、运行平台,吸引大量开发者,占领一定市场份额。除此之外,国内的京东、腾讯、盛大等互联网企业以及国外的Oracle、SAP、Salesforce等软件企业也在不断开拓国内PaaS市场。
3.SaaS服务市场
国内SaaS市场仍然缺乏领导者。从市场规模看,2015年SaaS市场规模达55.3亿元,远超过IaaS和PaaS市场的总和,增长率达到37.6%,增速有所提高。在ERP、CRM等核心企业管理软件服务领域,国际厂商占据主要市场份额,缺乏有力的国内竞争者,虽然畅捷通、国信灵通等国内企业都开始提供相应产品,但从产品水平、技术能力等方面,仍无法与Salesforce、Oracle、IBM等国际厂商竞争。从用户应用来看,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在采用SaaS服务的企业中,有将近70%使用云邮箱、统一通信平台等基础通信软件服务,且大多数是免费服务,采用ERP、CRM等企业管理软件服务和专业的行业应用软件服务的用户均低于50%。
1.企业级应用场景成为云计算产业蓝海
当云服务从业者逐渐增多,云计算生态链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向并深入云计算,而混合云则是其中最可能的实现方式。据RightScale2015年的调研数据显示,虽然有88%的企业使用公共云,但68%的企业在云端仅运行不到1/5的企业应用,大多数企业未来会将更多的应用迁移到云端,并且55%以上的企业表明目前至少有20%以上的应用是构建在云兼容(Cloud Friendly)架构上的,可以快速转移到云端。对于企业,其在转移到云计算的需求与管理内部资源之间寻找平衡,特别是出于数据安全性顾虑,混合云则满足市场需求,既可以保存敏感数据在私有云上,又可以利用公共云的低成本和可扩展性优势。据统计,在公共云、私有云以及混合云策略中,82%的企业优先选择混合云。目前云服务商和设备厂商也采用虚拟私有云、托管云等多种方式进军混合云市场,提供多种混合云解决方案,未来几年混合云市场仍将快速增长(见图5.7)。
图5.7 混合云市场发展趋势
同时,各大云服务商也在加速布局混合云业务。2016年,戴尔与微软携手合作,基于开放架构,推出了业界第一个经过Microsoft Hybrid Cloud Platform System Standard(微软混合云平台系统标准)验证的集成式云解决方案,采取“快准狠”的策略,帮助用户构建了一个灵活、便捷、可控的混合云模式,2016年2月,IBM超13亿美元收购私有云计算公司Cleversafe(Cleversafe开发的数据存储软件能够在公共和私有云计算系统中使用),加速推进混合云业务;3月份思科宣布以2.6亿美元收购混合云环境应用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CliQr,进一步增强思科的混合云解决方案。
2.云计算与物联网(IoT)技术的结合成为新的技术与业务发展方向
随着“工业4.0”、“工业互联网”等新概念的出现,以物联网(IoT)技术为基础,连接生产现场的各类传感器、执行器,进行大量数据采集并实时或离线分析,实现运行监控、预测维护、制造协同等成为制造、交通、医疗、能源等多个行业新的技术趋势。对IoT海量数据进行分析需要庞大的计算能力,这成为云计算与IoT相互结合的最大动力。2015年以来,来自IT、互联网和制造业的巨头纷纷发布其面向IoT场景的云计算服务。2015年3月,微软发布了“Azure IoT”服务,其可以与Windows10 IoT操作系统结合,将现场数据发送至Azure平台进行进一步分析。制造业巨头GE在2015年8月发布了“Predix Cloud”平台,可以通过内置在发动机、发电机等产品上的“Predix Machine”将现场数据发送至Predix平台,用户可以利用开放的PaaS环境开发APP应用对数据进行分析。亚马逊在2015年10月的AWS峰会上发布了“AWS IoT”服务,可以通过连接生产、生活中的各类设备,并利用AWS上已有的各类云服务进行数据的存储与分析。与IoT在技术和业务模式上的结合不仅将成为云计算向各垂直行业渗透的重要切入点,而且也将成为未来10~20年ICT技术的重要热点。
3.云计算应用逐渐从互联网行业向传统行业渗透
当前,云计算的应用正在从包括游戏、电商、移动、社交等在内的互联网行业向制造、政府、金融、交通、医疗健康等传统行业转变,政府、金融行业成为主要突破口,如截至2015年,济南市52个政府部门、300多项业务应用均采用购买云服务方式,非涉密电子政务系统在政务云中心建设和运行的比例达80%以上。“数字福建政务外网云计算平台”建设一期按5年使用规模预算,拟承载50个省直部门、7321项业务事项、1804个业务线,共计616个应用系统应用。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的“金电云”平台可提供基于异构IaaS平台的灾备数据中心服务,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灾备、演练、接管、恢复、切换和回切等云服务,目前已经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20多家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了灾备服务。此外,蚂蚁金服、天弘基金、人人贷、宜信、众筹网、众安保险等众多互联网金融机构均已将业务迁移至云端。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高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