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始,全球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增速趋缓,仍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产业不断转型,从成本导向逐步转向基于创新的价值导向。Nasscom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软件服务外包支出超过1.2万亿美元,增长率约为7%,高于全球IT服务4.2%的增长率。未来两年,全球软件服务外包支出增长率将达到5%~6%。软件即服务、社交技术、移动和实时分析将成为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2013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据商务部服贸司统计,2013年我国共签订承接服务外包合同167424份,合同金额954.9亿美元,同比增长55.8%;执行金额638.5亿美元,同比增长37.1%。其中,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金额623.4亿美元,同比增长42.2%;执行金额454.1亿美元,同比增长35.0%(见图1)。
图1 近四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情况统计
2013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新增从业人员106.5万人。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共有服务外包企业24818家,从业人员536.1万人,其中大学(含大专)以上学历355.9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6.4%。
2013年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结构分布如图2所示。
从区域市场分布看,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和日本是购买国际服务的主要发包市场。2013年我国承接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和日本的国际服务外包执行金额情况如图3所示。
图2 2013年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结构分布
图3 2013年中国服务外包市场区域分布
数据来源:商务部服贸司。
一是政策支持体系日益完善。推动产业进一步规范化发展,促进在岸离岸服务外包协调发展,同时鼓励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复函》等文件顺应当前新兴技术发展、促进政府机构和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升级,以政府、机关单位、国有企业、国内自由市场为主要对象的服务外包的加快释放,将带动内需市场的全面开启。
二是人才培训及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作为服务外包产业的核心资源,贯穿着外包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甚至可以说人才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水平和速度。例如,2013年3月,中国服务外包人才基石工程正式启动,从国家层面,将国家标准、地方教育资源、政府、人才培训和服务机构相结合,通过与不同地方政府合作,针对当地的人才特点,为当地打造一套完整的区域可持续的人才产业链。
三是信息安全及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逐步建立。2012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各省市加强了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国务院办公厅还发布了《2012年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要点》,国家知识产权局确立了北京、天津、上海、济南、成都以及湖北等29个地区性知识产权局为首批地方专利信息服务中心,随后又确立了武汉、广州、长沙、杭州、苏州等23个城市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四是产业相关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从硬件设施建设向软件配套(信息、技术、人才、宣传、融资、知识产权服务等)完善过渡。公共平台的专业特色更加鲜明,功能性增强,并有可能孕育新的商业模式,带动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的创新发展。例如,上海服务外包交易促进中心线上交易平台正式启动,整合了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大型企业、海外机构、专家顾问等资源,集中了上万条政府采购、本地买家和优质海外项目等信息,涵盖了IT、金融、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领域。
五是相关类型园区功能逐步完善。园区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功能载体,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配套较为完善,集聚了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创新活力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企业。园区在运行机制和管理服务方面不断创新,园区发展环境及功能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品牌特色效应显著。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运行,以上海自贸区的成功为榜样,据悉目前已有11个省市提交或者还在修改自贸区方案。自贸区在制度、税收、投融资方面的改革,能够为经济发展带来更为宽松的产业环境,将促进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尤其是离岸外包的快速发展。在国家政策宏观调控的基础之上,更加突出了市场功能和作用,融入市场,发展市场,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自贸区大范围试行,服务外包的内外市场规模、产业价值、全球地位等都将有一个质的飞跃和突破。
2013年,我国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企业的数量快速增长,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开拓在岸外包市场、建立全球交付中心、实施整合并购战略、技术引领业务升级四种方式成为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壮大的主要途径,例如文思创新与海辉软件合并后成立的文思海辉,人员达到2.3万人,营业收入突破5亿美元。综合来看,2013年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企业发展中主要呈现以下几大特征。
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等新技术的成熟为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企业带来新的发展领域,引领商业模式创新。众多企业已经开始在为业务转型和升级寻求突破。比如一些传统数据中心开始向云数据中心过渡,一些软件集成商和开发商也逐步向综合信息服务供应商转型。通过企业间的并购与重组,树立有影响力的品牌,提高企业知名度,加快高端服务能力提升,向高端市场发展。
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组织的企业调研统计显示,84.9%的企业表示对云计算技术十分关注,39.6%的企业开始研究大数据和移动互联技术,30.2%的企业在思考物联网技术应用,另有15%左右的企业关注新媒体、社交网络等。例如,天津南开创元由单一业务转向综合服务提供商,浪潮集团由制造服务商转向云服务提供商,江苏润和软件向智能化升级,大连华信致力于应用载体创新升级,海隆软件向上游业务升级等。
2013年,行业领域内的并购显现了一些新特征,跨界并购初现端倪。2013年发生了多起并购,如2月,杭州网营科技和深圳赛五洲电子商务联合,推出了中国首例电商代运营联合品牌“网营赛五洲”;5月,博彦科技与合作伙伴共同以现金形式收购柯莱特公司全部已发行普通股的初步非约束性意向;7月,东软全资子公司东软医疗与Philips公司、东软飞利浦等各方在股权转让、资产转让、知识产权等方面签订协议;中软国际以现金4100万美元加上待收购后达成若干条件的额外代价收购咨询服务提供商Catapult Systems,LLC,借此开拓移动和云解决方案。
2013年,尚华医药、亚信联创、文思海辉相继宣布完成私有化,柯莱特、软通动力也宣布即将私有化。至此,中国在美上市的软件外包企业基本都已宣布或完成从美股市场退市,这场中国服务外包领域的“集体私有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美国资本市场下行,中国在美上市的服务外包企业融资能力大幅下降,再加上国内服务外包行业已行至拐点,亟须调整产业架构,进行转型升级,因此服务外包企业不得不通过私有化方式从美国资本市场退出,以更加灵活、果敢的方式转变公司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方式,来实施激进的或隐私的策略。但是私有化绝不是终点,而是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新的起点,可以看到经过私有化后这些企业都已经开始沉淀,更加专注于企业自身业务发展。
尽管我国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行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企业规模小,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弱。
随着人民币汇率快速上升,服务外包企业人工成本、经营成本、财务成本等过快增长。尤其是作为外包企业主要成本的人工成本,占比为60%~70%,年均加薪幅度在15%左右。大多数企业赖以生存的价格成本优势正日益削弱甚至丧失,利润率正由原来的20%以上急剧下滑至不足10%。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提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由过去的几乎无限供给向有限剩余的转变,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重要变化,中国逐步接近甚至达到刘易斯拐点。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过去几年内加速攀升,目前低成本的优势已经丧失殆尽,甚至出现了一定的劣势。印度、泰国、越南、埃及、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等国不仅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且劳动力规模比较大,对我国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将形成一定的冲击。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的企业调研报告显示,我国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企业大部分是成立时间较短的中小企业,市场占有率和人才队伍规模普遍较小。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排名前十位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合计只能达到约20%的市场占有率,而印度的前十大企业却囊括了45%的市场份额;从员工数量来看,671家接受调研企业中,65%的企业员工人数在100人以下,30%的企业员工人数在100~500人,500人以上的企业仅占5%;自主研发投资不足,主要以跟踪和模仿为主,缺乏核心竞争力;大多数企业人员不够稳定,流动性大;且绝大多数处于地区性服务商和区域性服务商的阶段,缺乏建设自己的交付中心的能力和实力。
我国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的国外项目大多属于低端业务。例如,简单的软件编码和测试、基础网络和系统集成服务工作。而在高端的IT咨询、应用系统外包服务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业务方面,国内多数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企业能力明显不足,尚不能提供高水平的服务。目前,国内除极少数大型IT服务外包企业能获得具有较高附加值的IT服务外包项目外,绝大多数中小IT服务外包企业所承接的项目多是合同额不大、利润率低的小项目。
近年来,由于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以及电子商务、软件、外包等其他产业的人才争夺战,我国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行业出现了“人才荒”,尤其是既懂本产业,又懂垂直行业的复合型中高端人才(如新技术人才、管理型人才以及市场人等)匮乏问题进一步被放大。一是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人才结构呈“橄榄形”,位于产业上层的软件架构师、系统设计师与项目管理人才,以及属于产业基础的软件蓝领短缺,而处于金字塔中层的系统工程师相对过剩;二是缺乏复合型人才。除少量归国留学生外,技术管理人员的外语水平普遍不高,与印度、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相比呈现弱势,众多外包企业缺乏兼具语言和技术或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服务外包进入3.0时代,在市场化资源配置和新一轮的国家产业政策的驱动下,整个产业发展的环境都发生了改变。为了更大限度地发挥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的作用和效益,促进其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升级的重要产业,国家要从顶层设计层面,重新定义产业,开展扩大服务出口战略研究,明确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战略定位;系统评估原有规划,研究制定下一阶段的发展规划;科学规划产业布局,重新评定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功能区,引领产业的集聚发展;完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的组织协调机制,保障产业规划和政策的有效落实和实施。
以构建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生态系统为目标,完成产业物种(发包商、服务提供商)、资源(资金、人才、知识)以及环境的整合和构建,完善“技术、成本、环境、政策、市场、人才、资本以及产业链”八大产业要素,形成各要素有机互动,健康协调的生态循环。建议国家在立足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的基础上,打通离岸、内需界限,积极探索建立包括海外发包商、海外服务商、中国本土发包商和中国服务商在内的统一、完善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市场体系,加强市场管理、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市场规范和行业标准体系建设,促进资本、人才、中介服务等产业独特要素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直面服务外包的“人才荒”问题和产业“大变革”时期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建议国家将人才,尤其是中高端人才的培养和供应放在着重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当中:巩固校企合作成果,加强人才实训;探索从源头体制上解决问题,改革高等院校课程体系设置,逐步消除大学生知识水平与企业能力需求之间“最后一公里”的差距。全力构建中高端人才供给体系,科学界定中高端人才标准,境外引进、企业培养、高端培训相结合,着力缓解中高端人才瓶颈制约。构建面向全行业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人才库,在此基础上形成包括培养、培训,招聘、猎头、人力资源服务等在内的统一人才服务平台。
在国务院发布的2011年4号文件中特别提出了“中国软件产业要加强品牌建设,增强竞争力”。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还处在品牌建设的发展阶段,品牌影响力不足制约了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需要加快自身建设,合力打造“中国服务”的国际品牌。例如,国内第一梯队的领军企业正在逐步迈向高端市场,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与塔塔、Infosys、Wipro等国际同台竞技。未来,除了规模、技术、交付能力、行业知识等因素外,高端市场竞争的本质实际上是品牌与品牌之间的竞争,国内第一梯队的企业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其品牌建设逐步走向更深、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稿件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