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重拾回忆:稻田里飘荡的乡愁

一粒米,从播种到收获,对于很多远离故乡,奔波在城市中的人来说,都是一方遥远的回忆,一缕抹不去乡愁。

“父亲的水稻田”这一项目的发起人周华诚,在大家为他贴上“农民的儿子”这一标签之前,他曾是一位记者、作家和摄影师。他经常去全国各地出差采访,记录一些小人物的传记经历。这些年来,他前后出版过八本书,两本摄影集。

2013年底的一个深夜,34岁的周华诚将他构思已久的一份名为“父亲的水稻田”的文案发给了众筹网。当看到文案的那一刻,所有众筹网的相关工作人员都深深地被其质朴的文字与真诚的情感所打动。次日,“父亲的水稻田”众筹项目上线了。

之所以发起这个项目,周华诚并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一时玩票,应该说这是他的一个心愿,它甚至对此早有“预谋”。发起这个项目的初衷,确切地说是来源于水稻田中那久久挥之不去的乡愁。

周华诚出生的溪口村是浙江省一个普通的小农村。每逢春节,沉寂的村子一下子会变得热闹起来。三五天内,在外地工作的年轻人三三两两地回到家中。春节后,又是三五天内,这些人又如同潮水般落回常年工作的城市。

在喧嚣声中,周华诚蓦然发现村子早晨的“田园将芜”。村子里的年轻人大多在外地工作,很多人还在遥远的异乡安了家。这些漂泊在远方的游子,一年难得回故乡一两次。留在村子里的,除了老人,就是小孩。

和村子里的年轻人一样,周华诚也是个漂泊在外的游子,他定居杭州。然而,故乡的青山绿水和任由时光渲染的稻田,是周华诚儿时记忆里最温暖的画面。在几次返乡中,他发现自己记忆中的景色却一点点在消融,村子里到处是大片大片被抛荒的农田。

留在村子里的老人,大多也无心种田。人们将自家田地租给农业大户,拿着租金也像城里人一样买粮食吃。这样的场景让周华诚心痛。在他看来,自己这一代早已远离了农村,而城市生活里充斥着漫天的有毒食品。城市中的人愿意花高价买一些绿色、天然、原生态的食物。可种植这些食物的农民,却根本赚不到什么钱。在农村,老老实实种地的人,很多都生活拮据。沉甸甸的现实让很多农民产生了失败感,这也正是年轻人不追随父辈种地,而选择去城市打工的原因。

弯着腰身,在泥土中插秧,好像是在向土地致敬

为了让更多的城市人“一起见证从一粒种子到一捧大米的过程”。周华诚决定花一年时间,全程记录父亲在衢州老家用古法种植水稻的过程。然而,当他骑着摩托车载着父亲跑遍了整个村庄,才找到了一头耕牛。要知道,这个村子曾经有六七十头牛。这几年,很多犁田能手都放弃了这门手艺,他们宁愿跑去附近的建筑工地做临时工,也不愿在村子里干农活。更让周华诚痛心的是,由于自己这一代年轻人早早外出打拼,其生活所需不再从土地获取,使得这代人几乎没人懂得种田。

于是,周华诚在众筹网上发起了“父亲的水稻田”这一项目。他打算在家乡和父亲一起,用最朴素的耕种方法,种上一片试验田。他说:“我决定和父亲一起种田,也邀请都市里的人,和我一起下田;我们一起见证,从一粒种子,到一片稻田,到一捧大米的过程。用最朴素的耕种法种出的粮食的原初味道。”

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项目一经发出,凭借着满含深情的文字,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成功地吸引了不少网友的眼球,很快得到了630多人点赞或支持,上线不到两个月,限量500公斤的大米就被抢购一空,并最终筹集了20670元的“实验”费用。

“父亲的水稻田”这一项目,除了来自网友的线上支持外,通过朋友间的口口相传,全国有上百人参与进来。大家为了帮助周华诚圆梦,慷慨支持他的项目。一位杭州的朋友听到这件事后,当即一次性给周华诚汇去5000元现金。

筹资成功了,接下来该开始落实大家的回报了,种田就这样开始了。2014年5月11日,周华诚给父亲打下手,边帮忙边学习种田。他眼看着父亲浸种、保温、催芽,三天后芽冒出后播种到秧田。一个月后,秧苗长齐了,就可以插秧了。

6月14日那天,从杭州、衢州、常山等地来了三四十位朋友,有些人还带着孩子。大家开心地卷起裤腿,兴高采烈地下田。有的孩子从没下过水田,一站到田里就不知所措地哭了起来。周华诚连忙过去“安抚”他们。不一会,这帮小家伙就学会了如何插秧,他们开心地跟大人一起干起农活来。

种田之前,周华诚不知道父亲在想什么。

“父亲的水稻田”的支持者们挽起裤腿,下田插秧

一位父亲手把手地教女儿如何插秧

种田之后,周华诚回老家的频率高了,开始对父亲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片水稻田从备种、催芽开始,到后来的播种、插秧,再到后来的浇灌、除草等,周华诚只要有时间,就会从杭州赶回老家,站在稻田边观察与记录。

别看这片水稻田面积不大,受到的“待遇”却非常高。2014年7月下旬,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记者专程来到“父亲的水稻田”,采访和拍摄了整整两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第一次被中央媒体关注。

随着受关注度的迅速提升,周华诚的父亲开始忙碌起来,他每天都开心地往返于农田和家庭之间。在8月20日的记录里,周华诚写了这样一段话:“本来觉得今夏没有‘苦夏’,刚过立秋,又接连下雨,很是适意。坐在车里打电话回家,却听父亲叹一口气说,久雨不停,稻禾又被淹了半截,再淹,那可不成了。”

周华诚说:“如果不是因为种田,我根本不知道父亲在想什么。”其实,他或许没有意识到,“父亲的水稻田”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那就是江南除了烟雨潇潇的诗意之外,还蕴藏着普通百姓最平凡、最真实的梦想。

很快,到了秋收的季节了,“父亲的水稻田”迎来了收获的时节。

10月2日,稻田里又迎来了三四十位朋友。大家扛着沉重的打稻机,一起用镰刀割稻子。这些活儿,不要说孩子们,就是很多成年人都没有体验过。

只有真正种过田的人,才会明白“粒粒皆辛苦”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前来帮忙收割的人们,由于之前没有干农活的经验,常常割一把就落下好几穗稻谷在田间。周华诚的父亲等大家离开后,一个人在田间耐心地拾着稻穗……

在父亲的这片水稻田中,从插秧到收获,前后历经了110天。周华诚不但看着这些粮食找到了它的归宿,他更开心的是,对农耕文化敬仰的种子,已经慢慢在很多人心中种下。

周华诚的稻田收获后,他将新米陆续寄到支持者手中。收到的人除了向他表达了感谢外,还第一时间在微信朋友圈留言支持,一位网友说:“一袋米躺在稻草中被运来,米袋还没打开,我先闻稻草香,香气触到了记忆的开关,那个只有三四岁、在稻草地里翻跟头、捡石头的我……”还有一位网友更加直接地说:“是的,这就是小时候米的味道!”

周华诚认为,“父亲的水稻田”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关注,一方面是传统朴实的田园让人信任,另一方面则是依托互联网的无界思维。在日常生活中,周华诚除了记录稻苗的生长点滴外,还会向父亲请教一些传统的自然耕种法,然后通过社交软件与参与者们分享。他说:“未来,我也将会把这个小而美的梦想一直坚持下去。”

这是周华诚自己做的米袋子,装着自己种的大米

这大米没有抛过光,看起来很朴素,但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大米的营养 xul5kgj1Wl0ZtyMlQ2QNiD9AW5BwgplAT+UaY49J0Hnk5lPJ8prGP5awxhWDCic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