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自身的资源特点和所处的严峻国际环境,前苏联资源战略的突出特点就是片面强调资源的自给自足。前苏联自给自足的资源战略,在矿产资源上表现最为突出。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在矿产开发和投资上,政治和外交目标占主导地位,许多投资项目用西方国家的标准来衡量是很不合算的,但为了不依赖进口,而往往不考虑成本,并常以指令性计划形式予以保证。这种战略的指导下,为了临时发展的需要,一批资源型城市就被大规模强制性地发展起来,而往往没有考虑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使其陷入资源枯竭和城市衰败的危机之中。前苏联的巴库,现在阿塞拜疆共和国的首都,就是典型的例子。
巴库(Baku)位于里海西岸阿普歇伦半岛南部,是阿塞拜疆共和国首都,里海一个大港口,外高加索第一大城市,面积2192平方公里,人口近300万(2008年),盛产石油和棉花。
巴库是随着石油的开采而迅速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从20世纪以来,巴库便一直以“石油城”而闻名于世。早在公元10世纪,这里就已开始挖井汲油。巴库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工业性采油(早在1873年就已打出第一口油井,而世界工业化开采石油始于1877年)。20世纪初,成为高加索最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苏联的石油基地。1901年石油产量几乎占世界石油产量的一半。1904年,巴库油田产量达到了顶峰,占全苏联的71.5%。但是,由于巴库地区在鼎盛时期只建立了石油加工,而没有发展多元化产业,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石油储量的枯竭,产量迅速下降,依赖石油的加工业也开始萎缩,城市发展速度大大减缓。后来因伏尔加一乌拉尔油田的发现和开发,使得巴库的资源危机变得更加严重,作为高加索工业中心的地位逐渐被第比利斯所取代。只是由于过去积累形成的包括炼油基础和百万人口都市区在内的庞大的经济基础,方便的水路运输和身为阿塞拜疆共和国的首府地位,才保持住了占苏联10%左右的原油加工能力和仅次于乌法和古比雪夫的全苏联第三大炼油厂,并最终使得巴库处于勉强维持和停滞状态。目前,巴库的工业以石油、天然气开采和石油加工为主,有巴库、新巴库、巴库“二十二大”等炼油厂。其他工业部门多与石油工业有关,如石油化工、石油机械、电机、造船等,此外尚有轻工、食品工业等。
委内瑞拉的波力瓦尔油田,坐落在马拉开波湖东岸,发现于1917年,由拉克尼立、巴查克罗、蒂亚湖阿纳、卡尔马斯等若干大油田组成。1976年顶峰时,石油产量高达14925吨,此后产量急剧下降,1986年跌至6082吨。玻利瓦尔油田除了开采石油外,没有形成其他产业。油田区基本上没有发展为城市,形成了一些为资源矿区服务的地方型商业中心,最大的一个城镇是卡尔马斯。这种完全依赖于石油采掘业的城镇,与石油开采业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石油产量下降,油田资源萎缩枯竭之后,卡尔马斯的衰退就不可避免了。
上述两个案例表明:资源型城市不能自然地保持其稳定发展,特别是对于依托耗竭性和不可再生性资源的城市,资源的丰富程度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服务年限,决定了城市以该种资源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时间长短。如果不及早谋划产业的转型和持续发展的对策,仅仅依赖资源自然发展,伴随着资源产业的生命周期,这类城市必将面临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