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北普者黑 青龙山顶远眺普者黑
这是拍摄于青龙山顶北侧的观景台,登高远眺,田野风光尽收眼底。
云南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山。云南省内的山多奇,山路也是异常复杂,但对当地居民来说,山路却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路了。对我而言,一条条山路蜿蜒伸展,胶鞋早被山路练得薄了一层,脚底的老茧也是日益明显,虽然只是一个短暂是旅行,但已能体会这些山民的坚强。
云南省是一个典型的多山省份,由盆地、河谷、丘陵、低山、中山、高山、山原、高原相间分布,各类地貌之间条件差异很大。全省土地面积,按地形看,山地占84%,高原、丘陵约占10%,坝子(盆地、河谷)仅占6%。全省129个县(市、区)行政单位中,除昆明市的五华、盘龙两个城区外,山区比重都在70%以上,没有一个纯坝子的区县。
云南地形一般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称云南高原,系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地形波状起伏,平均海拔2000m左右,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形。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深谷相间,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险峻。
云南的地貌有五个显著的特征:
一是高原呈波涛状;
二是高山峡谷相间,著名的有怒江峡谷、澜沧江峡谷和金沙江峡谷,气势磅礴,山岭和峡谷的相对高差超过1000m,怒江峡谷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峡谷之一;
三是全省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分三大阶梯递降,在这3个大的转折地势中,每一梯层内的地形地貌都是十分复杂的,高原面上不仅有丘状高原面、分割高原面,以及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而且还有巍然耸立的巨大山体和深切的河谷,这种分割层次同从北到南的三级梯层相结合,纵横交织,把本来已经十分复杂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四是断陷盆地星罗棋布,有的成群成带分布,有的孤立的镶嵌在重峦叠嶂的山地和高原之中;有的按一定方向排列,有的则无明显方向;
五是山川湖泊纵横,构成了山岭纵横,水系交织,河谷渊深,湖泊棋布的特色。
光看这些地貌的特征就已经足以引起大家的好奇之心了,到了这,我没有将这些特征与实景一一对应,但值得一提的是,我觉得云南的地形几乎可以概全国各种有旅游特色的地方之美,也正因此,我始终觉得去过云南之后就有“一览众城小”的感觉。
>>独龙江风景
>>徒步虎跳峡的沿途美景
>>火把节 IC提供
在传唱很广的歌曲《爱我中华》中有几句歌词,“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全国一共有56个民族,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那你知道云南到底有多少个民族吗?52个!是的,你没看错,就是52个,其中1 5个民族为云南省独有民族,除汉族外,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还有25个民族。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在云南旅游,除了迷人的自然风景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也是吸引游客的原因。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服饰和习俗,各民族都有各自特别的民族禁忌,为了方便旅游时区分,我把云南的民族种类整理补修了一番,整个云南省就是中国的民族博物馆!各式的民族在这都不愁找不到,各种族的生活风俗、习惯都会在这个省里有所体现,想研究民族的人们去了云南就不用去其他省了。当然,这也体现了云南这个省的博大,能汇集了这么些不同信仰的人们在一起生活。
由于云南的少数民族实在是太多,彝族、白族、傣族等已被大家熟知,故在此为大家介绍一些云南特有的,我又比较喜欢,觉得漂亮、特色的少数民族的光影,连同他们的资料一同展示给大家。
人口:64万
主要聚居地:怒江州、丽江市和迪庆藏族自治州
语系:藏缅语族
民族服饰:傈僳族的服饰很有特点,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裙,喜欢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壳等饰物;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
饮食习惯:傈僳族普遍日食三餐,习惯于饭菜一锅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饭时,先把米放入锅内熬煮,中间更换两次水,待米快熟时,放进青菜、白菜直至菜烂。用作煮粥的米通常有玉米和荞麦。因大米种植较少,只有在节日或接待客人时才用大米做粥。有的地区也用玉米瓣做成干饭或玉米面饭当做主食。荞麦多麻成粉用来做成荞粑。居住在丽江的傈僳族喜食阴玉米饭。
禁忌:傈僳族的禁忌很多,下面介绍一些旅游时会碰到和需要注意的禁忌。忌用单手为长辈敬酒、敬茶、敬饭;忌在长辈面前跷二郎腿;忌在长辈面前说脏话;忌和长辈抢行、争座位;忌直呼长辈的姓名;忌拦腰打断长辈的话头;忌从正在围坐说话的长辈间穿过;忌当面提别人父母的姓名;忌当面询问客人的官职、薪水;忌在门槛上砍削东西;忌坐在门槛上或脚踩在门槛上;忌在长辈面前赤身裸体;忌在家中、室内吹口哨;忌添饭时打洞,要一层一层往下舀;忌把夹过的菜又放回菜盘里;忌在菜盘里翻来覆去地挑吃;忌偏爱一种菜肴,只顾自己接二连三地夹个不停;忌用手抓吃菜肴;忌吃饭咀嚼时“吧嗒吧嗒”作响;忌在席间擤鼻;忌对着饭桌咳嗽、打喷嚏;忌长辈或客人未吃完饭主人收拾桌子;忌在饭桌前脱鞋子;忌在家里吃饭或在外做客吃饭时敲打碗筷;忌把饭碗扣在桌子上;忌在猪食槽上坐;忌妇女跨犁架和锄头;忌妇女跨弩弓和箭包;忌妇女跨男人的衣服;忌妇女杀猪、牛、羊;孕妇忌挎刀斧和马鞍鞯;妇女忌钓鱼和狩猎等。
>>丙中洛桃花村桃花节傈僳族打跳
人口:46万
主要聚居地:普洱市和临沧市
语系:藏缅语族
民族服饰:男子穿哈尼族武蓝色或青色对襟短衫,下穿宽筒长裤。妇女衣饰有别,拉祜西是黑色右襟长袍,袖口、衣边均镶有各色布条花边,有的在衣襟上再镶饰贝壳;拉祜纳穿黑蓝色右襟短衫,裤脚镶二、三条色布花边。无论何支,均普遍将长发编成辫子后盘束于顶。已婚妇女用色布或染色编藤作发箍,箍上钉有银泡。未婚姑娘用各色毛线编成发箍勒在头上。
饮食习惯:拉祜族以稻米为主食,次为玉米、薯类、豆类、荞子等。一日三餐,粮荒季节减为两餐。每天早上起来舂米,现舂现煮。煮饭用土锅或木甑。蔬菜有萝卜、青菜、瓜类、豆类、喜吃辣椒。喜用鸡肉或其他配料加大米或包谷做成稀饭,种类有瓜菜、菌子、血、肉等各种稀饭,其中鸡肉稀饭为上品。无论大人小孩,都习惯喝山泉水。
禁忌:澜沧茨竹河一带的拉祜族认为红色不吉利,因而忌穿纯红色的衣裤,也禁止外人带入红毯子、红手巾等物,忌讳跨越房内柴头,也不得坐在柴头中间,否则将使犯忌者骨肉分离。
人口:41万
主要聚居地:临沧市和普洱市
语系:孟高棉语族(南亚语系)
民族服饰:历史上的佤族,男人穿黑色短衣和宽口大裤;妇女着掼头衣和横条花短裙,饰物有项圈、项链、手镯、腰箍和脚箍等,大部分为银制品或竹藤制品,或涂上天然色料,或取决于自然的色彩,大多数衣服的原料是自种的棉麻,经过自纺自织成布,按其传统的方式加工制作的,织出的图案像孔雀、白鹇等羽翎,有的像灵猫、鲮鲤等毛皮的图案。
饮食习惯:佤族是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菜和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烂饭。其他地区佤族则多吃干饭。农忙时日食3餐,平时吃2餐。鸡肉粥如茶花稀饭为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吃现舂,男女老幼全部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肉食主要来源家庭饲养,有猪和牛、鸡。此外也有捕食鼠与昆虫的习惯。一般喜饮酒、喝苦茶。
禁忌:佤族不能骑马进寨,须在寨门口下马;忌别人摸头和耳朵;忌任意进入木鼓房;忌人不能从火塘跨过,脚不能搭三脚架上,也不能用柴棍敲打三脚架;忌讳送给少女装饰品;忌讳客人在家里坐妇女坐的鼓墩或数钞票;若门前放一木杆,说明家里有病人、家中妇女生小孩,忌外人进入。
>>丽江纳西族古乐演奏
人口:33万
主要聚居地:丽江市和迪庆藏族自治州
语系:藏缅语族
民族服饰:丽江一带纳西族男子服饰与当地汉族相同,寒冬加穿羊皮披肩,中甸一带的穿大襟长衫,着过膝肥腿裤,腰系羊皮兜,扎绑腿。宁蒗、永宁、盐源、木里地区的男子,上穿短衫,下着长裤,宁蒗一带的男子还喜戴手镯,老人穿麻布无领长衫,外加青布坎肩,系腰带。纳西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丽江纳西族妇女穿长过膝、宽腰、大袖的大褂,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围腰,下着长裤,披羊皮披肩。宁蒗纳西族妇女穿短衫,下系长可及地的百褶裙,披羊皮,裹青布头巾,戴金、银、玉、石等制作的耳环和手镯,并喜欢束“羊皮带”或“围腰带”。
饮食习惯:纳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回族的牛肉汤锅和干巴。肉食以猪肉为主,大部分猪肉都做成腌肉,尤以丽江和永宁的琵琶猪最为有名,可以保存数年至十余年不变质。外出劳动携带麦面粑粑或糌粑食。典型食品主要有: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等。
禁忌:纳西族重信用讲义气,一般不计较客人因不懂纳西族的习俗礼仪产生的过失,但很看重平等与信用,所以在与纳西族人民交往时有什么要求最好能直接说明,不可欺瞒哄骗。到纳西族人家里,只要有老人在,即便主人邀请,也要把“上八位”让给老人,进餐时,更应先请老人和长辈入座,如果有老人进来,年轻人要起身让座,主动问候,在会客和饮食场合要坐姿端正,忌高声喧哗、猜拳行令,不要踩踏饭桌横档,当主人敬烟酒、盛饭时,宜用双手相接,并表谢意,吃饭忌把筷子竖插在饭里(因为把筷子插在饭里在死人上香的时候才会出现),忌敲碗筷,忌翻菜,忌接连不断地夹菜。一般夹菜时要招呼旁人一起动筷,夹一次,停一会儿,待上一口下咽后再夹第二箸,不要在碗底留剩,
>>丽江纳西族姑娘
在泸沽湖地区,不得随意进入姑娘的“花楼”,不要询问“阿夏”的情况,忌跨竖在大门的“陆”石、“色”石,忌跨火塘,年青人不得在火塘边脱鞋烘脚,在火塘边烤火的时候听见“火笑”要添柴,为添茶发财之意,忌坐在门槛上和在房檐灶头边上吃饭,小孩不得拿着一头未熄的棍子或炭头耍玩,一是危险,二是称会做噩梦,不宜在大庭广众下晾晒女性内衣裤,不可将裤子、裙子晾晒在主人进出的通道上方,忌吃不见血的肉,忌反手给人添饭、倒水,忌喝他人喝过的残酒、残茶。
人口:14万
主要聚居地:德宏州
语系:藏缅语族
民族服饰:景颇族男子喜欢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圆领上衣,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筒裙,腿上带裹腿。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耳朵上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妇女戴银首饰越多表示越能干,越富有。
饮食习惯:景颇人闲时每日两餐,忙时三餐,主食为大米,副食有豆类、薯类、蔬菜和野菜野果等,口味偏好酸辣、酵臭、不用碗筷,常用蕉叶裹食,喜食干饭和竹筒饭。肉食以猪肉和鸡肉居多。景颇族喝酒十分注重礼节,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过来就喝的,而是先倒回对方的酒筒里一点然后再喝。大家共饮一杯酒时,每个人喝一口后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过酒的地方,再转给别人,如有老人在场,先让老人喝。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鱼、撒撇、舂鳝鱼、砂锅炖竹鼠等。
禁忌:进入景颇族人家,要在主人指定的位置就坐,不得久立不坐,更不能到处乱闯;主人家的卧室是不准外人进入的;客人就坐后不能跷二郎腿,妇女不能托着下巴而坐,因托下巴坐是表示哀悼;屋内不能吹口哨,客人不能坐主人的座位;主人递来的烟酒,客人必须用双手去接;熟人间相互敬酒,不是接过酒来就喝,而是先倒回对方的酒筒里一点再喝,认为这是互相尊重之意;几个人一同到景颇族人家,主人一般不亲自一一敬酒,而是把酒筒交给年纪大点的人;把酒筒交给你了,也把心都交给你了,要你代表他的心意,给大家敬酒;喝酒应用筒盖,不能就酒筒直接喝;大家共喝一杯酒时,先要让老人喝;每个人喝一口后都要用手揩一下自己喝过的地方,然后再传给别人;主人家杀鸡招待客人时,客人不能去夹鸡头、鸡脚吃;按景颇族习惯,鸡头要用来敬老人或年长者,鸡脚则属于小孩;为了对客人表示尊敬,主人常常把鸡头夹给客人,这时客人应非常有礼貌地把鸡头转奉给在座的老人或年纪最长者;景颇族喜欢从山上采些阔叶回来当碗碟,在饮食中,叶子千万不能倒着用,否则将被当做仇人遭怒视;景颇族认为谷子是狗从天上带来的,所以忌吃狗肉;在景颇山寨,放枪放炮不能只放三响,因为放三响表示报丧;景颇族男人的长刀、火药枪、挎包和衣物,忌讳妇女触摸或从上面跨过;“目瑙”是景颇族传统盛大的节日,不分民族,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尽情歌舞;但是作为客人,跳舞时不能跑到瑙双(领舞者)前面去跳,一般也忌讳紧跟在瑙双后面跳,而是应跟在大队伍后面。
>>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
>>云南布朗族舞蹈
人口:10万
主要聚居地:西双版纳州
语系:孟高棉语族
民族服饰:布朗族穿着简朴,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景东布朗族妇女的着装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过去布朗族男子有文身的习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妇女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宽大长裤和对襟无领上衣缠头巾。
饮食习惯: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小麦、黄豆、豌豆等杂粮。饮食喜酸辣,并嗜好烟酒,肉类以牛、羊、猪、鸡肉最为常见,也常捕食野味和昆虫,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
禁忌:打扫寨子期间,不准人进出寨子;神龛和家神柱是供奉祖先的地方,任何人都不得靠在旁边,否则认为得罪祖先,会给家庭带来不幸;火塘上的铁三脚架搁歪了,只能由家长扶正,晚辈不能扶正,以免家中不吉祥;火塘是神圣的,禁止跨越;家中有婴儿,忌带绿叶入屋内;家中有孕妇,忌带猎物进家;饮酒时,先滴一点在地上,表示敬祖先,然后再饮;在家里不准许高声喧哗、吐痰、哼小曲儿、吹口哨、若有违者,视为没有教养,须向主人谢错;不能乱摸僧侣和老人的头,认为这是不尊重对方;老人的卧室不能擅自进入,免得老人休息不好,会生气;登入布朗族人竹楼时要脱鞋,表示尊重主人;凡是雷电触击过的树木不能使用。
人口:5.3万
主要聚居地:德宏州
语系:藏缅语族
民族服饰: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颜色更是鲜艳无比。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裤脚短而宽。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0cm长的穗头垂于脑后,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未婚少女平时多着各色大襟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梁河地区的少女也喜欢穿筒裙。已婚妇女一般穿蓝黑色对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绑腿,喜用黑布缠出类似尖顶帽状的高包头,包头顶端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
饮食习惯:阿昌族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肉食主要来源于饲养的猪和黄牛。酒是白族人常年饮用的饮料,妇女常饮用糯米制作的甜酒,伴有浓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饮白酒。阿昌族人喜食酸味食品,主要有酸笋、酸菜、酸肉等,这是阿昌族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典型食品主要有:凉拌芹菜糁、冷冻、酸(火+巴)菜、过手米线等,糯米粑粑和过手米线是阿昌族的两种风味食品。
禁忌:阿昌族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禁忌——神龛上忌放各种杂物和刀枪;忌用脚踩火塘上的三脚架、木柴头、锅脚石;忌向火塘吐口水;不能从火塘上迈过;不能站在或者坐在门槛上;女性忌住楼上;男子在楼下,妇女不可以上楼;男子不能从妇女晾晒的裙子下走过,要绕行;新结婚的媳妇不能同公公在一起吃饭;妇女生小孩后未满七天,忌讳别家男子闯入院中;祭寨神时,全寨人不得出寨劳动,外人也不许进寨;禁止在正月初一杀家畜和伤害动物;解除婚约时,不能烧毁订婚时的照片和头发;人死后尸体不能被猫、狗等动物跨过。
>>云南阿昌族
>>云南布朗族舞蹈
人口:4.6万
主要聚居地:丽江市和怒江州
语系:藏缅语族
民族服饰:根据普米族古老的习俗,普米族儿童在十三岁以前不分性别,全穿一件右襟麻布长衫,女孩发饰前留一辫,上拴红绿料珠,男孩则在头部的前边和左右各留一辩,不佩珠。十三岁成丁礼以后才改穿衣裤、衣裙式短装,转为成年人装束;普米族成年男子发服装各地基本相同,上穿麻布短衣,下穿宽大长裤,外罩长衫,束腰带。普米族妇女多留长发并以发辫粗大为美,喜欢用牦牛尾和丝线编入发辫之中,盘于头顶,外包黑布包头;宁蒗地区的普米族妇女多穿束腰、多褶的长裙,在裙子的中间,通常都横绣一道红色彩线。男女无论衣式如何,均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
饮食习惯:普米族生产的粮食主要有玉米、青稞、大麦、燕麦和荞麦等,主要食物就是这些粮食的制成品,糌粑面是普米族传统食品,原料有大麦、燕麦、荞麦、玉米等,普米族食用肉类食物的数量较大,主要是猪、牛、羊、鸡肉,以猪肉为主。
禁忌:普米族人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晚辈必须尊敬长辈,不能和长辈开玩笑。在日常生活中,普米族人有很多禁忌,如不准摸别人的脑袋;晚上不能扫地;吃饭时不可以发出声响;盛饭时不能反手舀饭;不可以食用狗肉、马肉、青蛙肉和猫肉等;不可以从火塘和神龛之间跨过;不能用手摸火塘上的三脚架;在家中落座时,男子要坐在火塘左边,女子坐右边,必须面向火塘而坐,不可以乱坐。
人口:3.0万
主要聚居地:怒江州
语系:侗台语族
民族服饰:怒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摆的接口处,缀一块红色的镶边布。年轻少女喜欢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条围裙,并在衣服边上绣上各色花边。男子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及膝的麻布袍,腰间系一根布带或绳子,腰以上的前襟往上收,便于装东西。怒族男女都注意装饰,妇女用珊瑚、玛瑙、料珠、贝壳、银币等穿成漂亮的头饰和胸饰,戴在头上和胸前。耳上戴珊瑚一类的耳环,喜欢用青布或花头巾包头。男子蓄长发,用青色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喜欢腰佩砍刀,肩挎弩弓和箭包。
>>福贡县街上的怒族 |
饮食习惯:怒族主食为玉米、荞麦等。贡山北部怒族还从藏族那里学到种植青稞、燕麦,食青稞面。少数怒族受藏族生活方式影响,有时也吃酥油糌粑。副食除鸡、鱼、猪、羊、牛肉外,还有猎获的野味。怒族普遍喜欢吃饭菜合煮的较稠的饭粥,将野味一起煮在里面,鲜美可口。怒族男女均喜饮酒,并喜欢豪饮,也擅酿酒,怒族的酒主要有“咕嘟酒”、“浊酒”和高粱酒等。
禁忌:女人不能参加对氏族神灵、龙树、山神的祭奠;主人的卧室不允许外人进入;女人分娩时,男人不能在场;妇女坐月子期间,外人不能进入产妇家门。
>>怒族的腊肉
人口:2.7万
主要聚居地:西双版纳州
语系:藏缅语族
民族服饰:基诺族人数虽少,但在服饰上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民族。在一般民族的服饰中,往往女子服饰比男子服饰丰富,但基诺族却恰恰相反。基诺族妇女穿自织棉布做的紧身对襟小褂,镶绣色彩艳丽的花纹图案,无领,无纽扣,肩尖,袖笼以上用蓝或黑色,袖笼以下用各种宽窄不同的条纹花边,有的以红、赭、灰为主调,有的以紫、绿、蓝为主调,有的配以银饰,上衣背部绣有圆形太阳花式图案,胸前戴一贴身三角形黑色绣花小兜,下穿红布镶边的黑裙,裙子上部用白底织纹布,与上衣装饰相呼应,腿上绑有花纹的蓝色裹腿,椎髻,发髻有婚前婚后之别,婚前髻在脑后右方,婚后髻在前额正中,基诺族男子穿镶边白色粗布对襟短褂,无领,无纽扣,背部一般都缝有绣在白色方块布上的月亮花式图案,有的胸部、下摆、袖间及袖口都有黑红两块10cm左右的方形黑布,中间绣着太阳纹、月亮花,称为“孔明印”,下着白色或蓝色裤子,左右两侧胯部各有一块传说是神人所赠治箭伤的方块形膏药黑布,以保护他们不受伤,腿上裹白色绑腿,头上留三撮发,额前正中一撮,头顶脑门心两边各一撮,用宽约一尺、长约丈余的黑布缠头。基诺族男女皆穿耳洞,在耳垂上装上竹木制或银制的刻有花纹的耳铃。男女都有用梨木胭脂染齿的习俗。基诺族有文身习俗。一般是家庭富裕或有文身爱好的人才文身。女的纹在小腿上,花纹与衣服上的边饰图案相仿;男的多纹在手腕、手臂上,花纹有动物、花草、星辰、日用器物等。
饮食习惯:基诺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大米为日常主食,杂以玉米、瓜豆等,平时肉类来源多靠狩猎。基诺族普遍喜好饮酒,民间有不可一日无酒的说法,所饮用的酒大都是自家用大米或玉米酿制。
禁忌:煮麂子头时须在妇女睡觉后进行;产妇不能吃用铜、铁锅煮的饭;祭过寨神的食物,必须在村、社长门前煮食;祭山神的食物一定要在野外煮食,不准拿进寨;在民间有食鸡肉可以治病之说;婴儿满月,其父要闭门烤一只小鸡独食,当天父亲不准讲话,认为这样可为小儿消灾免祸。
>>基诺族雕像
人口:2.1万
主要聚居地:德宏州潞西市三台山乡和临沧市镇康县军弄乡
语系:孟高棉语族
民族服饰: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尽管各支系间的服饰有差别,但仍有共同点,加之他们的服饰与民间流传的动听的故事紧密相连,更给予人们神奇和深刻的印象。妇女多穿藏青或黑色的对衿短上衣,衿边镶两直条红布,并钉上大方块银扣四、五副。男子服装多为蓝黑色大衿衣,大裤脚,绕包头,青年多为白色,中老年用黑色。德昂族的姑娘成年后,在裙子的腰部佩戴上五六圈或十余圈,甚至二三十圈藤蔑制的“腰箍”,这些“腰箍”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黄、绿诸色,有的上面刻着各种花纹图案,有的还包上银或铝皮,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德昂族认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说明这个姑娘勤劳、聪明、有智慧,也表明这个姑娘心灵的良善与灵巧。
饮食习惯:德昂族绝大多数以大米为主食,部分地区杂以包谷和薯类,均以蒸焖为食,擅长制作各种食品,如豌豆粉、豆腐、米粉、年糕、粑粑、汤圆等,喜吃酸辣食品,嗜饮浓茶,亦善于种茶。
禁忌:忌手拉手赠物;忌同姓婚姻;忌产妇串门;忌唤乳名;忌宾客从后门出入;忌用红木树盖房等。
人口:7426
主要聚居地: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流域
语系:藏缅语族
民族服饰:独龙族的传统服装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裤,习惯用一块麻布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坦露左肩右臂。女子多在腰间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装饰,以前有纹面的习俗。男女不戴帽,多披头散发,赤足。现在服饰已有了较大改观,妇女仿傈僳族穿长袖衣裙,并佩戴彩色料珠链串,男子喜欢挎腰刀,弩箭。
>>面部有纹饰的独龙族妇女
饮食习惯:独龙族主食玉米、荞麦,喜欢饮水酒、吃烤肉、喝茶、抽旱烟等。
禁忌:独龙族的禁忌主要有产妇不得在室内分娩;分娩时,忌男人照料;女子出嫁后,不得回娘家生孩子;死者咽气前,须将家中所留种子转移他处,否则种子不会发芽;出殡时,尸体不可从大门抬出;鬼林中的树木严禁砍伐,否则寨中人会病死,粮食歉收;主人出门打猎时,客人不得来访,否则客人灵魂会把猎物夺走等;拣到别人打死的动物要分给大家吃才能免灾,不然会倒霉等。
>>彝族的姑娘们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省份,每个民族又都有各自的节日和风俗,走在云南各地的街头,经常会遇到各种民族节日,如为世人所熟知的泼水节、火把节、花山节、盘王节、蝴蝶会、花朝节、石宝山歌会、赛花船、要海会、渔潭会、菊花会等,可以说这些少数民族各自的民俗组成了云南“光怪陆离”的民俗,吸引着广大的游客前去体会。
云南的旅游业非常发达,到过云南的游客对这里奇特的民俗有过很多生动的总结,有人说云南有18怪,也有人说云南有21怪,我总结了大概有19怪。
吃食上有4怪:粑粑喊耳块、牛奶弄成片片卖、大米弄成线线卖、蚂蚱可当下酒菜。云南因土地肥沃、水好、日照好,所产绿色食物多,第一次听说耳块把我吓一跳,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上了桌才知道是米制的食品,而且味道很好。乳制品几乎都是牛、羊奶加热制成的,一片片的。说到吃食,我觉得过桥米线就棒,滚烫的鸡汤烫米线,配上生肉、生鸡蛋等往热汤中一倒,瞬间就熟,美味无比。最不能适应的就是云南人有吃“虫”的爱好,把害虫当佳肴。如蚂蚱、蝗虫、巴沙虫等用油煎来当下酒菜,焦脆鲜香。我浅尝了尝,还是有些瘆得慌。
衣着上有6怪:老太太全身打扮都带彩、姑娘们误把领带当腰带、咚大的脚板还穿尖尖鞋、新鞋后跟补一块、一天之内四季服装同穿戴、脚趾常年都在外。在云南很多街头与公园里,不管姑娘、媳妇、老太太甚至抱着的幼童全身都很花哨,这些我们觉得怪的装扮和服饰,在云南随处可见,绝对是云南鲜艳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许多少数民族姑娘很讲究穿着,配色,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是我们无法体会的。正因为她们对色彩把控到位的智慧,各民族的手工纺织品都有本民族的特色,令人爱不释手。
居住上有2怪:石板可以当瓦盖、厕所光筑围墙不修盖。由于云南有的地区风大冰雹大,一般瓦片易被风吹走和被冰雹打坏,聪明的云南人便将巨石起层的落片拿来盖在房顶上,可以说物美价廉,这是云南人民因地制宜,用聪明才智克服自然灾害的智慧结晶。而厕所不盖顶,是他们根据气候特征安排生产、生活想出的办法。
生活有7怪:吹火筒当烟袋、鸡鸭鹅兔论个卖、斗笠当锅盖、鸡蛋串起卖、菘毛扭成麻花卖、三个竹鼠一麻袋、三个蚊子一盘菜。这些日常生活的怪异就不一一细说了,这么多民族在一起生活,光有这些怪也不足为奇,求大同存小异,保古继新,我们愿意去承继这些风俗并愿意把创新的思想宣扬到全球,让全世界的人都来看看云南这个乡土人情足以摆盛宴的地方。
此外,在四季如春的云南,四时竞妍的鲜花不仅是观赏的植物,而且还是餐桌上时兴的菜肴,几乎每一种可食之花都与一种菜谱联系着。云南26个民族兄弟都有关于花的菜谱,他们爱花,好像觉得非要把花吃进口才能表达内心的爱。如果你去云南不吃一顿花菜,那就算白去了。
说完云南的这些奇异生活风俗,我们再来看看一些少数民族的特别之处。
三灵指的是佛都、神都、仙都,是古代宗教祭祀的一种仪式,后成为白族群众文体娱乐与郊游活动的民族盛会。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围白族群众穿红戴绿聚集成群,或挂彩绸葫芦,手执蚊帚、拿着扇子、毛巾,一人主唱,一人打拍,后边跟随一男一女,唱着调子,打霸王鞭,弹着三弦琴和月琴,载歌载舞,由苍山东麓至庆洞、喜洲、金河,沿路逛三都。
>>欣喜的游客
打歌,又称踏歌,在云南的巍山、南涧、漾濞等县流行。大凡婚丧嫁娶,民族节日都要打歌,以踏、蹉、跺、抬、踢、跳等舞步为主,边跳边唱,可随意编词,也有固定唱词。打歌调以葫芦笙,竹笛吹奏的曲调为两个声部,与人唱的打歌调结合,形成三个声部的打歌音乐、音乐效果非常强烈,这种特殊的和声,在其他打歌中是少见的。我有幸遇到过打歌的彝族,深深被葫芦笙所吸引,与电葫芦笙的音乐相比,更显真实。
白族婚礼热闹而且烦琐,一般要三天。结婚这天称“正喜日”,头一天叫“踩棚”,后一天叫“散客”。其中头两天较有特色,“踏棚”这天的夜晚要在男家唱“板凳戏”。
摩梭人是我们最为熟悉而广泛流传其风俗的民族,此去云南对摩梭人的风俗习惯我是带着羡慕和崇拜而去的。古老的摩梭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一直保留着独特而神奇的风俗礼仪。
泸沽湖畔摩梭人传奇式的走婚,成为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最具神秘和吸引力的母系文化奇观,形成一个扑朔迷离的幽远的梦境。摩梭人称这种婚姻为“阿夏婚”(“阿夏”意为亲密的情侣)。成年男女经恋爱,双方建立“阿夏”婚姻关系后,男子夜间到女子家中偶居,次日黎明前返回,生产生活各从其家。
摩梭人崇拜大自然,信奉神灵,相信天地万物、日月水火、风雨雷电,引经据典由神灵主宰,所以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形式各异的祭祀方式。过年分为大年和小年。过小年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十二日。村村寨寨饮酒食肉,欢歌载舞,放牧人员备受优待。全家都会赠给放牧人员猪膘肉、香肠、鸡蛋、粑粑等礼物。他们会在牲畜尾巴上系一条红布,以示度年。放牧人员到山上野餐祭山神,祈求山神保佑来年水草丰茂,牲畜兴旺。过大年在每年的腊月三十日。院子里正房门前要栽两棵青松,房顶上插松枝和彩色经幡。桌上供煮熟的猪头祭祖先和神灵,青年们举行摔跤,打秋千,对山歌,跳土风舞等活动。
摩梭的传统节日是转山节,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湖畔的摩梭人都要盛装前往“格姆女神山”朝拜。
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普遍的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之主,即一个村落或某一地域的保护神。
白族对本主的信仰具有悠久的历史。各村每年都有定期祭祀本主的盛大节日,这是村中重大的宗教活动之一。据说这一天是本主的诞辰,祭祀时间各地不一。各地所崇拜的本主也不尽相同。有崇拜自然之神、有崇拜的英雄为神、有南诏和大理国的统治者及其亲属、也有南诏大将等。
抢婚或跑婚是新中国成立前丽江纳西族的习俗。男女经过恋爱彼此有了感情,私订了终身,但却遭到女方父母的反对,或担心遭到女方父母反对,于是男女双方就采取抢亲或跑婚的作法来成婚。
摩梭人和普米族的孩子,到13岁时便要举行成年礼。仪式一律在大年初一凌晨举行,地点在自己家的正房火塘下方两根屋柱下。右边的圆柱为“女柱”,左边的圆柱为“男柱”。男孩站在“男柱”下,女孩站在“女柱”下,一脚踩着猪膘肉,一脚踏着粮袋,象征终年吃用不尽。女孩由母亲为其穿上漂亮的衣裙,盘发和配戴饰物。男孩由舅舅佩上腰刀。成年礼过后,就算是大人了,可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小凉山的彝族婚礼相当特别,洞房之夜,一对新人要进行一番激烈的“撕打”。新娘要用竹签戳、用手抓新郎,使新郎手上、脸上留下血痕,以示新娘的贞操体面。
小贴士
1.云南有很多民族,要尊重少数民族的禁忌,切不可与当地人争执。
2.云南是千克称,买东西论价以千克为计量单位,这点要切记。
>>宁蒗里格村边的摩梭人摩梭人的“阿夏婚姻”,其意为亲密情侣,通俗称谓为“走婚”,有“阿夏异居婚”和“阿夏同居婚”两种。“阿夏婚姻”盛行男不娶、女不嫁的婚姻,即建立阿夏关系的男女各居母家,男方暮来晨去,只在女方家过夜,所生儿女一律由女方抚养,男女双方在生产、生活、财物上可互相帮助,但无必然联系。“阿夏婚姻”以情为主,自由结合,随意离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