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人的出生和成长来说,家庭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有的家庭可以培养出一个未来的极客,有的家庭却差点毁掉一个极客。李彦宏因为受到父亲的影响,差点就成为一个戏曲演员。而托瓦兹家族有特殊的记者遗传,不过最后林纳斯·托瓦兹跳出了这个圈子,进入了一个与家族擅长行业完全不同的电子计算机领域。究其原因,这应该算是受到他外公的影响,那么林纳斯的外公又是怎样把他带进了电脑这个奇妙的世界呢?
林纳斯的外公是位统计学教授,在他10岁那年,外公买了一台用于计算的电脑——Commodore VIC-20。因为不习惯直接在键盘上敲打,外公将程序事先仔细地写在一张纸上,林纳斯就坐在外公的膝盖上,当起了他的“敲键盘员”。这个只有十岁的孩子,就开始学习怎样简化数学公式,然后再把它们按照正确的顺序敲进电脑里。没玩多久,他就能熟练操作键盘了,并很快成了外公的得力助手。
林纳斯的外公有点谢顶,沉默寡言的他在外人看起来好像不太好接触,他性格内向,不是特别开朗。经常摆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两眼直勾勾地盯着前方,一句话也不说,你根本想象不出他在想什么,这大慨就是一个想象中的数学家吧。
Commodore VIC-20是最早的家用计算机之一,它不需要自己组装,你只需把它和电视连接上,打开,它便开始工作了。电视屏幕的上方会显示出大写字母“已准备好”的字样,然后是一个一闪一闪的光标,在等着你开始操作。外公的计算机不过是一台升级的计算器,但在求正弦值等方面比老式的电子计算器快得多,而且还可以让它自动地反复执行同一条指令。这样,外公可以用它在家里完成一些过去只能在大学的大型机上完成的事情。
说到计算机,不由得想起中国家用计算机的产生时间。据了解,在中国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家用计算机应该属于联想公司。不过那已经是1992年年初的事情了。当时的联想在中国第一个推出了家用电脑的概念,并开发出了联想“1+1”电脑产品。那时候联想还只是一家小公司,生产能力远远赶不上市场需求,有很多用户是开着车,提着钱到工厂门口提货。
20世纪70年代的计算机不像现在的计算机能够很快地给出答案,它们需要有个计算过程。一边计算一边闪烁个不停,一般的运算需要用10秒钟完成,虽然现在看起来好像很落后,但在当时已经很省事了。每次看到电脑屏幕上的一大串数字变成有意义的东西,都会让林纳斯兴奋不已。
后来他对电脑越来越感兴趣,就想了解电脑的更多知识,于是他缠着外公要钱去买了一本电脑书,但书上的文字全是英文,必须先翻译书中的语言,才能读下去。要知道对一个十几岁的学生来说,用一个他自己不太熟悉的语言来表达一个技术术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他省下自己的零花钱,然后拿去购买电脑杂志。
不过,林纳斯对于外公记忆最深刻的事情并不是他的电脑,而是他那所红色的小房子。在赫尔辛基,大多数家庭都有一座夏季别墅。这样的房子一般长宽各30英尺,门前还有一个小小的花园。这些房子一般都建在郊外,他们的主人往往在城市拥有一栋公寓,在郊外的这块地方种一些玫瑰、土豆或者几棵苹果树之类的。而且住在附近的人还会比一比谁家的东西生长得更好。
有一次,林纳斯的外公在自己的花园里种了一棵苹果树幼苗。不知是照料得好还是水分养料充足,这棵苹果树苗很快就长得非常茂盛,以至于后来被一个忌妒心很强的邻居给偷偷地砍掉了。外公在把电脑介绍给林纳斯的第四年后得了脑血栓并且半身不遂。外公去世后,他的电脑就成了林纳斯的生活伴侣。
林纳斯外婆的身体在外公去世后也每况愈下,在医院里一住就是十年。于是他们兄妹便和妈妈搬到了外婆的公寓。这幢公寓坐落在与赫尔辛基滨水区不远的罗伯兹盖坦街,它的建造历史可以追溯到俄国统治芬兰的时候,但仍然非常结实。公寓里有三间空余的卧室和一个小厨房。林纳斯当时身体瘦小,就被安排到最小的主卧室。他一搬进新房间,就在窗户上挂上了厚厚的黑色窗帘,遮挡了外面的阳光。他那台心爱的Commodore VIC-20就摆在窗前的一张小桌子上,离他的床也就两英尺远。
芬兰的冬天寒冷彻骨,即使是严寒过去,积雪在几个月之内都不会融化,这对于林纳斯来说却有一个可以让他度过寒冬的室内运动:编写程序。
林纳斯琢磨着一台电脑是怎样工作的,那时候已经有一些程序能把人们可读的数码转换成电脑看得懂的0和1。不过他并不知道有这样的程序,于是他就开始用机器语言编写程序,他尝试着用数字形式编写程序,然后再用手工进行转换。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他觉得能够驱使电脑做事情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而且他对于电脑也更加痴迷和热爱了。
玩游戏的儿童
在电脑上编累了的话,林纳斯通常会跑到厨房搞一点玉米饼,再坐在电脑桌前看着电脑操作手册。一段时间过后,他就做了这样一个尝试:将手册里面的示范程序(example program)输入进去。通常他会输入一些手册里已有的简单游戏进去,如果示范程序正常的话,屏幕就会出现一个模糊的人横穿走过的图像。当然也可以在人形图案穿过屏幕的时候,出现颜色各异的背景。不过,这台Commodore VIC-20只能用BASIC语言编程序,而不具备开发出商业程序的能力。
不过,对于年轻的林纳斯来说,这样一台电脑已经足够满足他的求知欲望了。他在编程过程中感觉棒极了。 从此林纳斯便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林纳斯最早编写的程序就是一个游戏,在他设计的这个游戏中,林纳斯设计的程序就是在一个海底洞穴里控制一艘小小的潜水艇。作为玩家,就是要控制潜水艇不要碰到周围不断晃动的海底岩石和大鱼。不过,到了最后,随着玩家玩的时间越长,鱼和海底的岩石移动得越来越快,海底洞穴也会越来越小。回想起来,他说当时游戏的宗旨不是为了驾驶潜艇冲出这个海底洞穴,而是为了编程,创造出新的游戏。
就这样,十来岁的林纳斯就这样同电脑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远在万里之遥的中国,未来大有作为的“QQ之父”马化腾正躺在草地上数着星星呢。有些时候,马化腾还会约上几个小伙伴,买来游戏卡,像CommodoreVIC-20一样,用小霸王游戏机接上电视机,开始玩各种各样的小游戏。
当年的马化腾和我们的主人公林纳斯一对比,一个玩游戏,一个玩电脑,日后他们都成了有名的极客。不过他们之间有个很大的区别:林纳斯始终把自己当作一个技术宅而马化腾这个同样不善言谈,很少出现在公共场合的人物有着双重的身份——企业家和极客。
马化腾直到大学之后才正式开始学习电脑,这一点可比10岁就痴迷电脑的林纳斯要晚好多年。不过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在接触电脑后,他们都表现出一名优秀极客对于电脑的痴迷,并最终通过做出了“QQ”和“Linux内核”这两款对中国对世界都有深远影响的软件。
很显然,林纳斯开发出的Linux操作系统意义更为深远,它直接打破了微软公司Windows操作系统一枝独秀的垄断地位,更是树开源软件之风,对当今互联网产业的革新意义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而极客马化腾成功地把一项即时通信的软件推向了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亿万人民的沟通方式。
林纳斯在成为外公的“敲键盘员”之后,每天除了吃饭、学习和睡觉,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熟悉电脑上。他喜欢坐在外公的腿上给他打字,对于电脑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后来才开始玩游戏,学习电脑知识,正式成为一名优秀的极客。
这些年来,“极客”这一个词语不管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都是被谈论许多的词语。为什么极客在这些年来越来越火,而像林纳斯·托瓦兹这样的高级程序员们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追捧?
很显然,这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一种趋势,它必然像林纳斯开发的Linux系统一样是开源的、自由的。而这些极客们,就是促进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一股强大的力量。像当年,Linux内核在推出之后,就是经过了数以万计来自全球各地的程序员们不断地调试改进才日趋完善的。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大多数有名的极客都成功地把自己设计出来的智慧结晶商业化。比如最知名的极客比尔·盖茨就成功地创办了微软公司,从1995年到2007年,比尔·盖茨连续13年蝉联世界首富。其他的诸如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办人史蒂夫·乔布斯、Facebook创办人马克·扎克伯格、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奇还有国内的丁磊、汪延、张朝阳、马化腾、李彦宏……
这些人,都是一些成功商业化的极客,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互联网市场的繁荣,也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发展。然而,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们已经不是一个真正的极客。只有像林纳斯这样一如既往地坚持开放源代码的信念,才能全身心地开发Linux内核。
不管他们是否被商业化,这些人从广义上还是可以称之为极客,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影响,就像是Linux对知识产权形态和商业模式的影响一样具有颠覆性。
2012年,全球最大人力公司Adecco SA旗下的科技人力企业Modis公司的调查显示:“极客”在美国大受欢迎,比以往更受人尊重。Modis公司每年一度的调查显示,2012年有51%的美国人认为“‘极客’是成功的专业人士”,高于2011年的31%;有54%的人认为“‘极客’非常聪明”,同样高于2011年的45%。路透社对此报道称,“‘极客’们要主宰这个世界了!”
林纳斯从小就喜欢看书,在学校里,他的数学、物理成绩十分突出。他常被人当一个古怪的书呆子,为人取笑的对象。他具有大家想象中的书呆子的所有特点:比如数学极好,物理也非常棒,社交能力却差得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