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1 网页色彩基础知识

每个人都生活在五光十色的色彩环境中,难以想象没有色彩的世界将是一个什么样子。用户除了享受到自然界的缤纷色彩之外,也正在运用各种色彩美化着生活。本节介绍与网页色彩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什么是色彩和网页色彩,以及网页安全色。

3.1.1 认识色彩

色彩的形成离不开光的作用。当光照射到物体上面并且反射到人的眼睛时,就会产生色彩的概念。不同的物体由于其反射的程度不同,因此表现出不同的颜色。例如,一束白色的光穿过三棱镜时,会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和紫等多种颜色,这也是人的眼睛能看到各种不同颜色的物体的原因。

为了便于表达以及使用色彩,人们创造出了“三原色”理论,用来表达日常生活中所见的色彩空间。自然界的任何颜色都可以由3种原色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三原色分为叠加型和消减型两种。所谓叠加型的三原色一般是指红色、绿色和蓝色,例如电视机、显示器以及投影仪等发光设备就是使用叠加型的三原色来表达色彩的,网页设计中的RGB颜色模式也是建立在叠加型三原色的理论基础之上的。而消减型的三原色是指紫红色、黄和蓝绿这3种颜色,例如书本、杂志、花朵等反光或者说吸光的物体的色彩就可以使用消减型三原色来表达,绘画中的色彩也可以使用消减型三原色来表达。在叠加型三原色中,3种等量的原色叠加会产生白色;而在消减型三原色中,3种等量的原色叠加会产生黑色(实际上是深灰色)。

3.1.2 色彩的特征

色彩的特征主要包括明度、色相和纯度等3个方面。其中明度表现了色彩的深浅,色相表现了色彩的种类,纯度表现了色彩的鲜艳程度。

人之所以能够看到物体的明暗,是因为不同的物体反射的光的量不同。反射的光越多,物体色彩的明度就越高;反之,反射的光越少,物体色彩的明度就越低。总的来说,色彩的明度取决于色彩中白色和黑色含量的比例。图3-1显示了无色彩的明度的变化,所谓无色彩,是指只有黑色和白色两种色彩的颜色。

图3-1 无色彩的明度变化

在设计网页时,应该注意前景色、背景色及网页各部分之间的色彩明度要相互协调。如果网页的背景色的明度较低,则网页中的文字的色彩应该选择明度较高的色彩;否则,文字颜色和背景色差别不大,用户在浏览网页时会感到非常吃力。当然,也不能选择明度太高的色彩;否则,用户会感到刺眼。网页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色彩明度也要相互协调,不要相差太大,也不要完全相同。尽量做到既有变化,又相协调。

色相是色彩最主要的特征,是色彩所表现出来的“外相”,是色彩的种类。最基本的色相为红、橙、黄、绿、蓝和紫共6种色相。如果在这6种基本色相中间加入一或两个中间色,则可以形成红、橙红、黄橙、黄、黄绿、绿、绿蓝、蓝绿、蓝、蓝紫、紫和红紫共12种基本色相。

在设计网页时,如果选择暖色相,例如红色、橙色、黄色等则可以创造出温馨的效果。如果选择冷色相,例如蓝色、绿色,则可以使得网页呈现出清新、高雅的效果。

纯度是指色彩含有其他色彩的含量的多少。例如,粉红色的纯度比红色要低,这是由于粉红色含有其他的色彩。

3.1.3 色彩的选择

网站色彩的选择非常重要,当用户打开网站时,最先看到的就是网站的色彩,其次才是网站的内容。色彩的选择与搭配是否得当,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浏览者的意愿。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色彩的选择。

1.色彩是否鲜明

通常情况下,色彩鲜明的网页会给浏览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例如,世纪佳缘交友网的网页的基本色调为粉红色,其中的广告也配以红色或者紫色,如图3-2所示。如此鲜明的色彩,除了营造出一种浪漫的气氛之外,还为浏览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图3-2 世纪佳缘交友网的色彩

2.色彩应该与众不同

网页色彩的选择应该突出独特性。即通过色彩能够使得访问者将网站区分开来。一般来说,这种色彩的独特性与网站的内容是密不可分的。例如,中国紫砂壶网选择了一种深绿色作为主色调,如图3-3所示。这种深绿色是一种紫砂泥的颜色,其他的网站极少选择这种颜色作为主色调。当用户浏览该网站时,通过这种色彩,可以感受到浓郁的紫砂气息,以及绿茶的芬芳。

图3-3 中国紫砂壶网的主色调

色彩的独特性一定要密切结合网站内容特色。

3.色彩应该符合绝大部分访问者的审美观

网页的色彩与网页的内容应该相辅相成。色彩的选择应该适应绝大部分网站用户的审美情趣。国内的许多购物网站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橘黄色作为主色调,图3-4显示的是淘宝网的主页,图3-5显示的是进宝网的主页。之所以如此,是由于网上购物的绝大部分是年轻人,而橘黄色既有红色的热情,又有黄色的光明、活泼,正是年轻人非常喜欢的颜色。

图3-4 淘宝网主页

图3-5 进宝网主页 ylbRPWr58hshl1C4mflnC/0Ql73N6zPzs/7QaV8y0A6jYK1+HORK1Dyg6F68l6l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