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013年公安交通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

一、智能化科技应用发展概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因公众出行需求的变化,机动车交通流量呈现爆炸式增长,城市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大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公安机关作为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的执法管理部门,在交通智能化建设和应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586个城市建成公安交通指挥中心(其中325个城市建设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智能化指挥调度平台),467个城市实现了交通信号联网控制,路口渠化率达96.9%。城市交通管控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改善了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在高速公路上,全国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已建成道路(路口)交通视频监控设备7810套、交通流量检测设备2560套、交通事件检测设备570套、交通违法取证设备约1.53万套(含区间测速设备)、交通诱导显示设备1352套;在重要国省道上,已建设交通视频监控设备约1.65万套、交通违法取证设备1.86万套。目前,公路交通监控设备基本覆盖全国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关键点段,提高了公安机关对交叉口闯红灯、严重超速、占道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查处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道路交通事故明显下降。

二、2013年信息化智能化重点工程建设和应用情况

多年以来,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在公安交通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侧重于城市交通管控和公路安全防控两个方面,较少关注面向社会公众和互联网的信息服务。2013年,智能交通应用的重心开始向信息融合、分析研判和信息发布等交通信息服务方面转变。如国家科技部设立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等城市交通智能联网联控技术集成及示范》,旨在通过各种智能交通系统联网和信息融合为中等城市交通出行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公安部启动了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平台项目建设,进一步推进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服务,强化便民服务措施、提升便民利民服务水平。公安部筹划并正在建设的全国主干公路和重点城市交通监测研判平台,集成共享了各地现有的道路交通监控信息基础资源,进一步提高道路交通态势监测和研判分析以及公众交通安全服务水平。公安部筹划的汽车电子标识项目,将极大提升道路交通信息准确采集和车辆身份实时感知的能力,为社会治安管理、车辆管控、交通执法、停车管理以及公交信号优先、交通诱导服务、收费管理等,提供跨行业应用的共享电子载体。

(一)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等城市交通智能联网联控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2013年4月,科技部发布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交通领域2014年备选项目征集指南》,在第六个研究方向“城市智能交通联网联控技术”给出了项目《中等城市道路交通智能联网联控技术集成及示范》指南。通过项目征集、推荐、建议、可行性研究等程序,最后确定由公安部牵头组织实施,实施时间为三年。

项目主要目标是围绕我国中等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发展的应用需求,针对中等城市交通运行特征和面临的交通联网联控技术难点,研究适合于中等城市的路网交通组织优化、动静态交通协调管控等关键技术,突破城市交通状态感知、信号控制、交通诱导等智能联网联控技术应用的瓶颈,集成构建城市交通智能联网联控平台,在具有代表性的若干中等城市组织实施示范工程,形成相关技术规范和应用指南,规范引导我国中等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发展模式,提升城市交通管控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提高道路畅通水平和群众出行满意度。项目共设置五项课题,分别是:课题一:动静态一体化城市交通智能联网联控技术集成及示范;课题二:基于数据驱动的城市交通智能联网联控关键技术与示范;课题三:公交主导型城市交通智能联网联控关键技术与示范;课题四:城市核心功能区交通智能联网联控关键技术与示范;课题五:基于信息融合的城市交通智能管控与服务技术应用示范。项目选择在江苏泰州、山东烟台、福建厦门、天津滨海新区、合肥新区城市功能区、浙江海宁、瑞安等地组织实施项目成果规模化示范应用。

(二)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平台是公安部交通管理局落实公安部14项便民利民措施,贯彻2013年1月郭声琨部长在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上关于“坚持以信息化服务社会公众,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腿”的讲话精神以及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客货运驾驶人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公通字[2012]5号)等文件要求,并列入了“十二五”道路交通管理科技信息化发展规划和2013年交通管理重点工作的项目。项目建设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推进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服务,强化便民服务措施、提升便民利民服务水平,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提高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成效。项目工作任务是在互联网建立部/省或部/市两级互联网服务平台,通过网页、短信、手机APP、自助服务机等多方位服务方式,实现交通安全信息告知、信息查询及共享、业务处理、监督举报、业务咨询、工作动态及政务信息公开等服务功能,打造全国一体化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平台。

平台结构如图1所示,由公安网服务系统和互联网服务系统组成。公安网服务系统软件包括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升级模块软件和数据交换软件,具有交通安全服务信息生成、互联网用户注册管理、数据传输管理、数据导出、数据导入、数据交换监控等功能。互联网服务系统包括互联网服务软件和数据交换软件,具有交通管理信息查询、交通安全信息告知、交通安全信息通报、抄告、交通安全信息公告及公布、交通安全警示和教育、业务办理导航、内容发布管理、应用管理、安全管理、用户注册管理、短信联动功能、运行监控信息采集上传、数据导出、数据导入、数据交换监控等功能。

图1 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平台结构图

平台建设于2013年12月底完成互联网服务平台应用软件设计、开发、内部测试;计划2014年3月在福建、广东、陕西省开展互联网服务平台试点运行和升级完善工作,2014年3月完成部级互联网服务平台及关联系统的部署,试运行,2014年9月起,分2批完成全国推广应用。

(三)全国主干公路和重点城市交通监测研判平台建设

公安部正在建设的全国主干公路和重点城市交通监测研判平台主要用于集成共享各地道路交通监控信息资源,掌握各地道路交通动态状况,科学分析研判全国道路交通安全态势,协调指挥跨区域道路交通,进一步提高公众交通安全服务水平对,科学引导出行。平台数据库和应用管理软件将部署在公安部,运行在公安网上,平台软件采用B/S架构,总体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全国主干公路和重点城市交通监测研判平台结构图

平台主要具有如下功能:一是数据上报。包括道路阻断信息人工上报、道路交通流量信息人工上报、恶劣气象信息人工上报、交通事件信息人工上报、道路交通流量自动上报等功能。二是视频监控。接入调阅指定点段道路监控实时、历史视频信息。三是基础信息采集。包括道路基础信息采集、人工监测点备案、视频、卡口、流量等监测设备备案。四是通行态势展示。对当前道路交通通行状况进行监测,并在GIS地图上图形化展示,包括区域和路网内的天气、流量、事故、违法、拥堵、突发事件、交通管制、道路施工等态势监测和展示功能。五是研判分析。包括路网、路线、路段三个研判级别的交通流、气象、事故、违法、交通拥堵、交通管制等交通综合数据的统计分析、各类监测指标的分析研判、交通安全态势的分析预测等功能。六是信息互通。包括突发事件查询处理、省际协作信息查询、省级上报请求协作处理、应急处置指令下发、协作指挥信息统计等功能。七是信息发布。提供面向社会公众的具有参考作用的路径规划、实时路况、占路施工、主干公路气象、预报预警、交通诱导等的出行信息发布,包括新闻通稿编制、报送材料编制、舆情信息监测、网络信息监测、出行信息提示等功能。八是现场连线。提供指挥监控中心与路面单兵实时视频对话和远程指挥调度,包括实时视频通话、远程指挥信息传送等功能。九是缉查布控。接入全国机动车缉查布控系统,对特定嫌疑车辆进行督查跟踪和车辆行驶轨迹分析研判,包括全国过车信息精确查询、全国过车信息模糊查询等功能。

(四)相关标准制订情况

为了规范各地公安机关交通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加快了相关行业标准制定,委托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完成了行业标准《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通信协议》系列标准和《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结构和功能》的编制工作,并于2013年底正式颁布实施(部分标准于2014年上半年正式颁布)。

表1 2013年完成的公安交通管理智能化标准列表

2014年计划完成国家标准《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25280—2010)》、《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GB14886—2006)》和行业标准《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A/T496—2009)》的修订工作,完成国家标准《道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术语》(替代GA/T509—2004)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方式适用规范》的起草工作。

三、2014年公安交通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展望

2014年,公安交通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将重点围绕保安全、保畅通和服务群众等方面,突出信息整合、研判分析和信息服务。在城市交通管理层面,通过公安交通指挥联网基础平台建设,实现交通管理动静态信息汇聚融合、综合分析与深层挖掘,形成智能化综合指挥调度体系,满足日常交通管控、突发事件快速处置、决策支持、信息发布等管理需求,提升交通管控的综合调度与指挥水平;在公路交通管理层面,通过全国主干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规划,着力构建严密的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切实保障全国主干公路有序、安全、畅通;在交通管理服务层面,通过交通安全大数据分析研判平台研究建设,完善道路交通管理信息的统计分析体系和技术方法,挖掘交通管理数据规律,为交通事故预防、勤务管理等提供决策支持;前沿技术研究层面,利用物联网技术手段,开展汽车身份识别和电子化管理等关键技术研究。

(一)公安交通指挥联网基础平台建设

公安交通指挥联网基础平台是集道路交通监测、决策、控制和服务为一体的指挥平台,是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核心,通过对交通各子系统的高度集成,汇总融合、分析处理各类交通数据,并依据最终获取的有效信息进行决策和交通指挥调度,同时对各种交通突发事件进行判断、确认和处理,以提高城市交通的管理水平,加强对道路交通宏观调控和指挥调度的能力,并对突发事件形成快速高效的应对机制。平台基本核心功能包括交通状况监测、视频监控、警力资源定位、交通基础数据管理、GIS与道路信息管理、系统管理、数据交换、数据存储、数据传输等功能。

公安交通指挥联网基础平台建成后,将形成三级平台、四级应用的联网体系。第一级是部级平台,部署在公安部,汇集全国主干公路和重点城市重要交通事件、交通拥堵状态、交通基础统计信息等数据,并进行研判,为全国公安交通指挥服务。第二级是省级平台,部署在省(直辖市、自治区),汇集全省(自治区)主干公路和主要城市重要交通事件、交通拥堵状况、交通基础统计数据等信息。第三级是市级平台,部署在地级市(直辖市所属区、自治州、盟)或县(县级市),汇集重要交通事件、交通运行状况、警力资源、交通基础数据等信息,实现交通状况监测、警力资源定位、交通基础数据管理等功能。应用模式上分为市级和县级应用,分别应用于地级市(直辖市所属区、自治州、盟)和行政县(县级市)。平台的体系架构见图3。

图3 公安交通指挥联网基础平台体系结构

(二)全国主干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全国主干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提高管控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公安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制定了全国主干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规划,总体目标是经过三年努力,到2016年,国家高速公路主干网、国省干线公路基本建成比较完备的交通安全防控体系。一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交通监控设备实现全覆盖,平均高速公路40公里、国道60公里、省道80公里至少建设一处视频监控,国家高速公路主干网平均20~30公里建设一处视频监控。二是初步建成以省、市公安交通管理指挥中心(指挥室)为依托,以公路交通监控系统(即机动车缉查布控系统)为基础,集交通运行监测、安全风险研判、重点车辆查询、应急指挥调度、勤务监督考核等功能为一体的部、省、市三级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基本实现可视化指挥调度。三是交通安全执法服务站布局更加合理,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省际、市际交通安全执法服务站全部建设到位、力量到位、勤务到位、检查到位,构建起科学、严密、有效的定点查控网。四是勤务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进一步增强,公路管控的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勤务考核更加科学,违法行为及时发现查纠,通行秩序明显改善,交通事故大幅下降。

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内容包括公路交通监控系统、公安交通指挥集成平台和交通安全执法服务站建设,其总体架构如图4所示。

图4 公安交通安全防控体系总体架构图

按照规划要求,北京、上海、山西、辽宁、江苏、浙江、湖北、广东等省(市),以及京哈、京沪、京港澳、京昆、京藏、连霍和312、315、318国道等重点路段,要率先完成建设任务。

(三)交通安全大数据分析研判平台项目研究

交通安全大数据分析研判平台项目研究主要针对公安交管部门缺少交通数据分析研判方法和模型、未充分发挥信息应用价值、无法掌握交通管理相关形势和特征等问题,开展交通管理信息挖掘研判分析关键技术研究,以与交通安全紧密相关的车辆登记、驾驶证管理、违法处理、事故处理、重点车辆通行、气象信息等动静态交通安全信息为基础,研究海量数据多元异构数据融合及处理技术、信息多维分析技术、深度挖掘和基于时间序列的态势预测、多维度可视化集成等技术,分析交通管理信息的主要结构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建立安全状况趋势预测模型、事故发生相关因素影响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交通管理信息综合分析平台,实现对交通管理信息的综合分析研判及安全趋势预测,向交通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提供研判分析信息,为交通安全措施及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基于多维分析的交通管理信息研判技术研究。针对总队、支队、大队等交通管理的不同层级和不同角度,确定机动车登记、驾驶证管理、违法处理、事故处理等交通管理信息多维分析的需求体系,实现多主题分析研判和数据异动智能预警分析模型,分析机动车增长特征、驾驶人考试特征、交通违法规律、事故发生趋势等交通管理热点,建成交通管理信息多维分析子系统。二是交通管理信息深层次挖掘分析技术研究。通过整合回归分析和基于时间序列的预测等技术研究对影响道路交通安全趋势的相关因素分析包括人口、道路等级及里程数、各类型车辆、驾驶人数、生产总值等进行分析,建立交通安全趋势分析和预测模型,以及各相关因素的事故发生影响度模型,建成深层次挖掘分析子系统,集成为交通管理信息综合分析平台,深入分析并展现交通管理安全信息之间存在的规律、特征,并提供相关交通安全分析预警。

项目研究成果将用于全国各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交通运输部门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及行业机构,能为行业标准和规范制定、宏观安全防范战略实施、重大道路交通安全决策等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同时也可通过公安交通管理大数据的安全应用,为政府部门、保险行业、交通运输等部门提供公安交通管理信息服务和研判分析服务,促进政府部门科学决策,促进相关行业健康发展。

(四)基于RFID技术的汽车电子标识研究

为了解决困扰我国多年的机动车假牌套牌识别难、道路交通流量采集不准确等问题,公安部与工信部于2013年7月签署了公安物联网应用及示范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车辆身份识别、重点车辆监管、社会治安管理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发展并开展相关标准制定工作。通过前期调研分析、技术交流、专家论证、技术测试、标准申报等,2013年9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向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下达了6项汽车电子标识国家标准的编制任务,要求在2014年底完成国家标准编制工作。6项汽车电子标识国家标准主要涉及电子标签和读写设备的通用技术、安全条件、安装规范,如图5所示。

图5 汽车电子标识系列国家标准

为配合汽车电子标识相关标准制定,公安部设立了重点研究计划项目《汽车电子标识应用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围绕我国城市交通管理、公众出行服务、涉车安全监管等应用需求,突破RFID在涉车领域应用关键技术,研制面向行业和全国普及应用的专用汽车电子标识和读写设备,研发重点车辆动态运行监管、机动车缉查布控等配套应用系统,在无锡、北京、深圳等公安物联网试点城市组织示范应用后,拟全国推广应用。

汽车电子标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在城市智能交通、车辆运行监管、公安执法、交通规划、城市拥堵/路桥收费、环保查验、车辆保险、小区(单位)门禁管理、停车场管理等诸多行业开展应用。

可以预见,基于汽车电子标识和其他新一代智能化技术应用,未来感知交通网将逐步形成,人、车、路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全新的方式呈现,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现有的交通信息采集、基于号牌图像识别技术的交通执法装备以及停车管理和小区门禁等行业应用产生深刻的变化,并终将实现实时、准确、安全、畅通、环保的交通管理和便捷、高效的公众服务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 科技部. 关于发布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2014年备选项目征集指南的通知,2013.4

[2] 公安部.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等城市道路交通智能联网联控技术集成及示范》建议书,2013.8

[3]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指导意见,2013.6

[4]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 主干公路和重点城市交通监测研判平台技术方案,2013,2

[5]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 全国主干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三年规划(公交管〔2014〕142)

(撰稿:孙正良、刘东波、张雷元) 9P+x9vB5ocxkdRpSrDET6/+m9b21YhYBPcvE9d3dWqPKCMW2CcsB/Jik/Iprx+4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