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比特币挖矿环保吗?

就像在真实世界中淘金一样,比特币的“挖矿”也要消耗能源。关于POW工作量证明机制,很多人都觉得比特币的“挖矿”毫无意义的能源浪费。北京大学哲学博士胡翌霖先生从其他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解答了关于比特币“挖矿”是否环保、是否有意义的问题。

比特币浪费能源?

比特币的工作量证明机制,也就是所谓的“挖矿”,经常被人诟病:那么多机器全力运转,耗费大量能源而什么都不产出,仅仅为了维持比特币网络的安全运行而已。这么多“白白浪费”掉的能源岂不是意味着比特币“很不环保”?

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大问题,例如Sunny King在比特币的基础上开发出的新币种点点币(PPC),就旨在解决比特币的耗能问题而使用了不同于比特币的“股权证明”模式。诚然,在耗能方面,PPC的确比比特币更加节约,但也有另一些代价,PPC为了减少能耗而做出的某些改变未必是好事,但在这里不深入分析PPC和比特币的优劣得失,只想谈谈比特币的能耗究竟意义何在。

首先,我们要看看比特币的“能耗”究竟是否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作为对比的首先应该是传统货币,而不是作为衍生的同门密码学货币。

相比于传统的货币体系而言,比特币的能耗非但不是其致命伤,而且可以说是非常节约了。比特币的能耗看似巨大,但它维持了整个比特币网络的运行,货币的发行和交易都由这一网络支持。不需要印钞机造币厂,不需要中央银行和各级银行体系,也不需要复杂的国际汇兑系统。

光是一家“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就下辖22个大中型企业和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拥有员工近3万人,净资产总额300亿元。这些大中型企业及其员工每天要耗多少电?中国人民银行一年的支出就在百亿级(而现在比特币的总币值都没有那么多),光是三公经费中的公车开销就达到3亿。如果把全世界的印钞厂和央行都加起来,还不算各级地方银行和汇兑业务,维持传统货币的交易体系究竟要消耗多少能源和资源?如果说比特币挖矿机空耗能源啥都不生产,那么央行又生产了什么呢?

当然,比特币网络目前还处于新生阶段,直接与成熟的央行系统相比较也是不公平的。随着比特币的发展,其能耗恐怕还会提升几个量级,也会出现一些衍生机构造成额外的消耗。但无论如何,比起庞大而臃肿的传统货币体系,是小巫见大巫。

比特币的新币产出每四年减半,用不到等百年后新币产尽,十几二十年后,新币在挖矿中的份额就将变得很小,挖矿的收入将主要由交易费构成,而每一笔交易费都是每一个交易者为了自己的交易更快得到验证而自愿支付给矿工的。于是,挖矿的能耗始终不是无限的,而是在市场自发平衡中得到限制的——挖矿的耗能不会长期超过挖矿的收入,否则矿工不会开动机器;挖矿的收入主要来自交易者额外支付的交易费,而这些交易费都是交易者觉得为了让这笔交易得到验证而值得付出的费用。交易者们认为为了验证交易值得付出多少额外消耗,矿工就会投入相应的能源去开采。总之,比特币网络的所有消耗最终将趋近于合理的市场价。但是在传统货币体系中,维持系统的代价并不是市场自发平衡的结果,相反,总是央行通过其垄断的权力试图用其货币政策去调节市场,央行总希望自己成为市场平衡的原因而非结果,央行的存在是一个超越市场的、天经地义的东西,市场无条件地供养着央行,它的消耗或浪费根本没有限制。

环保不止是节能

我们说比特币系统比传统的货币体系更节能,但这并不就意味着比特币更“环保”,究竟什么是“环保”,还有待研究,至少,环保不止是节能问题。

如果说比特币耗能是白白浪费,那么这些能源拿去炼钢就一定不是浪费了吗?因为这些钢材很有用?但它们将要用在哪里?用在了开辟大量新城、新楼、新工业园区、新矿场、新电站、新炼钢厂……如此循环,不断扩张。但说到底这些建设活动又是不是浪费呢?你或许要说,这些建设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所以都是有用的。但人的许多需求本身也是在相应的技术、文化环境中被培育出来的,大量的建设和生产不会填补并减轻人们的需求,反而不断刺激着新需求的产生。而需求的更新一方面可以说是进步的标志,但另一方面,如果欲求陷入无节制的膨胀,就正是环境危机的根源。

其实古老的生活方式经常是更加“浪费”的,而现代人以效率的逻辑衡量万物,把一切自然物看作有待利用的资源,榨干一切可以产生效益的东西而不留余地,每一项资源都必须产生效益,这种文化倾向本身恰是环境问题的根源之一。

当然也不是说只有现代人特别不环保而古代人很环保,古人同样也会造成环境破坏,许多文明都毁于生态灾难。但唯独到现代,环境问题变成了一个全球的、全局的问题,不再只是一些具体的,可以明确定位其前因后果的问题,也不再只是影响一时一地、一部分人的问题。因此任何具体的举措,节约也好,治污也好,在某些局部问题上造成缓解的同时,也许在更大的层面上反而加剧了问题。

专制和放任都无法解决问题

既然环境问题是一个全局的问题,是否必须有一个掌控全局的权力,比如世界组织来协调控制,才能应对环境问题呢?显然不是这样的。当然,有些落后国家,比如朝鲜,由于没有工业化,或许真能减缓环境灾难的发生,但也许国家的落后本身就是一场灾难。更不用说有些国家的环境政策,更是成为造成环境灾难的“急先锋”。

但是不是像许多乐观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完全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就可以避免环境灾难了呢?那也未必。自由市场对环境灾难的遏制方式主要有两条:一是产权明晰,二是市场竞争。

如果说每座山每条河都是公有的,权责不明,大家都事不关己地尽情污染,出现问题时也互相扯皮,这的确很糟糕,而如果这些土地和河流都是由具体的私人或企业所拥有,那么他们就更愿意对其尽心照管,而其他利用或破坏这些私有资源的人也将有明确的谈判对象。这种明晰产权的做法被证明是利于环保活动的开展的,甚至有些地方也开始引入这种模式来治理污染。

当然私产制也并不是万能的,我们很熟悉所谓“囚徒困境”、“公地危机”等寓言,也就是说在许多情形下,每一个私人都出于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考虑而做出的决策,在整体看来可能是最糟的情况。

再说市场竞争机制,比如能源短缺了,能源就会涨价,如果涨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激励人们去开发和研究新的替代能源。现在替代能源成本还较高,所以难以推行,但依靠市场机制,等到传统能源真的濒临枯竭的时候,自然能够找出替代的办法。污染和环境破坏也会造成生活成本的提高,等到生活成本高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激励人们去治理。总之,许多乐观者相信市场能够自发地调整好一切。

市场经济的文化背景

比特币的拥趸们基本上不会支持计划经济,大多都是自由市场的支持者。但支持自由市场并不意味着迷信市场的力量,市场之手终究不是上帝之手。

总之,无论是专制还是放任,计划经济还是自由市场,都无法让我们在环境危机面前高枕无忧。难道比特币就能解决问题吗?当然,也不能,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规避危机的手段。但比特币能够有好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具有全局性。

因为比特币带有的“通缩”倾向,鼓励人们更慎重地持币——这并不会造成主流经济学家闻之色变的通缩危机,通缩这一概念本来就是通胀逻辑下的副产品,因为整个文化习惯了通胀,一时的停滞才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就好比吸毒者时而会遇到毒品不足的状态,而只有在这个状态下吸毒者才会感到不适,而在他所以为的“正常状态”,亦即毒品供应充足的状态下,他是完全舒适的,因此人们误以为问题出在毒品不足的状态,而不明白这一不适状态恰恰是被误认为正常的“舒适状态”的必然后果。吸毒者只会恐惧毒品不足,正如通胀文化只会恐惧通货不足。比特币并不会让人永远不把钱花出去,而是促使人们花钱和借钱都更为慎重,眼光更加长远。这当然可能在表面上减缓某些产业的扩张速度,但总体来说,庄重而长远的眼光不会是坏事,比特币不会真正阻碍发展,而是让发展以更稳定、更扎实、更环保的方式推进。

自大与迷信——环境危机的根源

在这里,比特币不仅是以间接的文化感染的方式促进环保,而且,更在某种意义上直指环境危机的根源——人类的自大与迷信。

事实上,“环保”这一概念本身就体现着人类的自大——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保护地球……但地球难道是需要我们保护的吗?哪怕人类全死绝了,地球还是照转,新的生态系统早晚还会生机勃勃地繁衍起来。不是我们保护着环境,而是环境保护着我们。

同样地,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自以为他们在保护着自然环境,经济学家和金融家们则自以为他们在保护着市场环境。美联储、各国央行为了维护市场的“健康”、“稳定”,需要不断地刺激、调整、计划、指引,精密地操控着一切。然而,市场真的需要人们控制和保护吗?人们又真的能够成功地维持市场稳定吗?

是生态平衡保护着我们的生活而不是我们保护着生态平衡,是市场保障着我们的经济生活而不是我们在维系着市场平衡。无论是苏联的“计划经济”,还是欧美的“前瞻指引”,人们总相信科学的力量不仅能够掌握市场的走势,还能在任何变化下应对自如。但就是自大,而且迷信。人类的能力永远是有限的,当人的力量不断增强时,人的行动所激起的动荡和反应也就越大,当市场的领地拓宽时,其所面临的不可预知的边界事件也就越多。人永远总是活在“环境”之内,而不能活在环境之上去支配整个环境。

比特币能“保护环境”吗?能控制环境的未来吗?不能。但它有助于消解人们的自大和迷信——它要“消灭”央行,打消人们“那些英明神武的经济学家能够保护市场、控制一切变数”的迷信。所谓“天有不测风云”,自然的本质就在于它总是某种外在于人类的自行其是的力量,人类的知识总有其边界,求知的事业,与其说是为了消除知识的边界,不如说只是为了不断地拓宽它。人们在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生存环境,但永远活不到环境外面。因此无论在什么环境下,“节制”、“未雨绸缪”的策略总是需要的,我们要发展,但也总要“留有余地”。在经济生活中,人们“留有存款”就是一种“留有余地”的自我节制。这并不能让我们预知并规避所有的“不测风云”,但至少能让我们不至于跑得太快而难以转身,在危机临头时陷得太深、摔得太惨。

作者:胡翌霖 Qpe5D57JrRCIe+cFlCCkDak7q6LKmDdwb/2kBoLV90Y8nmJ74ZutT/FLg7ZU58o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