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舆情、网络舆情与网络舆论

因特网飞速发展,无声无息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将在全球范围内普及,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方式之一。网络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网、论坛、微博、聊天工具等。网络舆情表达形式多样化、快捷方便、参与性强,具备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网络舆论已成为社会舆论的源头,同时也将信息夸大,网络将改变社会舆论环境和舆论格局,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力。

互联网深入人心,是社会观念和思想的真实写照,在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的年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会议上指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互联网已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它的快速复杂性给我们引导社会舆论、凝聚社会共识带来严峻挑战。

1.1.1 舆情概念

从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上讲,舆情本身是民意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民意的一种综合反映。但是,从现代舆情理论的严格意义上讲,舆情本身并不是对民意规律的简单概括,而是对“民意及其作用于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规律”的一种描述。据记载,舆情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897年唐昭宗的一封诏书中:“联采于群议,询彼舆情,有冀小康,遂登大用。”从字面意义上来看,舆情就是民众之情,“舆”原指车,指驾车的人或轿夫之类,在古代就是指社会地位最低的等级。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舆情从一个古老的词汇,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热词,也成为了党政宣传体系内一个政务的用词。一般来说,所谓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的一种态度。舆情是群众对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舆情概念的理解,必须把握以下几层涵义:

舆情是民意集合的反映。民意是形成舆情的始源,没有民意,就没有舆情;舆情所要反映的民意,是那些对执政者决策行为能够产生影响的“民意”,而非民意的全部;舆情因变事项是舆情产生的基础,研究、分析舆情;舆情空间对舆情传播及其对执政者决策行为的影响有重要作用。

民众的这种社会政治态度说到底是对自身利益需求的一种诉求和表达,它不仅包括民众对国家政治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对社会政治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同时还包括民众对社会事物的看法、意见和态度。一句话,“民众社会政治态度”是民众要求执政者不断改善民情状况的一种诉求和意愿的集合。换句话说,作为“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舆情,就是民意的集合。

1.1.2 网络舆论

舆论的本质是公众对某一事务一致意见的表达,罗马尼亚剧作家奥巴琅格曾这样描述舆论:“他是个奇怪的人物,你可以在任何时间、地方遇到他,他无所不知,无所不察,什么事情也休想逃过他的眼睛,什么人也骗不了他。舆论似乎有无数的眼睛、无数的耳朵、无数的唇舌,他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交流问题研究委员会在1980年发表的著名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中曾对舆论作出如下界定:“舆论也不仅仅是各种意见的总和,而是在广泛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比较和对比一些意见的一种持续的过程。”网络舆论正是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的作用下,民众通过网络对某些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特殊表达的方式。从简单意义上,我们可以给网络舆论下一个定义: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是网络上呈现出来的对公共事件、公共人物、公共利益等方面的观念和立场。

网络舆论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社会焦点事件的出现;然后,网民通过新闻组回帖、BBS论坛、电子邮件、微博、聊天室、个人网页等多种网络传播形式,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通过意见的交锋与碰撞,认同与融合,最终形成大体一致的意见,并对焦点事件产生一定影响。

1.1.3 网络舆情

根据上述对舆情,舆论,网络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到网络舆情的概念和内涵。在各种事件的刺激下,人们通过互联网对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情感、观点的表达,同时在网络上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这就是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

网络舆情带有广大民众的主观性,它未经媒体验证和包装,直接以多种形式在互联网上发布,它反映的是民意,网络舆情具有六大要素:网络、事件、网民、情绪、传播互动、影响力。

网络舆情具有自由性,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通过BBS,新闻评论和微博,人们可以立即发表意见,民意表达更加畅通。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

网络舆情具有可交互性,在互联网上,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这种网民之间的互动性实时交流,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出来,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更加集中的反映。就如对放开单独生二胎的政策,法定节假日的设定,教育,医疗建设等更多的涉及民生的问题大家的互动,最终给决策者提供更好的民意反馈。

网络舆情具有扩散性,就是当一个事件和议题产生后,舆论会如同滚雪球般不断衍生、聚合、裂变、扩散,其传播的速度、波及的广度及影响的力度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形成了“雪球效应”。网络舆情常常由小及大、由点及面,从议题本身所涉及的领域迅速向其他领域蔓延,变成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讨论,直至上升到整个社会和国家制度层面,使这种扩散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动员能力,从非典至H7N7,从汶川到玉树的抗震救灾,网络发挥着它极大的能量。但随着某一热点的关注度不断上升,网民会自觉不自觉地出现认知夸大的倾向,导致集体性的认知失真、反应过度;一些个案容易被人借题发挥、恶意炒作,如娱乐圈中的诸如走光、打人、潜规则之类的新闻炒作,这种利用互联网进行恶意炒作的趋势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从早期的芙蓉姐姐、天仙妹妹、流氓燕等,到现在的“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奥巴马女郎,以及凤姐、犀利哥之类的人物的层出不穷,网络炒作事件成为某些人赚钱的手段,同时也让人进一步怀疑网络是否真的没有一点真实性。网络恶炒不仅侵害了广大网民的权益,更让网络越发让人觉得虚假,对于这些恶意炒作事件,造成后果的应该要严厉打击,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规范行为,还网络一个干净的天空。

网络舆情具有虚拟性,舆情的基础是民意,有什么样的民意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舆情,民众往往不能将某些情绪通过现实生活表现出来,从而把自己更多的情绪从网络上表现出来,所以网民在思维方式、表达内容、情感程度等方面,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在网络舆情中隐藏着、未公开表达的网民情绪、态度、立场显然更应该引起重视,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搜集、分析和研究判断,并进行最终的引导。如果网络舆情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然后升华成网络舆论,甚至会从虚拟社会走向现实社会发展,升级为现实的舆论。所以各级党政部门及单位需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并通过网络舆情的管理、沟通和引导,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让民意能够真正得到体现。 AjoY+2Zuia8bSglzFRfTo9+O3OvzZTi1NXHGv/5WtnB5/jw9aFBxmVdqStP+kk+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