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空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信息消费研究

1.空间信息资源是带动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1)空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重点之一

信息资源是和能源资源、物质资源并列的三大经济资源。美国政府在修改的A130通告《联邦信息资源管理》(Management of Fede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中对“信息资源”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即“信息资源包括政府信息和信息技术”。该术语定义虽然是站在政务信息资源的角度对信息资源进行定义的,但信息资源包括信息本身及获取信息的技术及设备这一划分维度是比较客观和科学的。

与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一样,信息资源具有经济资源的一般特征,如稀缺性、需求性等。但信息资源又具有不同于其他两种经济资源的特性,如共享性、时效性、动态性等。

信息资源的一般特征决定了信息资源可以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社会生产与分配活动;而信息资源的独有特征则决定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不同于其他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和特点。

我国目前正处于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度融合发展成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我国政府对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形势也有着清晰的判断和认识。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4]34号,以下简称“34号文”)指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

鉴于信息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措施。2004年,“34号文”提出了当前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总体任务进行了部署,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化、产业化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6 —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并提出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作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在信息资源中,空间信息资源占据绝对比重。空间信息,广义上也叫做地理空间信息(曾澜,2006),是具有地球空间位置相关的信息;根据信息获取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地理信息和空间信息。狭义的空间信息,是指通过不同水平的航空和航天对地观测平台获取的遥感、遥测信息 [1]

空间信息是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信息资源包括已有的空间数据、空间数据的处理软件、硬件,以及获取各种空间数据的传感器 [2]

随着信息技术与空间技术的加速发展与融合,大量的经济社会活动信息与传统的地球空间信息融合,成为派生的空间信息。目前具有地球空间位置相关的广义地理空间信息占信息总量的75%~80% [1]

据有关机构预测[3],中国目前正处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信息技术应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开始从量变走向质变,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步伐加快。由此可以预见,空间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将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中,空间信息资源是狭义的概念,指通过3S(遥感RS、导航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获取的对地观测信息,以及为获取这些信息而采用的技术设备、软件处理系统和各种传感器。

(2)空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促进信息消费的重要推动力

空间信息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近30年获得长足发展,信息获取能力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空间信息数据量也在不断扩大,积累了大量的空间信息资源。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我国在轨的遥感卫星共有8颗(其中海洋卫星1颗,陆地卫星1颗,气象卫星6颗);到2013年年底,在轨的遥感卫星(不包括科研、太空探测、技术研究卫星)数量达到37颗 ,其中2 m分辨率卫星有4颗,分别是北京一号、资源一号02C、资源三号、高分一号。

导航卫星数量和相关技术也在近十年得到了飞速发展。2007年之前发射了4颗北斗一代试验卫星;2007年开始至2013年年底陆续发射了16颗北斗二代导航卫星;2013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正式版公布,已形成覆盖亚太地区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的业务能力。

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积累了海量的空间信息资源(见图2),形成了遥感信息、位置信息等大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空间信息资源能在土地与矿产资源监管、林业资源调查与监测、水利设施普查、基础地理信息更新、生态环境监测、重大自然灾害应急与灾情评估、农业统计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大众化应用的基础数据。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位置信息大数据带来的大众化应用。

图2 陆地卫星数据年度分发量趋势图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位置信息,可以实现以位置为核心的数据动态关联、基于位置的多要素关联和移动对象轨迹分析,实现大数据挖掘和应用,提高城市物联消费、基于位置的物联网服务、个人智能位置服务等信息消费能力。

2.空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信息消费的机制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转型期,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融合发展,信息消费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和巨大发展潜力。201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信息消费是有效拉动需求、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消费升级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推动力;加快信息消费是一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稳增长又调结构的重要举措。《意见》提出了信息消费的目标,到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其中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4万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由此可见,信息消费将成为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促进信息消费进而对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空间信息开发利用促进信息消费的作用机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空间信息资源本身是重要的信息消费对象;空间信息资源产业化应用和市场竞争,促进了空间信息消费,进而促进以空间信息为主要产品和服务内容的信息消费,为信息消费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多样化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空间信息技术与其他信息技术融合和协同发展,可以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并不断创新出新的消费模式,提供更多的信息产品与服务,满足更多的信息消费需求。

(1)空间信息资源本身是重要的信息消费对象

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信息本身就是重要的信息消费对象。遥感技术(RS)可以实时、快速、动态地提供大面积地表物体及其环境的几何与地理信息及各种变化;全球定位系统(GPS)能够实时、快速、精确的提供目标的空间位置,为遥感数据提供空间坐标,并对遥感数据进行校正和检验;地理信息系统(GIS)则是多源时空数据的综合处理和应用分析的平台,可以实现对空间数据进行存储、管理、查询、分析和可视化,并将大量抽象的统计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进行表达,如专题图和统计报表。

遥感影像方面,随着行业应用领域逐步拓展,各应用业务对遥感观测信息提出更高的要求,逐渐由基础地理遥感信息、向专业观测信息及综合监测信息转变 。遥感空间信息在资源普查、行业应用、灾害应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外,随着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发展,大量的高分影像数据被用于城市交通治理、应急资源管理、城市污水治理、消防安全管理等市场化应用中,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促进了空间信息消费增长。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方面,通过泛在精确定位、全息导航地图、智能位置服务等高新技术发展,形成了高精度室内外无缝定位导航能力、个人或物品动态位置信息数据库、用户在线智能位置服务业务等应用业务,带来了空间信息大幅增长,由此满足不同形式的信息消费需求。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空间信息资源产业化应用和市场竞争,促进了空间信息消费,进而促进以空间信息为主要产品和服务内容的信息消费,为信息消费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多样化产品和服务。

(2)空间信息技术与其他信息技术融合创新消费模式

随着不同的应用需求发展,遥感(R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也处于不断融合与集成。这三种技术可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有机地组合成一体化的、功能更为强大的新型系统的技术。另外,3S技术与通信、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其他技术融合,不断创新出新的消费模式。

在导航定位方面,北斗导航卫星通过与通信、网络等其他信息技术的融合,形成室内外无缝高精度定位能力,促成室内精确定位、特殊人群监护、消防救援等一大批新的位置服务应用,由此带来信息消费的增长。

在遥感技术方面,目前高分遥感影像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商业化运作模式成功运行,说明遥感技术已经通过与其他信息技术结合,形成了满足市场化需求的各种应用,这是信息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随着地图制图、通信、网络等技术的不断融合与发展,基于遥感影像的电子矢量地图的应用,使得大众用户可以获得低成本的移动或在线的位置信息服务。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空间信息技术与其他信息技术融合和协同发展,可以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并提供更多的信息产品与服务,满足更多的信息消费需求。

3.空间信息开发活动极大丰富信息产品与服务市场供给

(1)空间信息开发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为信息消费提供设施支撑

航天技术、遥感技术、导航和定位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技术的发展,为空间信息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促进了卫星研制、卫星发射、地面接收设备、各种传感器、相机、导航芯片等企业的发展(见图3),具备独立研制、发射、运行多种类型卫星系统的能力。据2012年年初统计,全球共发射76颗陆地卫星,其中中国发射陆地卫星20颗,是发星数量最多的国家。到2013年年底,我国共有在轨遥感卫星和导航卫星53颗 ,在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空间信息开发能力的同时,也带动了卫星研制、发射、地面接收设备、各种传感器等高端制造业企业的发展。

图3 卫星工业产业链主要企业及发展趋势

以导航产业为例,目前导航服务及应用企业共有上市企业15家(见图4、表3和表4),2012年总营业收入规模为143.68亿元,2008—2012年年均营业收入增长率为20.77%,净利润为12.69亿元,2008—2012年年均净利润增长率为10.76%,其营业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

(2)空间信息开发提高空间信息获取能力,极大丰富信息产品市场供给

随着空间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我国发射的卫星数量和类型迅速增加,同时卫星技术指标也不断提高,大大提升了空间信息的获取能力,形成了从低空间分辨率到高空间分辨率共同发展的综合对地观测体系,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产品市场供给能力。

以遥感卫星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之前我国只发射了8颗遥感卫星,其中陆地观测卫星只有1颗(CBERS-01),空间分辨率为19.5 m,扫描幅宽为113 km;到2013年年底,在轨的遥感卫星(不包括科研、太空探测、技术研究卫星)数量达到37颗 ,其中2 m分辨率卫星4颗;到2014年年底,我国将发射分辨率为全色1 m、多光谱4 m的陆地遥感卫星北京二号,该卫星将能绘制比例更小的城市遥感全图,更清晰、直观地反映城市水系、植被、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情况。到“十二五”末,我国将发射5~6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建成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对地观测系统。到2020年,高分系统与其他观测手段相结合,将形成具有时空协调、全天时、全天候、全球范围观测能力的稳定运行系统。

在数据获取能力方面,十年间我国遥感卫星数据由最初单一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获取能力发展到现在中巴地球资源系列卫星、环境减灾卫星、高分辨率测绘立体卫星、高空间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卫星等综合获取能力;传感器的研制从最初仅有光学的多光谱、低空间分辨率(几十米)发展到目前的高空间分辨率(2 m)、高时间分辨率、高辐射分辨率、宽视场多角度、雷达等多种传感器共存的格局,形成传感器种类较为齐全的综合对地观测体系(见表5)。

图4 导航产值趋势图

表3 导航应用及服务企业营业收入表

(续)

表4 导航应用及服务企业净利润表

表5 中国典型遥感卫星技术指标列表

(续)

(续)

4.空间信息利用活动创新信息消费需求模式

(1)卫星遥感信息资源应用拓宽信息消费领域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条件复杂多样,由此带来了气候多样和物种丰富的独有特征,也给遥感影像监测技术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这些基础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其他信息技术,能够产生一系列的应用,包括环境保护、城市管理、区域和地方规划、农业、林业、渔业、卫生与健康、物流运输、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旅游等。这些遥感影像信息应用的过程,就是信息消费的过程。

总体来讲,基于航天技术和遥感技术的遥感影像数据,大致可以应用于七个领域。

① 土地监测:森林滥砍滥伐和森林退化监测、稀缺水资源监测与管理、农作物监测与估产、食品安全监测等。

② 海洋监测:藻华监测、海岸线生物量监测、石油污染监测、海洋资源分类管理等。

③ 大气监测: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区域或地方空气质量监测、环境污染监测等。

④ 气候变化监测:雪山、冰川、海冰等冰雪消融监测,气候变化对农作物或河道流量(River Discharge)的影响评估等。

⑤ 应急管理:城镇地区地质灾害监测与评估、地震预警系统监测、火山灾害监测、地面形变监测等。

⑥ 安全监测:海上侦察、移动目标监测技术等。

⑦ 生物多样性监测:动物栖息地监测、动物迁徙路线图变化监测等。

在城市管理方面,遥感影像信息可用于监测土壤板结变化等情况,同时有助于通过遥感影像监测调整城市空间政策。另外,通过遥感影像监测手段,地方和区域政府能够实时掌握城市绿地变化情况,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政策干预措施;城市管理部门还可以借助遥感影像监测垃圾填埋地工作情况,提高城市废物处理管理水平。

在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方面,通过遥感影像监测能够对土地、大气和海洋的变化情况实时掌握,并及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土地变化监测为例,通过遥感卫星,能够实时观测到目标区域的土地使用、土壤湿度、作物长势及森林状态、河流湖泊或雪覆盖的水质与水量监测、陆地碳汇(Land Carbon)监测等。根据掌握的土地变化信息,能够帮助政府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区域规划、水资源管理、森林资源管理、土地保护管理、生物多样性管理等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应急管理方面,遥感影像监测数据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遥感影像监测数据分析有助提高识别灾害发生的能力,降低不必要的生命财产损失;另一方面当灾害发生时,遥感影像有助于评估灾害影响的范围和灾害造成的损失程度。另外,在恢复重建过程中,通过遥感影像监测能够掌握灾害对环境、生命安全和经济造成的中长期影响,以及这些影响的演变规律。

在交通运输和物流管理方面,政府部门根据遥感技术监测到的大气污染程度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商业部门也可以通过推出在线或移动电子地图服务等方式,提供市场需要的交通物流信息和位置信息。

随着基础遥感影像数据的应用不断增多,积累了大量的遥感影像信息和应用信息,在此基础之上,许多增值服务可以被开发出来,用于满足特定目的的公共服务或商业需求,从而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据欧洲对地观测项目——哥白尼(Copernicus)计划 的经济研究报告显示,对地观测系统对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创新能力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潜在推动作用[5-9]。

随着遥感产业化专项实施,我国自主遥感卫星成为国内土地资源监管、矿产调查与开发监管、林业资源调查、林火监测与应急指挥、水利设施普查、基础地理信息更新、生态环境监测、重大自然灾害应急与灾情评估、农业统计等一批重要政府业务应用系统的主要遥感卫星数据源,在地区遥感综合应用、城市数字化精细管理、灾害与突发事件应急反应、境外能源与水资源勘探、自主卫星正射影像产品生产与服务,以及卫星、通信、导航定位综合应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2010年卫星遥感产业规模为23.5亿元,增长40%

(2)卫星导航信息资源应用引领大众信息消费发展方向

卫星导航系统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包括农业、建筑、采矿、测绘、快递、物流供应链管理等方面,通信网络、银行系统、金融市场、电网也主要依赖导航卫星系统提供精准授时服务。另外,卫星导航系统在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协助搜救、提高应急反映服务能力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成功运行,我国主要依赖国外导航系统提供服务的现象将会逐步改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通过导航定位、授时等服务,大大促进信息消费增长。

近年来,随着车辆、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大众民用领域对高精度定位导航的应用也日渐增加。在目前实际应用的卫星导航用户中,多数卫星导航民用用户集中在交通运输系统,尤其是车载导航领域,在汽车市场增长缓慢的大环境下,车载导航销量依然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据赛迪顾问发布数据,2012年中国后装车载导航全年销量高达到662.4万台,同比增长29.8%。截至2012年12月,我国全国私人轿车保有量为5308万辆 ,而2012年前后装车载导航销量共计792.5万台 ,年销量相当于全国轿车保有量的14.9%。但是相较于美国、日本等国家发达而广泛的卫星导航应用领域而言,我国还有巨大的应用空间值得挖掘。

结合国情考虑,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卫星导航应用将在精细农业、智能交通等多个领域存在巨大的信息消费增长空间。

卫星导航应用于智能交通。交通运输行业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移动的特点,目前90%的卫星导航民用用户集中在交通运输系统。智能交通是一个基于现代信息技术面向交通运输的服务系统,涵盖车辆、船舶、飞机以及各种工程机械的智能化监控、控制、调度和管理等领域。将高精度卫星导航技术融入到智能交通领域,能够给各种交通、运输及机械工具提供精准的位置、方向和速度等信息,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我国人口众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及个人收入不断提高,私人汽车保有量逐年上涨,2013年年末,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已经破亿,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达到6 410万辆,近十年基本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汽车增加带来的交通拥堵严重、交通监管困难、尾气污染环境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应成为我国卫星导航应用所关注的重点。目前该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应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2013年1月,交通运输部启动第一个北斗系统民用示范工程,计划用2年时间在江苏、安徽、河北、陕西、山东、湖南、宁夏、贵州、天津共9个示范省市建设7个应用系统和一套支撑平台,安装8万台北斗终端。预计未来随着“车联网”等新兴概念的逐步推广,将产生对卫星导航应用产品的更大需求。

卫星导航应用于精准农业。精准农业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被称为“下一次的农业革命”。利用卫星导航技术,它使实时的数据收集与精确的定位信息相融合,实现精准供种、精准施肥、精准播种、精准灌溉、精准动态管理和精准收获,不但能够科学利用资源潜力,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农业工作者的劳动生产率,同时能够大大降低农作物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使用,减少环境污染,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大力发展精细农业将成为解决我国粮食需求大、人均耕地面积小、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也将成为拉动我国卫星导航应用发展的重要动力。

此外,卫星导航还应用于环境保护、灾难救援、测绘、定时等多个领域。在环境保护领域,卫星导航可应用于了解环境并预测其变化,包括探索濒危动物迁徙模式、追踪海上原油溢漏的移动情况、跟踪冰川的运动等方面;在灾难救援领域,卫星导航可应用于自然和人为灾情的预警、监测和应急救援服务中,为搜寻与救援队提供定位信息,用于绘制灾区图以供救援与救助行动使用,并评估灾情;在测绘领域,卫星导航应用可以为测绘人员提供最精确的测绘数据;在定时领域,卫星导航以精确时间基准为基础,可以用其信号对非常精确的时钟和时标进行同步。

卫星导航技术是当前和未来很长时间内最简便、最成熟、成本最低的精准时空信息获取手段;通过卫星导航所提供的动态时空大数据,是实现智能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促进信息消费的重要方面。

5.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空间信息资源开发能力大幅提升,载荷性能及数据质量相对较低

空间信息资源开发能力大幅提升,但载荷性能和数据质量与品种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其中载荷性能差距主要体现在高分辨率卫星上,国外的优于1 m的高分卫星有23颗,国内高分一号分辨率仅为2 m,优于1 m的遥感卫星数据市场完全被国外卫星数据产品占据,总体时间差距是14年

由于我国暂不具备获取优于1 m的遥感卫星数据的能力,这在遥感卫星数据市场完全被国外卫星数据占据,处于被动局面,因为获取国外数据通常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这就造成了我国对地观测系统只能停留在观测和监测为主的阶段,预警和预测分析的能力较弱,特别是快速应急服务的业务能力不够,严重束缚了我国自主卫星应用技术体系发展,限制了我国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增值产品和服务商业化及产业化推广。

(2)空间信息共享体制不健全,各业务部门应用中存在严重重复数据处理

目前我国有空间信息应用的业务部门,都在花大量时间做影像的镶嵌、配准和一般性的图像增强和色彩平衡等制作基本影像地图;另外绝大部分应用需要有明确精度要求,可以灵活切割的正射影像地图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基础数据都需要自行解决;而针对业务的天地一体化信息整合和相关信息提取所需要的天基的定标参数、算法模型又无法得到。

目前各领域各自发展,合作不够,都在做基础数据处理,应用难以深入,产品与服务种类和规模水平较低,市场服务规模不大,这样就难以形成产业。

(3)空间信息的主要用户是政府,需要进一步挖掘潜在的大众化应用市场

当前我国空间信息产业的主导部门和应用部门以政府部门为主,商业化程度较低,尤其是在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数据应用和服务市场,由于大量的空间数据没有被共享出来,有需求的市场商业部门只能以高价购外国外的高分遥感数据。由于成本限制,大量的大众化应用需求和创新被压抑,没有实现真正的市场化应用。未来需要创新服务模式,只有大众需求发展后才能满足形成更大的产业。

从用户角度来看,目前我国遥感卫星图像的主要用户基本上是国家农业、林业、地质、矿产、水利、海洋、环保、军事和科学研究等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用户面虽然广泛,但是对数据的需求量不是很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遥感数据及其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却是十分可观的。但我国对从事与遥感卫星数据及其产品有关的企业的审查制度是相当严格的,有资质获得遥感数据的企业很少。由于无法满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遥感数据的需求,因此大多数单位都是通过购买国外遥感卫星上采集的数据来开展各自的业务的。

(4)卫星地面接收设备国产化程度不高,主要依赖国外市场

卫星遥感地面接收处理与分发服务系统是航天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航天产业中的比重为15%~20%。目前我国卫星数据国产化有了很大进步,但数据处理的方法模型,以及图像处理和数据管理平台主要依赖国外技术,而且大部分是“黑匣子”,数据安全性及应用成果无法保证;另外由于自主数据的保密范围太宽,难管理,大批业务系统也都还是用国外数据。

目前我国自主数据源在数量和规模方面已经具有优势,而且优势将越来越大,甚至地面系统已经开始出口,但除天线外,我国使用的数据处理系统和计算机设备主要还是依赖国外,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在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及水平方面,处于相对劣势;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目前的空间信息体制是不共享的。

6.对策建议

(1)各行业通过分工合作加强协调和资源共享,真正实现业务化

建议各行业要有分工合作,加强协调和资源共享,降低成本,真正实现业务化。目前各领域各自发展,合作不够,都在做基础数据处理,应用难以深入,产品与服务种类和规模上不了水平,市场服务规模不大,这样就难以形成产业。基于这些问题,希望加强公共应用支撑,至少参与国家卫星产业化专项的项目之间加强多部门多领域多系统分工合作,通过不同点不同环节的竞争与合作实现共赢,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务,可能是提高应用水平的更好途径。

另外,还需要进一步整合和延展产业链,形成遥感卫星基础数据产品、专业数据产品和信息服务相结合的格局。由专门部门对原始数据进行基本的处理,形成基础数据产品;由企业和事业单位利用基础产品,生产满足部门和行业需求的专业数据产品,在满足本部门业务的同时,参照谷歌等企业的经验,发展相关信息服务,通过空间信息资源开发推动政府信息公开,促进遥感卫星信息服务产业链的建设。

(2)提高地面系统装备系统以及公共应用技术支撑系统自主化水平

通过产业化专项等政策支持,提高地面系统装备系统以及公共应用技术支撑系统自主化水平。为此应当把提高地面系统装备系统以及公共应用技术支撑系统自主化提到议事日程,在产业化专项中考虑予以支持,而且在技术上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其中的重点是符合国家空间基础设施标准的光学和雷达图像处理系统、具备“像素工厂”功能的海量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天地一体化数据采集集成应用的卫星遥感数据接收处理系统(含硬件与软件一体化定型)的国产化、自动化、智能化,以便在宽带网络环境下与各类物联网结合提供更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形成3S和通信的整合应用。

(3)改革遥感卫星数据及其产品有关的企业审查制度,实现市场化运行

改革目前与遥感卫星数据及其产品有关的企业市场准入审查制度,鼓励各类投资者进入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空间信息增值服务领域,是提高空间信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的必然选择。

另外,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不断进步,大数据挖掘成为发展趋势。如果我们能够把处理出来的数据与地面观测数据和波谱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真正把大数据信息挖掘出来,将会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4)卫星遥感数据产品标准化,是连接企业和政府需求的重要手段

随着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政府通过市场购买企业的服务成为政府行使行政职能的重要手段;而企业通过提供连续、稳定、标准的空间信息产品,不仅能满足政府需求和行业需求,形成示范服务,实现产业链条做强、做实,而且可以通过产业模式不断创新再派生出新的行业与企业。为此,目前要处理好保密与扩大市场的关系,把可以由市场运作的交给市场,厘清需要保密的信息的范围与界限,真正实现空间信息共享与开发利用,深入挖掘空间信息资源价值。

参考文献

[1] 曾澜.我国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思路.地理信息世界,2006(02).

[2] 龚健雅.空间信息资源共享与互操作技术.国土资源信息化,2003(05).

[3] 国家信息中心.走近信息社会: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0.电子政务,2010.

[4] 赛迪网.2014年我国将发射遥感卫星“北京二号”.http://miit.ccidnet.com/art/32559/20121212/4553587_1.html,[2014-01-06].

[5] GMES_GIO_LOT3_PublishableExecutiveSummary_final.

[6] GMES_GIO_LOT3_Sector_Summary_Agriculture_final.

[7] GMES_GIO_LOT3_Sector_Summary_Oil_and_Gas_final.

[8] GMES_GIO_LOT3_Sector_Summary_RES_Electricity__final.

[9] GMES_GIO_LOT3_Sector_Summary_WaterTransport_final.

[10]新华网.中国私人轿车保有量达5308万辆.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2/22/c_114771978.htm,[2014-01-06].

[11]易观智库.行业数据:2012年全年前装车载导航装配率达8.4%.http://www.enfodesk.com/SMinisite/maininfo/articledetail-id-353100.html,[2014-01-06].

[12]中国市场情报中心.2012年中国后装车载导航销量达到662.4台.http://www.ccidreport.com/market/article/content/3726/201305/329792.html,[2014-01-06].

[13]司南导航.智能交通.http://www.comnav.cn/solution.asp?bigclassid=53,[2014-01-06].

(撰稿单位:政策与战略研究中心) auJsE15hplwEZrymrr2jhj+ypMMPjfnCn7UDrbriJqBUAmKxkPah6oH2tdRkkJY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