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提高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的分析能力,及时准确地掌握社会舆情动态,并科学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和引导网络舆论,网络舆情将成为地方政府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也给地方政府带来严峻挑战。
舆情,类同旱情、涝情、蝗情,是一种弥漫一个地区乃至全国、影响巨大的一种情境!它的力量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摧垮一个人。成就的名人如: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摧垮的坏人如:文强,咆哮哥,气功大师王林,“表哥”,“房姐”……
例如2012年8月26日陕西延安境内发生重大车祸致36人死,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视察事故现场时面带微笑的照片引起轩然大波,网络舆情和杨达才一起共同成为“微笑局长”案例这场大戏的主角。随着网络披露的社会内幕越来越多,引起的公众关注度越来越高,如今,谁也无法忽视网络舆情的力量。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这个例子让我们看到,网络舆情它以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独特的互动性、流动性,加剧了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个体问题公众化、一般问题热点化的趋势。就拿“微笑局长”事件来说,纪委部门几乎是被网络舆情倒推着进行工作的。这个事件很有代表性,它所折射出的网络舆情的力量,不再只是宣泄愤懑而已,它更多的是代表老百姓在网上捍卫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载体。
网络特有的迅速、分享、公开的特性,使得它成为在短时间能聚集大量能量的地方,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地方能发出代表自己的声音,所以他们更愿意在网上直接用文字来形成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可小觑。网络舆情正传递着它的正能量,但在网络社会中,网络舆论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但也存在它的负能量:容易侵犯隐私权,容易泄露个人信息被不法人员利用,更有通过网络损害到国家安全。
互联网的结构特性决定了任何时刻任何信息都能随意进出这个开放的体系,并且能够迅速地从一个节点传递到另一个节点,或者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它的社会属性又让这些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断与社会各界发生作用,对现实生活产生持续影响。在这里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网民“聚”到一起,所关注的主题也各种各样,即使对同一主题,也都各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由此也造成了网上舆论的分散性和多元化。网民的身份是隐匿的,名字也是虚拟的,没有道德的束缚,不受任何政治、意识形态、技术、文字和逻辑能力的审查,因此讨论时常常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也给一些信息造假者和谣言传播者提供了绝好的舞台,使他们能够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或有意散布虚假信息,制造混乱。
互联网的这种无序性和不可预知性使管理难度大大增强,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即使再杂乱无章,也不会脱离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互联网相对于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史,本质上还非常年轻,对网络舆情,政府要使用柔性引导和硬性管理的手段,使之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网络舆情工作如此重要,自然需要专业人士来进行工作,专职对舆情进行采集、整理和分析并提交,最终达到支持决策的目的。正如国务院新闻办一位负责人在2002年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所说,互联网的大众媒体的社会属性和其他媒体一样,在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当舆情发生时,如何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重视的问题。作为舆情的主体,尤其是政府机关,其实在初期,不管是资源还是人力都是处于优势的,只要提前做好规划,网络舆情就会很快得到控制。但是因为其重要性,做好网络舆情相关的各方面工作,应对舆情发生的各种状况,已经刻不容缓。
要充分发挥政府主流网络媒体的作用,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要加大对本地主流网站的扶持力度,使其尽快发挥应有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真正成为能对本地网络舆论起主导作用的权威网站。要努力加强正面舆论引导,用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阵地,用正确舆论引导广大网民,充分发挥重点新闻网站舆论引导“主力军”、主要商业网站正面言论“放大器”和政府网站权威信息“资源库”的作用,构建大范围、宽领域、多层次网上舆论引导平台。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传播迅速、网民参与面广、互动性强、容易形成热点等优势,实现舆论引导效果最大化。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通过准确、客观、全面的报道,向社会提供全方位信息,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用正面宣传挤压各种噪声杂音的生存空间,用正面声音消解各种错误、反动观点的不良影响。
现在是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所以,突发事件的应对必须善后并进行舆论引导。在网络平台的管理上,必须进一步加强网络监管制度。积极应对,做到第一时间,真诚应对;博识广闻,不闭门造车;客观公正,不偏听偏信。现在有一种现象叫做:信法不如信访,信访不如信网,上诉不如上访,上访不如上网。所以,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加强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正确引导网上舆论,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构建教育机制,增强对网络舆情的约束力。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带进学校、社区、家庭,普及网络知识,增强人们对网络舆论的识别能力;强化公民遵守网络道德规则的意识,积极引导人们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使公民在网络文化消费过程中增强诚信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加强行政监管。抓紧建立网络舆情监管队伍,完善各级、各领域网络舆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监管制度,推行实名登记网站、论坛、博客等认证制度,尽量避免网民隐蔽身份发泄情绪或有目的地进行错误舆论引导。及时做好跟帖回帖工作,把问题处置于萌芽状态,对捏造事实或恶意炒作的网络舆情信息,由相关部门做好调查处理工作。
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对涉及本地且可能造成突发舆情的事件及时预警,掌握舆论发展动向。要强化正面疏导,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处置机制。对网民反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网络舆情,做到及时纠错、公开答复,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及靠前性;对于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要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以正视听;对于不当炒作、可能引发重大不稳定事件的,依法妥善处置;对媒体关注甚至热炒的有关敏感案件,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接受专访等方式,做好有关解答。要利用公众媒体,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联动机制,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和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客观地发布信息,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在危机处理中争取到广泛的理解、合作与支持。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改变了政治生态环境和民主政治的参与方式,对促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腐败、贫富差距、房价、环境、食品安全、假冒商品等热点难点问题,成了网络舆论的焦点。当前我国已进入“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社会处于加速转型期,各种矛盾叠加,各种利益纠结,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多样、复杂,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网络舆情热点层出不穷,涉及的地域越来越宽广,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学会正确处置网上舆情危机,科学应对网络舆情化解社会矛盾,已经成为当前地方党政干部面临的避不开、躲不过的现实课题。
目前中国网络舆情呈现出热点多、涉及面广、持续性强、社会影响增大等特点,网民把社会问题“暴露”在网上,形成民间舆论的集散地,网络对现实社会影响日益加大。网络舆情热点凸显公众对公权力的信任缺失,体现公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追求真相是网民对网络舆情热点穷追猛打的直接原因,对公平正义的渴望促使网民不自觉地团结一致,形成一股无形的社会力量。网络是现实的影子,社会转型期,矛盾复杂多发,在群众关心的问题上,在涉及群众利益、公共权力的使用、社会良俗维护等问题上,互联网开辟了民意诉求新渠道,网络民意的“力量”在近两年愈发强大,正对现实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网络民意正助推各级政府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互联网不仅是一种认识真理的工具,也是一种新的治理工具。对地方政府来说,合理的政府管理应该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尽可能多地把公共事务交由社会管理,实现公共管理职能社会化。在新的社会治理模式中,政府作为国家权力的掌控者的地位没有改变,但其权力的运行空间被缩小,运行过程受到各种社会力量的监督和制约,运行结果要经得起有效性和责任性的评价。实践证明,网络表达与政府监管之间存在着共同利益及共同合作的可能,网民与政府之间也存在着大量可以共建却未共建与共治的领域。
要充分重视和高度尊重网民的呼声和利益诉求,面对汹涌的网络民意,政府和主流媒体只能因势利导,主动揭示真相,澄清流言,坦然承认和认真改进政府管理的缺失,才能赢得主动权,争取话语权;拓宽舆论监督、网络举报渠道,加大信息透明度,避免使群众“不明真相”;主动吸纳网络舆论,意识到民心可用、民怨可畏,才能化危为机,优化社会治理环境,推动良政和善治。以公共治理的方式处理公共事务,有助于社会的互动与和谐,培养网民参与社会管理,有助于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是地方政府走向善治的一个重要契机。
网络群体从早期的社会精英和科技人员扩大到了广大的民众,网民急剧增长,出现在“三低特征”,即低年龄的网民、低学历的网点、低收入的网民。网民对信息从以往关注的教育科技问题也从扩大到了焦点问题、新闻信息、休闲娱乐上,网民对公共事件的介入和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舆论与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舆情有着深刻的联系。社会转型过程出现的系统性的问题,如人们关注的热点腐败、贫富差距、房价、环境、食品安全,生育,教育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如果相关政策不透明、不公平,管理理念和水平不到位,部分群体诉求受阻,媒体的非法操作,舆论引导没有正确引导,有关部门对网民的言论采取的是回避、敷衍、放任的话或回应缺位或者错位,利益诉求机制的缺位,民意得不到反映,就会将网络舆论引发出公共事件。
在网络舆情事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面对网民的态度和情绪,相关部门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和沟通,有些单位还使用一些粗暴的回应方式,将会激化矛盾,使用网民的网络情绪从网络转化到现实社会中;网络舆情过度火爆,将网络舆情上升到公共事件,激化为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甚至是暴力事件。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地检测、分析舆情、矫正管理的不足与政策的失误,满足社会公众合理、合法的利益所求,群体性事件就能够得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