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首席转型官》一书的出版,来源于我的两个“冲动”:一是给自己十年的管理顾问和职业经理人之路一个总结;二是救赎自己的罪过——十年来因为管理上的幼稚而曾提供给客户的“不成熟”产品。

和管理的“结缘”最早可追溯到1998年担任国有银行储蓄所主任,如何完成存款任务?如何让有着“复杂”背景的下属服从领导?如何控制柜台风险?是当时经常考虑的问题。带着“follow my heart”的年轻气盛,带着体制内无法破解的困惑,我辞职离开山东到了北京,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管理人之路。从MBA到咨询公司,从顾问到职业经理人,从外企到民企,角色、身份在转换,但管理研究和探索之路在持续。

总的来说,支撑我在管理上不断成长的脉络有四个:

第一条脉络是西方管理经典理论、先进企业实践和工具;第二条脉络是本土管理学者的智慧结晶;第三条脉络是中国优秀企业的管理实践;第四条是面对客户企业及置身管理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挑战。这四条脉络扭合发力推动了我的成长,到目前为止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期,第一条脉络主导了我的管理认知——狂补经典理论,学习西方实践和借鉴西方工具。坦率地说,此时照搬照套经典理论和先进咨询工具是我的主要工作方式。这个阶段也是我最痛苦的时期,“理论上正确的好东西,为什么在企业中的效果却差强人意”?严重时甚至对“西方管理适不适合中国企业实际?”产生了质疑。思想上的混乱,职业缺乏成就感,让我经历了职业生涯中的低谷;而中期则不仅拜“洋”老师,更拜“土”老师。向本土派老师学,向国内优秀的企业学,研究他们的智慧和成功实践,确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而现在,则是向企业问题学,每一次的对症下药,每一次看到客户企业内部员工的成长甚至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本领,都让我深深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

“十年一剑”的探索让我对“中国企业如何学好用好西方管理理论、经验和工具”有了些初步的看法,先谈“学”:

1. 要“体、用”整体学。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学习论,实质是避重就轻的假捷径,真歪理。西方先进管理技术和工具是构建在西方“法制、理性、客观”管理哲学思想基础上的。“体、用”分离式地将西方先进管理工具移植到“人治”、“人情”、“主观”的文化土壤,水土不服就是再自然不过的。“求术轻道”,或者“求术避道”的做法,最终只能是“术则不达”。

2. 要搞清“药”的疗效和禁忌。西方管理工具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管理环境和适用的背景对象。天底下没有包治百病的药,同样也没有任何企业都适用的管理工具。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十年前在中国“风靡一时”的平衡计分卡。面对其后在中国鲜有成功案例的状况,我们不得不反思:脱胎于市场成熟、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关键成功要素的平衡计分卡,植入当时热衷“跑马、圈地、取势”的中国企业,没有生命力,是不是注定之事?

再说“用”:

1. 要“转换”,不要“拿来”。接受了一次先进管理思想和工具的培训,在还没有搞清楚疗效和禁忌时,就摩拳擦掌,准备大干快上,甚至希望“难言之隐,一洗了之”,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企业不需要药,而是需要对症的解决方案。将药效、禁忌和企业的管理实际相匹配,完成由药到解决方案的转换,才不会劳民伤财。

2. 系统提升。中国大多数企业管理水平落后的现状决定了企业不仅是多病,更是体弱。因此身强体壮的根本,不能单纯依赖空降高人或一味神丹妙药,而是需要从工具、制度到人员能力甚至企业文化标本兼治的系统解决方案。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各行各业都感受到了寒冷,但我相信中国企业管理的春天将至。当企业钱不好赚,急待转型时,管理的价值也必然显现。过去重形式轻结果,拿管理装点门面的现象必然会减少;关注结果,追求实效,将成为未来中国企业管理需求的趋势。期望《首席转型官》这本关注系统解决中国民营企业管理问题的书籍能够符合这种形势,得到读者的认可。

感谢《销售与管理》杂志主编张永兵先生、副主编谢海峰先生,以及本书的策划编辑张昭先生,如果没有你们的支持和推动,这本书必然胎死腹中。

最后,我想把这本书献给我最挚爱的父、母、妻、儿。感谢妻子陈云对我忙于事业疏于家庭的包容,多年来独自承担起照顾父母、教育儿子的重任。还有儿子原逸宽,谢谢你给爸爸、妈妈带来的无尽快乐,期待你成为正直、快乐有担当的男子汉。

原卫平
2013年10月 BD62KAB3bZQ6XORAWdTJE+KRBdfAgHK5ur//Xw+4fnvipnfskdtjMx8kNCBC6a1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