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加、澳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都以市场选择为主导。这些国家资源丰富、地广人稀;而且其资源型产业完全依赖于市场经济,自发转型也实施较早,因此困难较小。日本和欧盟则是以政府主导的转型模式。与二者地域狭小、人口稠密有关,没有足够的国土及矿产资源来接续消化转型的产业和人员,加上转型都是在资源接近枯竭或者为其他能源所替代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所以这些城市不能放弃,也不能仅仅依靠城市自身和市场来调节,否则只会导致其衰退,不可能实现转型。前苏联、委内瑞拉几乎没有主动采取什么措施来促进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属自由放任的模式。前苏联是计划经济体制,如果政府不参与转型,资源型城市只能停滞发展。
无论采取何种模式,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途径无非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围绕着资源型产业,向后侧和旁侧延伸产业链。例如,以煤炭开采为主的矿业产业可以发展以煤为中心的炼焦、煤化工等产业,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也可以发展利用煤做原料或燃料的旁侧产业,如火力发电、金属冶炼等。另一类则是撇开资源型产业,从城市整体发展目标出发,利用主业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投资兴办新的企业、发展新兴产业。这类企业看好的是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与当地目前所依托的资源关联度不大。这两类转型途径各有其特点,都有合理之处。
尽管资源型城市各自的发展思路不同,所采取的措施也不尽相同,最终的结果也有差别,但其发展中的得失成败所积累的经验教训非常值得借鉴。
发展新兴产业和替代产业是资源型城市和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美国的休斯敦不仅利用原来的石油产业优势,带动了机械、电力、水泥、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积极寻找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得航空、医疗、金融、教育等各项事业都蓬勃发展,最终成为著名的国际大都市。德国充分发挥鲁尔工业区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特色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多样化。例如,多特蒙德依托众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大力发展软件业;杜伊斯堡发挥其港口优势,成为贸易中心,并建立了“内河船运博物馆”;埃森市则凭借其广阔的森林和湖泊,成为当地的休闲和服务中心。法国洛林则选择了植入新技术产业的模式,摒弃传统产业,坚持高起点进行转型,接续产业大都瞄准高新技术和复合技术产业,发展了计算机、激光、电子、生物制药、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
发达国家在资源型城市的改造振兴中,非常重视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从资金投入方面看,美、英、德、日、法等国都对资源型城市改造振兴注入了大量资金。原联邦德国政府和北威州政府分别为钢铁工业的改造提供了30多亿马克和1.5亿马克的资金援助;美国政府拨款3亿美元用于改善匹兹堡地区的交通;法国政府每年投入资金约30亿法郎,用于洛林地区的改造振兴,占洛林工业转型资金总投资的30%,欧盟平均每年投入20亿法郎,占20%。充足的资金投入是保证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的又一重要因素。
从技术投入方面看,各发达国家都特别注重在进行技术改造的同时,创立高新技术公司和产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曾投入几十亿美元用于钢铁公司的创新,使钢铁厂实现现代化;为发展非资源产业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投入200亿美元,用于购买电脑设备、工业机器人和加工中心建设。日本政府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各出资1/3,补助正在开发有利于地方经济的高新技术或产品的中小企业。
洛林和鲁尔的经验表明,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需要不断地进行适应性调整。企业体制只有根据结构调整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保证转型的成功。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国家对企业的扶持不应分国有和私有,应一视同仁。例如,为了保证洛林地区工业转型成功,法国采取了把工业转型与体制转轨相结合的战略,以体制转轨带动工业转型。洛林钢铁公司原来是国有企业,在转型过程中转变为股份制企业,国家只保留了9%的股份。为了解决劳动力就业,扶持创办了近百个企业,而这些企业完全是股份制和私营。洛林煤炭公司,是法国最大的国有煤炭公司,在转型过程中,为了解决劳动力就业,扶持创办了100多个企业;新建企业则完全脱离了国有,规模较大的采取了股份制形式,较小的则完全私营。
一是建立组织机构,制定发展规划。这是发达国家在对资源型城市改造振兴中的基本做法。原德国政府建立了鲁尔煤炭区开发协会的规划协调机构。1960年该机构编制了鲁尔煤炭区第一个总体发展规划,提出了以煤炭、钢铁为基础,发展新兴工业,调整工业结构,消除环境污染的目标。二是善于制定有关宏观政策和具体优惠政策来推动资源型城市发展。为了吸引外资投入,法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洛林地区建厂,地价比较便宜,仅相当于德国的1/6~1/5,而且地方还资助50%;厂房建设可得到20%的资助,较大的项目可得到25%的资助。又如,德国奔驰公司投资28亿法郎,创造了2000个就业岗位,得到了大约7000万法郎的资助。三是在人员培训方面,政府帮助新建企业按岗位要求进行劳动力培训,规定每雇佣一个本地劳动力可得到3万法郎资助。
国外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以此促进本地区人口水平、经济实力的提高。以休斯敦地区为例,该地区共有40多所高等院校,成年人中有1/4受过四年以上的高等教育。同样,德国鲁尔区内,科隆、波恩、亚深的三角地区集中了15万名大学生,有古老的波恩大学、科隆大学及久负盛名的亚深工业大学、杜赛尔多夫医科大学等。在20世纪60年代又新创办了规模宏大的波鸿鲁尔大学、多特蒙德工业大学、杜伊斯堡内河航运学院等。科隆有马克斯朗克研究所等近15家国家级研究机构。本区比德国其他地区都重视教育及职业培训。法律规定十年制中学毕业生再经三年农业学校毕业才能成为农民,学徒经理论及实践双重考试合格后取得青工证书,动手能力强,实践考试合格而理论考试不合格者只给青工小证书,在就业时待遇不同。
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纵观世界各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过程,都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进而影响人类社会和城市的健康发展。而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各国都又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环境保护的措施,努力对已经受到破坏的环境加以整治。如日本北九州地区,经过产业转型和环境整治,昔日的煤炭之都变为新兴的旅游景点,冬季是著名的滑雪场地;而鲁尔区也努力重塑自己的形象,把污染严重,不适宜居住的矿区变成了环保型的工业园区和集休闲、娱乐、购物、疗养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