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规模为1059.8亿元,同比增长81.2%。2013—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54.1%,呈现高速增长,如图1.13所示。
图1.13 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智能手机基本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接入门槛不断降低。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的保有量为5.8亿台,同比增长60.3%,智能机价格不断走低,向三、四线城市渗透,功能机用户加速换机促使智能机的保有量呈现高速增长。“硬件零利润”的小米式的互联网营销策略促进了移动终端更新迭代加速,这将进一步加速移动互联网生态环境的演进。图1.14给出中国智能手机保有量的变化。
预计到2017年,移动网民将达到7.5亿,超过PC网民,移动端将成为网民最主要的上网渠道。许多过去在PC端才能完成的需求都转移到移动端,导致PC端流量也逐渐向移动端转移。许多互联网产品移动端的流量即将超过PC端,整个互联网的使用场景产生巨大变迁下面例举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主要应用发展状况。
手机游戏2013年市场规模达到122.5亿元,一批优秀手机游戏月流水超过5000万元,手机游戏成为移动应用重点,如图1.15所示。
无线移动音乐市场规模达397亿元,第三方手机音乐客户端用户规模超过3亿,如图1.16所示。
图1.14 中国智能手机保有量
图1.15 中国手机游戏市场规模
2013手机视频开始规模商业化运营,市场规模达9亿元,如图1.17所示。随着网速增加和手机性能提高,用手机可以流畅收看高清视频和3D视频,可以收看各个视频网站的内容不亚于PC。通过多屏联动还将视频投放到电视屏幕上,手机成为家庭媒体中心和遥控器。尽管目前4G网络可以支持流畅视频播放但价格偏高,用户主要通过WiFi网络收看视频。
移动搜索是重要的移动互联网入口之一,竞争较为激烈,2013年中国移动搜索发展迅速,市场规模达50亿元,如图1.18所示。
图1.16 中国无线音乐和手机音乐市场规模
图1.17 2013年中国手机视频市场
图1.18 2013年中国移动搜索市场规模
可穿戴设备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还处于发育期,尽管其概念重于实用性,因为其时尚性仍然受到一些用户的青睐,2013年手环、智能手表等的出货量达675万台市场规模达20.3亿元,如图1.19所示。
图1.19 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
移动医疗也是一个新兴市场,2013年市场规模达22.1亿元,增长率18.8%,今后将步入更加快速发展的轨道,如图1.20所示。
图1.20 移动医疗设备市场
移动教育是在线教育的新增长点,2013年市场规模为5.6亿元,运营商与移动教育配合在校园中发展手机用户促进了移动教育的发展,如图1.21所示。
图1.21 移动教育市场规模
手机阅读是一个较成熟的市场,年增长率在逐年下降。2013年市场规模68.3亿元,增长率22%。相比其他移动应用的增长率低,因此手机阅读所占市场份额在下降,如图1.22所示。
图1.22 手机阅读市场规模
移动互联网的两项重要应用:微信社交网络和移动电子商务将在后续相关章节中介绍。
移动互联网马太效应愈加明显,创业企业寻求传统互联网巨头支持。目前各大传统互联网企业在移动端都进行了基本布局,尤其是腾讯等企业已经拥有微信等用户量几亿的平台级产品,其他的传统互联网企业也在移动端各个领域进行积极尝试,争夺移动端的入口,试图延续其在PC端的竞争优势。2014年各大传统互联网巨头开始在移动端的正面厮杀,各企业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移动端进行推广,移动互联网创业企业的处境更加艰难。
目前移动互联网应用主要还是原生应用模式,其占用时间达78%,通过浏览器上网和网页应用(HTML5)只占13%,打电话占5%,短信占4%,手机自带应用只占0.2%。网页应用今后仍然有快速发展的趋势,浏览器和搜索作为移动互联网网的入口还是争夺的热点。目前安卓手机每部平均安装应用72个,而使用的仅为13个,大部分闲置不用。而约40%的应用在安装当天就被卸载。为解决优质应用和服务与移动用户需求对接的问题,轻应用在2013年脱颖而出。轻应用是无需下载、即搜即用的全功能应用,既有媲美甚至超越原生应用的用户体验,又具备网页应用的可被检索与智能分发的特性。
经过几年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竞争格局逐渐开始清晰,商业模式日趋成熟,电商、游戏、营销等领域仍是移动端最主要的盈利来源,未来几年这几大商业模式的变现速度继续加快,而新的模式仍有出现的可能性。
移动应用的普及和发展反映在流量的消耗上目前我国高端手机用户月平均流量消耗月1.6GB,主要为WiFi的贡献。蜂窝移动通信网贡献不足1/10。中、低端手机月消费流量要低得多,还有很大增长空间,如图1.23所示。
图1.23 高端手机人均月消费流量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2013年,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进入人们的视野,互联网对于传统经济的影响逐步渗透到传统金融行业,并且全面覆盖支付结算、信贷融资、货币流通、销售渠道等多个细分领域。一方面,互联网公司正在通过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及创新形式进入金融领域,而另一方面,传统金融企业又基于其对互联网的理解开展自身的互联网创新,期待对传统金融业务起到新的推动作用。在双方的不懈努力和推动之下,互联网金融开始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创新业务形态,见表1.4。
表1.4 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主要模式
在支付结算方面,表1.5中的数据显示,2013年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53729.8亿元,其中超过50%的贡献量来自于网络购物、航空客票、网络游戏、B2B电子商务四大场景,今后基金、保险以及传统行业电子商务化所衍生而来的新兴市场将成为互联网支付的主要增长动力。
表1.5 2014—2017年中国互联网&移动支付发展趋势
注释:1.互联网支付是指客户通过桌式电脑、便携式电脑等设备,依托互联网发起支付指令,实现货币资金转移的行为;2.移动支付是指基于无线通信技术,通过移动终端实现的非语音方式的货币资金的转移及支付行为;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统计包括个人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完成P2P资金转移业务或对第三方平台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支付的行为,产品类型包括实物商品、信息化服务、虚拟产品等;3.统计企业类型中不含银行、银联,仅指规模以上非金融机构支付企业;4.艾瑞根据最新掌握的市场情况,对历史数据进行修正。
(来源:综合企业及专家访谈,根据艾瑞统计模型核算)
在互联网支付市场中,支付宝与财付通共同掌控近70%的交易规模和市场份额;移动支付市场中,支付宝则独自占有74%的市场份额,而依托于财付通的微信支付则在短短几个月时间中实现了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未来3~5年,在巨额投入跑马圈地的大背景下,高度集中的市场格局将很难改变。
2013年在政策层面确立了第三方支付公司、电子商务平台的合规地位,包括支付宝、财付通、快钱在内的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获得了跨境支付牌照,可以发展扩展海外及跨境支付市场,第三方支付牌照也首次向海外资本放开,为整体的支付产业带来了更为丰富的参与主体,也间接推动了国内支付企业的创新和国际化开拓。
2013年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12197.4亿元,其中93.1%来自移动互联网支付。转账、还款等个人应用则带来了超过50%的交易规模贡献率。移动支付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移动互联网支付用于互联网远程交易。包括转账、还款、缴费、游戏乃至网络购物。
在线下支付的移动近场支付方面,虽然央行已经确定NFC近场支付的技术标准,产业链间的合作虽形成初步共识,但企业本身主动性不足,对用户尚未形成较强吸引,NFC近场支付在2013年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在这种背景下移动远程支付开始进入线下支付,通过远程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对线下支付的方案的变革,虽受制于远程通信技术,但依然获得了一定的用户基础和交易规模层面的突破。今后线下移动支付将成为互联网公司、运营商、银行、银联未来争夺的核心市场。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在于大批量、小金额,符合小微企业与中低端个人消费金融市场的需求。这点正好与商业银行互补,将为针对小微企业的数据金融、供应链金融提供支撑,而移动支付的发展也将支撑虚拟信用账户在个人消费金融市场中的应用。
网络融资整体行业风险与机遇并存。2013年个人对个人P2P网贷开始发展。但由于P2P网贷还存在灰色地带,央行开始调研互联网金融P2P的风险管理。数据资源和征信体系是控制网络融资风险的关键。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将为征信体系的完善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民间征信公司的专业化发展和以电子商务企业为代表的互联网体系也将为征信体系的完善带来大量的数据支撑。
在渠道业务方面,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获得政策认可,渠道成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属性。2013年,互联网企业全面介入投资理财市场,余额宝、理财通等产品的相继推出搅动了波澜不惊的投资理财市场。余额宝上线4个月,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管理资产规模突破1000亿元;“双十一”淘宝平台保险网销销售额近10亿;百度华夏基金联合推出“百发”理财计划等。渠道创新模式获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其高效的用户体验和庞大的用户集群,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巨大渠道优势。在渠道为王的市场环境下,传统商业银行在投资理财产品销售层面的优势被削弱。
2013年,10多家淘宝店试水比特币结算;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比特币活跃国家。但央行未承认比特币的合法性。2013年底,比特币价格暴涨,1比特币价格超过1盎司黄金。央行表示,暂不承认比特币的合法性。目前,比特币在全球范围内的投机属性要大于其货币属性,我国比特币投机市场风险很高。
2013年,互联网金融的周边产业开始发展,集中在金融搜索以及理财类应用方面,如百度金融垂直搜索、融360以及挖财、51信用卡、卡牛等理财类应用。其特点是通过互联网搜索技术及其生态模式带动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如用户带来精确的产品推送,为金融企业带来线上的用户流量。
根据CNNIC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12月,网络视频用户达到4.2亿,网民使用率达69.3%,手机视频用户规模为2.47亿,与 2012 年底相比增长了1.12亿人,增长率83.8%。网民使用率为49.3%。
2013全年,中国在线视频市场规模达128.1亿元,同比增长41.9%。2013年,在移动端快速发展以及优质长视频内容的带动下,在线视频市场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如图1.24所示。
网络视频行业营收份额最高的业务类型依然是广告,其占比高达75%以上,如图1.25所示。
图1.24 2010—2017年中国在线视频行业市场规模
图1.25 2010—2017年中国在线视频行业收入构成
广告模式也是网络视频行业最为成熟的盈利模式。网络视频行业想要维持广告营收的持续快速增长,必须从版权方购买电视剧、综艺等节目,或自制内容。2013年包含了优酷/土豆网、爱奇艺等五家视频网站在内的中国主流视频网站在内容版权的投入突破37亿元,如图1.26所示。网络视频版权支出的不断攀升,一方面凸显了视频网站对内容版权的渴求,另一方面,市场机制与价格作用促使视频网站对影视正版内容交易日趋规范化和市场化,进而使其自身作为影视内容发布重要平台的价值获得认可。
图1.26 中国网络视频版权支出规模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性能的提高,以及无线上网环境的改善(3G和WiFi覆盖的改善,价格的降低),2013年用户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收看网络视频大幅度增加,其在有效使用时长份额为13.0%,三倍于2012年8月的4.1%。移动终端能满足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跨屏连续观看视频的需求收到用户青睐。另外一个因素是用户使用体验不断提高,使用高端手机可以流畅收看高清视频。
2013年可以收看网络视频OTT TV的互联网电视机和机顶盒终端大量涌现,互联网视频大规模进入客厅。尽管广电总局对OTT TV终端严格控制,只给中国网络电视台等发了七张牌照,但电视机生产厂商和互联网公司通过与牌照商合作获得了生产许可,而这些终端大多开有“后门”可以收看牌照商以外的互联网上视频内容。2013年爱奇艺(联合TCL)乐视等网络视频企业和小米、阿里巴巴(联合创维)等互联网公司先后推出互联网电视。还有一些公司推出了有牌照的机顶盒,更有大量无牌照的山寨机顶盒泛滥上市。另一方面,手机和Pad通过安装客户端软件或使用浏览器(HTML5)可以收看视频网站的内容成为移动的OTT TV电视机。多屏联动技术的发展使得手机上收看的视频可以推送到电视机屏幕上播放,手机成了遥控器和家庭信息中心。
互联网电视OTT TV的快速发展对广播电视媒体将产生巨大冲击。对于电视台而言,传输媒体从频道转向互联网这个双向无国界的新传输媒体,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OTT TV对有线网络公司的冲击更大。目前已经出现发展DVB+OTT模式的对策。
2013年互联网企业进入互联网电视领域,出现了“硬件零利润”模式,大幅度降低互联网电视机价格。互联网企业竞争的核心在于所能为用户提供的内容资源(包括视频内容、游戏及其他各类应用等)以及系统的用户体验。目前互联网电视行业仍处于市场培育期,各企业仍处于迅速积累用户的阶段,盈利模式尚未形成。未来当用户规模达到一定的量级时,其可能的盈利模式包括广告、应用内置收费(向上游提供方收费)、内容(如电影等)收费或应用(如游戏等)收费(向下游使用方收费)等。
2013年电子商务交易额接近10万亿元,其中网络购物1.85万亿元,在线旅游940亿元,O2O 1193亿元。规模以上企业B2B电子商务交易规模2.6万亿元,中小企业B2B电子商务交易规模5.14亿元,见表1.6。
表1.6 2013—2017中国电子商务各细分市场交易规模
根据易观智库数据,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B2B市场交易规模达7.1万亿元,环比增长19.7%,而市场收入规模达169.8亿元,如图1.27所示。
图1.27 中国电子商务B2B市场交易规模
2013年电子商务B2B市场格局稳定。9家核心电子商务B2B企业合计占比70.3%。阿里巴巴一家占比即达46.4%。核心电子商务B2B企业格局保持稳定的同时加强创新能力,新模式的不断呈现增强了市场活力。主要表现在:受互联网金融影响的B2B小额信贷模式快速发展;以数据搜集模式为代表的新盈利模式进入市场;以电子商务B2B平台为基础、以数据为支撑的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云存储服务的出现。
图1.28 2013中国电子商务B2B市场份额
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85万亿元,增长42.0%。网络购物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将达到7.8%,比2012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移动购物交易规模1564万亿元,占比8.5%,这一占比在未来几年中将迅速攀升,如图1.29所示。
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中B2C交易规模达6500亿元,在整体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的比重达到35.1%。从增速来看,B2C市场增长迅猛,将成为网络购物行业的主要推动力。未来将有更多的传统企业入驻到开放的B2C平台。
图1.29 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
O2O具有连接线上线下的天然特征,能很好解决传统行业电子商务化的问题,将成为互联网渗透实体经济的下一个重点。2013年,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正向O2O行业交易规模1193亿元,今后将以20%~50%不等的复合增长率增长,以传统行业为代表的反向O2O行业目前仅为6000万元,但未来会以600%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如图1.30所示。跨境电商产业链日益完善,在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企业的大力推动下,中国跨境电商将会迎来高速发展时期。
图1.30 中国网络购物细分市场架构变化
2013年,国内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1100亿元,同比增长46.1%,与2012年保持相当的增长速度,整体保持平稳增长,如图1.31所示。
图1.31 2010-2017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及预测
2013年,垂直搜索广告增长明显,占比达28.9%,超越搜索关键字广告,成为占比最大的网络广告形式;视频贴片广告占比进一步上升,占比达7.1%。品牌图形广告与搜索关键字广告作为传统网络广告形式,占比相对受到挤压,如图1.32所示。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应用广告平台也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在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快速变化的移动媒体上增长空间巨大。2013年第一季度移动应用广告平台市场规模25.7亿元,未来几年会保持高增长率。
2013年是一个行业格局的转变期。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传统品牌广告主把在移动广告方面的预算占比提升,广告平台的盈利获得提升,其中一些广告平台获得了较大增长,逐渐拉开与其他平台的差距,市场格局逐渐向领先者集中。其中较大者如多盟,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其移动广告平台应用数量已达到6.4万,季度平均增长率为26%。其中游戏娱乐、图书阅读及影音播放类媒体总体占比为70%,这三类媒体类型都具备较强的用户使用黏性,从而保证用户对广告的关注度更高,曝光时间更长,更适合品牌广告,如图1.33和图1.34所示。
图1.32 2010—2017年中国不同形式网络广告市场份额及预测
图1.33 中国应用广告平台市场规模
图1.34 多盟移动应用广告平台覆盖应用情况
2013年中国网络游戏行业总营收891.6亿元,同比增长32.9%。其中移动端游戏营收148.5亿元,同比增长69.3%,占总体收入的16.6%,如图1.35所示。
2013年中国客户端游戏市场规模达584.3亿元,同比增长20.5%。网页端游戏市场规模达158.7亿元,同比增长61.8%;广告投放金额达12.5亿元,同比增长212.5%。网页端游戏开服数达54.2万个,同比增长426%。
在2013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中,客户端游戏、网页端游戏及移动端游戏的营收占比分别为65.5%、17.8和16.7%。2013年网页游戏的高速增长势头开始放缓,取而代之的是移动游戏的爆发式增长,如图1.36所示。
图1.35 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
图1.36 网络游戏市场规模结构
图1.37给出了2013年上市游戏公司前10名的收入情况。2013年是中国移动游戏高速发展的一年,市场规模达到148.5亿元,其中国内移动游戏市场规模为133.2亿元,海外市场规模为15.3亿元,如图1.38所示。推动移动游戏收入增长的助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智能手机Pad等移动终端保有量的大幅上升,用户对移动游戏的接受度明显升高;另一方面是移动游戏的海外出口收入的持续增长。
图1.37 中国游戏上市企业收入规模
图1.38 中国移动游戏市场规模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即时通信网民规模达5.32亿,比2012年底增长了6440万,年增长率为13.8%。即时通信使用率为86.2%,较2012年底增长了3.3个百分点,即时通信工具一直是网民重要的互联网应用之一。其直接创造商业价值能力有限,更多的来自增值服务的开发。
传统的QQ、MSN、飞信等是网民互联网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近年来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针对移动设备而推出的移动即时通信工具(Mobile Instant Messaging,MIM)也迅速普及,其中微信整体网民覆盖率已经达到了61.9%,其后市场上又陆续出现了易信、来往等工具,目前该市场较为活跃。
2013年,微博发展出现转折,用户规模和使用率均出现大幅下降。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81亿,较2012年底减少2783万,下降9.0%。网民中微博使用率为45.5%,较2012年底降低9.2个百分点。微博产品的功能转型和朋友圈等竞争对手的冲击,使得微博活跃人数持续下降。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社交网站用户规模达2.78亿,使用率为45.0%,相比2012年底降低3.8个百分点。近年来,虽然传统社交网站近年来活跃度呈现下降趋势,用户增长缓慢,但社交已发展成为各种互联网应用的基本元素,如网络购物、游戏、视频等服务纷纷引入社交元素以促进发展,如图1.39所示。
图1.39 2013年中国各社交类应用覆盖率
(数据来源:CNNIC第33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3年,社交产品平台化发展迅速。在社交类应用普及后,网民网上收看新闻资讯的渠道发生了变化。从单一的新闻资讯类媒体转变成以新闻资讯类网站为主体,微信、微博、社交网站并存的格局。此外,社交类应用有较强社交属性,带动了网络购物、视频分享、在线游戏的发展。
过去一年网民使用变化方面,使用社交网站、微博的网民比例有减少的趋势,使用减少的人群比例大于使用增加的人群比例,而微信则有所增加。
过去一年内减少使用社交网站(包括明显减少和略微减少)的网民比例占23.5%,增加使用(包括明显增加和略微增加)的比例为12.7%,减少的比例大于增加的比例,社交网站吸引网民的力度赶不上网民活跃度下降的程度;过去一年内使用微博减少的网民比例占22.8%,使用时间增加的比例为12.7%,减少的比例也大于增加的比例,如图1.40所示。
图1.40 2013—2014年各社交类应用网民使用变化
(数据来源:CNNIC)
2013年,移动互联网生态圈之争激烈。腾讯、阿里、网易、新浪等企业纷纷进军移动即时通讯领域,腾讯推出“微信”、中国电信与网易联合推出了“易信”、阿里巴巴推出了“来往”、新浪投资了“微米”等,力图在占据未来移动互联网生态圈中的有利位置。
微信作为手机端即时通信的代表工具之一,推出后迅速向人群渗透。2013年12月,微信独立用户超过3.7亿,整体网民覆盖率超过60%,用户已超过微博、社交网站整体用户规模。微信5.0版本通过引入游戏、电商等增值服务及微信支付功能打通线上线下业务流,形成了完整的O2O闭环,打造微信生态圈。微信最大的优势就是强关系链,通过用户间的紧密关系及微信平台上各种业务的逐渐丰富,使用户的黏性更高。
2013年在中国云计算市场上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是互联网公司。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BAT三家都很活跃。
百度在云计算方面累计投资120亿元(包括土建,装修,设备购置,运营维护等费用),先后在山西阳泉,内蒙古呼和浩特,北京亦庄建立了三个云计算中心,采用软硬件一体化设计全年约一半时间完全免费冷却。其年均PUE 1.36,最佳PUE 1.18国内第一。百度云提供开放语音、云存储、云推送等服务。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百度个人云(包括网盘,相册)用户数突破1个亿。
百度云开放平台为移动互联网创业者提供优质创业环境凝聚了70万注册中小创业者,开发了20多万应用。中小创业者不仅可以通过百度的云开放平台开发、测试、验证和运营自己的应用,提高开发效率,节约成本;还可以借助百度在运营和商业变现上的强大能力,实现经济收入。这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创新,降低了创业门槛,创造了就业机会。百度云平台共为中小创业者节约17.6亿元成本,并带动产业发展和提高就业。例如美图秀秀2亿多用户、每天处理5000万张图片的图片处理。再如软件滴滴打车用户数500万,接入出租车15万辆,每天完成8万叫车订单。
阿里云在杭州、北京和青岛拥有三个数据中心,并且通过在IDC伙伴推广飞天平台的方式更快地扩张云数据中心。将在海外设立云数据中心,向部署海外业务的中国企业以及海外本土企业输出云计算服务能力。2013年淘宝商家ERP系统运行在阿里云上的比例达到7成,成功地支持了光棍节的超大流量。阿里云致力于打造云计算的基础服务平台,注重为中小企业提供大规模、低成本的云计算应用及服务。飞天是由阿里云自主研发的云计算平台。云OS是融云数据存储、云计算服务和云操作系统为一体的云智能移动操作系统。为用户应用程序提供了计算和存储两方面的接口和服务,包括弹性计算服务、开放存储服务、开放结构化数据服务、关系型数据库服务和开放数据处理服务(Open Data Processing Service,简称ODPS),并基于弹性计算服务提供了云服务引擎作为第三方应用开发和Web应用运行和托管的平台。阿里云与东软集团结盟,将逐渐把传统IT服务迁移到阿里云的云计算平台上。
我国云存储在2013年实现了大规模普及,各大互联网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云产品。其中360云盘总注册用户数已经突破1.6亿,平均每月保持1200万新注册用户增长,位居行业之首,免费为每个用户提供36TB存储空间。腾讯的微云注册用户也已经过亿。云存储可以存储各种文件从文字、图片到视频,好像一个移动硬盘。用户的电脑、笔记本、Pad和手机可以共享其中内容。这大大方便了Pad和手机的使用。用户随时随地可以用手机阅读、修改和处理云盘中的文件,不必再随身携带笔记本电脑,有个手机就可以了。此外一些网上的视频文件可以不必下载,可以直接存在云端。目前我国电信运营商人为限制上行传输速率仅为3-5Mbps,这为云盘使用带来很大不便。
互联网公司在大数据应用方面在国内也处于领军者的地位,BAT均有不俗的表现。百度凭借入口优势,拥有了中国最大的消费者行为数据库,覆盖了95%的中国网民,日均响应50亿次搜索,每天处理100PB以上的数据,网页数量接近一万亿张。百度已经建成了包括百度指数、司南、风云榜、数据研究中心和百度统计在内的五大数据体系平台,帮助企业实时了解消费者行为、兴趣变化,以及行业发展状况、市场动态和趋势、竞争对手动向等信息,以便适时调整营销策略。
基于大数据技术推出的百度推荐产品上线一年以来,给使用网站整体带来高达1.4亿的流量提升,其中小说类网站覆盖流量达4100万,流量提升4.1%。
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淘宝有海量的商业数据。阿里巴巴建设了大数据平台,提供阿里巴巴金融、淘数据和数据魔方以及一淘、流量分析平台、淘宝指数、阿里妈妈等业务。现今淘宝面临数据量大、内容多样、维度丰富(涵盖近百个不同行业的商品维度,五级商品类目体系、近十万个品牌)、源数据质量不高(非法交易、恶意评价、用于自定义属性)等问题。对于淘宝面临的挑战,分布式存储计算、实时计算、实时流处理、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和数据产品实践等是应对大数据浪潮的关键技术。
腾讯拥有超过8.254亿QQIM活跃账户,6亿的空间用户,5.4亿微博注册用户和5亿微信用户。这些海量信息汇聚在一起,就能够获取到用户的兴趣爱好、归属地、社会关系链等一系列有价值的信息。利用大数据和关系链,腾讯就能为用户筛选、推荐最适合他的内容。腾讯推出了一款社交效果营销平台产品——广点通,这款植根于QQ 空间的社交精准广告平台引爆大数据价值。广点通在海量数据里针对细分垂直领域做用户群提炼,提升广告转化效果,并通过社交渠道帮助广告主实现免费的二次社交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