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移动生产力的定义

毫无疑问,在世界范围内,由终端技术、软件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共同催生而来的移动互联网已经迸发出越来越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已经渗透进入各种创新经济的生产过程,以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为主要形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我们预言,这种力量必然在整体人类经济中持续蔓延,从创新经济起始,继而改造传统经济,最终将重构人类社会的生产力。

这种力量,我们称之为移动生产力。

依靠移动生产力,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感知和掌控能力大幅提升,此时的人类生产已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单位产出、解决温饱生存问题,更是为了探究自然运行的本质,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我们看来,移动生产力的发生必须基于以下环境:

基于标准的可互操作的通信协议,在宽带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和云计算平台等技术的支撑下,劳动者能够在任何状态下接入网络;在生产层级所涉及的物体中融入计算与通信设备以及智能算法,让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能够互联互通;在智能分析控制技术的支持下,物体能够在劳动者直接干预或无需人工干预的条件下实时进行海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处理;通过强化海量的独立个体之间的局部即时交互和分布式智能,使网络具备自组织、自计算、自反馈的功能;通过协同的感知和互动来影响甚至控制事件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2.1.1 三大背景

在我们看来,移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形态,其产生并非逻辑推演的结果,而是深刻的历史原因与时代背景交互作用而成,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移动生产力之前的生产力的内部结构体系极大地阻碍了劳动者的自主创造性,最终成为生产力内部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传统生产力本身依托于机器生产,劳动者也几乎被等同于机器。卓别林的经典电影《摩登时代》便揭示了这其中所存在的深刻矛盾:机器的运转速度越来越快,而劳动者却越来越受制于机器的运转成为机器的奴隶。但是,劳动者并不是机器,同时也不愿意接受机器的奴役,因为劳动者是有思想和自主创造力的人类个体,被等同于机器,进行简单的复制性生产,并不能满足人类的自我需求,即自我创造性需求。这一矛盾随着生产力发展的逐步深入,最终成为近代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局限。这种局限必然要求生产力发展、过渡到一个新的阶段,将人从直接的生产过程中解放出来,解放个体乃至于整个人类的思想和智力创造性。

其二,在传统的生产力形态下,外部自然资源日益紧张、人类与自然关系日益冲突与恶化形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从更高层级上解决这一矛盾和冲突。生产力的每一步发展,不仅是其内部矛盾作用的结果,还是外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其作用的结果。后者产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资源的供求矛盾这样的硬约束,迫使生产力所依赖资源的转变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移动生产力取代传统生产力成为未来占据主导地位的先进生产力同样遵循着这样的历史发展规律。传统生产力以有限的、不可再生的物质资源的大量消耗为基础,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经济增长的道路。这种发展模式虽然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却难以为继,不可持续。

其三,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为移动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技术、产业支持,从而使移动生产力的产生与发展成为可能。终端技术、软件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对移动生产力的产生具有直接的驱动作用,为其奠定了充分的资源基础、智力基础、技术基础以及产业基础。

2.1.2 三大特征

移动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形态,其本质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与传统的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相比,移动生产力对信息和知识的利用和依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对信息和知识生产力的发挥达到了极致。其以大数据的创造、采集、处理与使用为主体,这是移动生产力最为本质的特点。

(1)智能化与网络化。

移动生产力是智能化与网络化的生产力。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劳动工具变成了智能化的机器体系,劳动资料的效能发挥则需要网络系统的支撑,各种劳动资料联成了一个具有正负反馈功能、网络化节点式的互动网络,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与简单重复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专业化技术能力的提高与创造性知识的生产上。

(2)高渗透性。

移动生产力是高渗透性的生产力。移动生产力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教育等领域中,这一特性与功能根源于它的科学技术基础——移动互联网的性质与功能。移动互联网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发展最快、渗透力最强、应用最广泛的高新技术。自21世纪初开始的十几年中,随着终端技术、软件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互联网迅速崛起,并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和各国增强综合国力的倍增器。在对传统产业的优化改造方面,移动互联网也堪称渗透力最强的催化剂,它有效地提高了这些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加快了产业的升级,促进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高质量服务业转变,并且赋予传统产业新的内容。移动互联网还通过终端技术、软件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广泛渗透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如生物工程产业、智能机械产业、超导体产业、太阳能产业和空间产业等,成为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头羊。移动互联网的这些特质与功能决定了移动生产力对人类社会的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如对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及贸易结构等一系列经济结构的优化作用,对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改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素质及协调性等。移动生产力的这种渗透性由于将多方面资源、人力等进行集成,因而表现出了强大的功能放大作用与极高的效率效益,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充分体现出移动生产力优于传统生产力的特点与优势。

(3)全球性。

移动生产力是全球范围内同步运行的生产力。事实上,移动生产力的全球性源于移动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多种特性:如可分享性,即可供多个使用者同时分享,且不计分享者数量的特性;可复制性,即信息可以从一个载体复制到另一个载体,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易流动性,即可借助于一定的传输技术与传播渠道,从一个区域流向另一个区域。这些都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特性。如今的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发生了什么事情,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全世界都会知道;同样,由于网络本身的全球化,新技术能够迅速超越时空的局限,即时向全球传播。移动互联网的这些特性决定了移动生产力所具有的迅猛的技术传播速度。在这种背景下,各国面对的竞争都将是全球范围内的竞争。

2.1.3 三大先进性

我们认为,移动生产力终将取代传统生产力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取代的根源归结起来表现在三个方面:更先进的技术基础;更能满足人类的真正利益与真正需求;更符合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1)更先进的技术基础。

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生产等技术体系是当代主流信息生产力的技术基础,这种技术体系在生产体系的应用具有耗费资源、污染环境、束缚人类创造性等突出的局限性。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则将技术要素的中心从原子转向比特,着眼于对人类自然器官功能的扩展与延长。这些技术及其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类个体的创造力,为人类开启了一个拥有无限可能性的全新世界。

(2)更能满足人类的真正利益与真正需求。

传统生产力以解决物质资料匮乏困境为目的,通过标准化的生产满足人们的自然需求与社会需求。随着全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每个人的个性化自主需求及其他高层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人们期望能快速便捷地得到符合自己品味的个性化商品,而标准化的大工业生产无法满足这些需求。移动生产力综合运用终端技术、软件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低成本、高效率地满足了人类自然需求和社会需求之上的更高的个性化需求。

(3)更符合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移动生产力更符合广义上的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传统生产力依靠大量消耗原子资源进行生产,以拼资源、拼劳力、拼设备,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低效益产出等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经济增长之道路。这种生产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严重枯竭,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恶化。而移动生产力则越来越依靠的是比特资源,这便为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后盾与基础。同时,依靠终端技术、软件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就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与就业结构甚至社会结构的调整、优化与升级。 v+G6Fpg1alBrTl7CuJP8/CvnzthTxkZXzdil7iUNlSmpgF1j4GGj9JBQGcElO1Z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