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企业“转弯道”的过程就是TPEE循环圈环环相扣、循环往复的过程,而反观相当多的规模化民营企业之所以“有转型之心,无转型之力”,归根结底体现为其TPEE循环圈中由于如下某一个或多个环节“不给力”而屡屡受阻:
中国规模化民企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再加上组织人才后备建设机制的滞后,普遍存在人才存量与发展规模不匹配,无法满足企业持续发展需求的问题,尤其是专业管理体系的发育和完善,使得企业必须从外部引入中、高层专业管理人才。但又普遍面临人才“引不准、活不了”的问题。
①引不准。由于企业对外部引进高级人才所从事的专业管理工作并不熟悉,加之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专业能力尚处于发育阶段,因此“引不准”的问题非常突出,具体表现为:
●“空降兵”编造履历,不具备胜任岗位的专业能力和经验。
● 行业、专业看似“相近”,实际“跨度大”,学习周期过长。
● 适应性、沟通能力差,且个性过强,得不到他人的配合和支持。
● 个人的心态、角色定位与企业发展阶段及管理现状不匹配。
②活不了。“空降兵”无法存活已经成为严重困扰规模化民企外部人才引进的瓶颈问题,并呈现如下规律:就“空降存活率”而言,一线城市优于二、三线城市,高科技行业优于传统制造行业,业务、技术管理类(研发、信息化等)优于职能管理类(人力资源、财务、企管等),其中人力资源中、高层管理者(如人力资源总监、人力资源VP)空降的存活率最低,笔者曾就西部某省会城市人力资源总监空降成功率做过调查,以一年半为限,其“存活率”不足百分之十五,“空降兵”存活难问题之突出,由此可见一斑,除“引不准”会直接导致空降失败外,其他主要原因有:
● 企业文化缺乏包容性,排外性严重。
● 和老板沟通不畅,不能相互欣赏、有效配合。
● 变革严重损害既得利益者,落入“政治”陷阱。
● 组织人际关系过于复杂,导致“空降兵”被严重掣肘,无法发挥作用。
①不能有效甄选合作伙伴。管理咨询公司之间,能力水平、行业经验、业务模式差异很大,而且即使同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内部顾问间的专业水平和行业经验也是参差不齐。
②内部缺乏方案执行能力。由于一般管理咨询是一种短期服务,比较侧重于方案提供而不是具体实施,如果企业内部人员不能消化、吸收方案并推动执行,那在外部咨询公司离开后,方案的有效性难免会大打折扣甚至夭折。
③专业管理提升的系统性和咨询需求割裂、随意性产生尖锐冲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者“冲动性消费”,是目前很多企业购买管理咨询服务的通病。各专业管理系统提升之间存在技术逻辑和实施顺序,先进专业管理体系的建设需要夯实基础管理,如果不遵从以上规律而是割裂、随意地购买服务,最终必然导致事倍功半。
从精益生产到平衡计分卡、ERP、全面绩效管理……中国规模化企业在先进管理理念引入上越来越和国际同步,越来越“时尚”,但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管理体系的推广过程却大都遵循相同的“脉络”:“争相传诵、大干快上、浅尝辄止、偃旗息鼓、惨不忍睹”。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中国规模化企业在先进管理理念引入上越来越和国际同步,越来越“时尚”,但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管理体系的推广过程却大都遵循相同的“脉络”:“争相传诵、大干快上、浅尝辄止、偃旗息鼓、惨不忍睹”。
(1)“用经营思维行管理之事”。
在“药到病除”观念的鼓噪下,很多企业寄希望于“难言之隐,一洗了之”,结果无外乎“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表面上是“医生太不善,企业有点傻”,但本质上却是企业患有管理“幼稚症”。在外部市场井喷发展的高歌猛进下,企业很容易形成“高投入大产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快赢速胜”的经营思维。而“用经营思维行管理之事”的结果往往是“虎头蛇尾”。殊不知,管理不同于经营靠的是笨功夫而不是巧实力;是螺旋式的渐进,而不是直线式的速升;是厚积薄发的内功,而不是一夕练成的妙招;需要的是持久地坚持,而不是大干快上的豪情。
西方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工具是构建在西方的“法制、理性、客观”管理哲学的思想基础上的。“体、用”分离式地将西方先进管理工具移植到“人治、人情、主观”的文化土壤上”,“水土不服”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从华为、丰田这些东方优秀企业的管理成功之道上,我们可以领悟出这样的真谛:在保留本民族优秀文化“养分”的基础上,彻底改良与现代企业管理哲学思想不相吻合的成分,实现东西方文化精髓的有机融合,只有这样“管理之树”方能“枝繁叶茂”。如若打着所谓的“中国式管理”的大旗,狂妄自大,拿着“糟粕”当“特色”,那只会是偏离管理“正道”越来越远。
在保留本民族优秀文化“养分”的基础上,彻底改良与现代企业管理哲学思想不相吻合的成分,实现东西方文化精髓的有机融合,只有这样“管理之树”方能“枝繁叶茂”。如若打着所谓的“中国式管理”的大旗,狂妄自大,拿着“糟粕”当“特色”,那只会是偏离管理“正道”越来越远。
管理体系推进所带来的影响:一方面是新模式、新流程、新技能甚至新文化的推行,会要求员工改变做事方式甚至是行为习惯,而员工由于对能否胜任未来角色的担忧以及对未知的恐惧,“心生抵触”也是常情;同时已经固化的行为习惯,改变起来也绝非易事,故态复萌和反复,往往也在所难免;另一方面是触动员工的利益,诸如上ERP、推行绩效考核、调整分配机制等,更是对利益的重新分配,也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
企业家“淡出”和专业管理能力“替代”是一个此消彼长、循序渐进的过程,很多企业专业管理尚未成熟,企业家将权利授予个人而非机制和体系,甚至从日常管理中全身而退,结果导致用另一种“人治”来代替老板的“人治”,乃至企业失控;但更多的时候是专业管理已经发育成熟,职业经理人也可以担当重任,但企业家仍然留恋“舞台”,干预专业管理,造成该授的权不授。
专业人才无法引入,外部智慧无法有效利用,专业体系难以有效推进,老板难以转型,企业混乱依旧也就更加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相当多的中国规模化民营企业陷入这般管理转型的困境中,无法自拔。
专业人才无法引入,外部智慧无法有效利用,专业体系难以有效推进,老板难以转型,企业混乱依旧也就更加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相当多的中国规模化民营企业陷入这般管理转型的困境中,无法自拔。